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雲山

(太平天國南王)

鎖定
馮雲山(約1815年或1822年-1852年),又名乙龍,號紹光,廣東花縣(今屬廣州市)禾落地村人,原籍廣東龍川縣石灰窯村,漢族客家人,是拜上帝會的始創人之一,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的重要領袖之一。 [1]  [8-10] 
馮雲山出身於殷實農家,其自幼通讀經史,博覽天文、地理、歷算、兵法。科考不中,以塾師為業。1843年,馮雲山接受洪秀全拜上帝教,為拜上帝會的創始人之一。1847年10月,馮雲山與洪秀全一起設立拜上帝會總機關,制定“十款天條”和各種儀式,加緊發展會員。1848年10月,與洪秀全籌劃武裝起義。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義後,顧全大局,推尊楊秀清、蕭朝貴為正軍師,自任副軍師領後軍主將。永安建制時,封南王、七千歲,居楊、蕭下。1852年5月,在攻打全州戰鬥中重傷,後於蓑衣渡逝世。 [8] 
馮雲山協助洪秀全制訂了太平天國官制、軍制、律令、營規、天曆等,對鞏固政權、建設軍隊作出一定貢獻。 [9] 
別    名
馮乙龍
馮紹光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客家民系 [1] 
出生地
廣東花縣禾落地村
出生日期
約 1815年 至 1822年
逝世日期
1852年(壬子年)
主要成就
金田起義
全州戰役
本    名
馮雲山
職    業
太平天國南王
原    籍
廣東龍川縣石灰窯村 [1] 

馮雲山人物經歷

馮雲山早期經歷

馮雲山 馮雲山
馮雲山廣東花縣禾樂地人,與洪秀全的家鄉官祿為鄰村,相距約三里。他約生於公元1815年(清嘉慶二十年),出生在一個家道殷實的家庭。父親叫馮紹銜,母親胡氏。他誦讀經史,博覽百家,學得一套中國舊文化的知識。他不願過剝削階級的生活,去當一名農村蒙館塾師。 [2] 
馮雲山和洪秀全居同裏,年相近,從小同學,後來又同做蒙館塾師,他們志氣十分相投。公元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馮雲山和他共同密圖革命。 [3]  馮雲山一向與貧苦農民接觸,使他同情廣大農民的困苦,併產生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憎恨,到鴉片戰爭後,又看到清朝的腐朽和民眾普遍反清,於是離開原來的階級,走上起義的道路。 [2] 

馮雲山外出活動

公元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二月,洪秀全離本鄉外出活動,馮雲山和他同去。後來天情道理書記道:“南王籍錄廣東,家道殷實,前隨天王遨遊天下,宣傳真道,援救天下兄弟姐妹,日侍天王左右,歷山河之險阻,賞風雨之艱難,去國離鄉,拋妻棄子,數年之間,僕僕風塵,幾經勞瘁,……歷盡難辛,堅耐到底”。這一段話,概括了馮雲山離開原來的階級,拋棄家庭,走上了革命道路的歷史。 [2] 
當時隨洪秀全去的還有馮瑞嵩、馮瑞珍兩人。他們到了粵北連山廳白虎墟,洪秀全打算自己深入八排瑤山地區,分發馮雲山、馮瑞嵩、馮瑞珍三人回家。馮瑞嵩、馮瑞珍怕跋涉辛苦,願意回家。馮雲山卻堅持要緊跟着洪秀全。 [2] 
這年四月,馮雲山和洪秀全在八排瑤山向瑤人進行宣傳之後,到廣西潯州府貴縣賜谷村洪秀全的表兄黃盛均家。他們在那裏做了三個多月宣傳活動,洪秀全因見表兄家窮,難以久住下去,決定回廣東,叫馮雲山先回。
馮雲山卻心有不甘,所以他在賜谷村別了洪秀全到潯州府城後就留下來,要尋找在廣西繼續活動下去的門路。他在那裏遇到一個朋友叫做張永繡的,同住一個多月,聞説桂平縣北有一座紫荊山,是一個山深地僻,人入不知處的山區。他聽了,認為那裏正是他秘密活動的好地方,決定前去。 [2] 

馮雲山拜上帝會

到紫荊山去要經過新墟。新墟是桂平縣北區一個大市集。從新墟向北行,有一個小村落叫古林社,再深入,才是紫荊山口。馮雲山先到新墟,他站在牛行,等人來僱。等了半天,看看要散墟了,還得不到僱主,他就跟趁墟人到古林社,向一家姓張的路店投宿。第二天,借一個竹籃,去拾牛糞過活。後來漸漸有人僱他做短工。他有時挑泥挖土,有時割禾打穀。第二年,到紫荊山高坑衝張家做僱工。有一天,他到監生曾槐英家去幫割禾。那是一個大熱天,馮雲山擔禾回來,他放下擔子,揩了額上汗珠,一陣陣南風吹來,他一時高興,不覺迎風高歌道:“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曾槐英正睡在南窗下的竹榻上乘涼,聽了十分詫異,他問馮雲山道:“你讀過書嗎?因何來此做僱工?”馮雲山回答説:“曾讀書應試,在敝鄉教蒙館為生。久慕紫荊山奇水秀,想來觀光,只因人地生疏,不做僱工,便無緣前來。”兩人就在門前傾談。馮雲山經史爛熟,言談風生讓曾槐英很是敬重,尊為客人。這年冬天,他把馮雲山推薦到大沖曾玉珍家去做塾師。 [2] 
在紫荊山區裏面,有一座叫做平在山,正是燒炭人們散居的地方。當年的炭窯,還有成百成千留存下來燒炭為生的人們,長年在深山中,斫木燒炭,食不充飢,衣不蔽體。他利用着在曾玉珍家做塾師作為掩蔽,教了書,就到他們那裏去談天。他向他們問飢問寒,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同時,利用宗教的説法,向他們宣傳,閻羅、菩薩都是妖精,幫助地主害窮人,惟有上帝愛護窮人。上帝是獨一真神,人人都是上帝所生所養,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應該同拜上帝。拜了上帝,人人有衣有食,無災無難。他很熟練地在披着宗教外衣的裏面慢慢地灌輸着一些簡單的概念和政治意識,使他們對現存的制度發生憎恨。於是把他們組織起來,在平在山創立起拜上帝會革命組織。 [3] 
平在山這一羣燒炭者,就是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骨幹,後來太平天國稱他們為“平在山勳舊”。馮雲山獨自一人,進入深山去,把他們發動和組織起來,給太平天國革命奠下了堅實的羣眾基礎。
馮雲山在向羣眾進行宣傳時,就向他們宣傳洪秀全奉天誅妖的偉大使命,他到平在山組織他們,是受洪秀全派遣前來的。他給洪秀全在羣眾中樹立起救世主的形象,使羣眾人人都知道他們的救世主洪先生,大家都在企望他們的領袖的到來。 [2] 

馮雲山被捕入獄

公元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七月,洪秀全到了平在山。在短短的三年裏,馮雲山就開創出這個局面,建立起革命組織,使洪秀全喜出望外。他們每天寫宣傳小冊子傳送,不久,附近鄉村貧苦農民加入拜上帝會的就有二千多人。於是洪秀全與馮雲山、曾澐正、曾玉景、曾觀瀾等寫奏章求上帝選擇險固所在以作革命根據地。九月,他們去象州搗毀甘王廟,展開宗教鬥爭。接着,又將紫荊山內左水和右水一帶的社壇一律搗毀,向當地農民公開宣傳,要大家一體敬拜上帝,反對清朝法律,從宗教鬥爭導引上政治鬥爭,把地主階級嚇驚了。 [2] 
十一月二十一日,住在紫荊山蒙衝石人村地主武宣縣秀才王作新起團練來捉獲馮雲山。在解往官府途中,曾亞孫、盧六帶領拜上帝會兄弟在路上奪回。十二月十二日,王作新再起團練把洪秀全、馮雲山、盧六、曾玉珍都捉了,解交大湟江司。大湟江司巡檢王基留下洪秀全、曾玉珍來勒取賄賂,把馮雲山、盧六解去桂平縣,下了監獄。王作新以結盟聚會數千人,不從清朝法律的罪狀赴桂平縣控告馮雲山。 [3] 
在清朝法律裏,這是謀反罪狀,列在十惡大罪之首的,不但本人要被處極刑,家屬還要連坐。可是,馮雲山自覺無所畏懼。他在監獄裏,不願把光陰虛度。他見夏曆氣朔交爭,歲年錯亂,四季失位,算數繁瑣,對人民應用很不方便,早有改革的念頭。於是他就潛心研究曆法,創造一種以四季劃分一年、用立春為歲首、具有合於自然規律、算數簡單整齊、接近理想標準的新曆法—天曆出來。
在馮雲山被捕以前,清政府早已十分腐朽了。從朝廷上的皇帝、大學士、軍機大臣,以至各省的總督巡撫、面對着全國到處散佈起義種子的革命形勢,無力予以撲滅,他們都希望偷安旦夕,粉飾昇平,怕聞革命案件。州縣官望風承旨,諱匿不報,遂成慣例。時桂平知縣王烈見王作新以謀反大逆控告馮雲山,正觸上官大諱,不敢過問。但他卻不肯放鬆馮雲山,因為這一個大題目,正是這班如虎如狼的貪官污吏們勒索人民的大好藉口,不滿他們的貪壑,是決不放手的。
平在山燒炭農民們雖然都是飢寒交迫,但是,他們要救他們的領導同志,大家甘願全家忍受更大的飢寒,每賣出一百斤炭就抽出一部分的炭錢積貯起來,叫做“科炭”,來救馮雲山。果然集腋成裘,籌得了一筆大款,向潯州府和桂平縣的貪官污吏們進行了賄賂。時盧六已經在獄中瘐死了。到公元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五月間,署桂平知縣賈柱才以馮雲山教人敬天,是動人為善,“並無為匪不法情事”,把他作為無業遊民,派兩個差役押解回廣東花縣,交原籍地方官管束。
馮雲山在路上,把拜上帝免災得福濟世救人的道理感動了兩個差役。兩人不但願意即時釋放馮雲山,而且願拋棄差事跟隨馮雲山到紫荊山加入拜上帝會 [2] 

馮雲山金田起義

平在山兄弟們再見馮雲山,歡呼慶祝。從此拜上帝會的發展更加迅速。到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就在金田起義。 [2] 
金田誓師 金田誓師
公元1851年(清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辛開元年)二月,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稱天王,立幼主,封軍師,建立太平天國。授馮雲山為前導副軍師。太平天國採取以主(天王)和軍師構成的政體,君主為最高元首,臨朝不理政,政務由軍師負責。形成了這種把農民民主主義和君主制獨特地結合在一起的政權。拜上帝會密謀起義時,洪秀全稱天父第二子,馮雲山稱天父第三子,楊秀清稱天父第四子,韋昌輝稱天父第五子,楊宣嬌稱天父第六女,楊宣嬌丈夫蕭朝貴稱為“帝婿”,石達開稱天父第七子。太平天國稱呼制度,尊者為兄,卑者為弟。現存天兄聖旨,從戊申年九月間蕭朝貴假託天兄下凡直到庚戌年正月天兄下凡所有説到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的地方,都把馮雲山名列楊、蕭上。從這個排班來看,那時是以馮雲山坐第二把交椅的。再從李秀成自述原稿所説“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的羣眾公認來論,馮雲山也是應該第二把交椅的。只因到決定起義時,楊秀清、蕭朝貴要奪取起義領導權,要奪取軍師的權位,由蕭朝貴假託天兄下凡,用天兄的意旨命令洪秀全、馮雲山去“避吉”(太平天國諱兇為吉,避吉就是躲藏),把他們甩在一邊。軍師權位遂為楊、蕭所奪。馮雲山的副軍師只是一個虛銜,實權都在楊、蕭手。 [2-3] 

馮雲山起義首勝

太平天國初起義時,清朝就調精兵到廣西來要把太平軍困死在紫荊山區內。而馮雲山在起義前照周禮司馬法制定太平軍目,金田團營,就照軍目編制,所以到作戰時,才得收“進退分合有步伍”的功效。他又根據當前具體情況,參以古兵法進行戰鬥,敵人説他“其營皆散處,戰亦散佈”,每作戰,“初則寂無人聲,既而少出,又繼而大至”,“且看清一步,方走進一步”。馮雲山作戰要旨,在於爭取主動性和靈活性,先立於不敗之地,故能致人而不致於人,使敵人驚駭地叫起來,説什麼“兇悍詭詐,久歷戎行者不獨未見,並所未聞”。公元1851年(清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辛開元年)八月十六夜就在桂平新墟打破敵人的封鎖,從山區衝出平原來。二十日,在平南縣官村把清朝廣西提督向榮率領的追兵全軍擊潰,於是進克永安州,取得了起義後第一個城市。 [2] 

馮雲山論功封王

太平天國在永安州封五王,封馮雲山為南王, [4]  所有官制、禮制都由馮雲山制定。又在這裏向全國發出討伐清朝的弔民伐罪的檄文,也都由馮雲山主裁。壬子二年正月元旦,太平天國頒行馮雲山創造的天曆。這是中國行陽曆之始,也是世界用四季曆法的首創。 [2] 
壬子二年四月,太平軍從桂林北出,太平天國這個被史家評為“其忠勇才德與智謀器度實為太平天國之第一人”的開創者,在經過全州城時中炮,犧牲。 [2]  [5] 

馮雲山歷史評價

  • 太平天國《醒世文》説他:“南翼軍師為輔佐,前導開國扶聖君,克取省郡如反掌,開疆拓土功勞深。”
  • 太平天國《天情道理書》中説:“南王籍錄廣東,家道殷實,前隨天王遨遊天下,宣傳真道,援救天下兄弟姐妹,日侍天王左右,歷山河之險阻,嘗風雨之艱難,去國離鄉,拋妻棄子,數年之間,僕僕風塵,幾經勞瘁……歷盡艱辛,堅耐到底。”
  • 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被俘後與清朝官吏討論太平天國諸將時表示“皆非將才,惟馮雲山、石達開差可耳”。 [7] 
  •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李秀成自述》:“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
  • 時任廣州都統烏蘭泰在上折中説,南王是“兇悍詭詐,久歷戎行中不獨未見並所未聞也”。
  • 得知南王馮雲山殉難,天王洪秀全大哭道“天不欲我定天下耶,何奪我良輔之速也”。
  • 謝介鶴在《金陵甲癸紀事略》中曾稱馮雲山為“奇才”。
  • 現代史學家羅爾綱:“馮雲山由於從小奮志學習,對政治、軍事、典章制度,以至天文、曆法無不精通。他尤善於觀察當前形勢,進行了解和研究,隨機應變,從而把那些死的知識變為活的東西,來給革命服務。羣眾對他的驚人功績,嘆為:‘如此奇才,向非天生,何以至此’!” [2] 

馮雲山家族成員

父親叫馮紹銜,母親胡氏。 [2]  馮雲山不僅有兩個兒子,還有一個女兒。馮雲山在去廣西之前住在禾落地,生下七個子女,但長大的只有三個:一個叫瑞科,一個叫瑞明(他沒有後代),還有一個女兒叫馮僧。馮雲山的妻及其長子瑞明(癸方)死於廣州。馮雲山之次子馮瑞科(天養),曾逃亡在外,但後來回到家裏,至今仍有後裔,關於他到南京當了幼南王並死於南京之説有待考證。堂兄馮亞樹逃到香港,住在美國傳教士羅孝全家裏,1853年,羅孝全得知太平軍定都天京,小刀會佔據上海,就帶他取道上海,準備送去天京,但被清軍水師和美國領事堵住,馮亞樹不久病死。 [6] 

馮雲山影視形象

參考資料
  • 1.    客家人與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4-03-01]
  • 2.    太平天國史卷四十三 傳第二 馮雲山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24]
  • 3.    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02]
  • 4.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以秀清為東王,軍事皆取決,蕭朝貴西王,馮雲山南王......
  • 5.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馮雲山、羅大綱先驅陷興安、全州,將順流趨長沙。浙江知縣江忠源御之蓑衣渡,馮雲山中炮死,寇退走道州。
  • 6.    馮雲山的“假面”與真面  .網易新聞.2009-11-16[引用日期2013-11-30]
  • 7.    張祖翼:《勝保事類記》,榮孟源、章伯鋒主編:《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0頁。
  • 8.    陳瑞雲主編;顧章義,孟昭信,佟寶昌副主編.大學歷史詞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第243-244頁
  • 9.    熊武一,周家法總編;卓名信,厲新光,徐繼昌等主編.軍事大辭海 上.北京:長城出版社.2000.第753頁
  • 10.    馮雲山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