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

鎖定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簡稱紅二十五軍,1931年10月成立於安徽金寨麻埠。1934年11月開始長征,1935年9月到達陝北。原隸屬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後改屬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中文名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
成立時間
1931年10月
成立地點
安徽金寨麻埠
簡    稱
紅二十五軍
歷任軍長
曠繼勳吳煥先徐海東程子華
歷任政委
王平章、吳煥先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歷史沿革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傳奇誕生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組建於1931年10月 , 隸屬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1]  [2] 
1931年10月在麻埠組建紅軍第二十五軍,曠繼勳任軍長,王平章任政治委員,轄第七十三師(由紅軍第十二師改編,第十三師改為第十二師,仍為紅四軍建制),這是紅二十五軍的第一次組建。
11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黃安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劉士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四軍(軍部由方面軍總部兼)、第二十五軍,共3萬人。這個月兩個軍都參加了黃安戰役,打了大勝仗。
1932年2月又參加了商(城)潢(川)戰役,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鄂豫皖蘇區。從3月21日開始歷時48天的蘇家埠戰役,共殲敵3萬餘人,是鄂豫皖紅軍創建以來的最大勝仗,也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屈指可數的大勝仗。
蘇家埠戰役後,四方面軍除以紅二十五軍軍部率新組成的第七十四、七十五師各一部北進外,主力又參加了潢光戰役,同時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由皖西向西南進攻。從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紅四方面軍創造了鄂豫皖紅軍和蘇區的極盛時期。
紅四方面軍在連續取得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四次戰役勝利後,主力紅軍和地方部隊都有了較大發展,鄂豫皖蘇區空前擴大。張國燾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竟認為“國民黨動員任何多少部隊都不堪紅軍一擊”。他不顧實際情況,又不同意徐向前的正確意見,強令紅四方面軍奪麻城,實現威逼武漢的冒險計劃,結果遭到敵人的進攻,不得已撤離豫東南,向皖西北轉移,但仍遭到敵二、六縱隊尾追。當時在此地區紅二十五軍多次與敵人展開激戰,均未阻住敵人。9月10日四方面軍與紅二十五軍會合。10月10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紅四方面軍總部即率第十、十一、十二、七十三4個師和少共國際團共2萬餘人越過平漢線向西轉移,從此再未回鄂豫皖蘇區。
這支部隊經鄂北、豫西到達陝南,又北出秦嶺,於11月27日進入關中平原,到達西安以南和西南數十里的王曲鎮、子午鎮地區。12月2日進抵周至以南馬召鎮附近,受阻後又改向漢中前進。12月11日到達城固、西鄉城區,本準備在此創建蘇區,但得悉四川各派軍閥發生混戰,川北地區敵人兵力空虛,那裏物產豐富,據此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紅四方面軍首長決定集中力量向四川發展,創建以川北為中心的川陝邊蘇區。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堅持鄂豫皖鬥爭

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後,鄂豫皖蘇區的鬥爭形勢十分嚴重。敵人集中10個師的兵力,企圖徹底消滅紅軍,摧毀蘇區。中共鄂豫皖省委為扭轉危局,於1932年11月29日,在黃安召開軍事幹部會議,決定重建紅二十五軍,作為堅持鬥爭的骨幹。又一次組建成的紅二十五軍轄七十四師(原二十七師改編)、七十五師和特務營,約7000人,吳煥先任軍長,王平章任政治委員。根據省委決定,1933年1月在麻城組成了紅二十八軍(又稱八十二師)轄二四四、二四六團和一個特務營約3000人,軍長廖榮坤、政治委員王平章(3月28日犧牲)。為加強紅二十五軍力量,省委於4月8日決定將紅二十八軍編入紅二十五軍。同時再組建八十二師,堅持皖西北的鬥爭。
第三次組編的紅二十五軍英勇作戰,使鄂豫皖蘇區形勢有所好轉,不到一個月已發展到3個師,1萬餘人,但是由於上級的單純防禦戰略指導,先後在光山、黃安防禦,向皖西北轉移,又向鄂東北轉移(一部分受阻返回皖西北),連經惡戰,傷亡很大,最後剩下不足1000人,處境十分困難。省委多次召開會議,並向臨時中央做了報告。這時紅二十五軍採取往返回旋,時聚時分的戰法,開展游擊戰爭,不斷取得了勝利。
1933年10月返回皖西北的紅二十五軍一部分部隊改編為八十四師,與原堅持鬥爭的八十二師合編為紅二十八軍,這是紅二十八軍的又一次組建,共2300人。徐海東任軍長,郭述申任政治委員。他們不打消耗戰,不硬拼,積極開展外線遊擊,在石門、固始、六安等地連打勝仗。
1934年4月張學良率東北軍等16個師、4個獨立旅對鄂豫皖蘇區進行大規模“圍剿”。4月16日紅二十五軍同紅二十八軍在商城會合。17日兩部又一次合編為紅二十五軍,轄第七十四師(3個營)第七十五師(兩個團)共3000餘人。第四次組建的紅二十五軍徐海東任軍長,吳煥先任政治委員。
紅二十五軍從1932年11月到1934年11月經過三次重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游擊戰爭,同大於自己幾十倍的敵人進行了英勇的鬥爭,粉碎了張學良三個月“完全撲滅,永絕後患”的企圖,配合了全國的革命鬥爭。 [4]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北上長征

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縣花山寨會議上,決定率領紅二十五軍向平漢鐵路以西實行戰略轉移。
當時,鄂東北地區的敵人,有東北軍9個師和“豫鄂皖三省追剿隊”(以下簡稱“追剿隊”5個支隊,共40多個團。為爭取迅速、突然地實行戰略轉移,紅二十五軍在花山寨附近將鄂東北地方武裝補入部隊後,即西移羅山縣殷家灣、何家衝一帶,緊張地進行轉移準備工作。第一,整編部隊,撤銷師一級建制,軍直轄4個團,共2980餘人,其中有7名女看護。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二二三團團長張紹東(後於1938年投敵叛變)政委趙凌波(後於1941年皖南事變中被俘叛變);二二四團團長葉光宏、政委(缺);二二五團團長張××、政委張明先(後於1938年脱離革命);手槍團團長杜本潤、政委宋興國。第二,向指戰員講解當前形勢,進行“打遠遊擊”和“創建新蘇區”的動員。第三,實行輕裝,減少不必要的挑擔,把不能隨軍行動的傷病員做了妥善安置。第四,每人準備三天干糧,兩雙草鞋。15日,準備工作完成。
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在鄂豫皖省委率領下,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由羅山縣何家衝出發向西挺進。紅二十五軍的長征就此開始。
出發之時,省委發佈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出發宣言》,《宣言》根據中共中央1934年7月26日“關於紅軍北上抗日”的通知精神,指出了民族危機的深重,揭露了蔣介石的賣國罪行,宣佈了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和紅二十五軍北上抗日的義舉,號召全國同胞,不分政治傾向,團結起來一致抗日,號召國民黨軍隊與紅軍訂立協定共同抗日。《宣言》嚴正指出:北上沿途,國民黨軍隊如加阻攔,本軍定將堅決掃除之。17日,紅二十五軍在朱堂店以南之羅古寨擊退敵“追剿隊”第五支隊的進攻,當晚於信陽城以南之東雙河與柳林之間越過平漢鐵路,勝利地邁出了戰略轉移的第一步。
紅二十五軍越過鐵路後,經青石橋、黃龍寺、月河店、金橋等地,進入桐柏山區。蔣介石聞訊後,急令“追剿隊”5個支隊和東北軍第一一五師跟蹤追擊;令駐河南省南陽、泌陽、方城、葉縣一帶的龐炳勳第四十軍和駐湖北老河口(光化)一帶的蕭之楚第四十四師迎頭堵截。敵人妄圖以30多個團的絕對優勢兵力阻二十五軍西進,並趁紅二十五軍脱離老根據地、孤軍遠出之際,將二十五軍包圍消滅。紅二十五軍進入桐柏山後,經過實地考察和中共鄂豫邊工委介紹情況,省委認為這一地區靠平漢鐵路和漢水太近,迴旋範圍狹小,加之敵大兵壓境,難以立足發展。於是果斷決定:立即向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區挺進;如伏牛山區也不宜立足,便進入陝西省南部山區。
為了隱蔽北上意圖,迷惑和調動敵人,紅二十五軍繼續西進,直抵桐柏縣城以西50裏之鴻儀河、太白嶺、界牌口一帶,並派少數部隊佯攻湖北棗陽縣城。這一行動,果然使各路敵人紛紛向棗陽一帶集中。敵第四十軍大部兵力推進到新野、唐河、賒旗鎮之線,“追剿隊”主力和第一一五師先後到達桐柏以西地區,第四十四師則進至棗陽城附近。正當敵人對紅二十五軍形成合圍之勢,妄圖將紅二十五軍聚殲於棗陽地區之時,紅二十五軍突然於22日從棗陽縣城以北的韓莊掉頭東進,並在保安寨衝破敵“追剿隊”第五支隊的攔阻,然後轉向東北。23日,又在桐柏縣以西之歇馬嶺、慄園一帶,擊退敵“追剿隊”第二支隊的進攻。黃昏後,由鄂豫邊工委書記張星江帶路,繞道平氏鎮、泌陽城東,經馬谷田、劉莊鋪、賈樓等地,乘虛北上,跳出了敵人的追堵合圍,到達駐馬店西北的山區。紅二十五軍預定由象河關轉向西北,越過許(昌)南(陽)公路,向伏牛山區挺進。
從泌陽城東向北,沿途地勢平坦,村落稠密,圍寨林立,封建勢力雄厚,許多大地主豪紳盤踞的村落圍寨,都擁有相當數量的武裝,多者有數百條槍支,配以土炮防守。有的圍寨四周還築有外壕,深水環繞。紅二十五軍沿途時常遭到地主武裝的襲擾,行進緩慢。敵人派出的便衣偵探,也常於夜間在紅二十五軍所到之處進行騷擾活動,縱火燒房,顯示紅二十五軍行蹤,作為同其追堵部隊的聯絡信號,並藉機造謠惑眾,詆譭紅二十五軍聲譽。紅二十五軍沿途阻礙重重。為減少前進路上的阻力,爭取時間迅速北上,紅二十五軍高舉北上抗日旗幟,沿途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開展政治攻勢。軍政委吳煥先分別召集各級幹部會議,進行政治思想動員,要求部隊嚴格遵守羣眾紀律,不打土豪,不進圍寨,沿途所需糧草,一律實行購買;並要求部隊隨時做好戰鬥準備,以防敵人襲擊。軍首長在部隊經過沿途,事先都親自給寨主頭目寫信,宣傳共產黨抗日救國主張,曉以民族大義,促其保持中立態度,勿加阻攔。部隊多在河灘野外吃飯露宿,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在紅二十五軍政策和行動感召下,大多數圍寨的地主武裝保持中立,使紅二十五軍贏得了時間,順利通過圍寨地區,擺脱了敵軍的追堵。與此同時,地下黨組織也積極配合,組織羣眾為紅二十五軍籌備糧草,送水送飯,充當嚮導。有些零星傷病人員,亦由地方黨組織和羣眾收容安置。鄂豫邊工委書記張星江、地下黨的幹部王國華等同志,一路跟隨部隊行動,介紹情況,帶路聯絡,給紅二十五軍以很大支持幫助。
紅二十五軍轉向北上後,敵即判斷紅二十五軍有“經象河關及獨樹鎮、保安寨之間西竄企圖”,又急忙調整部署。敵第四十軍一一五旅由除旗鎮北返方城縣之獨樹鎮、七里崗、硯山鋪一帶,迎頭堵擊紅二十五軍;駐葉縣之第四十軍騎兵團,也南下保安寨配合堵擊;第一一六旅則由新野北上南召,以阻止紅二十五軍進入伏牛山區;敵“追剿隊”5個支隊和第四十軍騎兵第五師,均隨後緊緊尾追,形勢相當緊迫。11月25日,紅二十五軍到達象河關西北的王店、土風園、小張莊一帶。當晚,敵“追剿隊”第二支隊也跟蹤而至,並向土風園發動進攻。紅二十五軍駐土風園的軍直屬隊和二二五團予敵以打擊後,沿小道趕至王店與軍主力會合。26日排曉,敵“追剿隊”又尾追而來。這時,紅二十五軍距許南公路只有50餘里,過了公路即是伏牛山東麓。為防止敵人追堵合圍,保持迴旋餘地,爭取時間迅速穿過公路,軍領導決定以二二四團、二二五團和軍直屬隊為前梯隊先行出發;以二二三團為後梯隊,佔領王店、趙莊阻擊尾追之敵,掩護全軍行進。這天,恰遇寒流,氣温驟降,北風刺骨,雨雪交加。紅二十五軍指戰員衣服單薄,又被雨雪濕透,飢寒交迫,十分疲憊。許多同志的草鞋被爛泥粘掉,赤腳行軍。但是,全軍上下仍然忍飢冒寒,不怕艱難困苦,奮勇前進。
當日下午1時,紅二十五軍前梯隊二二四團進至方城縣獨樹鎮附近,準備由七里崗通過公路。但敵第四十軍一一五旅和騎兵團已搶先到達,並佔領段莊、馬莊、七里崗、硯山鋪、屈庵一線陣地,突然向紅二十五軍行軍隊形以猛烈火力射擊。因雨雪交加,能見度差,紅二十五軍先頭部隊發現敵人較遲,加之戰士們的手指凍,一時拉不開槍栓,以致被迫後撤。敵人乘機猛烈衝擊,並從兩翼實施包圍,情況十分險惡。就在這危急時刻,軍政委吳煥先搶先趕到先頭團,當機立斷地穩住部隊,指揮二二四團、二二五團就地進行抵抗。他向戰士們大聲疾呼:“同志們,就地卧倒,堅決頂住敵人,決不能後退!”戰士們爬在泥濘地上,利用地形地物,頑強抗擊敵人。吳煥先隨即從交通員身上抽出一把大刀,高聲呼喊:“同志們,現在是生死存亡的關頭,決不能後退!共產黨員跟我來!”帶領部隊冒着敵人密集的火力,奮不顧身地衝上前去,與敵展開白刃搏鬥。戰鬥正在激烈進行之際,副軍長徐海東帶領223團跑步趕到,立即投入戰鬥。經過一番惡戰,終於打退敵人的進攻。接着,軍領導指揮二二三團向七里崗之敵發起衝擊,以圖打開一道缺口,衝過公路,但是由於敵人的瘋狂阻擊,一連三次衝擊,均未奏效。於是,軍領導當即命令部隊轉而固守七里崗、硯山鋪以南的趙莊、焦莊、袁五崗、上曹屯等村莊,並以反突擊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天黑以後,全軍在楊樓集結整理,軍領導決定連夜突出重圍,對部隊進行了緊急動員。天黑夜暗,風雨不止,全軍不顧極度的飢餓勞累,由地下黨的同志帶路,穿過敵人空隙,繞道急行。許多傷員同志,都忍着極大傷痛,堅持隨軍突圍。當晚,在葉縣保安寨以北的沈莊附近,穿過許南公路。27日排曉,紅二十五軍進入伏牛山東麓。這時,敵第四十軍一一五旅和騎兵團又尾追而來。紅二十五軍佔領五里坡、高老山一帶高地,將敵擊退。接着,沿葉縣、方城邊界西進。28日,紅二十五軍繼續向西北前進。當前衞部隊正由拐河鎮東北的孤石灘通過澧河時,敵第四十軍騎五師和一一五旅、騎兵團,分別由拐河、常村追來,從南北兩面向二十五軍夾擊。當時敵先頭部隊已超越紅二十五軍,並控制了澧河西岸紅二十五軍前進道路兩側的部分高地,紅二十五軍所處地形極為不利。軍領導當即命令前衞二二三團強過澧河,佔領紙房以東高地,擊退敵騎五師的進攻,控制了入山要道;與此同時,二二五團也迅速渡過澧河,吳煥先政委命令二二五團一個連搶佔上馬村以北山上的圍寨,擊退敵騎兵團和第一一五旅的進攻,掩護軍直屬隊和二二四團過河。然後,紅二十五軍又在果木莊、交界嶺擊退尾追之敵,經由神林、熊背、下湯等繼續西進,深入伏牛山中。
獨樹鎮、拐河戰鬥,是紅二十五軍在戰略轉移途中一次極為險惡的戰鬥。紅二十五軍在地形平坦和氣候惡劣的條件下,遭敵數萬步騎兵的前堵後追,形勢十分危急。能否擊退敵人進攻,突出重圍,不僅是戰略轉移成敗的關鍵,而且關係到全軍的生死存亡。由於軍領導和全體共產黨員在戰鬥的緊要時刻,奮勇當先,帶領全軍同志以頑強的戰鬥,挫敗了敵人的攻擊鋒芒,穩住了陣地,突出了重圍,把所有追堵之敵甩在紅二十五軍背後,才使紅二十五軍轉危為安,得以繼續前進。獨樹鎮、拐河戰鬥的勝利,充分表明這支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在任何強大的敵人面前,都是打不爛、摧不垮的。
進入伏牛山區後,省委很快查明情況,發現該地區地域狹窄,人煙稀少,糧食和物資都很缺乏;又考慮到這一帶為豫西“內鄉王”別廷芳的勢力範圍,反動統治嚴密,盜匪出沒無常,憑險據守的地主圍寨很多,不便於接近羣眾,開展工作,創建根據地比較困難;加之第四十軍和“追剿隊”主力均相繼跟追而來,紅二十五軍難以在伏牛山中立足發展,因此決定繼續向西進入陝西省南部。於是,紅二十五軍日夜兼程,經一行樹、合峪、廟子、欒川、陶灣等地,直奔豫陝邊界。途中,紅二十五軍不斷遭到地方民團、土匪的襲擊阻擾,均被二十五軍先頭部隊擊潰。
12月4日,紅二十五軍到達盧氏縣叫河,發現敵第六十師已在盧氏縣城以南的五里川、朱陽關、黃沙鎮一帶構築工事,控制了入陝大道。原來,蔣介石為防堵紅二十五軍入陝,在紅二十五軍進入桐柏山之時,就將駐防開封的陳沛第六十師用火車運至靈寶,繼經200餘里行軍,於12月1日先紅二十五軍到達朱陽關一帶部署堵截,企圖以逸待勞,堵殲紅二十五軍。當時,敵“追剿隊”第二支隊也跟蹤追至廟子、欒川一帶,紅二十五軍處於前堵後追的境地,情況十分危急。據此,軍領導決定改變入陝路線,另擇小路,進入陝南。恰在此時,紅二十五軍找到一個名叫陳廷獻的貨郎小販,在他的積極幫助下,很快查明一條經大石河、文峪、盧氏城南入陝的隱蔽小路。12月5日,紅二十五軍先派手槍團到朱陽關以東15裏處“號房子”,虛張聲勢,迷惑敵人;主力部隊則由陳廷獻帶路,從朱陽關東北35裏處轉向西北,沿着一條“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腳不幹”的深山峽谷,直插盧氏縣城。當晚,紅二十五軍從盧氏城南與洛河之間的隘路神速西進。守城民團驚慌萬狀,緊閉城門,只以燈籠火把壯膽,不敢妄動。天明後,紅二十五軍已將敵第六十師籌謀多日的堵擊防線置於背後,直奔豫陝交界的鐵鎖關(即箭桿嶺)而去。
12月8日,紅二十五軍由豫陝交界處鐵鎖關擊潰民團,進入陝南境內。這時,倉忙由潼關、華陰調來的陝軍馮欽哉第四十二師二十八團、二五二團,已經進至洛南縣城和景村、三要司等地,迎頭堵截紅二十五軍。8日下午,紅二十五軍先頭部隊進至三要司,與敵第二四八團第三營接觸。敵人憑藉三要司南面的九泉山高地,進行頑抗。紅二十五軍以二二五團由九泉山東南側攀登陡崖,實施正面攻擊。其餘部隊則遷回至高地西側向敵人攻擊。紅軍二二五團三營八連,在營長李學先帶領下,首先登上山頭,與敵拼刺肉搏。在紅二十五軍勇猛夾擊下,戰鬥到黑夜,守敵一個營全部被殲。9日,紅二十五軍翻越鱗嶺,進至洛南縣之庾家河(今屬丹鳳縣)宿營。
10日上午,省委正在庚家河召開第十八次常委會,研究在鄂豫陝邊區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問題,敵第六十師突然由雞頭關方向奔襲而來。紅軍在庾家河東山墩口的排哨,發現敵先頭部隊已從七里蔭遷回上來,當即向敵開火。戰鬥一開始,敵第三六〇團就奪佔了東山勘口的有利地形,向紅軍發起猛攻。省委立即停止開會。軍領導迅速趕到,指揮部隊實施反擊,強攻山頭陣地。副軍長徐海東率領二二三團以猛烈衝擊奪回了東山幼口,二二四團、二二五團則跑步攻佔口南北兩側高地,協同二二三團將進攻之敵打退。激戰中,徐海東負了重傷。這時,敵第三五五團、第三五七團相繼增援上來,再次向紅軍發起攻擊,於是全線展開激烈的爭奪戰。軍長程子華也負了重傷。紅軍全體指戰員在軍政委吳煥先的指揮下,英勇反擊,殊死奮戰,以刺刀、手榴彈與敵拼搏。紅軍二二四團團長葉光宏,在率領部隊和敵人拼刺刀時,一條腿被敵人打斷,仍堅持指揮作戰。該團七連的一挺輕機槍,在和敵人的對射中,接連犧牲了3名射手,仍然堅持射擊,終於將敵人火力壓住。軍部司號長程玉林,下頜負傷不能吹號,還利用一座小廟作掩護,接連投出幾十枚手榴彈,打退敵人多次衝擊,最後壯烈犧牲。紅二十五軍經過20多次的反覆衝殺,終於將敵人打退。戰至黃昏,敵向盧氏方向退去。這次戰鬥,共能傷敵800餘名,紅二十五軍傷亡200餘名,軍長、副軍長和多名團營幹部負傷。
三要司、庚家河戰鬥的勝利,最後打退了敵人對紅二十五軍的連續追堵。至此,紅二十五軍終於在省委的率領下,以不足3000人的力量,牽走了敵人對鄂豫皖根據地“圍剿”的大部兵力,粉碎了20餘倍於紅軍之敵的圍追堵截,長驅1800餘里,勝利地完成了第一次戰略轉移,不僅保存了紅二十五軍的有生力量,而且鍛鍊和提高了紅二十五軍的戰鬥力。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的勝利,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繼續堅持鬥爭創造了條件,為開闢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2]  [5]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轉戰陝甘寧

紅二十五軍入陝後,國民黨先後調集豫鄂陝地區30多個團的兵力,、對紅二十五軍實行堵截和追剿,企圖在紅二十五軍立足未穩之際,將其消滅於商洛山區。1935年1月下旬,國民黨軍對鄂豫陝紅軍進行第一次“圍剿”。紅軍採取大步進退的戰術,於2月1日在柞水縣蔡玉窯對“圍剿”紅軍的國民黨軍一個團予以突然反擊,殲滅一個營,擊潰兩個營。5日,紅二十五軍又在藍田葛牌鎮以南的文公嶺猛烈反擊國民黨軍的進攻,殲滅兩個多營,餘敵慌忙潰退。經過這兩次戰鬥,國民黨軍一時不敢再進犯。
2月下旬,紅二十五軍自鄖西地區急速西進,途中先克寧陝縣城,全殲縣保安隊,據城三日;後克佛坪縣城,全殲縣保安團。3月10日,紅二十五軍在洋縣華陽鎮石塔寺伏擊尾追而來的國民黨陝西警備第二旅,擊潰5個多營,斃傷旅長張飛生以下200餘人,俘團長以下400餘人,繳獲長短槍500餘支。4月9日,紅二十五軍在藍田縣九間房將與其有聯繫的、由中共陝西組織掌握的陝西警備第三旅大部“擊潰”被俘,中共黨員張漢民等30餘名共產黨員被錯殺,給黨造成了損失和不良的影響,這是一個沉痛的教訓。4月18日,紅軍攻克洛南縣城。
5月上旬,國民黨軍又調集30多個團的兵力,對紅二十五軍和鄂豫陝蘇區發動第二次“圍剿”,妄圖在3個月內將紅軍消滅。中共鄂豫陝省委進一步加強紅二十五軍的建設,積極進行備戰,作出反“圍剿”作戰的方針計劃,同時決定各遊擊師發動羣眾堅壁清野,就地開展游擊戰爭;紅二十五軍主力部隊採用“誘敵深入,先拖後打”的方針,以運動戰和游擊戰相結合的戰略戰術,粉碎國民黨軍的“圍剿”。
6月初,各路國民黨軍分別向根據地開進。紅二十五軍主力由鄖西出發,向北直插商縣地區,4日夜在商縣以南與國民黨軍激戰,斃傷國民黨軍團長以下200餘人,繳槍100餘支。戰後,紅軍繼續北上,繼而向東到庾家河地區。6月10日,紅軍在各路敵軍的密集包圍中掉頭向東南疾進,13日,包圍商南縣城,14日,攻佔富水關和青水街,俘國民黨軍營長以下170多人。隨後,紅軍遠程奔襲,攻佔鄂豫陝三省邊界要地和國民黨軍南線主力師補給站荊紫關,殲國民黨軍一個連,繳獲大批軍用物資。此時,國民黨軍向荊紫關蜂擁而來,但官兵疲憊,大量減員,蘇區內地方武裝乘機在各地襲擾國民黨軍。紅軍主力於25日迂迴到山陽縣以北的小河口地區,稍事休整後,又後撤到袁家溝口和桃園嶺一帶設伏。7月2日,紅二十五軍以傷亡百餘人的代價全殲國民黨軍陝西警備第一旅,斃傷團長以下300餘人,俘旅長唐嗣桐以下14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和其他軍用物資。期間,紅二十五軍還擊潰、殲滅了大批地方民團,從而粉碎了國民黨軍的軍事“圍剿”。
袁家溝口戰鬥獲勝後,為了把國民黨軍調出根據地,在外線尋機殲敵,擴大政治影響,中共鄂豫陝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主力和第四路遊擊師3個大隊乘勝東進,佯攻商縣。7月12日,紅二十五軍從商縣楊家斜北出秦嶺,前鋒抵達距西安城南10餘公里的長安縣杜曲、韋曲一帶,威逼西安。15日,中共鄂豫陝省委收到交通員送來的中共中央數月前發出的文件,並帶來了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已會師於川西、準備北上的消息。當晚,省委在長安縣灃峪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率紅二十五軍到西北蘇區,與西北紅軍會合,鞏固西北蘇區,迎接中央紅軍北上,並決定留鄂陝、豫陝兩特委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繼續堅持鄂豫陝根據地的鬥爭。16日,紅二十五軍主力從灃峪口出發。22日,第二次攻破佛坪縣城。22日到達留壩縣江口鎮。30日離開江口鎮向西北前進。
8月2日,紅二十五軍為配合中共中央與紅一、四方面軍北上,由陝甘交界的陝西雙石鋪進入甘肅境內。3日,紅二十五軍以手槍團和軍部交通隊一部化裝潛入兩當城內,配合先頭部隊攻佔縣城,擊潰敵自衞隊、警察60多人。9日,攻克天水北關。11日到達渭河畔的沿河鎮(今新陽鎮)。全軍3000餘人涉過渭河激流,兵臨秦安城下,國民黨軍棄城逃跑。14日,抵達靜寧以北的興隆鎮(今屬寧夏),切斷了西蘭公路。17日,紅二十五軍攻佔了隆德縣城,消滅了國民黨新編第十一旅第二團第一營,俘獲隆德縣長和當地保安團長。當日晚,國民黨第三十七軍毛炳文部趕至隆德。激戰數小時後,紅二十五軍主動撤出戰鬥,越過六盤山,經瓦亭、三關口,逼近平涼城。19日晚,紅二十五軍一部對平涼城實施攻擊。20日,在白水鎮以西的大堡山設伏,擊潰國民黨第三十五師一部,殲敵700餘人。21日冒雨南渡油河,斃敵團長馬開基。戰鬥中,軍政委吳煥先不幸中彈犧牲。28日,紅二十五軍到達崇信縣金龍廟,在與中共中央、中央紅軍無法取得聯繫的情況下,決定向西北蘇區前進。期間,紅二十五軍為進一步鉗制國民黨軍,活動於隆德、平涼、崇信、靈台、涇川、華亭等地,切斷西蘭公路18天,迫使敵人一再抽調原用於堵截中央紅軍的兵力對付紅二十五軍,對中央紅軍的北上行動起到了戰略性配合作用。
9月7日,紅二十五軍進至西北蘇區合水縣豹子川(今屬華池縣)。中共鄂豫陝省委在這裏會議,決定徐海東任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代理中共鄂豫陝省委書記兼紅二十五軍政委,戴季英任參謀長,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會議還對紅二十五軍進入陝北與西北紅軍會師作了政治動員,要求部隊整頓好軍容,遵守紀律,注意團結,向西北紅軍學習,向西北蘇區人民學習。8日,向陝北挺進,9日,進入陝西保安縣(今志丹縣)永寧山,與前來迎接的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勳、陝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劉景範等會合。習仲勳等立即把紅二十五軍進入陝北的消息報告中共西北工委。中共西北工委組織部發出《為歡迎紅二十五軍北上給各級黨部的緊急通知》,指出:“紅二十五軍、二十六軍、二十七軍的會合,是爭取陝甘、川陝的聯繫及聯繫全國各蘇區,在蘇維埃中央政府與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下的一致行動。”要“動員全體黨員及全蘇區的每個勞苦羣眾,歡迎紅二十五軍北上陝甘同紅軍匯合,慶祝紅二十五軍北上的偉大勝利”。同時,命令西北紅軍主力開赴延川縣永坪鎮,準備與紅二十五軍會師。還要求各級黨組織舉行各種形式的歡迎會、慶祝會,廣貼標語,捐助食品和鞋襪,派代表慰問。西北軍委接通知後,劉志丹起草了《歡迎紅二十五軍的指令》,並召開會議,進行歡迎紅二十五軍的部署。
9月15日,紅二十五軍到達西北蘇區延川縣永坪鎮,受到西北根據地黨政軍機關和幹部羣眾的歡迎,當天在永坪召開了歡迎大會。9月16日,劉志丹率領西北紅軍主力回到永坪,與紅二十五軍勝利會師。劉志丹和徐海東先後講話,號召兩軍親密團結,攜手並肩,共同為粉碎敵人“圍剿”、鞏固擴大西北革命根據地和配合主力紅軍行動而戰。徐海東還代表紅二十五軍全體指戰員,對西北黨組織、紅軍和人民的歡迎,表示感謝。徐海東在回憶他與劉志丹見面時寫道:“他是陝北根據地創始人之一,對革命忠心耿耿,深受陝北人民的愛戴。我們見到他,真是萬分高興。”兩軍會合後,為了互相學習,西北軍委前敵總指揮部組織團以上幹部到紅二十五軍慰問和參觀。同時,西北軍委還將直屬的500多人的少共營撥給紅二十五軍以補充部隊。至此,紅二十五軍歷時10個月、途經4個省的長征勝利結束。兩軍會師,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在西北地區會師的前奏。
袁家溝紅二十五軍烈士陵園紀念碑 袁家溝紅二十五軍烈士陵園紀念碑
在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前,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朱理治、聶洪鈞已於1935年6月到達延川縣永坪鎮。永坪會師後,在由朱理治、聶洪鈞、程子華組成的中央駐北方代表派駐西北代表團(朱理治任書記)的主持下,召開了中共鄂豫陝省委、中共西北工委與軍隊主要領導幹部會議,西北工委的惠子俊、劉志丹、高崗、郭洪濤、崔田夫、馬明方、張秀山和鄂豫陝省委的徐海東、戴季英等30多人出席,研究了統一領導機構和組織第三次反“圍剿”問題。會議決定撤銷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陝省委,成立中共陝甘晉省委,由馬明方、王達成、白茜、朱理治、劉志丹、高長久、聶洪鈞、徐海東、郭述申、郭洪濤、程子華、慕生忠、慕純農、戴季英等組成。朱理治任書記,郭洪濤任副書記,李景波任秘書長,王達成任組織部長,郭述申任宣傳部長,慕生忠任白區工作部長,白茜任婦女部長。中共陝甘晉省委下轄中共陝甘邊區特委和神府工委。李景林任陝甘邊區特委書記,張晨鐘為神府工委書記。會議還決定改組西北軍委,主席聶洪鈞,秘書長範子文,參謀長戴季英,供給部長白如冰。 [1]  [6] 
1935年9月18日,紅二十五、紅二十六、紅二十七軍在延川永坪鎮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 [8]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歷史功績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在遠離黨中央的情況下 , 孤軍遠征十個月 , 艱苦轉戰萬餘里 , 先期到達陝北 , 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會師陝北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 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上寫下了別具特色的光輝篇章。 [2] 
一、堅持鄂豫皖根據地的鬥爭,使大別山革命紅旗不倒
紅二十五軍組建於1931年10月。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紅安檀樹崗召開最高軍事幹部會議,決定將根據地紅軍統一組織,重建紅二十五軍,以此為主力堅持鄂豫皖根據地的鬥爭。11月30日,省委在檀樹崗村南河灘召開大會,宣佈新的紅二十五軍成立,軍長吳煥先,政委王平章,全軍下轄2個師、共7千餘人。
重建後的紅二十五軍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領導下,經過兩個多月的分兵活動,策應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鬥爭,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形勢初步好轉,反“清剿”鬥爭出現了新局面。 [3] 
二、高舉北上抗日旗幟,積極策應中央紅軍行動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縣花山寨召開常委會議作出決定:省委立即率紅二十五軍實施戰略轉移。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約3000名指戰員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出發,開始了長征。紅二十五軍進入陝西洛南縣境後,於12月10日在庾家河召開省委常委會議,成立了中共鄂陝、豫陝兩個特委和5個縣工委,初步建成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下轄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和2個縣、13個區、48個鄉、314個村的蘇維埃政權,蘇區人口近50萬人。
1935年7月16日,紅二十五軍4000餘名指戰員從長安縣豐峪口地區出發,離開鄂豫陝蘇區,踏上了繼續長征的道路。當時,部隊進行了西征北上的思想動員,提出的口號就是“迎接黨中央”、“與中央紅軍會師”。紅二十五軍經户縣、周至,沿秦嶺北麓冒雨向西挺進,進入甘肅境內,威脅敵人後方,策應黨中央和主力紅軍北上。 [3] 
三、先期到達陝甘地區,為把中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礎
紅25軍到陝北 紅25軍到陝北
紅二十五軍在隴東地區與敵周旋期間,省委和軍領導鑑於一時難與中央紅軍取得聯繫,便決定北上陝甘,與陝北紅軍會合,首先爭取陝甘蘇區的鞏固,再配合紅軍主力北上。9月初,紅二十五軍強渡涇河,經鎮原、慶陽縣境兼程前進,途中多次擊敗尾追的敵軍,於9月15日抵達延川縣永坪鎮,與劉志丹等領導的陝甘紅軍勝利會師。至此,紅二十五軍孤軍北上,歷時10個月,轉戰萬餘里,成為長征到達陝北的第一支紅軍。
會師後,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序列,原紅二十五軍的指戰員在紅十五軍團編成內,先後參加了東征和西征作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陝甘革命根據地,併為策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三大紅軍主力會師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3]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歷史評價

毛澤東:“(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乃偶然作成中央紅軍之嚮導。” [9] 
《中國紅軍第二十五軍的遠征》:“中國紅軍第二十五軍的榮譽,猶如一顆新出現的明星,燦爛閃耀,光被四表!” [9]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後世紀念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位於河南省新縣箭廠河鄉方渣村,是大別山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遺存。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址原系閔氏宗祠,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由當地閔氏家族創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作為紅二十五軍司令部。1932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檀樹崗召開軍事會議,重新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吳煥先任軍長。1933年7月,紅二十五軍司令部遷於此。舊址建築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佔地面積316平方米,面闊5間,前後兩排,由廂房和天井相連。室內抬梁式木屋架,封火山牆,單檐硬山頂,屋面鋪小青瓦。祠堂正面中部為一吞字大門,大門和後排走廊裝有拱形天花板。前後兩排屋頂為古錢形瓦條脊,脊中間有彩瓷“頂子”,兩端有鰲魚獸頭。前後牆用花磚封檐,前檐花磚之間還有彩繪戲劇故事。舊址西山牆上還保留着軍政治部主任鄭位三當年親筆書寫的“為保障秋收秋耕,堅決擴大紅二十五軍,打破敵人的新進攻”和“十月革命指示了中國工農羣眾的一條出路”等標語。2015年對舊址進行修繕,並對外展示。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