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志淵

(朝鮮近代史上新聞工作者、社會活動家)

鎖定
張志淵朝鮮語장지연,1864年—1921年),朝鮮近代史上著名的新聞工作者、社會活動家。初名志尹和明;後改名志淵,舜韶韋庵嵩陽山人本貫仁同張氏,出生於慶尚道尚州。1898年成為《皇城新聞》主編,1905年《乙巳條約》簽訂時發表著名文章《是日也放聲大哭》,1906年愛國啓蒙運動興起以後成為該運動的領導人之一,1910年日韓合併以後不再辦報。後因從事親日活動而晚節不保。遺著有《韋庵文稿》。
本    名
張志淵
別    名
장지연,初名張志尹,字和明
和明
韋庵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大韓帝國朝鮮日據時期
民族族羣
朝鮮族
出生地
慶尚道尚州
出生日期
1864年12月28日
逝世日期
1921年11月1日
主要作品
《韋庵文稿》
《張志淵全書》
主要成就
朝鮮近代史上著名的新聞工作者、社會活動家

張志淵人物生平

張志淵早期活動

1864年12月28日(舊曆同治三年甲子十一月三十日),張志淵出生於朝鮮慶尚道尚州的一個鄉班家庭,自幼接受漢學教育,並隨族人張錫鳳學習四書五經,後以擅長文章著稱。張志淵原本如同其他朝鮮士子一樣走一條科舉仕宦之路,1894年春,他在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舉行的式年試中進士及第,正準備進一步的庭試時,科舉考試隨着這一年“甲午更張”的展開而畫上句號,於是張志淵回到故里。
張志淵 張志淵
1895年末,乙未義兵運動興起,張志淵曾應邀為義兵起草檄文。 [1]  1896年冬前往首都漢城,當時朝鮮高宗尚處於“俄館播遷”的狀態,張志淵又應邀撰寫呼籲高宗還宮的上疏文,並在1897年初與各道紳士萬餘人聯名上疏;1897年2月高宗從俄國公使館回到慶運宮(今德壽宮)以後,張志淵再擬萬人疏,請求高宗稱帝,並在伏闕上疏時負責朗讀。 [1]  由此張志淵得到朝廷的重視,1897年7月,高宗已內定稱帝,遂設立史禮所,負責稱帝建國的禮儀,張志淵被敍用為史禮所職員。 [2]  8月,又兼任內部主事。此後直到1898年10月完成《大韓禮典》為止,張志淵一直在史禮所任職。當時他還純粹屬於儒家思想,鮮少有開化色彩,他不僅以朝鮮王朝儒學發達而自豪,還將高宗稱帝定位為“上以接有明已絕之統,下以垂大韓無窮之業” [3]  ,反映出他還具有濃厚的小中華思想。另一方面,他並未被小中華思想所束縛,而富有民族自尊心,如當時名儒崔益鉉上疏認為朝鮮已“用夷變夏”,並批評高宗稱帝之舉,張志淵則反駁其“腐陋蔑識”“兇險之肚,理難容貸”,稱“陛下克述祖宗之志,溯接皇王之統,應天順人,進位大寶,則為我東臣民者,孰不慶忭?而彼(崔益鉉)乃敢譏之以無實之名,肆加詆斥……抑欲使陛下降其已進之位,而屈辱於夷虜之君,可乎?” [4]  他還在1897年9月上疏譴責日本“縱兵圍闕,弒害國母” [5]  (指1895年日本人殺死明成皇后的“乙未事變”),體現出他的反日思想,可見他早期雖為傳統儒生,但同時也是一個民族主義者。

張志淵新聞主筆

張志淵成名作《是日也放聲大哭》 張志淵成名作《是日也放聲大哭》
1898年9月,張志淵曾被聘為獨立協會成員李商在尹致昊南宮檍等創辦的《皇城新聞》的主編,不久之後由於獨立協會被鎮壓,張志淵辭去了主編職務,又與玄採等創辦了廣文社,印刷了丁若鏞《牧民心書》、《欽欽新書》等書籍。1901年再度出任《皇城新聞》主編,並任社長。1902年編纂《農政全書》,1903年又完成了《大韓疆域考》,這表明此時的他鑽研實學,已不再是傳統的儒生,而在《皇城新聞》的編輯工作中,他也逐漸受到開化思想的薰陶。這也是科舉停止後新知識分子的特點——既未拋棄儒學,又接受新學,並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張志淵也繼續秉持着民族主義,他渴望“收復”中國東北高句麗故地,曾在《大韓疆域考》序中感嘆:“自遼、金、蒙古以來,箕、高舊疆不復收入版圖,至使聖祖陵寢、發祥之地淪在異域,豈不為志士無窮之恨歟?” [6] 
1905年7月,張志淵自費隨度支部大臣閔泳綺等官員考察日本,他此行的目的是“關心韓國的前途,探究日本的輿論”。 [7]  歸國後著有《東遊日記》(已亡佚)。 [8]  1905年11月17日,挾日俄戰爭之餘威的日本強迫大韓帝國簽訂《乙巳條約》,使韓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的張志淵聽説後“慨然流涕”,並當即揮毫寫下《是日也放聲大哭》的評論,痛心疾首地寫道:“嗚呼痛矣!嗚呼憤矣!我二千萬為人奴隸之同胞!生乎?死乎?檀、箕以來四千年國民精神,一夜之間猝然滅亡而止乎?痛哉痛哉!同胞同胞!” [9]  他還寫了《五條約請締顛末》一文,披露了日本勒逼韓國締結《乙巳條約》的經過。兩篇文章刊登於11月20日的《皇城新聞》上,引起日本人的震怒,於是馬上採取措施,關閉《皇城新聞》社,逮捕張志淵等人。張志淵被捕後鎮定地説:“這篇新聞報道在前夜官方審查時就接到刪除的命令,我們深知刊登這個是非法的,我們也做好了因發行而受罰的準備。” [10]  當時乙巳五賊之一的內部大臣李址鎔建議他妥協,並以星州郡守的官職相誘,張志淵拒絕道:“吾但知以報筆警醒同胞,不知為子孫計也!” [8]  被拘禁了兩個月以後,張志淵獲得釋放,他因此事名聲大噪,而其評論《是日也放聲大哭》也引起韓國人民的廣泛共鳴而家喻户曉。

張志淵從事啓蒙

張志淵獲釋後,雖然《皇城新聞》得以復刊,但已不能再任社長,遂離開《皇城新聞》,開始進行各種啓蒙活動,成為愛國啓蒙運動的旗手。1906年,他與尹孝定等人組織了愛國啓蒙團體“大韓自強會”,在《大韓自強會月報》、《朝陽報》上大量發表呼籲全體國民覺醒、培養實力並投身救國運動的評論文章。同時,他又被閔泳徽聘為徽文義塾的校長,編纂了《高等小學讀本》、《中等修身教科書》、《東國曆史》、《大東文粹》、《大韓新地誌》等教科書,為韓國的國學研究和教育事業作出貢獻。1907年又參與國債報償運動。這一年日本人以海牙密使事件為由逼迫高宗皇帝退位,大韓自強會組織了反對高宗退位的遊行示威,結果被日本的韓國統監府當局取締。隨後張志淵又與南宮檍吳世昌等發起了大韓協會。
當時日本加緊對愛國啓蒙運動的鎮壓,張志淵迫於壓力,在1908年2月出走俄國海參崴,擔任當地韓僑所創辦的《海朝新聞》的主編。張志淵在《海朝新聞》上“矢口斥倭,攄其宿憤” [11]  ,到5月因財力不足而停刊。而後張志淵又前往中國上海蘇州南京一帶遊覽,會晤了流亡中國的愛國志士、同時也是史禮所同僚的金澤榮,與他酬唱詩歌。張志淵在中國所作的詩歌多抒發亡國之恨,如“誰識至今亡國恨,長江不盡去悠悠”“國破人胡歸,身亡家亦微” [12]  ,表達了他對日本侵略韓國的憤慨。由於張志淵多年來一直散佈反日言論,因此他早已被日本當局注意,當他途經南京時,便遭到日本奸細及被其收買的中國官府的襲擊和拘捕,身受重傷,8月獲釋回國。 [13]  1909年9月,大韓協會內部與親日賣國團體“一進會”合流的呼聲甚囂塵上,張志淵對此堅決反對,遂辭去了大韓協會評議員的職務。 [14]  其後他南下慶尚南道晉州,於1909年10月擔任《慶南日報》主編,再度投身新聞界。1910年8月29日,《日韓合併條約》簽訂的消息公佈,張志淵聽説後“痛哭屢日”。 [15]  後來他主編的《慶南日報》又因為刊登了因日韓合併而自殺的文人黃玹的絕命詩四首,被日本殖民當局勒令停刊。此後他“絕意世事,優遊翰墨,而所編次成書者,《大東詩選》十七卷、《逸士遺事》四卷、《朝鮮儒教淵源》三卷、《東國類史》十卷,又有文稿若干卷藏於家”。

張志淵晚年生涯

張志淵作為一名頗負盛名的知識分子,韓國統監府稱他為“當代的文章家,博覽強記為韓國第一,曾任《皇城新聞》社長兼主編,在內外享有極高的聲名” [16]  ,所以他雖然一貫以反日著稱,卻也是日本殖民當局重要的籠絡對象。張志淵最後也向日本妥協,開始朝親日派墮落。1916年12月10日發行的《每日申報》刊登了張志淵所寫的題為《歡迎長谷川總督》的一首詩,有“漢水風煙元慣面,寒梅依舊笑欣欣”之句,表達了對老熟人長谷川好道到朝鮮任總督的喜悦之情,而長谷川好道在1904—1908年間曾任駐韓日軍司令官,與伊藤博文一同脅迫大韓帝國簽訂《乙巳條約》,就任總督後實行臭名昭著的“武斷政治”,殘酷鎮壓了參加三一運動的朝鮮民眾。此外,據資料表明,張志淵還擔任過親日僧侶李晦光組織的親日宗教團體“佛教振興會”的幹事。1921年11月1日,張志淵在慶尚南道馬山去世,享年五十八歲。

張志淵個人作品

張志淵著作等身,編著有《增補大韓疆域考》、《儒教淵源》、《韋庵文稿》、《大韓最近史》、《東國曆史》、《大東文粹》、《大韓新地誌》、《大韓紀年》、《逸士遺事》、《農政全書》、《萬國事物紀原歷史》、《蔬菜栽培全書》、《花園志》、《嵩山記》、《南歸紀行》、《大東詩選》等作品。從1979年到1983年,韓國檀國大學東洋研究所陸續將張志淵的著作編纂為《張志淵全書》7卷。另外張志淵的文集《韋庵文稿》於1956年被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單獨刊行於世。

張志淵評價爭議

張志淵是一個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許多人對張志淵給予較高評價,金澤榮説:“志淵纖弱如女子,言若不能出口。而其中特介直,足不踐權門要路,以故無所偶,然亦不向人出怨言。獨時遇杯酒,或罵或泣,慷慨莫測,其學主李星湖(李瀷)、丁茶山(丁若鏞)二公,卓出於流俗。為文字不求甚工,惟以敏疾飄動,自為之快。” [17]  宋相燾則説張志淵“性嗜酒,其風致有足多者,人以酒豪稱之。志淵雖劇飲,平生不以醉錯事,觀其貌殊若坦率,而處事極精詳……為人又強直,不與世浮沉,見有不義不正之者,每面駁無遮障,是以不好之者多。平生不阿附權貴,故遊京師多年,其所親知者不過前議政閔泳奎、故李埈公(李埈鎔)而已……常以忼慨不遇,又不長壽,辛酉卒,壽但五十八,甚可悲也。” [18]  從上述評價來看,張志淵在當時是一個特立獨行、正直慷慨的才子和志士形象。
然而,也有人對其作出否定評價。如大儒田愚説:“張(志淵)也能文嗜酒,每為新聞,必嘲侮儒者而讚揚侮慢聖賢之梁啓超,稱述詬罵經籍之劉元杓。其悖説怪論,不可勝舉……餘謂如志淵者,正劉向之謂晩世惡人之反非儒者,可惡亦可哀也!” [19]  鄭喬説:“志淵素貪鄙,受人之賄賂而載其事於新聞,當五條約(乙巳條約)締結之時,社員劉在頀勸志淵載條約顛末於新聞,志淵恐怯不敢,在頀及其他社員屢言之,乃揭之而題曰《是日也放聲大哭》,以此志淵被囚於警務廳,不久得釋,遂辭其主筆” [20]  ,也就是説,他認為張志淵成名作《是日也放聲大哭》的發表是很有水分的。另外,張志淵在韓末以反日聞名於世,他也被日本列入“排日主義者”的黑名單中,日本人説他“在韓人間有健筆雄辯之名,向來極力反對日本的政策” [21]  ,因此屢次迫害他。但日韓合併後又以籠絡為主,因此導致張志淵晚節不保。
不過,在朝鮮半島獨立以後,張志淵仍是韓國家喻户曉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大凡受過歷史教育的韓國人都知道張志淵寫了《是日也放聲大哭》抗議《乙巳條約》。大韓民國政府於1962年追敍張志淵建國勳章,表彰他對韓國獨立運動的貢獻。2004年11月,張志淵還被韓國國家報勳處選定為“本月獨立運動家”,韓國新聞界還有“韋庵張志淵獎”。但隨着韓國開始大規模清算親日派,張志淵晚年的親日行徑逐漸浮出水面,2005年,韓國民族問題研究所公佈了一些證明其親日活動的資料,一度引起顛覆性的轟動,張志淵也迅速從一個愛國人士180度轉變為親日韓奸。親日反民族行為真相糾明委員會強烈要求立即叫停為紀念《是日也放聲大哭》發表一百週年而進行的張志淵詩碑建造工程,並要求將其從“國家有功者”中除名。2008年,民族問題研究所將張志淵列入《親日人名辭典》收錄預定者名單,“韋庵張志淵獎”的頒發也遭質疑。但也有人堅持張志淵是愛國者,並聲稱發現了張志淵在1921年指揮遠東共和國境內的韓人義兵的資料。 [22]  鑑於張志淵陷入親日爭議的漩渦中,國家報勳處取消了授予他的建國勳章,但2012年法院判決取消敍勳為無效。
參考資料
  • 1.    張志淵.《韋庵文稿》: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6年:第474頁
  • 2.    《高宗實錄》卷35,光武元年7月1日條。
  • 3.    張志淵.《韋庵文稿》: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6年:第87頁
  • 4.    張志淵.《韋庵文稿》: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6年:第90—91頁
  • 5.    張志淵.《韋庵文稿》: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6年:第84—85頁
  • 6.    張志淵.《韋庵文稿》: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6年:第149頁
  • 7.    《駐韓日本公使館記錄》卷26,第68頁。
  • 8.    張志淵.《韋庵文稿》: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6年:第476頁
  • 9.    《皇城新聞》,光武九年(1905年)11月20日。
  • 10.    《駐韓日本公使館記錄》卷24,第390—391頁。
  • 11.    黃玹.《梅泉野錄》: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5年:第446頁
  • 12.    張志淵.《韋庵文稿》: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6年:第51、52頁
  • 13.    張志淵.《韋庵文稿》: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6年:第477—478頁
  • 14.    《統監府文書》卷6,第391頁。
  • 15.    張志淵.《韋庵文稿》: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56年:第479頁
  • 16.    《統監府文書》卷8,第225頁。
  • 17.    金澤榮《韶濩堂集》補遺卷二,〈張志淵事略〉。
  • 18.    宋相燾《騎驢隨筆》,第60頁。
  • 19.    田愚《艮齋集》後編卷之十七,〈華島漫錄〉。
  • 20.    鄭喬《大韓季年史》下,第321頁。
  • 21.    《統監府文書》卷5,第61頁。
  • 22.    鮮人ノ行動ニ関スル件  .國史編纂委員會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