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鎖定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簡稱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並稱,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僅紅軍時期殲敵88萬,為第一,共計走出700多位開國將領。
紅四方面軍以鄂豫皖蘇區部隊為主力組成,於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黃安七里坪成立。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政治部主任劉士奇。下轄紅四軍(軍領導由方面軍總部兼任)和紅二十五軍(軍長曠繼勳、政治委員王平章),總兵力共4.5萬人,不久,又建立紅九軍,全軍共有六個師。
1932年7月開始,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以30萬人的兵力,對鄂豫皖蘇區發起圍剿,這是第四次圍剿戰爭的一部分。10月10日,張國燾在紅安縣黃才畈 [3]  召開緊急會議,10月12日,迫於國民革命軍的強大壓力,紅四方面軍決定放棄鄂豫皖蘇區,除留下紅七十四師和紅七十五師及各獨立部隊編成紅二十五軍由沈澤民負責堅持游擊戰之外,軍部和主力紅十師、紅十一師、紅十二師和紅七十三師等4個主力師及少共國際團共2萬餘人轉戰西進,取消各軍番號。1932年12月在陝西和四川邊界創建川陝蘇區
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擊敗川軍的三路圍攻,力量迅速發展,遂將所轄四個師升格為軍,依次改編為紅四軍、紅九軍(軍長何畏、政治委員詹才芳、副軍長許世友、參謀長王學禮、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紅三十軍(軍長余天雲、政治委員李先念)和紅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政治委員張廣才),又將川東遊擊隊改編為紅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政治委員楊克明、副軍長羅南輝)。
中文名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簡    稱
紅四方面軍
成    立
1931年11月7日
總指揮
徐向前
政治委員
陳昌浩
政治部主任
劉士奇
總兵力
20萬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部隊起源

長征後紅四方面軍一部在陝北 長征後紅四方面軍一部在陝北
1927年11月至1929年11月,中國共產黨先後領導黃(安,今紅安)麻(城)、商(城)南、六(安)霍(山)起義,組成工農武裝,分別在鄂東北、豫東南、皖西地區開展游擊戰爭。
到1930年1月,上述武裝分別編為紅軍第11軍第31、第32、第33師。4月,紅11軍改編為紅軍第1軍。6月,成立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12月,紅15軍由蘄(春)黃(梅)廣(濟)地區轉戰到鄂豫皖蘇區的黃(安)麻(城)地區。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鬥爭與方面軍組建

政治委員李先念 政治委員李先念
1931年1月,鄂豫皖蘇區紅軍打破國民黨軍第一次“圍剿”,共殲國民黨軍4個團又4個營,擊潰4個團又1個營。1月中旬,紅1軍同紅15軍會師合編為紅4軍,共1.25萬餘人。5月中旬,成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革命軍事委員會,張國燾任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5月底,鄂豫皖蘇區紅軍打破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共殲國民黨軍3個多團,擊潰1個旅。7月,紅4軍主力由豫南地區南下,在英山、蘄春、黃梅、廣濟地區展開攻勢作戰,至9月,共殲國民黨軍7個多團。10月,在皖西組建紅軍第25軍。11月7日,紅4、紅25軍在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七里坪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劉士奇任政治部主任(後吳煥先),全軍近3萬人。紅4軍軍部由方面軍總部兼,轄第10、第11、第12師;紅25軍,曠繼勳任軍長,王平章任政治委員,轄第73師。紅四方面軍的成立,標誌着鄂豫皖蘇區紅軍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進行更大規模的作戰創造了條件。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蘇區擴大與方面軍整編

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紅四方面軍根據鄂豫皖蘇區周邊的國民黨軍新的“圍剿”尚未佈置就緒,部隊處於分散防守狀態的有利形勢,連續進行了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四次戰役,共殲國民黨軍約6萬人,使蔣介石準備對鄂豫皖蘇區進行的第三次“圍剿”未及開始,就遭破產。紅四方面軍在反“圍剿”作戰中,創造了避強擊弱、包圍迂迴、圍點打援等戰法,為紅軍戰略戰術原則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蘇家埠戰役後,紅四方面軍組建紅25軍第74、第75師。潢光戰役結束後,紅四方面軍連同新組建的獨立第1、第2、第3、第4師和彭(湃)楊(殷)軍政幹部學校、少共國際團,總人數4.5萬餘人。蘇區擴大到4萬餘平方千米,擁有26個縣級政權。
1932年7月,由蔣介石親任總司令的豫鄂皖三省“剿共”總司令部調集30萬餘人的兵力,對鄂豫皖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蘇區軍民英勇奮戰兩個多月,但由於張國燾戰略指導的錯誤和在蘇區推行過“左”的政策,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
10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紅四方面軍總部率第10、第11、第12、第73師及少共國際團共2萬餘人越過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經鄂北、豫西,於11月到達陝南地區。留下紅25軍一部和第75、第27師(原獨立第4師改稱)在蘇區堅持鬥爭。11月19日,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改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張國燾繼任主席。隨後,曾中生任方面軍參謀長(後倪志亮),張琴秋任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12月,紅四方面軍乘四川軍閥混戰及其在川北兵力薄弱之機,向川北進軍。
至1933年2月,開闢了以通江南江巴中為中心的川陝蘇區。2月中旬,川陝邊區“剿匪”督辦田頌堯以近6萬人的兵力分三路進攻川陝蘇區,紅四方面軍採取“收緊陣地”的作戰方針,經4個多月的機動作戰,粉碎了川軍的“三路圍攻”,共斃傷國民黨軍1.4萬餘人,俘其1萬餘人,使蘇區得到鞏固擴大,紅軍得到很大發展。
1933年6月底,紅四方面軍在旺蒼縣木門鎮召開軍事會議,總結反“三路圍攻”的作戰經驗,並決定將4個師擴編為4個軍和恢復彭楊軍政幹部學校。7月上旬,紅四方面軍部隊進行整訓和擴編。徐向前、陳昌浩仍分任總指揮和政治委員,王樹聲任副總指揮,陳昌浩兼任總政治部主任,傅鍾任副主任(後曾傳六周純全)。以第10、第12、第11、第73師為基礎,每師充實部分地方武裝,依次擴編為第4軍(王宏坤任軍長,周純全任政治委員,轄第10、第11、第12師)、第9軍(何畏任軍長,詹才芳任政治委員,轄第25、第27師)、第30軍(余天雲任軍長,李先念任政治委員,轄第88、第89、第90師)、第31軍(王樹聲兼任軍長,張廣才任政治委員,轄第91、第92、第93師)。
1933年8~10月,為進一步擴大蘇區,紅四方面軍乘川軍新的圍攻部署尚未就緒之際,舉行了儀(隴)南(郭)、營(山)渠(山)、宣(漢)達(縣)三次進攻戰役,共殲川軍近2萬人,並新組建了紅29軍第26師。宣達戰役期間,紅四方面軍同在達縣宣漢梁山(今梁平)地區堅持鬥爭的川東遊擊軍會師。
隨後,川東遊擊軍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第33軍,王維舟任軍長、楊克明任政治委員,轄第97、第98、第99師。這時,紅四方面軍已發展到5個軍約8萬人。川陝根據地總面積達42000平方公里、人口500餘萬,控制了8座縣城,建立了23個縣市革命政權。 [2] 
1933年11月,四川軍閥劉湘調集20萬人的兵力,向川陝蘇區發起“六路圍攻”。紅四方面軍仍採取“收緊陣地”的作戰方針,先後挫敗劉湘部的四次總攻,奮戰至1934年9月,共斃傷俘川軍8萬餘人。11月上中旬,紅四方面軍先後在通江縣毛裕鎮和巴中縣清江渡召開黨政工作會議和軍事工作會議,制定了加強政治工作的若干決定和軍事教育計劃,各部隊開展了整訓,提高了戰鬥力。
為健全領導,充實連隊,方面軍進行了組織調整,李特任副參謀長,第11、第26、第92、第97師撤銷師部,部隊併入其他師,直屬炮兵營擴編為炮兵團,各遊擊指揮部所屬武裝合編為獨立第1、第2師,彭楊軍政幹部學校改稱紅軍大學(倪志亮兼任校長)。在創建發展川陝蘇區的鬥爭中,廣大勞動婦女積極參軍參戰。
四方面軍名將許世友
四方面軍名將許世友(4張)
1933年1月,在通江縣組建了婦女獨立營。在反“六路圍攻”中,擴編成婦女獨立團,共2000餘人,直屬方面軍總部領導。婦女團同其他部隊一道,轉戰南北,是紅軍中較早的婦女戰鬥部隊之一。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長征時期

為實現“依託老區,收縮戰線,發展新區”的川陝甘計劃,策應中央紅軍在川黔滇邊的作戰,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進行了嘉陵江戰役,共殲川軍12個多團,約1萬人,佔領嘉陵江以西大片地區。但這時,張國燾卻為蘇區的某些困難及國民黨軍將對蘇區進行大規模進攻所嚇倒,擅自決定放棄川陝蘇區,命令部隊繼續向西轉移。這樣,紅四方面軍連同地方武裝及蘇區機關、學校、醫院和工廠職工等共約10萬人,於5月初開始長征,中旬佔領了以茂縣、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1935年6月,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在川西北懋功(今小金)地區會師。7月,紅一方面軍抽調部分幹部到紅四方面軍,對加強紅四方面軍工作起了積極作用。紅四方面軍抽調第4軍第12師第32團、第30軍第90師第270團、第33軍第98師第294團歸紅一方面軍建制。
為開創新的局面,中共中央決定兩個方面軍共同北上,創建川陝甘蘇區。8月中旬,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北上。月底,右路軍走出人跡罕至、氣候變化無常的茫茫草地,進到四川省巴西地區。紅30軍和紅4軍一部在包座地區殲國民黨軍1個師,打開了向甘南進軍的門户。但率左路軍行動的張國燾帶領先頭部隊到達阿壩後,便按兵不動,拒絕執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並揹着中央電令右路軍南下,企圖分裂和危害中央。
中共中央遂率紅一方面軍主力於9月10日繼續北上,張國燾則於9月15日率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的第5、第32軍南下川康邊。10月,南下的紅軍舉行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斃傷俘國民黨軍3000餘人。繼又發起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崍)大(邑)戰役,共斃傷俘國民黨軍2.5萬餘人,紅軍也傷亡近萬人。
1935年3月的嘉陵江 1935年3月的嘉陵江
1936年1月,紅5軍與紅33軍合編為紅5軍,董振堂任軍長,黃超任政治委員,下轄由第5軍編成的第13師和由第33軍編成的第15師。2月,國民黨調集重兵進攻天全、蘆山地區,紅四方面軍被迫西撤。
1936年4月,轉至甘孜、爐霍地區。紅四方面軍由於南下、西進,往返於雪山草地和連續作戰,減員很大,由南下時的8萬餘人減至4萬餘人。這時,紅四方面軍重新進行整編。李特任參謀長,周純全任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任政治部副主任。第4、第9軍各轄4個師,師直轄營;第30軍暫缺第90師;第32軍(羅炳輝任軍長,李幹輝任政治委員)轄第94、第96師;組建了騎兵師(許世友任師長)。另轄四川抗日義勇軍總指揮部(王維舟任總指揮)、金川軍區(倪志亮兼任司令員,邵式平任政治委員)以及紅軍大學(劉伯承任校長,何畏任政治委員)。
朱德、劉伯承和徐向前等的堅決鬥爭及影響下,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和南下方針進行了抵制和鬥爭。6月,紅四方面軍決定,和紅2、紅6軍團共同北上。7月2日,紅四方面軍與由湘鄂川黔蘇區長征到達甘孜地區的紅2、紅6軍團會師,紅2、紅6軍團和紅32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
1936年7月初,紅四、紅二方面軍從甘孜、爐霍、綏靖(今金川)出發,克服重重困難,於8月1日抵達包座地區,在舉行岷(縣)洮(州,今臨潭)西(固,今舟曲)戰役,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後,於10月9日和22日分別到達甘肅省會寧靜寧以北的將台堡(今屬寧夏西吉),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勝利結束了長征。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西路軍時期

1936年10月下旬,按照中革軍委的部署,紅四方面軍第30軍渡過黃河。隨後,第9軍和紅四方面軍總部及第5軍亦渡過黃河,準備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1月5日,紅軍總部電令紅四方面軍河西部隊:目前主要任務是消滅馬步芳部,獨立開展一個新局面,首先佔領大靖、古浪、永登地區,必要時應迅速佔領涼州(武威)地區。11日,中共中央決定河西部隊稱西路軍,併成立以陳昌浩為主席、徐向前為副主席的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統一指揮該部的行動。
此後,西路軍在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同軍閥馬步芳部優勢兵力進行了4個多月的浴血奮戰,共殲敵約2.5萬人,但西路軍也損失嚴重,到1937年3月中旬終於失敗。14日,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決定,將餘部編為3個支隊,由李卓然、李先念等8人組成的西路軍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轉入祁連山區打游擊。李先念率領的左支隊400餘人,歷盡艱辛,於4月底進入新疆,後分批迴到了陝甘寧邊區。另2個支隊大部犧牲,少數人員陸續返回陝北。留在黃河以東的紅四方面軍第4、第31軍共1.1萬餘人,在參加了山城堡戰役後,於1937年2月參加支援西路軍的援西軍。
1937年3月上旬,在援西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張浩率領下由陝西省淳化地區西進。3月中旬進至甘肅省鎮原平涼地區時,聞西路軍已失敗,乃停止西進。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改編為129師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促成全國抗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達成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8月,紅四方面軍第4、第31軍和陝北紅軍第29、第30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貢獻

紅四方面軍在土地革命戰爭中,戰鬥足跡遍及鄂、豫、皖、川、陝、甘、寧、青、新等省,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軍,在浴血奮戰中,創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戰原則,取得了豐富的建軍和作戰經驗,造就了一大批領導骨幹,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