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忠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鎖定
張忠(1912年—1982年2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安徽省六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前曾擔任六安少先隊分隊長、赤衞隊中隊長,紅三十三師宣傳員,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班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軍排長、連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副營長,中央軍委通信營營長、警衞團副團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四縱隊隨營學校第一隊隊長、遊擊第六團第一營營長、第十九團參謀長兼中校團附,工衞旅第二十一團團長,新四軍第五師第十三旅教導團政委,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二旅第六團政委、第三旅副旅長,豫鄂陝軍區第四軍分區副政委兼黨委副書記,中原軍區野戰縱隊第四支隊政委,豫皖蘇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第五十二師副師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第五十四師師長、後方部隊第二副司令員,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副司令員,西藏軍區後方部隊第二副司令員,成都西藏轉建委員會主任,西南軍區高級幹部訓練班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甘肅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中共甘肅省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貴州省軍區司令員等職。他還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1]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1] 
1982年2月7日,張忠同志在成都病逝,享年70歲。 [1] 
中文名
張忠
別    名
張成發;張桂亭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安徽省六安縣(今六安市裕安區江家店鎮揮手村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82年2月7日
畢業院校
紅軍大學
抗日軍政大學
高等軍事學院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軍    銜
少將(1955年)

張忠人物生平

張忠早年經歷

1912年,張忠出生於安徽省六安縣(今六安市裕安區江家店鎮揮手村一個僱農家庭,原名張成發,又名張桂亭。張忠幼年家境極為貧寒,無田無地。父親是泥瓦匠,成年在外做零活。張忠自10歲起就開始給地主放牛、扛長工,母親及兩個幼小的妹妹幫人縫衣或紡紗織布。全家人都在做僱工,一年辛苦到頭還不得温飽,難以度日。 [1] 

張忠土地革命時期

1928年,中國共產黨在六安發起農民運動,在徐集也發動貧苦的農民組織農民協會,開展抗租、抗税、抗捐、抗息鬥爭和打土豪、吃大户的活動。父親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積極發動農民參加農協,開展有組織的革命活動。在父親的影響下,張忠也積極參加了農協及其組織活動。 [1] 
1929年元月,張忠加入少先隊,擔任分隊長。國民黨民團在家鄉“清鄉”時,殘酷地鎮壓了農民協會,張忠父親因此被捕,並在徐集民團部慘遭殺害。為了躲避民團的搜捕,也為了替父親報仇雪恨,張忠從此離別家鄉,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11月,六霍起義爆發後,張忠在本縣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武裝赤衞隊,擔任中隊長。赤衞隊的主要任務是保衞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為其站崗放哨、籌米送糧並給主力紅軍帶路等。 [1] 
1930年2月,張忠在六安金家寨主動報名參加了紅三十三師,任宣傳員,後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參加攻打英山霍山縣城的戰鬥。同年夏,張忠隨紅一軍再克英山、羅田縣城,出擊平漢線,北攻信陽正陽光山,南下謝店、新洲羅田,東征皖西,激戰香火嶺,威逼六安。他在戰鬥中作戰勇敢,不怕犧牲,並於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 
1931年1月,張忠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任班長,參加了鞏固根據地、南下作戰的一系列戰鬥。10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在六安麻埠成立,張忠被編入紅七十三師,先後參加蘇家埠戰役潢光戰役和反敵四次“圍剿”的一系列戰鬥。 [1] 
1932年10月,張忠隨紅四方面軍主力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實施戰略轉移,沿途經過棗陽新集大拼殺、土橋鋪反堵擊、漫川關突圍,越秦嶺,渡漢水,兩個多月行程1500公里,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於年底到達川陝邊區。張忠所在的七十三師為前鋒,冒着風雪嚴寒翻越天險巴山,攻佔兩河口,為主力開闢入川道路。 [1] 
1933年2月,部隊佔領南江縣城,投入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鬥爭。7月,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勝利後,以七十三師為基礎擴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軍,張忠任排長,10月升任連長,參加了儀南戰役宣達戰役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的鬥爭。 [1] 
1934年3月,張忠調至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任副營長。 [1] 
1935年3月,強渡嘉陵江戰役後,紅四方面軍撤出川陝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其間,張忠參加了攻打江油中壩等地的戰鬥和4月間的土門戰役。6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張忠經紅軍大學學習後,任中央軍委通信營營長,帶領所部從毛兒蓋出發,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通信聯絡任務,保障了黨中央、中央軍委對各路北上紅軍的指揮。到達陝北後,張忠任中央軍委警衞團副團長,負責中央首腦機關的安全保衞工作。 [1] 
1936年11月,張忠參加了山城堡戰役 [1] 

張忠全面抗戰時期

1937年底,張忠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為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被派到山西臨縣閻錫山部軍官教導第九團任游擊戰術教員。為完成黨交予的任務,張忠的戰鬥和工作崗位頻繁變換,動盪不定。 [1] 
1938年初,張忠受程子華派遣調至八路軍第一二〇師所屬的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四縱隊隨營學校(隨營第五分校)任第一隊隊長兼教員。校長是閻錫山掛名,副校長由決死第四縱隊政治委員雷任民兼任。隨營學校雖然掛着閻錫山的牌子,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校裏有黨的組織,學校的領導人和大部分工作人員都是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年,雖也有少數反動的軍政人員在學校任職,但是他們並不能左右學校的大局。張忠有豐富的戰鬥經驗,講游擊戰爭的戰術問題深入淺出,理論聯繫實際,有許多生動的戰例,很受同學們歡迎。10月,決死第四縱隊遊擊第六團在交城縣大巖頭村建成。這個團由犧盟會臨縣中心區各縣游擊隊和犧盟會太原中心區各縣游擊隊合編而成。臨縣、中陽縣靜樂縣遊擊大隊編為第一營,張忠任營長。 [2] 
1939年2月,一營營長張忠、二營營長沈國棟各帶領一個連在汾陽羅城的公路上伏擊敵人,斃傷日、偽軍30餘人,燒燬汽車2輛,繳獲大批軍用物資。7月,遊擊第六團改為第三十五團,遊擊第七團改為第十九團,張忠調任第十九團參謀長兼中校團附(團長馮基平)。 [1]  [2] 
1940年8月,張忠調至晉西北新軍工人武裝自衞旅(工衞旅)第二十一團任團長,奉命率部深入敵後,在山西汾陽、文水、交城一帶建立遊擊根據地,在呂梁山地區積極開展游擊戰爭,進行抗日及反頑鬥爭。他率二十一團參加了八路軍組織的著名的百團大戰,在文水城一帶與日本侵略軍作戰。年底,張忠指揮所部在山西興縣田家會一帶與日軍的村川大隊進行激戰,使其遭受重創。之後,張忠率部在晉西北地區堅持抗日遊擊戰爭,多次粉碎日偽軍的“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 [1] 
1942年冬至1944年春,張忠在延安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 [1] 
1944年11月,整風尚未結束,張忠奉命隨王震率領的以八路軍第一二〇師三五九旅為主的八路軍南下支隊,深入中原敵後及大別山地區支援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第五師 [1] 
1945年春,張忠任新四軍第五師第十三旅(旅長周志堅)教導團政委,帶領部隊堅持在敵後抗擊日本侵略軍及國民黨頑軍,參加對日偽軍的戰略反攻和對國民黨頑軍的自衞反擊。10月,張忠率部參加桐柏戰役。10月底,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成立,下轄第一、二縱隊和河南、江漢、鄂東三個軍區,張忠任第一縱隊第二旅(旅長張才千)第六團政委,率部轉戰於桐柏山大洪山大悟山大別山西部地區,牽制了大批國民黨軍。 [1] 

張忠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國民黨撕毀“和平協議”,以30餘萬的優勢兵力加美式裝備對只有6萬餘人的中原部隊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6月下旬,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根據黨中央戰略部署,中原部隊分四路實施戰略轉移。突圍至河南相河時,張忠在流水溝地區受命率部擔負斷後阻擊敵人、掩護主力過江的任務。戰鬥進行得十分慘烈,全團指戰員不怕犧牲,頑強作戰,以至傷亡在一半以上,終於勝利完成任務。張忠隨即奉命率部進至陝南地區開闢新的遊擊根據地,任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三旅副旅長(旅長閔學勝)。根據黨中央及中原局的指示,中原軍區進入陝南的部隊,在陝南豫西鄂北地區堅持游擊戰爭,配合全國其他戰場的作戰。9月,中共豫鄂陝邊區黨委和軍區成立,張忠任豫鄂陝軍區第四軍分區副政委兼黨委副書記(至1947年3月)(司令員閔學勝、韓東山)、豫鄂陝四地委委員,以秦嶺、伏牛山區為依託,參與創建豫鄂陝敵後根據地的鬥爭,牽制、吸引了國民黨軍8個師的5萬人的兵力。在3個月的反“清剿”鬥爭中,四分區集中優勢兵力,首戰盧氏縣社關,全殲守敵,接着向進犯四分區的各縣保安團展開全面反擊,將敵豫西“十三縣聯防剿共指揮部”各保安團全部擊潰,鞏固擴大了四分區。11月底,敵人不甘心失敗,集中10萬餘兵力進行大規模“清剿”。時值隆冬,豫鄂陝軍區遇到極大困難。軍區首長決定改變過去部隊分散活動、各自為戰的遊擊鬥爭形式,吸取四分區在第一期反“清剿”中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經驗,集中各分區主力部隊,組成兩個野戰縱隊,轉至外線作戰,配合內線部隊粉碎敵人的“清剿”。 [1] 
1947年春,四分區已有8個月未得到糧、彈、衣的補給,已到了疲憊不堪、彈盡糧絕的地步。3月間,中原軍區組建野戰(陳韓)縱隊,陳先瑞任司令員,韓東山任政委,張忠任第四支隊政委,隨部向外線轉戰,經盧氏、洛寧等地戰鬥,在新安渡過黃河與主力會師並休整。同年冬,張忠隨劉鄧大軍第二批南下部隊千里躍進大別山,增強外線作戰力量。11月,為加強黨的地方武裝工作,張忠任豫皖蘇軍區第三軍分區任司令員(政委壽松濤)(至1949年2月)。 [1] 
1948年,在一年的時間裏,張忠除指揮所屬部隊進行作戰外,還積極組織和發展地方武裝,組建了4個基幹團、10個縣大隊、50個區隊,近1.5萬人的地方武裝及4.6萬人的民兵武裝。同年冬,張忠率部參加了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協同進行的淮海戰役,在河南永城宿縣雙堆集作戰。 [1] 
1949年12月,張忠(中)、吳忠(左)、金紹山(右)在樂山 1949年12月,張忠(中)、吳忠(左)、金紹山(右)在樂山
1949年2月,豫皖蘇軍區部隊組建為劉鄧領導的第二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張忠任18軍第五十二師副師長(師長吳忠),後任第五十四師師長,參加了渡江戰役和進軍大西南戰役等,率領部隊從安徽渡江,經湖北、湖南、貴州,直至四川,征戰數千裏。在川西地區,張忠奉命率所部與兄弟部隊前去配合一野部隊發動成都戰役。年底,成都戰役勝利結束。 [1] 

張忠建國之後

1950年10月,部隊進軍西藏在二郎山頂休息,前左為張忠 1950年10月,部隊進軍西藏在二郎山頂休息,前左為張忠
1950年1月7日清晨,劉伯承鄧小平等電示18軍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等人:張國華同志及每師一個負責同志,速來重慶受領新的任務。10日,張國華、譚冠三乘船趕抵重慶。13日、14日,第18軍參謀長陳明義、供給部部長賴榮光、第五十二師政委劉振國、第五十三師師長金紹山、第五十四師師長張忠等陸續到達重慶。15日,劉伯承和鄧小平在西南局駐地接見18軍師以上軍政主官,並主持召開18軍師以上幹部會議,正式向18軍授予進軍西藏的任務,部署進藏工作。正當18軍緊鑼密鼓地進行準備工作時,情況突變,川西一帶匪患猖獗。從成都到雅安的公路、橋樑都被嚴重破壞,沿途的鎮子、村莊全被土匪佔領,糧食徵不上來,原計劃組建先遣支隊先期到達康定、甘孜的計劃只能暫時擱淺。面對這種情況,劉伯承、鄧小平指示張國華,返回新津後,指揮18軍在榮雅公路兩側和眉山地區展開剿匪,並以西南軍區名義建議黨中央推遲進軍西藏。3月2日,中央即批覆同意,但特別指出1950年入藏的計劃不能動搖。為保衞新生的人民政權,鞏固解放戰爭的勝利成果,張忠率部在川西地區的邛崍大邑灌縣新津、金堂等7縣進行了8個月的剿匪戰鬥,基本肅清了川西地區國民黨的殘餘部隊及匪徒,部隊也有較大傷亡,在川西剿匪作戰中立一等功。10月,根據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的命令,張忠率所部與兄弟部隊一起開始艱難的進軍西藏。由於青藏高原自然環境惡劣,交通困難重重,在難以想象的艱苦條件下,部隊一邊開山築路,一邊進軍邊疆。 [1] 
1953年夏,張忠(左三)、李達、陳明義看部隊在高原種的蘿蔔 1953年夏,張忠(左三)、李達、陳明義看部隊在高原種的蘿蔔
1951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後方部隊司令部成立,18軍參謀長陳明義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五十三師師長金紹山任第一副司令員,五十四師師長張忠任第二副司令員,主要負責保障駐藏部隊的供給,併為紮根邊疆做長期準備,同時支援西藏人民的地方經濟建設。3月,甘孜機場開始動工。西南軍區、18軍決定以第五十三、五十四師為主力於甘孜修建機場,便於物資運輸,金紹山任機場修建司令部司令員,張忠任副司令員。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達成和平解放協議(十七條協議)。5月12日,西南軍區批准成立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陳明義任司令員,張忠任副司令員,穰明德任政委,王其梅任第二政委。5月28日,康藏工程處技工大隊在馬尼干戈動工向西修築。馬尼干戈至巴河段長1249公里。為了儘快通車昌都,必須在嚴冬前打通雀兒山金紹山、張忠等指戰員率部冒着嚴寒勝利征服了這座康藏公路上最高的山,海拔高達5300米,人稱“生命禁區”的雀兒山。12月26日,公路越過雀兒山。 [1] 
1952年6月,張忠(右二)等同志於朝鮮前沿陣地 1952年6月,張忠(右二)等同志於朝鮮前沿陣地
1952年,張忠率團赴朝,在抗美援朝前線進行作戰實習。西藏軍區成立後,張忠仍任後方部隊第二副司令員。此後,張忠帶領部隊繼續進行康(川)藏公路建設,直至康(川)藏公路全線通車,全面完成了艱苦的施工任務。之後,張忠曾任成都西藏轉建委員會主任,西南軍區高級幹部訓練班主任。 [1] 
1955年9月,張忠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1] 
張忠少將1955年授銜照
1958年底,張忠赴北京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學習。 [1] 
1960年後,張忠調往地處黃土高原的甘肅省工作,先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甘肅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詹大南),領導軍區指戰員積極進行部隊建設和民兵建設。
1964年,為了保持和發揚革命傳統,張忠親率部隊在當年紅軍長征路上及臘子口天險進行演習拉練,言傳身教,對部隊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在全軍大練兵時期,張忠帶領工作組在甘肅省禮縣何家坐大隊蹲點。樹立民兵工作典型。何家坐大隊民兵訓練成績突出,武藝精湛。槍法百發百中,被西北軍區批准命名為“紅旗民兵連”,樹立為西北地區民兵工作典型。 [1] 
1969年至1975年,張忠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甘肅省軍區司令員。 [1] 
在甘肅任職時期的張忠
1972年7月至1975年8月,張忠兼任中共甘肅省委書記。 [1] 
“文革”開始後,張忠兼任甘肅省革委會副主任兼生產指揮部主任,主持和分管全省工農業生產有8年的時間。為穩定生產形勢,張忠長年在基層踏實、細緻地進行調查研究和指導工作,足跡遍佈全省各縣市,在複雜的形勢下,領導全省廣大幹部羣眾積極工作,促進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落實周恩來總理解決隴中地區長年乾旱和貧困問題的指示,張忠積極領導廣大幹部羣眾大搞農業基本建設,打機井,興水利,基本解決了人畜用水問題,並將大部分旱田改造成為機灌田,初步改變了十年九旱的貧困局面。 [1] 
1975年6月,奉中央軍委的命令,張忠調至地處雲貴高原的貴州省工作,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貴州省軍區司令員兼黨委書記(至1976年10月)、貴州省委常委。在政治動盪的歷史時期和錯綜複雜的情況下,他帶領所屬軍區的廣大指戰員積極貫徹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決議,整頓部隊,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穩定了部隊形勢。為迅速瞭解軍區部隊的實際情況,雖已年逾花甲,張忠還是馬不停蹄地視察和調研了全省所有的軍分區和大部分縣武裝部。當時正安縣武裝部的同志反映,由於地處偏遠,解放近30年來,張忠司令員是第一位來視察和指導工作的軍區首長。作為我軍的高級指揮員,張忠為建設現代化和正規化的革命軍隊始終如一地努力工作,受到廣大指戰員的好評。由於長年堅持在高原的艱苦環境中工作,足跡至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的山山水水,加之戰爭年代的傷殘(在戰爭年代曾負傷8次,建國後定為二等乙級殘廢),張忠的身體健康每況愈下。 [1] 
1980年,張忠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川省軍區顧問,退居二線,在此期間仍關心國家大事和軍隊建設,念念不忘黨的工作,仍經常到基層部隊去調研。張忠參加革命50多年來,無論是戰爭年代的流血犧牲、沙場鏖戰,還是和平年代的艱苦奮鬥、風雲變幻,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都是終生不懈,一直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1] 
晚年的張忠將軍 晚年的張忠將軍
張忠還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2年2月7日,張忠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70歲。當年剿匪戰役結束後,為了告慰犧牲的戰友,張忠自發帶頭捐款,幫助邛崍興建了烈士陵園,方才踏上進軍西藏的征程。雖然戎馬一生,轉戰南北。但是,張忠將軍始終不忘在邛崍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壯烈士兵。2006年2月20日,張忠將軍墓,遷建邛崍市烈士陵園,實現了他與烈士長眠戰地邛崍的生前遺願。 [1] 
邛崍市烈士陵園內的張忠將軍墓

張忠所獲榮譽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1] 
參考資料
  • 1.    六安市委黨史研究室.《六安將軍傳》.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07:第405-410頁
  • 2.    山西新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山西新軍決死第四縱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10:第65、66、76、90、91、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