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瓊

(北魏大臣)

鎖定
張瓊(473-538年),字連德,敦煌(今甘肅省敦煌市)人,鮮卑族。 [1]  北魏後期將領 [2] 
身體健壯,頗有武藝,起家朔州外兵參軍。孝明帝時期,從平六鎮起義武泰元年(528年),兵敗歸降爾朱榮,授都督,從平元顥之亂,除汲郡太守。建明初年,出任東道慰勞大使,冊封行唐縣開國子,歷任太尉長史、河內太守、濟青二州刺史。歸降大丞相高歡,擔任汾州刺史,遷關右慰勞大使。 [49] 
東魏天平五年(538年),遇害於西夏州 [3]  ,獲贈使持節、司徒公、大將軍、都督恆燕雲朔四州諸軍事、恆州刺史。 [50] 
連德
所處時代
北魏末期 [2]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北蔚縣 [2] 
出生日期
473年 [4] 
逝世日期
538年11月 [4] 
主要成就
任大將軍、司徒公、恆州刺史等職 [2] 
本    名
張瓊 [2] 

張瓊人物生平

張瓊,字連德,代人也。年輕時強壯健康,有武藝,北魏時從蕩寇將軍升為朔州徵虜府外兵參軍。隨葛榮作亂,榮敗,爾朱榮拜他做了都督。因征討元顥有功,除汲郡太守。建明初,為東道慰勞大使,封行唐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户。,轉太尉長史,出為河內太守,除濟州刺史。爾朱兆敗,投奔高祖,遷汾州刺史。天平中,高祖偷襲夏州成功,以瓊為慰勞大使,並留他鎮守夏州。不久,張瓊因北周文帝攻城,戰死,贈使持節、燕恆雲朔四州諸軍事、大將軍、司徒公、恆州刺史。瓊有二子,長曰忻,次曰遵業。 [2]  [3] 

張瓊六鎮之亂

張瓊 張瓊
太和改制 [5]  ,六鎮成為改革後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拓跋鮮卑建國北魏時,所依靠的軍隊是以鮮卑人為主的部落兵,士兵身分很高,作戰勇猛。遷都洛陽後,部落兵發生分化,遷入河南者為羽林、虎賁,勳貴與士族同列;相反世守邊陲六鎮者則由“國之肺腑”逐步淪落為鎮户、府户,身分低下,由是引起六鎮軍民的普遍不滿。北魏末年,吏制敗壞,經濟衰退,六鎮遂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焦點。
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六鎮爆發了武裝起事,昔日國之爪牙,今則成為反對北魏政權的“叛民”。北魏雖多次進兵鎮壓,但仍未將亂事平定,最後依靠原六鎮所抵禦的柔然兵,把起義鎮壓下去。亂事雖平,但六鎮軍民的安置,又成為一個棘手的社會問題,因此引發日後葛榮領導的更大規模的河北起事 [6] 
河北起事杜洛周率領因六鎮起義失敗而被俘遷到河北的兵民在上谷(今北京延慶縣)發動的起義 [7]  。起義反抗北魏政府的殘酷統治,得到了人民的普遍響應。
孝昌二年(526年)八月,鮮于修禮(後由葛榮領導)也在定州(今河北定州市)起義 [8]  ,兩支起義軍所向披靡,北魏政府軍節節敗退。但此後起義軍內部爭權奪利,葛榮殺害了杜洛周,吞併其部隊 [9] 
杜洛周上谷起義的第二年,原懷朔鎮兵鮮于修禮等率北鎮流民反於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唐縣西),改元魯興,率師赴中山(今河北定縣)。北魏朝廷以楊津為定州刺史﹑行台﹐守中山;又遣長孫稚偕河間王元琛率軍來援 [10]  。四月,修禮大敗長孫稚等 [11]  。五月,魏又以元淵為大都督,督元融﹑裴衍來援。八月,內奸元宏業殺害修禮,修禮部將葛榮誅之,代修禮領義眾堅持鬥爭 [12]  。九月,葛榮趨瀛州,擊敗魏左軍都督元融,又俘殺元淵,義眾大振,葛榮遂自稱天子,建國號齊,改元廣安 [13] 
孝昌三年(527年)正月,葛榮打敗趙郡豪強李元忠,攻克殷州(今河北隆堯東)殺死刺史崔楷,進圍冀州 [14]  。七月,相州刺史元鑑據鄴叛魏降葛榮 [15]  。八月,魏遣源子邕﹑裴衍等攻鄴,斬元鑑;又遣子邕逼葛榮 [16]  。十一月,葛榮克信都,俘冀州刺史魏宗室元老元孚及當州豪強潘紹等五百餘人。十二月,敗源子邕﹑裴衍等,進圍鄴城 [17] 
武泰元年(528年)正月,定州長史李裔以中山降,俘刺史楊津;瀛州刺史元寧以城降 [18]  。葛榮克冀﹑定﹑瀛三州,據守鄚城的河間大族邢杲和割據勃海的豪強高幹,各率部曲鄉里十餘萬户南逃。二月,葛榮殺杜洛周並其部眾 [19]  。三月,克滄州。至此,葛榮擁有燕﹑幽﹑冀﹑定﹑瀛﹑殷﹑滄七州之地,南圍鄴城,西逼併﹑肆﹐兵力極盛。七月,葛榮圍困相州。九月,大將軍爾朱榮率騎七萬討葛榮於滏口,葛榮兵敗被俘 [20]  。十二月,葛榮餘部韓樓據薊城反 [21] 
永安二年(529年)九月,爾朱榮遣侯淵率兵鎮壓韓樓,韓樓棄薊城出走,途中被俘殺,六鎮起義至此失敗 [22] 
自正光四年懷荒鎮民暴動,至永安二年韓樓被鎮壓,六鎮鎮民﹑流民堅持武裝鬥爭達六年。義軍在葛榮領導的後期號稱百萬,據河北七州,是魏末最大的一支起義武裝。張瓊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跟隨葛榮 [23] 

張瓊河陰之變

北魏末期孝明帝因與胡太后不和,下詔爾朱榮入京。爾朱榮行至半路,卻又被下詔停止行程。
大通二年(528年),胡太后黨羽殺死孝明帝。爾朱榮藉口為孝明帝報仇,發兵攻陷洛陽,殺死大臣王公等兩千餘人,並將胡太后和幼帝沉入河中淹死,這就是河陰之變。改立元攸為帝,是為孝莊帝。爾朱榮卻在此時返回晉陽,以大丞相之位遙控朝政。從此以契胡酋長爾朱榮為首的北鎮豪強、酋帥集團控制了北魏政權 [24] 
葛榮義軍發展的同時,爾朱榮勢力也急劇擴大,高歡段榮尉景、蔡俊等懷朔豪強先叛洛周,後背葛榮,投奔秀容。爾朱榮器重高歡,常參軍謀。
武泰元年(528年)三月,爾朱榮以胡太后鴆殺孝明帝為藉口,與幷州刺史元天穆與爾朱榮勾結,自晉陽出兵向洛陽,至河陰 [25] 
四月,攻陷洛陽後,立元子攸為帝 [26]  ,並將胡太后和幼帝沉入河中淹死,殺朝臣二千餘人,史稱河陰之變 [27] 
七月,葛榮圍鄴,眾號百萬。九月,爾朱榮率精騎出滏口(今河北磁縣西北),與義軍展開會戰,爾朱榮使侯景為前驅,高歡陣前誘降。葛榮輕敵,爾朱榮出奇兵,表裏合擊,葛榮兵敗被俘 [20]  。十月,葛榮犧牲於洛陽 [28] 
而跟隨葛榮的張瓊被北魏政府大丞相爾朱榮所看重,並授以都督職位 [29] 

張瓊征討元顥

武泰元年(528) [5]  ,北魏北海王元顥受命前往鄴城抵禦葛榮農民起義軍,恰逢爾朱榮攻破洛陽,廢北魏幼主元釗,朝局動盪,面對葛榮的強大勢力,元顥為求自保,投降南梁武帝蕭衍,受封為魏王。公元528年10月,元顥一行由南梁假節、飈勇將軍陳慶之率領的七千甲兵護駕,踏上北歸建立新朝的征程,首戰克銍城;北魏孝莊帝元子攸起初不予重視,繼續派遣大將軍元天穆率領大軍先去平定齊地,待剿滅邢杲後再揮師討伐元顥,陳慶之抓住戰機,於公元529年4月,一舉攻克滎城、梁國睢陽;元顥旋即在睢陽登基稱帝,建元為孝基,是為北魏建武帝 [30] 
永安二年(529年)6月,北魏大丞相天柱將軍爾朱榮、右僕射爾朱世隆、大都督元天穆等,糾集士眾,號稱百萬,擁衞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殺氣騰騰奔向洛陽,繞過陳慶之的梁軍,奇襲洛陽,北魏建武帝元顥兵敗逃亡,逃到臨潁(今河南漯河市北)後,被縣卒江豐斬殺 [31] 
張瓊則在跟隨爾朱榮征討北海王元顥的戰爭中有功勞,被爾朱榮提升為汲郡太守 [32] 

張瓊追隨高歡

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北方爆發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的大起義。高歡先後參加了破六韓拔陵、杜洛周、葛榮等領導的起義隊伍。在義軍中暗集死黨,窺測時機,發展個人勢力。後來,他看到契胡酋長爾朱榮勢力強大,便與死黨尉景、段榮等叛離義軍,投奔爾朱榮,並很快贏得爾朱榮的信任,取得親信都督(爾朱榮衞隊長)的職位 [33] 
永安三年(53O年),魏孝莊帝誘殺爾朱榮於洛陽 [34]  ,高歡乘爾朱氏混亂之機,説動當年被爾朱榮兼併的六鎮起義軍二十餘萬眾軍民歸順自己,並把他們帶往河北,這二十多萬之眾的六鎮兵民,遂成為日後高歡起家的政治資本和軍事力量 [35] 
第二年(531年),即北魏普泰元年,高歡率眾進據冀州(今河北冀縣),籠絡當地世族地主,利用民族隔閡,煽動反爾朱氏情緒,一時人聲鼎沸,勢力陡增 [36] 永熙元年(532年)三月,爾朱兆率二十萬大軍進攻高歡。高歡以逸待勞,以少勝多,重創爾朱軍,乘勝進據魏都洛陽,成為實際控制北魏政權的“太上皇 [37]  。這年的七月,高歡攻克晉陽,徹底剷除爾朱勢力 [38] 
爾朱榮死後,隨着爾朱氏和高歡的對抗中爾朱氏的敗落,張瓊追隨了高歡 [39] 

張瓊北魏分裂

張瓊墓誌銘 張瓊墓誌銘
北魏政權各族人民大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後,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權。
永安三年(530年 ),孝莊帝元子攸利用朝見機會,誅殺爾朱榮,導致爾朱兆起兵攻破洛陽,殺死孝莊帝,擁戴立節閔帝元恭太昌元年(532年),高歡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滅潼關以東的爾朱氏勢力,殺節閔帝,立元修為帝,即北魏孝武帝。北魏政權落入高歡手中 [5]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不願作高歡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 十月,經高歡和百僚的詳細商議後,決定趕元亶下台,立元善見為皇帝,即東魏孝靜帝魏孝文帝曾孫,清河文宣王元但之子也。即位於鄴城東北,改元天平,東魏正式建立,年僅十一歲。由於年幼,由權臣高歡輔政 [40] 
永熙四年(535年),宇文泰擁立元寶炬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為東魏西魏。高歡以原六鎮流民為主,建立強大武裝,自己住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為東魏政治中心 [40] 
東魏西魏相較,東魏地域廣﹑人口多,經濟發達。高歡屢次發兵進攻西魏,企圖吞併對方。天平四年(537年),東魏軍在小關之戰大敗,大都督竇泰自殺,高歡撤軍。此後,在沙苑之戰(537年)﹑河橋之戰(538年)﹑邙山之戰(543年)中,雙方互有勝負 [40] 
天平五年(538),高祖偷襲夏州成功,任命張瓊為慰勞大使,鎮守夏州。不久,張瓊因周文帝攻城,戰死,獲贈大將軍、司徒公、恆州刺史等職 [41] 

張瓊主要成就

張瓊先前跟隨葛榮參加了六鎮起義武泰元年(528)九月,兵敗降爾朱榮。永熙二年(533),爾朱兆兵敗後,又歸降高歡。天平五年(538)十一月,卒 [3]  。一生戎馬倥傯,經歷了從北魏末年六鎮起義河陰之變、北海王元顥叛降南梁、東魏建國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張瓊去世之前,掌管東魏政權燕恆雲朔四州軍政大權,在東魏建國後,張瓊在跟隨高歡針對西魏的多次戰爭中屢有戰功,包括沙苑之戰(537年)﹑河橋之戰(538年)等,為日後文宣帝高洋建立北齊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5]  。及其逝後,“祭以太牢” [4]  。根據《大戴禮記·第五十八·曾子天圓》:“諸侯的祭祀,用牛來祭拜,稱作太牢;大夫的祭祀,用羊,稱作少牢;士的祭祀,用豬,稱作饋食 [42]  。”張瓊去世後,當時朝廷按照諸侯的規格來進行祭祀,可見級別之高,足以説明朝廷對其生前功業的肯定。

張瓊人物評價

李百藥北齊書》:“高祖(高歡)霸業奠基之初,招集天下英勇之士。張瓊等人雖説不是有先知覺悟之人,而時運來到,他們也就馳驅於疆場,報效于軍旅,無日休歇,無時偷閒,義在禦敵,共襄宏圖,成就功業,克敵制勝,有值得稱頌之處” [43] 
李延壽北史》論曰:“張瓊………等,並運屬時來。或因羈旅,馮附末光,申其志力,化為王侯,固為宜矣。孝卿功臣之胤,自致公卿,立履之地,亦足稱也。” [44] 

張瓊軼事典故

普泰中年,張瓊長子張忻跟隨爾朱世隆擔任都督,因功勞娶了北魏平陽公主,被任命為駙馬都尉、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建州刺史、南鄭縣伯等職位。張瓊常常擔憂張忻在朝廷中的鋒芒太盛,常親自私下説:“凡人做官,不如處在不高不低的位置,張忻官位太高,我深深為他憂慮。”而張忻性情豪險放縱,之後與公主感情不合,不久被武帝所害,當時人們都稱讚張瓊有先見之明 [45]  。這件事情在《北齊書》張瓊傳中所記載。
《北齊書·張瓊傳》 [2]  《北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 [46]  《張瓊墓誌》 [4]  有記載。

張瓊家族成員

長子:張忻,北魏 [47]  迎娶平陽公主,拜駙馬都尉、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建州刺史、南鄭縣伯
次子:張遵業,北魏寧遠將軍、雲州大中正、固安縣子等;東魏清河太守、建州刺史。 [48] 

張瓊史籍記載

《北齊書 卷二十 列傳第十二》 [3] 
張瓊,字連德,代人也。少壯健,有武用。魏世自蕩寇將軍為朔州徵虜府外兵參軍,隨葛榮為亂。榮敗,爾朱榮以為都督。討元顥有功,除汲郡太守。建明初,為東道尉勞大使,封行唐縣子,邑三百户。轉太尉長史。出為河內太守,除濟州刺史。爾朱兆敗,歸高祖,遷汾州刺史。天平中,高祖襲克夏州,以為尉勞大使,仍留鎮之。尋為周文帝所陷,卒。贈使持節、燕恆雲朔四州諸軍事、大將軍、司徒公、恆州刺史。有二子。長忻,次遵業。 [49] 
《北史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張瓊,字連德,代人也。少壯健,有武用,初隨葛榮為亂。榮敗,爾朱榮以為都督。後歷位濟州刺史。及爾朱氏敗,歸神武,拜滄州刺史,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天平中,神武襲克夏州,以瓊為慰勞大使,留鎮之。尋為周文帝所陷,卒。贈司徒、都督、恆州刺史。 [50] 

張瓊墓誌銘

《張瓊墓誌》魏碑拓片
《張瓊墓誌》魏碑拓片(4張)
《張瓊墓誌》,全稱《魏故使持節司徒公張君墓誌銘》,入窆於東魏武定六年(548)十月廿二日。志石為近年新出,現藏真定劉氏墨香閣。志石為青石質,高74釐米,寬76釐米,凡34行,滿行34字,通篇共1113字 [4] 
《張瓊墓誌》的書法總體來説代表了東魏時期的主流書風,以清秀典雅為主要特點,若用康南海在《廣藝舟雙楫》中對魏碑書法藝術之“十美”的總結,《張瓊墓誌》至少可獨具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五美,而這五美恰好都代表了魏碑書法由雄強樸厚向清秀雅緻化的發展方向,誠為隋人、初唐楷法開一先則,正如鍾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承漢隸之餘韻,啓唐楷之先聲。 [4] 
參考資料
  • 1.    劉凱.東魏《張瓊墓誌》疏證:華夏考古,2019年:第三期
  • 2.    李百藥.《北齊書》張瓊傳:中華書局,1972 - 11:張瓊,字連德,代人也。
  • 3.    李百藥.《北齊書》張瓊傳:中華書局,1972—11:魏世自蕩寇將軍為朔州徵虜府外兵參軍,隨葛榮為亂。榮敗,爾朱榮以為都督。討元顥有功,除汲郡太守。建明初,為東道尉勞大使,封行唐縣子,邑三百户。轉太尉長史。出為河內太守,除濟州刺史。爾朱兆敗,歸高祖,遷汾州刺史。天平中,高祖襲克夏州,以為尉勞大使,仍留鎮之。尋為周文帝所陷,卒。
  • 4.    趙耀輝.東魏《張瓊墓誌》跋:青少年書法雜誌,2014(10):45-54:全篇
  • 5.    魏收.《魏書》肅宗紀:中華書局,1997-2009
  • 6.    北魏孝文帝“全盤漢化”的不歸之路  .光明網.2013年04月10日[引用日期2016-11-29]
  • 7.    魏收.《魏書·肅宗紀》:中華書局,1997—2009:秋八月癸酉,詔斷遠近貢獻珍麗,違者免官。柔玄鎮人杜洛周率眾反於上谷, 號年真王,攻沒郡縣,南圍燕州。
  • 8.    魏收.《魏書·肅宗紀》:中華書局,1979-2009:五原降户鮮于修禮反於定州,號魯興元年。
  • 9.    魏收.《魏書·肅宗紀》:中華書局,1997-2009:是月,杜洛周為葛榮所並。
  • 10.    魏收.《魏書·肅宗紀》:中華書局,1997-2009:五原降户鮮于修禮反於定州,號魯興元年。詔左光祿大夫長孫稚為使持節、假驃騎將軍、大都督、北討諸軍事,與都督河間王琛率將討之。
  • 11.    魏收.《魏書·肅宗紀》:中華書局,1997-2009:北討都督河間王琛、長孫稚失利奔還。
  • 12.    魏收.《魏書·肅宗紀》:中華書局,1997-2009:都督伊甕生討巴,失利戰歿。癸巳,賊帥元洪業斬鮮于修禮,請降,為賊黨葛榮所殺。
  • 13.    魏收.《魏書·肅宗紀》:中華書局,1997-2009:葛榮敗都督廣陽王淵、章武王融於博野白牛邏,融歿於陣。榮自稱天子,號曰齊國,年稱廣安。
  • 14.    魏收.《魏書·肅宗紀》:中華書局,1997-2009:辛巳,葛榮陷殷州,刺史崔楷固節死之,遂東圍冀州。
  • 15.    魏收.《魏書·肅宗紀》:中華書局,1997-2009:相州刺史、安樂王鑑據州反。
  • 16.    魏收.《魏書·肅宗紀》:中華書局,1997-2009:八月,都督源子邕、李軌、裴衍攻鄴。丁未,斬鑑,相州平。仍令子邕等討葛榮。
  • 17.    魏收.《魏書·肅宗紀》:中華書局,1997-2009:十有一月己丑,葛榮攻陷冀州,執刺史元孚,逐出居民,凍死者十六七。十有二月戊申,都督源子邕、裴衍與葛榮戰,敗於陽平東北漳水曲,並戰歿。
  • 18.    魏收.《魏書·肅宗紀》:中華書局,1997-2009:武泰元年春正月,乙丑,定州為杜洛周所陷,執刺史楊津。瀛州刺史元寧以城降於洛周。
  • 19.    魏收.《魏書·肅宗紀》:中華書局,1997-2009:是月,杜洛周為葛榮所並
  • 20.    魏收.《魏書·孝莊紀》:中華書局,1997-2009:是月,葛榮率眾圍相州。九月乙丑,詔太尉公、上黨王天穆討葛榮,次於朝歌之南。己巳,以徵東將軍、齊州刺史元欣為沛郡王。壬申,柱國大將軍爾朱榮率騎七萬討葛榮於滏口,破擒之,餘眾悉降。冀、定、滄、瀛、殷五州平。
  • 21.    魏收.《魏書·孝莊紀》:中華書局,1997-2009:是歲,葛榮餘黨韓樓復據幽州反。
  • 22.    魏收.《魏書·孝莊紀》:中華書局,1997-2009:九月,大都督侯淵討韓樓於薊,破斬之。
  • 23.    李百藥.《北齊書》張瓊傳:中華書局,1972—11:魏世自蕩寇將軍為朔州徵虜府外兵參軍,隨葛榮為亂。
  • 24.    河陰之變驚天下 二千生靈遭塗炭  .洛陽日報.2008-8-4[引用日期2016-11-30]
  • 25.    魏收.《魏書·列傳第六十二爾朱榮》:中華書局,1997-2009:尋屬肅宗崩,事出倉卒。榮聞之大怒,謂鄭儼、徐紇為之,與元天穆等密議稱兵,入匡朝廷,討定之。
  • 26.    魏收.《魏書·列傳第六十二爾朱榮》:中華書局,1997-2009:十一日,榮奉帝為主,詔以榮為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開府、兼尚書令、領軍將軍、領左右、太原王,食邑二萬户。
  • 27.    魏收.《魏書·列傳第六十二爾朱榮》:中華書局,1997-2009:十三日,榮惑武衞將軍費穆之説,乃引迎駕百官於行宮西北,雲欲祭天。朝士既集,列騎圍繞,責天下喪亂,明帝卒崩之由,雲皆緣此等貪虐,不相匡弼所致。因縱兵亂害,王公卿士皆斂手就戮,死者千三百餘人。
  • 28.    魏收.《魏書·孝莊紀》:中華書局,1997-2009:冬十月丁亥,爾朱榮檻送葛榮於京師。帝臨閶闔門,榮稽顙謝罪,斬于都市。
  • 29.    李百藥.《北齊書》張瓊傳:中華書局,1972—11:榮敗,爾朱榮以為都督。
  • 30.    魏收.《魏書·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中華書局,1997-2009:顥以事意不諧,遂與子冠受率左右奔於蕭衍。顥見衍,泣涕自陳,言辭壯烈,衍奇之。遂以顥為魏主,假之兵將,令其北入。永安二年四月,於梁國城南登壇燔燎,號孝基元年。莊帝詔濟陰王暉業為都督,於考城拒之,為顥所擒。又克行台楊昱於滎陽。爾朱世隆自虎牢走退,莊帝北幸。顥遂入洛,改稱建武元年。
  • 31.    魏收.《魏書·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中華書局,1997-2009:莊帝與爾朱榮還師討顥。自於河梁拒戰,王師渡於馬渚,冠受戰敗被擒,因相繼而敗。顥率帳下數百騎及南兵勇健者,自轘轅而出。至臨潁,顥部騎分散,為臨潁縣卒所斬。
  • 32.    李百藥.《北齊書》張瓊傳:中華書局,1972-11:討元顥有功,除汲郡太守。
  • 33.    李百藥.《北齊書·卷一帝紀第一神武上》:中華書局,1997-2009:遂奔葛榮,又亡歸爾朱榮於秀容。先是,劉貴事榮,盛言神武美,至是始得見,以憔悴故,未之奇也。貴乃為神武更衣,復求見焉。因隨榮之廄。廄有惡馬,榮命翦之。神武乃不加羈絆而翦,竟不蹄齧,已而起曰:「御惡人亦如此馬矣。」榮遂坐神武於牀下,屏左右而訪時事。神武曰:「聞公有馬十二谷,色別為羣,將此竟何用也?」榮曰:「但言爾意。」神武曰:「方今天子愚弱,太后淫亂,孽寵擅命,朝政不行。以明公雄武,乘時奮發,討鄭儼、徐紇而清帝側,霸業可舉鞭而成。此賀六渾之意也。」榮大悦,語自日中至夜半,乃出。自是每參軍謀。
  • 34.    李百藥.《北齊書·卷一帝紀第一神武上》:中華書局,1997-2009:初,孝莊之誅爾朱榮。
  • 35.    李百藥.《北齊書·卷一帝紀第一神武上》:中華書局,1972:葛榮眾流入並、肆者二十餘萬,為契胡陵暴,皆不聊生,大小二十六反,誅夷者半,猶草竊不止。兆患之,問計於神武。神武曰:「六鎮反殘,不可盡殺,宜選王素腹心者私使統焉。若有犯者,直罪其帥,則所罪者寡。」兆曰:「善,誰可行也?」賀拔允時在坐,請神武。神武拳毆之,折其一齒,曰:「生平天柱時,奴輩伏處分如鷹犬,今日天下安置在王,而阿鞠泥敢誣下罔上,請殺之。」兆以神武為誠,遂以委焉。神武以兆醉,恐醒後或致疑貳,遂出,宣言受委統州鎮兵,可集汾東受令。乃建牙陽曲川,陳部分。有款軍門者,絳巾袍,自稱梗楊驛子,願廁左右。 17 訪之,則以力聞,常於幷州市搭殺人者,乃署為親信。兵士素惡兆而樂神武,於是莫不皆至。居無何,又使劉貴請兆,以並、肆頻歲霜旱,降户掘黃鼠而食之,皆面無谷色,徒污人國土,請令就食山東,待温飽而處分之。兆從其議。其長史慕容紹宗諫曰:「不可,今四方擾擾,人懷異望,況高公雄略,又握大兵,將不可為。」
  • 36.    李百藥.《北齊書·卷一帝紀第一神武上》:中華書局,1972:魏普泰元年二月,神武自軍次信都,高乾、封隆之開門以待,遂據冀州。是月,爾朱度律廢元曄而立節閔帝,欲羈縻神武。三月,乃白節閔帝,封神武為渤海王,徵使入覲。神武辭。四月癸巳,又加授東道大行台、第一鎮人酋長。龐蒼鷹自太原來奔,神武以為行台郎,尋以為安州刺史。神武自向山東,養士繕甲,禁侵掠,百姓歸心。乃詐為書,言爾朱兆將以六鎮人配契胡為部曲,眾皆愁怨。又為幷州符,徵兵討步落稽。發萬人,將遣之,孫騰、尉景為請留五日,如此者再。神武親送之郊,雪涕執別,人皆號慟,哭聲動地。神武乃喻之曰:「與爾俱失鄉客,義同一家,不意在上乃爾徵召。直向西已當死,後軍期又當死,配國人又當死,奈何!」眾曰:「唯有反耳!」神武曰:「反是急計,須推一人為主。」眾願奉神武。神武曰:「爾鄉里難制,不見葛榮乎?雖百萬眾,無刑法,終自灰滅。今以吾為主,當與前異,不得欺漢兒,不得犯軍令,生死任吾則可,不爾不能為,取笑天下。」眾皆頓顙,死生唯命。神武曰若不得已。明日,椎牛饗士,喻以討爾朱之意。封隆之進曰:「千載一時,普天幸甚。」神武曰:「討賊,大順也;拯時,大業也。吾雖不武,以死繼之,何敢讓焉!」
  • 37.    李百藥.《北齊書·卷一帝紀第一神武上》:中華書局,1972:廢帝進神武大丞相、柱國大將軍、太師。是時青州建義,大都督崔靈珍、大都督耿翔皆遣使歸附。行汾州事劉貴棄城來降。閏三月,爾朱天光自長安、兆自幷州、度律自洛陽、仲遠自東郡同會鄴,眾號二十萬,挾洹水而軍,節閔以長孫承業為大行台總督焉。神武令封隆之守鄴,自出頓紫陌。時馬不滿二千,步兵不至三萬,眾寡不敵。乃於韓陵為圓陣,連牛驢以塞歸道,於是將士皆有死志,四面赴擊之。爾朱兆責神武以背己,神武曰:「本戮力者,共輔王室,今帝何在?」兆曰:「永安枉害天柱,我報仇耳。」神武曰:「我昔日親聞天柱計,汝在户前立,豈得言不反邪? 22 且以君殺臣,何報之有?今日義絕矣。」乃合戰,大敗之。爾朱兆對慕容紹宗叩心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將輕走。紹宗反旗鳴角,收聚散卒,成軍容而西上。
  • 38.    李百藥.《北齊書·卷一帝紀第一神武上》:中華書局,1972:七月壬寅,神武帥師北伐爾朱兆。封隆之言:「侍中斛斯椿、賀拔勝、賈顯智等往事爾朱,普皆反噬,今在京師,寵任,必構禍隙。」神武深以為然,乃歸天光、度律於京師,斬之。遂自滏口入。爾朱兆大掠晉陽,北保秀容。幷州平。神武以晉陽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爾朱兆既至秀容,分兵守險,出入寇抄。神武揚聲討之,師出止者數四,兆意怠。神武揣其歲首當宴會,遣竇泰以精騎馳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神武以大軍繼之。二年正月,竇泰奄至爾朱兆庭。軍人因宴休惰,忽見泰軍,驚走。追破之於赤洪嶺。兆自縊,神武親臨厚葬之。慕容紹宗以爾朱榮妻子及餘眾自保烏突城,降,神武以義故,待之甚厚。
  • 39.    李百藥.《北齊書》張瓊傳:中華書局,1972-11:爾朱兆敗,歸高祖,遷汾州刺史。
  • 40.    北魏的分裂與滅亡  .和訊網[引用日期2016-11-30]
  • 41.    李百藥.《北齊書》張瓊傳:中華書局,1972-11:天平中,高祖襲克夏州,以為尉勞大使,仍留鎮之。尋為周文帝所陷,卒。
  • 42.    [清] 王聘珍著;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 中華書局,1983-03-01:·第五十八·曾子天圓:“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饋食。”
  • 43.    李百藥.《北齊書》張瓊傳:中華書局,1972-11:《北齊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史臣曰:高祖霸業始基,招集英勇。張瓊等雖識非先覺,而運屬時來,驅馳戎旅,日不暇給,義宣禦侮,契協寵圖,臨敵制勝,有足稱也。
  • 44.    李延壽.《北史·卷五十三·列傳四十一》:中華書局,1972:張瓊………等,並運屬時來。或因羈旅,馮附末光,申其志力,化為王侯,固為宜矣。孝卿功臣之胤,自致公卿,立履之地,亦足稱也。
  • 45.    李百藥.《北齊書》張瓊傳:中華書局,1972-11:忻,普泰中為都督,隨爾朱世隆。以功尚魏平陽公主,除駙馬都尉、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建州刺史、南鄭縣伯。瓊常憂其太盛,每語親識曰:“凡人官爵,莫若處中,忻位秩太高,深為憂慮。”而忻豪險放縱,遂與公主情好不協,尋為武帝所害,時稱瓊之先見。
  • 46.    [唐] 李延壽.北史:中華書局,2013-07-01: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 47.    李百藥.北齊書:中華書局,1972:瓊有二子,長曰忻
  • 48.    李百藥.《北齊書張瓊傳》:中華書局,1972:次曰遵業
  • 49.    《北齊書 卷二十 列傳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1-24]
  • 50.    《北史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1-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