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慶之

(南梁名將)

鎖定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云,義興郡國山縣(今江蘇省宜興市西南)人。中國南朝梁將領。 [58] 
陳慶之出身寒門,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頗受信任,起家奉朝請。普通六年(525年),出任武威將軍,迎接元法僧歸附,遷宣猛將軍。大通元年(527年),聯合曹仲宗、韋放會攻打北魏渦陽,迫使渦陽城主王緯出降。大通二年(528年),加號飆勇將軍,奉命護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顥北還。次年,擊敗擁兵7萬、築壘9座的魏將丘大千。在考城擊敗擁兵2萬的魏將元暉業。五月,連拔滎陽、虎牢二城,長驅直入,護送元顥到洛陽。經歷四十七戰,平定三十二城,所向無前。後來,北魏重兵回師洛陽,元顥的十萬大軍慘敗,陳慶之的梁軍也隨之而敗。最終,陳慶之隻身潛返江南。中大通二年(530年),出任司州刺史,參加懸瓠之戰,擊敗北魏潁州刺史婁起;楚城之戰,破東魏孫騰等人。大同元年(535年),與東魏堯雄交戰兩次,皆失利而還。大同二年(536年),破東魏侯景,進號仁威將軍。 [50-51]  [58-59]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諡號為“武”。長子陳昭繼承爵位。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弓弩,不善騎馬,善撫軍士,富有膽略,善於籌謀,帶兵有方,是一位深得眾心的儒將。
全    名
陳慶之
子云
所處時代
南朝梁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
出生日期
484年
逝世日期
539年
主要成就
攻取渦陽;護送元顥入洛
官    職
武威將軍、宣猛將軍、仁威將軍
諡    號

陳慶之人物生平

陳慶之幼從蕭衍

陳慶之自幼追隨梁武帝蕭衍,蕭衍喜歡下棋,經常通宵達旦不停,對弈者都睏倦而寐,唯有陳慶之不睡,聽到蕭衍的召喚就馬上趕到,由此深得蕭衍的喜愛和賞識,後來陳慶之跟隨蕭衍東下平定建鄴。天監元年(502年),蕭衍受禪登基,建立南朝梁政權。陳慶之逐漸升任為主書,期間他散去財產,招募賢能,常常考慮着為國效力,後官拜奉朝請 [52] 

陳慶之初臨戰陣

普通六年(525年)正月,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不成,在彭城請求歸附梁朝。梁武帝任命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領梁軍前去接應。回軍後,陳慶之官拜宣猛將軍、文德主帥,率領兩千人馬護送豫章王蕭綜入鎮徐州。五月,北魏派遣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率兩萬人馬前來抵抗。元延明先派遣別將丘大千在潯梁築壘,監視梁軍靠近邊境。陳慶之進逼其壘,一戰便將其擊潰。 [1]  六月,蕭綜拋下部隊逃亡北魏。天亮後,梁軍找不到蕭綜,卻聽見魏軍在城外説:“你們的豫章王昨夜已來到我們軍中,你們還能做什麼?”於是梁軍潰散。魏軍進入彭城,乘勝追擊梁軍,重新奪取了之前被攻佔的城池,一直到宿豫才返回。梁軍損失十之七八,只有陳慶之攻破關門,連夜撤退,人馬得以保全。 [2-3] 
普通七年(526年),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陳慶之被任命為假節、總知軍事。北魏豫州刺史李憲派遣其子李長鈞修築兩城與陳慶之相抗衡,陳慶之進攻。十一月,李憲力屈獻壽陽城投降,陳慶之入據其城。此次作戰,梁軍共克五十二座城池,俘獲男女七萬五千人。此後,陳慶之轉任東宮直閣,賜爵關中侯 [4-5] 

陳慶之征戰渦陽

大通元年(527年)十月,陳慶之隸屬於領軍將軍曹仲宗,隨其進攻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北魏派遣徵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率領馬步兵十五萬人趕來增援,先頭部隊到達駝澗,距離渦陽四十里。陳慶之想要迎戰,尋陽太守韋放認為敵人的先鋒必定是輕裝精鋭部隊,與之交戰即使勝利,也不能算作成功,假如戰敗了,會挫傷己軍軍威,兵法指出要以逸待勞,所以不如不出擊。 [6]  陳慶之卻説:“魏軍遠道而來,都已疲憊,距離我軍又很遙遠,必定對我軍不存戒心,趁着他們尚未集結,要打擊他們的氣焰,出其不意,敵軍必無不敗之理。而且我們已經獲悉敵人所佔據的營寨,周圍樹林很茂盛,所以敵人肯定不會夜間出動。各位如果心有疑慮,我請求獨自領兵前去襲擊。”於是陳慶之率所部兩百名突騎兵奔襲魏軍營地,擊敗敵軍先頭部隊,魏軍非常恐慌。 [7]  陳慶之於是回師與各位將領連營進發,據守渦陽城,與北魏軍隊對峙,自春至冬,經歷了數百場戰鬥,人馬疲憊,士氣低落。北魏的援軍又要在梁軍的後方修築營壘,曹仲宗等人擔心腹背受敵,考慮要撤軍。陳慶之手持符節立在軍營大門説:“大家共同出征,來到此地,已經歷時一年。耗費的糧草武器,數量極大。各支部隊卻全無鬥志,都想逃脱,這怎能算是要建功立業,只不過是聚集在一起掠奪罷了。我聽説將士兵置於必死之境地,才會有奮戰求生之決心,等到敵人全部合圍,然後與之決戰。若確實想要撤軍,我另有密詔,今天有誰違抗的,就依密詔處置。”曹仲宗佩服他的計策,就聽從了他的意見。 [8] 
當時魏軍建築了十三座城塞,想要以此控制梁軍。陳慶之在夜色掩護下,出動騎兵突擊魏軍,連克4個營壘。渦陽戍主王緯聞訊,以城降梁。其餘九城,兵甲猶盛。韋放在投降的魏軍中挑選30餘人予以釋放,讓他們回去,到魏軍各營壘報告渦陽陷落的消息。同時,陳慶之率軍隨釋放的魏軍士卒之後,擂鼓吶喊攻擊。在梁軍的凌厲攻勢下,魏軍剩下的9座城堡也先後潰敗。梁軍乘勢追擊,大敗魏軍,俘斬甚眾,渦水為之斷流,又降城中3萬餘人。梁武帝詔令以渦陽之地設置西徐州。梁軍又乘勝進至城父。 [9] 

陳慶之北伐北魏

大通二年(528年),北魏發生內亂,鎮壓叛亂的爾朱榮大肆屠殺北魏皇室。
魏北海王元顥因本朝大亂而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幫助他稱帝。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梁武帝以元顥為魏王,並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兵護送元顥北歸,元顥遂於渙水稱帝,授予陳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 [10] 
中大通元年(529年)三月,由於邢杲寇亂三齊,杲眾強盛,所以,北魏大軍在爾朱榮、元天穆的率領下,引兵東出。 [11-13] 
北伐梁軍,乘虛徑進 [13]  ,從銍縣出發,攻克滎城,來到了睢陽。 [14]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魏將丘大千率眾7萬分築九城,以抵禦梁軍。陳慶之率軍進攻,一日之內攻佔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元顥進封陳慶之衞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 [15] 
時魏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軍2萬來援,進屯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考城四面環水,守備嚴固。陳慶之命部下在水面築壘,攻陷其城,全殲2萬,俘元暉業,租車7800輛。 [16-17] 
梁軍直趨大梁,所過之處,魏軍望風而降。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眾扼守滎陽(今屬河南)、虎牢(今滎陽西北汜水鎮)等地,以保衞京都洛陽。元顥攻佔梁國後,封陳慶之為衞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繼續督軍西上攻滎陽。 [15]  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等率羽林軍7萬守滎陽,以拒梁軍。魏軍兵鋒甚鋭,加上滎陽城堅,陳慶之攻之不克。時魏將上黨王元天穆大軍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爾朱兆)領胡騎5000、騎將魯安率夏州步騎9000增援楊昱。又遣右僕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率騎兵1萬,進據虎牢。 [18]  魏軍共計30萬人,對梁軍進行合圍。元顥派人勸楊昱投降,但被拒絕。不久,元天穆與爾朱吐沒兒相繼而至,魏軍一時旗鼓相望。 [19] 
這時滎陽城還沒有攻下,梁軍將士都感到恐慌,陳慶之解下馬鞍並且餵了馬,對將士們説:“我們到這裏以來,屠城略地,實在不少;你們殺了無數的平民。元天穆的士兵與我們都是仇敵。我們只有七千人,敵人有三十餘萬,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理當不會讓我們生存。我們不能和敵人的騎兵在平原上交鋒,應該攻破他們的城壘,各位別自相猜疑,免得死在戰場。”於是親自擂鼓攻城,只是一次擊鼓,梁軍便全部都登上了城牆。勇士宋景休、魚天愍首先登上城牆,梁軍相繼而入,於是攻佔了滎陽而且俘虜了楊昱。 [20-21] 
不久,元天穆等帶領軍隊圍城,陳慶之率三千精騎背城而戰,擊破了元天穆的圍攻,魯安在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都獨自逃跑了。陳慶之收繳滎陽的儲備,牛馬谷帛都不可勝計。陳慶之旋即進攻虎牢,爾朱世隆不敢戰,棄城而逃,梁軍俘魏東中郎將辛纂 [22] 
魏孝莊帝元子攸為避陳慶之鋒芒,被迫撤至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元顥遂入洛陽,魏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顥入宮。元顥改元大赦,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户。 [23] 
不久,上黨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四萬攻克大梁,並分遣王老生、費穆進據虎牢,刁宣、刁雙入梁、宋。陳慶之聞後,率軍掩襲,魏軍皆降。元天穆率十餘騎北渡黃河而逃,費穆攻虎牢,在即將攻克的時候忽然聽説元天穆已經向北逃跑,認為自己已經沒有後繼之力,於是向陳慶之投降。 [24]  陳慶之又進擊大梁、梁國,都攻佔下來。梁武帝聞訊後,再次親書詔書進行嘉勉。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元顥、陳慶之,從銍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無前。 [25] 
至此,事出不虞,天下改望。 [13]  黃河以南的州郡,紛紛都投靠了元顥。而元欣也曾打算投靠元顥,只是在崔光韶的力勸之下,才作罷。 [26] 
北魏孝莊帝逃到河北 [13]  ,元顥的軍隊在元彧、元珍孫、元襲的帶領下,一鼓作氣追到河北,欲殺死孝莊帝。鄭先護奮力拒戰。 [27]  爾朱榮以獨孤信為前驅,與元顥軍隊戰於河北,元顥軍隊戰敗。 [28]  元彧撤走,而元珍孫、元襲,依然拒絕退出河北,最終,爾朱榮擊破並斬殺了元珍孫、元襲。爾朱榮遂迎駕孝莊帝於河內 [29] 
元顥入洛後,日夜縱酒,不恤軍國大事。陳慶之的梁軍士兵,“所從南兵,陵暴市裏”。所以,令朝野感到失望。 [30] 
當時,洛陽地區的梁軍不滿1萬,而擁立元顥稱帝的、胡大軍已經多達10萬。副將馬佛念勸陳慶之偷襲元顥並佔據洛陽,陳慶之不從。 [31]  陳慶之向元顥請求出鎮徐州,而元顥已對陳慶之產生了猜忌,拒絕了陳慶之的請求。陳慶之不敢復言。 [32] 
北魏天柱將軍爾朱榮帶着從洛陽出逃的北魏孝莊帝,連同爾朱世隆、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高歡以及鮮卑和蠕蠕的大軍,揮師洛陽。元顥佔據洛陽六十五天,令元延明緣河據守與爾朱榮對峙 [33]  。陳慶之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帶領不滿1萬的梁軍 [31]  渡過黃河,駐守北中郎城。和北魏大軍展開鏖戰。陳慶之處於絕對的劣勢,但仍然在北中郎城阻截了爾朱榮三天,殺傷甚重。 [34]  爾朱榮用木頭做成木筏,令爾朱兆、賀拔勝從硤石渡河,與元顥戰於河橋,先後擊破元冠受、元延明等人,元顥的10萬大軍 [31]  最終戰敗。 [35]  元顥逃到臨潁,遇賊人被擒,洛陽失陷。 [36] 
不滿1萬 [31]  的陳慶之軍隊,被高琳所破。 [37]  陳慶之雖然兵敗,但仍有數千人尚在。因為元顥已敗,陳慶之開始向南梁撤退,爾朱榮親率大軍追擊。陳慶之在蒿高遇到了山洪爆發。正在渡河的梁軍被洪水吞沒,陳慶之本人倖免於難。失去軍隊的陳慶之化妝為一個僧人躲過爾朱榮大軍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當地人的幫助,才輾轉返回南梁。回到南梁,蕭衍對陳慶之大加封賞,升陳慶之為右衞將軍,永興侯,封邑一千五百户。 [38] 

陳慶之加官晉爵

中大通元年(529年)十二月,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持節、都督緣淮諸軍事、奮武將軍北兗州刺史。時有妖僧自稱天子,當地豪強蔡伯龍也起兵與之相應,眾至三萬人,攻陷北徐州。濟陰太守楊起文棄城而逃,鍾離太守單希寶被害。梁武帝詔令陳慶之前去征討,並親自臨白下城為其餞行。陳慶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斬蔡伯龍、僧強,傳首建康。 [39] 
中大通二年(530年),梁武帝以陳慶之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餘如故。陳慶之到任後,遂圍懸瓠,破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於溱水,又破行台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於楚城。 [40]  陳慶之隨即減免了義陽鎮的兵役,停止水運補給,使江湘諸州得以休養生息,並開田六千頃。兩年之後,義陽鎮的糧食變得充實。梁武帝為此經常嘉獎陳慶之。陳慶之又表請精簡南司州安陸郡,置上明郡。 [41] 

陳慶之交戰堯雄

大同元年(535年)二月,陳慶之攻東魏,與東魏豫州刺史堯雄交戰。梁將李洪芝、王當伯襲破平鄉城,侵擾州境。堯雄設伏截擊,生擒李洪芝、王當伯等,俘虜很多。陳慶之又率軍逼近州城。堯雄出戰,所向披靡,身受二處創傷,但士氣更盛。最終,陳慶之兵敗,拋棄輜重而走。 [59] 
後來,陳慶之又圍南荊州。堯雄説:“白苟堆,梁朝的北面重鎮,現在趁其空虛,必能攻克,陳慶之聞我軍進攻白苟堆,荊州之圍自然解除,這就是機不可失啊。”於是堯雄率軍進攻白苟堆,陳慶之果然放棄荊州奔赴白苟堆,還沒到白苟堆,堯雄攻陷了白苟堆,擒獲南梁鎮將苟元廣以及二千名士兵。陳慶之再次失利而還。 [42] 

陳慶之名將暮年

大同二年(536年)十月,東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萬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勝進軍淮上,並寫了信勸陳慶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夏侯夔等前去增援,軍至黎漿,陳慶之已擊破侯景。 [43]  時值大寒雪,侯景棄輜重而逃,陳慶之則收其輜重而還,進號仁威將軍。同年,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以李升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梁武帝下詔批准。 [44]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梁武帝以其忠於職守,戰功卓著,政績斐然,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衞將軍,賜鼓吹一部,諡號“武”,還詔令義興郡發500人為其會喪。 [45]  長子陳昭繼承他的職位。 [46] 

陳慶之主要影響

陳慶之政治成就

在陳慶之坐鎮江淮期間,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發展邊境城市的生產,兩年的時間,邊境一帶府庫充足。陳慶之又表請精簡南司州安陸郡,置上明郡。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以李升為首的八百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 [44] 

陳慶之軍事成就

軍事才能
陳慶之北伐之所以獲得奇蹟般的成功,與他帶兵、用兵的傑出才能有直接關係:
一是富有謀略膽略,擅於把握戰機。陳慶之對北魏軍作戰中,屢次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特別是北伐中大破元天穆大軍三十萬。陳慶之屢屢創造以少勝多的奇蹟,在渦陽之戰中率領精鋭連克魏軍十三城、滎陽之戰中出奇招率騎三千背城逆戰一舉扭轉敗局、隨後又大破魏將元天穆等魏軍,同樣與他過人的膽魄、謀略以及把握戰機的能力直接相關。
二是善待部屬,將士願為之效死。陳慶之的騎術箭術不是很好,但他愛惜將士,常將梁帝的賞賜及錢財分給部下,而自己卻素衣穿着,與部下共甘苦,因而能得到部下擁戴,願為之效死力。 [57] 
戰績
大通二年(528年)十月至中大通元年(529年)六月,梁武帝趁北魏大亂,派陳慶之率軍七千,奉南降的北魏宗王元顥為魏王,北伐中原。數月間北伐軍以少勝多,大小47戰,屢敗魏軍,取32城,一度攻佔北魏都城洛陽,黃河兩岸為之震動。此次北伐雖最終在十餘倍的北魏軍隊圍攻下全軍覆沒,但卻是繼東晉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北伐佔領洛陽後,南朝北伐攻入北方最遠、影響最大的一次。 [56] 

陳慶之歷史評價

毛澤東:“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60] 
南朝梁開國皇帝蕭衍: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51] 
唐朝史學家李延壽南史》:①陳慶之初同燕雀之遊,終懷鴻鵠之志,及乎一見任委,長驅伊洛。前無強陣,攻靡堅城,雖南風不競,晚致傾覆,其所克捷,亦足稱之。②慶之性祗慎,每奉詔敕,必洗沐拜受。儉素不衣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50] 
唐朝史學家姚思廉梁書》:①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②陳慶之、蘭欽俱有將略,戰勝攻取,蓋頗、牧、衞、霍之亞歟。慶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預舊恩,加之謹肅,蟬冕組珮,亦一世之榮矣。 [51] 
南宋理學家呂祖謙《梁論》:陳慶之以東南之兵數千入中原,士馬強盛之地,大小數十戰,未嘗少挫,遂入洛陽。六朝征伐之功,未有若是之快者也。然卒以敗歸,理亦宜然。何以言之?夫孤軍獨進,不能成功,自古皆然。 [53] 

陳慶之軼事典故

陳慶之不善弓馬

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陳慶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身為武將,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 [47] 

陳慶之重視北人

陳慶之攻入洛陽之時,蕭贊向梁武帝上書,請求允許回到梁朝。當時吳淑媛還在世,梁武帝讓吳淑媛將蕭贊幼時穿的衣服給蕭贊送去,書信等還未傳到,陳慶之便失敗了。陳慶之從北魏回到梁朝後,特別看重北方人,朱異對此感到很奇怪,便問陳慶之為什麼這樣,陳慶之説道:“我當初認為長江以北地區都是戎狄之鄉,等到了洛陽之後,才知道禮儀人物都在中原地區,不是江東所能企及的,我們有什麼理由輕視北方人呢?” [48] 

陳慶之人際關係

長子:陳昭 [47] 
五子:陳昕,字君章。 [54] 

陳慶之史料索引

《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五十一》 [50] 
《梁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 [51] 

陳慶之文學形象

在民國作家蔡東藩的小説《南北史演義》中,陳慶之事蹟與正史差別不大,但被作者形容為驍將,與史實上陳慶之儒將的形象有所出入。 [49] 
在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小説《奔流》中,陳慶之為小説主角,為用兵天才和不敗名將,三百白騎取得了鍾離之戰勝利。 [55] 
參考資料
  • 1.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普通中,魏徐州刺史元法僧於彭城求入內附,以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諸軍應接。還,除宣猛將軍、文德主帥,仍率軍二千,送豫章王綜入鎮徐州。魏遣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率眾二萬來拒,屯據陟□(佚一字)。延明先遣其別將丘大千築壘潯梁,觀兵近境。慶之進薄其壘,一鼓便潰。
  • 2.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六月,庚辰,綜與梁話及淮陰苗文寵夜出,步投彧軍。及旦,齋內諸閣猶閉不開,眾莫知所以,唯見城外魏軍呼曰:“汝豫章王昨夜已來,在我軍中,汝尚何為!”城中求王不獲,軍遂大潰。魏人入彭城,乘勝追擊梁兵,復取諸城,至宿豫而還。將佐士卒死沒者什七八,唯陳慶之帥所部得還。
  • 3.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後豫章王棄軍奔魏,眾皆潰散,諸將莫能制止。慶之乃斬關夜退,軍士得全。
  • 4.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普通七年,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除慶之假節、總知軍事。魏豫州刺史李憲遣其子長鈞別築兩城相拒。慶之攻之,憲力屈遂降,慶之入據其城。轉東宮直閣,賜爵關中侯。
  • 5.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辛巳,魏揚州刺史李憲以壽陽降,宣猛將軍陳慶之入據其城,凡降城五十二,獲男女七萬五千口。
  • 6.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大通元年,隸領軍曹仲宗伐渦陽。魏遣徵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等率馬步十五萬來援,前軍至駝澗,去渦陽四十里。慶之慾逆戰,韋放以賊之前鋒必是輕鋭,與戰若捷,不足為功,如其不利,沮我軍勢,兵法所謂以逸待勞,不如勿擊。
  • 7.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慶之曰:“魏人遠來,皆已疲倦,去我既遠,必不見疑,及其未集,須挫其氣,出其不意,必無不敗之理。且聞虜所據營,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諸君若疑惑,慶之請獨取之。”於是與麾下二百騎奔擊,破其前軍,魏人震恐。
  • 8.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慶之杖節軍門曰:“共來至此,涉歷一歲,糜費糧仗,其數極多。諸軍並無鬥心,皆謀退縮,豈是欲立功名,直聚為抄暴耳。吾聞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須虜大合,然後與戰。審欲班師,慶之別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詔。”仲宗壯其計,乃從之。
  • 9.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魏人掎角作十三城,慶之銜枚夜出,陷其四壘,渦陽城主王緯乞降。所餘九城,兵甲猶盛,乃陳其俘馘,鼓譟而攻之,遂大奔潰,斬獲略盡,渦水咽流,降城中男女三萬餘口。詔以渦陽之地置西徐州。眾軍乘勝前頓城父。
  • 10.    《梁書·卷三十二·列傳二十六》:大通初,魏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自拔來降,求立為魏主。高祖納之,以慶之為假節、飈勇將軍,送元顥還北。顥於渙水即魏帝號,授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
  • 11.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孝莊紀》:三月壬戌,詔大將軍、上黨王天穆與齊獻武王討邢杲。
  • 12.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三·梁紀九》:魏元天穆將擊邢杲,以北海王顥方入寇,集文武議之,眾皆曰:"杲眾強盛,宜以為先。"行台尚書薛琡曰:"邢杲兵眾雖多,鼠竊狗偷,非有遠志。顥帝室近親,來稱義舉,其勢難測,宜先去之。"天穆以諸將多欲擊杲,又魏朝亦以顥為孤弱,不足慮,命天穆等先定齊地,還師擊顥,遂引兵東出。
  • 13.    《魏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爾朱榮傳》:時邢杲寇亂三齊,與顥應接。朝廷以顥孤弱,不以為慮。永安三年春,詔大將軍元穆先平齊地,然後回師徵顥。顥以大軍未還,乘虛徑進,既陷梁國,鼓行而西,滎陽、虎牢並皆不守。五月,車駕出幸河北。事出不虞,天下改望。
  • 14.    《梁書·卷三十二·列傳二十六》:發自銍縣,進拔滎城,遂至睢陽。
  • 15.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仍趨大梁,望旗歸款。顥進慶之衞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仍率眾而西。
  • 16.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時魏徵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庶子二萬人來救梁、宋,進屯考城,城四面縈水,守備嚴固。慶之命浮水築壘,攻陷其城,生擒暉業,獲租車七千八百輛。
  • 17.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魏將丘大千有眾七萬,分築九城以相拒。慶之攻之,自旦至申,陷其三壘,大千乃降。時魏徵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庶子二萬人來救梁、宋,進屯考城,城四面縈水,守備嚴固。慶之命浮水築壘,攻陷其城,生擒暉業,獲租車七千八百輛。仍趨大梁,望旗歸款。
  • 18.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仍趨大梁,望旗歸款。顥進慶之衞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仍率眾而西。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眾凡七萬,據滎陽拒顥。兵既精強,城又險固,慶之攻未能拔。魏將元天穆大軍復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五千,騎將魯安領夏州步騎九千,援楊昱;又遣右僕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騎一萬,據虎牢。
  • 19.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天穆、吐沒兒前後繼至,旗鼓相望。
  • 20.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時滎陽未拔,士眾皆恐,慶之乃解鞍秣馬,宣喻眾曰:“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略人子女,又為無算。天穆之眾,並是仇讎。我等才有七千,虜眾三十餘萬,今日之事,義不圖存。吾以虜騎不可爭力平原,及未盡至前,須平其城壘,諸君無假狐疑,自貽屠膾。”一鼓悉使登城,壯士東陽宋景休、義興魚天愍逾堞而入,遂克之。
  • 21.    《魏書·卷第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顥既擒濟陰王暉業,乘虛徑進,大兵集於城下,遣其左衞劉業、王道安等招昱,令降,昱不從,顥遂攻之。城陷,都督元恭,太守、西河王悰並逾城而走,俱被擒縶。昱與弟息五人,在門樓上,須臾顥至,執昱下城,面責昱曰:"楊昱,卿今死甘心否?卿自負我,非我負卿也。"昱答曰:"分不望生,向所以不下樓者,正慮亂兵耳。但恨八十老父,無人供養,負病黃泉,求乞小弟一命,便死不朽也。"顥乃拘之。明旦,顥將陳慶之、胡光等三百餘人伏顥帳前,請曰:"陛下渡江三千里,無遺鏃之費。昨日一朝殺傷五百餘人,求乞楊昱以快意。"顥曰:"我在江東,嘗聞梁主言,初下都日,袁昂為吳郡不降,稱其忠節。奈何殺楊昱?自此之外,任卿等所請。"於是斬昱下統帥三十七人,皆令蜀兵刳腹取心食之。
  • 22.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俄而魏陣外合,慶之率騎三千背城逆戰,大破之,魯安於陣乞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單騎獲免。收滎陽儲實,牛馬谷帛不可勝計。進赴虎牢,爾朱世隆棄城走。
  • 23.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魏主元子攸懼,奔幷州。其臨淮王元彧、安豊王元延明率百僚,封府庫,備法駕,奉迎顥入洛陽宮,御前殿,改元大赦。顥以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户。
  • 24.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魏大將軍上黨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眾四萬,攻陷大梁,分遣老生、費穆兵二萬,據虎牢,刁宣、刁雙入梁、宋,慶之隨方掩襲,並皆降款。天穆與十餘騎北渡河。
  • 25.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高祖復賜手詔稱美焉。慶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陽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自發銍縣至於洛陽,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
  • 26.    《魏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及元顥入洛,自河以南,莫不風靡。而刺史、廣陵王欣集文武以議所從。欣曰:"北海、長樂俱是同堂兄弟,今宗祏不移,我欲受赦。諸君意各何如?"在坐之人莫不失色,光韶獨抗言曰:"元顥受制梁國,稱兵本朝,拔本塞源,以資仇敵,賊臣亂子,曠代少儔!何但大王家事,所宜切齒。等荷朝眷,未敢仰從!"長史崔景茂、前瀛州刺史張烈、前郢州刺史房叔祖、徵士張僧皓鹹雲:"軍司議是。"欣乃斬顥使。
  • 27.    《魏書·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後元顥入洛,莊帝北巡,先護據州起義兵,不受顥命。顥遣尚書令、臨淮王彧率眾討之,先護出城拒戰。
  • 28.    《周書·卷十六·列傳第八·獨孤信傳》:元顥入洛,榮以信為前驅,與顥黨戰於河北,破之。
  • 29.    《魏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爾朱榮傳》:顥都督宗正珍孫、河內太守元襲固守不降,榮攻而克之,斬珍孫、元襲以徇。帝幸河內城。
  • 30.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三·梁紀九》:日夜縱酒,不恤軍國,所從南兵,陵暴市裏,朝野失望。
  • 31.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三·梁紀九》:洛中南兵不滿一萬,而羌、胡之眾十倍,軍副馬佛念為慶之曰:"將軍威行河、洛,聲震中原,功高勢重,為魏所疑,一旦變生不測,可無慮乎!不若乘其無備,殺顥據洛,此千載一時也。"慶之不從。
  • 32.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三·梁紀九》:顥先以慶之為徐州刺史,因固求之鎮,顥心憚之,不遣,曰:"主上以洛陽之地全相任委,忽聞舍此朝寄,欲往彭城,謂君遽取富貴,不為國計,非徒有損於君,恐僕並受其責。"慶之不敢復言。
  • 33.    《魏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爾朱榮傳》:榮與顥相持於河上,顥令都督安豐王延明緣河據守。
  • 34.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魏天柱將軍爾朱榮、右僕射爾朱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榮長史高歡、鮮卑、芮芮,勒眾號百萬,挾魏主元子攸來攻顥。顥據洛陽六十五日,凡所得城,一時反叛。慶之渡河守北中郎城,三日中十有一戰,傷殺甚眾。
  • 35.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孝莊紀》:秋七月戊辰,都督爾朱兆、賀拔勝從硤石夜濟,破顥子冠受及安豐王延明軍,元顥敗走。
  • 36.    《梁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榮乃縛木為筏,濟自硤石,與顥戰於河橋,顥大敗,走至臨潁,遇賊被擒,洛陽陷。
  • 37.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從元天穆討邢杲,破梁將陳慶之,以功轉統軍。
  • 38.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慶之馬步數千,結陣東反,榮親自來追,值蒿高山水洪溢,軍人死散。慶之乃落鬚髮為沙門,間行至豫州,豫州人程道雍等潛送出汝陰。至都,仍以功除右衞將軍,封永興縣侯,邑一千五百户。
  • 39.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出為持節、都督緣淮諸軍事、奮武將軍、北兗州刺史。會有妖賊沙門僧強自稱為帝,土豪蔡伯龍起兵應之。僧強頗知幻術,更相扇惑,眾至三萬,攻陷北徐州,濟陰太守楊起文棄城走,鍾離太守單希寶見害,使慶之討焉。車駕幸白下,臨餞謂慶之曰:“江、淮兵勁,其鋒難當,卿可以策制之,不宜決戰。”慶之受命而行。曾未浹辰,斬伯龍、僧強,傳其首。
  • 40.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中大通二年,除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餘並如故。慶之至鎮,遂圍懸瓠。破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於溱水,又破行台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於楚城。
  • 41.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罷義陽鎮兵,停水陸轉運,江湖諸州並得休息。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後,倉廩充實。高祖每嘉勞之。又表省南司州,復安陸郡,置上明郡。
  • 42.    《北齊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梁將李洪芝、王當伯襲破平鄉城,侵擾州境。雄設伏要擊,生擒洪芝、當伯等,俘獲甚眾。梁司州刺史陳慶之復率眾逼州城,雄出與戰,所向披靡,身被二創,壯氣益厲,慶之敗,棄輜重走。後慶之復圍南荊州,雄曰:"白苟堆,梁之北面重鎮,因其空虛,攻之必克,彼若聞難,荊圍自解,此所謂機不可失也。"遂率眾攻之,慶之果棄荊州來。未至,雄陷其城,擒梁鎮將苟元廣,兵二千人。
  • 43.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大同二年,魏遣將侯景率眾七萬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沒,景仍進軍淮上,貽慶之書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衞夏侯夔等赴援,軍至黎漿,慶之已擊破景。
  • 44.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時大寒雪,景棄輜重走,慶之收之以歸。進號仁威將軍。是歲,豫州飢,慶之開倉賑給,多所全濟。州民李升等八百人表請樹碑頌德,詔許焉。
  • 45.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五年十月,卒,時年五十六。贈散騎常侍、左衞將軍,鼓吹一部。諡曰武。敕義興郡發五百丁會喪。
  • 46.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長子昭嗣。
  • 47.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長子昭嗣。
  • 48.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三·梁紀九》:陳慶之之入洛也,蕭贊送啓求還。時吳淑媛尚在,上使以贊幼時衣寄之,信未達而慶之敗。慶之自魏還,特重北人,朱異怪而問之,慶之曰:"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
  • 49.    南北史演義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2-11]
  • 5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南史(唐)李延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12]
  • 51.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陳慶之 蘭欽-梁書(唐)姚思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12]
  • 52.    《梁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幼而隨從高祖。高祖性好棋,每從夜達旦不輟,等輩皆倦寐,惟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從高祖東下平建鄴,稍為主書,散財聚士,常思效用。除奉朝請。
  • 53.    (清)顧炎武撰;黃坤校點.天下郡國利病書 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07:第849頁
  • 54.    《梁書·卷第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第五子昕,字君章。
  • 55.    周淑蘭,淦清,王海蘭編著.軍事文學形象100例 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的軍人形象解讀.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7.01:第69-70頁
  • 56.    薛海波. 論元顥、陳慶之北伐與南朝在中國統一進程中的地位[J]. 江海學刊(南京), 2015, (5):149-156.
  • 57.    陳爾餘. 一代名將:南北朝梁朝陳慶之[J]. 軍事歷史研究, 2010, (2):114-117.
  • 58.    陳慶之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9-05]
  • 59.    《北齊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4]
  • 60.    毛澤東.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