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樂行

鎖定
張樂行(1810年-1863年4月5日),又坐洛行,乳名香兒,別稱老樂,安徽亳州人,中國晚清皖北捻軍首領。 [29-30] 
張樂行年幼時略讀詩書。成年後,典買家裏田地,為鹽趟主。咸豐二年(1852年),皖北一帶洪水氾濫,貧苦農民生活艱難。農民以均糧形式開展抗清鬥爭。同年,十八鋪捻首推舉張樂行為盟主,在雉河集起義。咸豐六年(1856年),推舉張樂行為“大漢盟主”,稱“大漢明命王”,建立大漢政權。張樂行率領捻軍北上河南,殺清將達凌阿,又敗河南道員張維翰,後南下攻佔蒙城等地。清政令袁甲調兵夾擊捻軍,捻軍失利。 [30] 
咸豐七年(1857年),捻軍主力與太平天國李秀成部會師,太平天國封張樂行為徵北主將,同年,捻軍內訌,張樂行殺劉永敬。次年,捻軍在六安大戰中敗於清軍。捻軍在太平軍的大力支持下,才取得三河大捷,同治元年(1862年),張樂行率捻軍圍潁州,失利,退回雉河集。同治二年(1863年),僧格林沁圍攻雉河集,張樂行退至張村鋪。同年,清軍攻擊捻軍,捻軍全軍覆沒。3月24日,宿州知州英翰率團練與藍旗叛兵逮捕張樂行父子。4月5日,張樂行與子張喜、義子婉兒在義門周家營慷慨就義。 [30] 
別    名
香兒
張老樂
洛行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渦陽
出生日期
1810年
逝世日期
1863年4月5日
主要成就
三河鎮大捷,大戰湘軍,太平天國運動北方戰場的主力
本    名
張樂行
職    業
清末農民起義首領

張樂行人物生平

張樂行年少有志

嘉慶十五年(1810年),張樂行出生於地主家庭。
道光初年,張樂行開糟坊、糧行、賭局,又結黨販運私鹽做“鹽趟主”。在販運私鹽時,常與官府發生矛盾,遂集眾成捻,進行自衞,並支持農民抗糧、抗差、吃大户的鬥爭。 [3]  皖北民風強悍,其俗尚武,“刀劍以喜”、“聚眾打降”為習俗,為了出人頭地,於是形成了一夥一鋪一捻,張樂行也深受影響。 [3] 
道光十七年(1837年),張樂行率領捻眾行俠仗義,清除地方惡霸侯永清。
道光三十年(1850年),張樂行在渦陽張老家與宋姓豪紳械鬥,後被告至官府,與官府對峙。 [4] 

張樂行揭竿而起

咸豐元年(1851年),張樂行率領亳州一帶捻軍首次聚眾起義。 [5] 
咸豐二年(1852年),張樂行聯合白旗首領龔得樹聚眾萬餘人圍攻河南永城,劫獄救囚,聲勢漸大。同年十一月,與永城、亳州一帶馮金標、張鳳山等十八股捻首在雉河集歃血為盟,被推為盟主,樹黃旗起義,史稱“十八鋪聚義”,成為初期捻軍最高首領。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連克武漢三鎮,威脅蘇皖,清軍忙於鎮壓太平軍便派清兵部侍郎周天爵誘降張樂行,未果。 [6] 
咸豐四年(1854年)張樂行與龔得樹蘇天福再舉義旗,控制淮北廣大地區。 [1-2] 
咸豐五年(1855年)春,張樂行與安徽、河南捻軍聯合和勢力範圍遍及蘇、魯、豫、皖四省。 [7] 

張樂行捻軍會盟

咸豐五年(1855年)四月,清政府派兵部給事中袁甲三再次招安張樂行,再次遭拒。 [6]  次年正月,永城、亳州及附近州縣各捻會盟於雉河集,張樂行被推為首領,稱“大漢明命王”,建黃、白、紅、黑、藍五旗軍制,各路捻軍俱聽調遣,併兼領黃旗。發佈告示和《行軍條例》,使捻軍有了統一的組織和領導,捻軍於此正式起義。 [2-3]  [8] 
咸豐六年(1856年)二月,兵部給事中袁甲三進攻亳州,攻破白龍王廟、燕家小樓、直至雉河集,蘇天福被擒,張樂行幸免。七月,張樂行與清軍交戰與澮河,清軍將領任仲勉戰死。 [9]  七月十六日,張樂行攻克淮河上游重鎮三河尖(今河南省固始縣三河尖鎮)。旋迴軍北上,於八月月二十四日奪回雉河集。張樂行再次佔領豐縣蒙城、亳州捻軍首領匯聚歸德,準備攻打周口,進而緊逼開封 [10] 

張樂行聽封沃王

咸豐七年(1857年)春,張樂行率軍攻打光州、固始,佔領洪河兩岸。 [11]  太平軍陳玉成李秀成部會師於霍丘六安交界處,接受太平天國領導,受封為“徵北主將”。從此,捻軍一律蓄髮,改換太平天國旗幟。同年十月十三日,退至六安。
咸豐八年(1858年)五月下旬,張樂行率兵北上,經正陽關、峽石口,佔領懷遠臨淮和鳳陽府縣兩城,控制淮河南北的交通,斷絕清淮北鹽運。十月,張樂行與廬州太平軍南下,配合陳玉成、李秀成指揮的三河之役,大敗湘軍,殺死清軍浙江布政使李續賓。 [6] 
咸豐九年(1859年)春,張樂行、龔得樹再次攻打歸德受阻,分兩路退至商水之南和商水之西。張樂行進軍西華,在舞陽將清軍將領聯恩圍殺。 [12]  同年夏,派白旗首領龔得樹領兵渡淮河,聯合太平天國廬州守軍吳如孝部攻克懷遠,自此兩軍佔領地區聯為一片。十一月,南退定遠 [13] 
咸豐十年(1860年),張樂行率主力三萬餘人出征蘇北敵後,佔領清江浦(今淮陰),被太平天國封為沃王,定尹家溝為“首都”,雉河集為“陪都”。 [1] 
咸豐十一年(1861年),張樂行屯居渦河以北, [14]  率領五旗進發菏澤,察哈爾總管伊什旺佈陣亡,僧格林沁敗走唐家口。 [15]  十月,張樂行與奏王苗沛霖聯絡汝寧正陽等地義軍,攻打河南。 [14]  [16] 

張樂行英勇就義

同治元年(1862年),張樂行常召集其他捻軍首領議事,山東捻軍會於保安山、龍山,開封等地會與小奈集、大寺集,周口等地多會於十河,張信溜,接近亳州捻軍的發源地。 [17]  同年正月,捻軍兩萬餘人由江北豐縣進攻金鄉、魚台。同年二月,張樂行率領長槍隊西進,聲勢浩大。僧格林沁率馬隊至河南杞縣許崗與其交戰,雙方援軍皆至,激戰數日,捻軍長槍隊首領董志信投降,使得捻軍腹背受敵。 [18] 
同治二年(1862年)正月,張樂行拒不投降,與孫醜、劉大、劉二、楊二等會與鹿邑準備西撤徐州,途中遭遇宿州知州英翰埋伏,又撤回雉河集。 [19] 
同年二月,清軍進攻尹家溝,此時的西洋寨捻首李勤邦已叛變投敵,他表面上殷勤接待張樂行父子,暗中卻派人密報給宿州知州英翰。翌日黎明,英翰率團練和藍旗叛捻突襲,將張樂行父子逮捕,送往僧格林沁大營,隨後張樂行及其子張憙被凌遲處死,張樂行時年五十三歲。 [20]  [2] 

張樂行人物評價

張樂行總體評價

張樂行是捻軍前期首領,後歸太平天國麾下,被封為徵北主將,因出征蘇北敵後成功佔領清江浦被封為沃王。他整頓軍制,嚴明軍紀增強了捻軍戰鬥力,他們在到達的地方,打擊富豪,保護窮人,貧苦大眾,紛紛響應,反清的隊伍迅速擴大。魯蘇豫皖的捻軍首領也紛紛走向聯合。張樂行所帶領的捻軍抗擊了中原地區的清軍,同時在三河鎮大捷、大戰湘軍中對太平天國軍隊起到協同作戰的作用,使捻軍成為了太平軍的友軍。 [5]  張樂行帶領的捻軍所從事的長期鬥爭,極大地動搖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也打擊了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成為以太平天國為中心的中國近代第一次革命高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  [21] 
張樂行是“傑出的農民革命領袖”、“反封建的戰士”,他為了中國農民的革命事業,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張樂行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鬥爭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3]  [22] 

張樂行名人評價

僧格林沁:捻首張洛行,聚匪黨無數。此外大小頭目,人數不少。官兵往剿,業經飽掠而歸。故出巢一次,即增添人數無算。 [23] 
勝保:時捻匪肆擾皖、豫間,以張洛行為最強。 [24] 
郭豫明:在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激烈變動形勢的推動下,張樂行走出家門,參加捻軍起義的行列,在沒有擔任盟主以前,他“持兩端”,有反覆,經過鬥爭實踐的嚴酷錘鍊逐步趨向革命;自當上盟主以後,仍有缺點錯誤,可是他堅持革命隊伍的聯合,反抗清朝的黑暗統治,符合當時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方向;最後為叛徒出賣,犧牲於敵人的屠刀之下。雖然,張樂行比不上同時代的洪秀全馮雲山諸人,但他為近代中國人民革命事業作出過自己的貢獻,是一位應該肯定的歷史人物。所以,既不宜將他看成“偉大的”、“傑出的”英雄,也不能把他斥為遺臭萬年的“叛徒”。  [3] 

張樂行家庭成員

父:張慰祖,張樂行起義前去世。 [25] 
母:燕氏,張樂行起義前去世。 [25] 
長兄:張問行,早年夭折。 [25] 
兄:張敏行,早期捻軍將領。 [25] 
妻:馬氏,農村婦女,不曾參軍。 [25] 
續絃:杜金蟬,曾極力反對張樂行向清政府招安,主張與清政府抗爭到底,隨張樂行轉戰南北,是張樂行的得力助手。 [25]  同治二年(1863年),張樂行、張憙父子就義後不久被捕就義。 [26] 
子:張憙 [3]  ,同治二年(1863年),與其父張樂行共赴刑場,英年早逝。 [20] 

張樂行後世紀念

張樂行張樂行故居

張樂行故居 張樂行故居
張樂行故居位於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張老家村,張樂行嘉慶十五年(1810年)誕生於此,張樂行故居屬清式四合院,松柏掩映,有合瓦瓦房16間,其中前排堂層5間,後客廳5間,東西廂房各3間。張樂行故居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7] 

張樂行張樂行就義處

張樂行就義處 張樂行就義處
張樂行就義處位於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大周營村前,存有清將僧格林沁軍營上馬石、水井等遺蹟。現為渦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8] 
參考資料
  • 1.    捻軍首領——張樂行  .亳州政府網.2013-03-01[引用日期2017-03-05]
  • 2.    簡論捻軍鬥爭的歷史意義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08-25[引用日期2017-03-05]
  • 3.    試論張樂行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9-8[引用日期2017-03-05]
  • 4.    《渦陽縣誌》:洛行出來制止,與宋械鬥,致使宋氏死者四人。
  • 5.    王文泉、劉慶路.中國近代.北京:高等級教育出版社,2001年:52-53
  • 6.    張樂行  .渦陽政府網.1970-01-01[引用日期2017-03-14]
  • 7.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四·列傳二百十一》:咸豐五年,捻首張洛行勾結皖、豫諸捻,勢益熾。
  • 8.    《清史稿·列傳二百五·第四一八》:一八五五年春,袁甲三要更調淮北官吏,同江南提督和春、安徽巡撫福濟鬧矛盾,被清朝以“堅執己見”,“株守臨淮,粉飾軍情,擅裁餉銀,冒銷肥己。
  • 9.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六年,剿捻匪夏白、任仲勉於澮河北岸,殲賊二千餘,仲勉斃於陣。
  • 10.    《清史稿·卷四百十八·列傳二百五》:六年二月,甲三赴歸德,招集舊部,三戰三捷,進解亳州之圍,毀白龍王廟砦,破燕家小樓賊數萬,直搗雉河集,擒蘇天福,洛行僅身免,張洛行方踞陳家莊,擊走之,分兵復豐縣。未幾,蒙、亳諸捻入歸德,窺周家口,甲三令子保恆偕總兵傅振邦馳援。賊遽趨西北,逼開封。
  • 11.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八·列傳二百十五》:七年春,張洛行擁眾掠光州、固始,分據洪河南北。
  • 12.    《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傳一百九十九》:左宗棠九年春,張洛行、龔瞎子復擾歸德,聯恩馳援,連破之。追至五溝營,賊分為二,其東竄者分兵擊潰於商水南,而自躡其西,孤軍獨進。巡撫恆福劾其追賊遲延,革職留營。賊犯西華,進擊解其圍。追至舞陽北舞渡,日已暮,人馬皆未食,遇賊奮戰,進至殺虎橋,賊騎四面兜圍。聯恩身被重創,馬僕,步戰,手殺十餘賊,力竭,死之。
  • 13.    《清史稿·卷四百十八·列傳二百五》:九年,捻匪大舉陷六安,攻定遠,同書與勝保夾擊,大破之,復六安。捻匪複合粵匪數萬人來犯,定遠陷,同書移軍壽州。
  • 14.    《清史稿·卷四百十八·列傳二百五》:十一年,張洛行屯聚渦河北。
  • 15.    《清史稿·卷四百四·列傳一百九十一》:十一年,捻匪五旗並出,僧格林沁率諸將由金鄉迎剿。遇賊於菏澤李家莊,戰失利,察哈爾總管伊什旺佈陣亡,回師駐唐家口。
  • 16.    《清史稿·卷四百十八·列傳二百五》:咸豐十一年十月,時苗沛霖復叛,結張洛行,與汝寧、正陽、息縣諸匪連絡,將犯河南。
  • 17.    《清史稿·卷四百十八·列傳二百五》:清穆宗即位,皖捻雖以張洛行為主,其竄山東者,每會於保安山、龍山;竄汴梁者,會於小奈集、大寺集;竄陳州者,會於南十字河、張信溜:地皆逼近亳州,亳州者,賊之吭也。
  • 18.    《清史稿·卷四百四·列傳一百九十一》:同治元年正月捻匪二萬餘由江北豐縣犯金鄉、魚台,令翼長蘇克金擊走之。二月,亳捻張洛行合長槍會匪西竄,勢甚張。僧格林沁率馬隊追至河南杞縣許岡,賊列隊橫亙十餘裏。蘇克金等奮擊,斃賊二千餘。西路援賊至,豫軍亦來會剿,嬰城而守,連日鏖戰。
  • 19.    《清史稿·卷四百四·列傳一百九十一》:張洛行為巨憝首惡,見勢敗,時思竄逸。會孫醜、劉大、劉二、楊二等由鹿邑西竄,令舒通額、蘇克金等追之,戰於魏橋,殲戮甚眾。洛行欲由宿州趨徐州,為知州英翰所截。
  • 20.    《清史稿·卷四百四·列傳一百九十一》:二月,令舒通額等進攻尹家溝。賊出撲,擊潰,遂攻雉河集。洛行夜遁,追至淝河北岸,拒戰,殲賊過千,擒斬捻首韓四萬等。逸匪多潛匿各莊寨,分軍駐索。西洋寨捻首李勤邦投誠,誘擒張洛行及其子張憙以獻,磔之。
  • 21.    《郟縣誌》:“清朝當局命令“各鄉立保衞社”,“民因未受大創,尚多猶豫,且被害皆富人,貧者愈存觀望。”
  • 22.    《渦陽縣誌》:清朝“倘非元老壯猷,士卒用命,其不為有明甲申之續者幾希”。
  • 23.    《清史稿·卷四百四·列傳一百九十一》:僧格林沁疏陳軍事,略曰:“捻首張洛行……聚匪黨無數。此外大小頭目,人數不少。官兵往剿,業經飽掠而歸。所不從逆,亦無家可歸。故出巢一次,即增添人數無算。
  • 24.    《清史稿·卷四百三·列傳一百九十》勝保:時捻匪肆擾皖、豫間,以張洛行為最強。
  • 25.    江地.張樂行傳:史學月刊,1985:72-81
  • 26.    江地.《捻軍史初探》.北京:三聯書店,1956:20頁
  • 27.    張樂行故居  .渦陽政府網.2009-12-26[引用日期2017-03-05]
  • 28.    亳州市其它古蹟名勝(4)  .安徽文化網.2011-07-23[引用日期2017-03-13]
  • 29.    張樂行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30.    李良玉主編.阜陽曆史文化概觀[M].合肥:黃山書社,1998.第67-6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