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廖小平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原校長)

鎖定
廖小平,湖南邵陽人。1986年6月參加工作。1996年7月破格晉升教授,二級教授,博士,湘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優秀社會科學專家”稱號。英國班戈大學榮譽院士(Honorary Fellowship)。 [1]  曾任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2]  [12] 
中文名
廖小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湖南師範大學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湖南邵陽
性    別
學    位
哲學博士
職    稱
教授

廖小平人物履歷

英國班戈大學榮譽院士(Honorary Fellowship) 英國班戈大學榮譽院士(Honorary Fellowship)
1986年以來,先後在湘潭大學、長沙電力學院、長沙理工大學湖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工作,曾擔任學報主編、學工部長、教務處長、社會科學處長、宣傳部長、副校長、校長。 [3] 

廖小平任免信息

2016年4月5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召開幹部大會,宣佈省委對該校主要負責人調整的決定:廖小平同志任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4] 
2022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決定:免去廖小平同志的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校長職務。 [13] 

廖小平學術兼職

湖南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 湖南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和鑑定專家
中國林業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兼自然教育分會主任委員 [5] 
中國倫理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價值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湖南省倫理學會副會長
湖南省生態文明研究會副會長
湖南省高等學校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鄉村振興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首席專家

廖小平榮譽稱號

湖南省優秀社會科學專家
湖南省智庫領軍人才 [8] 
湖南省重大決策諮詢專家 [6] 
電力工業部優秀教師
湖南省高校科技工作先進工作者
湖南省社會科學規劃管理先進工作者
全國優秀學報編輯,獲田家炳基金獎
湖南省“十佳”理論編輯

廖小平教學科研

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價值觀、倫理學、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高等教育學以及旅遊休閒學 [9]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課題3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1項、省部級重大重點和國際合作等課題40餘項。獲第四、第五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項、省部級教學和科研成果一二三等獎18項。出版專著14部。在國內外報刊發表論文240餘篇。其中《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價值觀的變遷》、《論大學文化的三種關係》、《大學去行政化四問》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被《新華文摘》轉載或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全文複印的論文達75篇次。   
(一)主要科研課題
1.價值觀、倫理學研究課題
(1) 中國價值安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14AZX01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14。
(2) 改革開放以來價值觀的變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10BZX01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2010 。
(3) 社會轉型時期代際關係視野中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研究(06BZX06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2006。
(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代際價值觀及其變遷研究(03BSH00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2003。
(5)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和經驗研究(22ZDA013)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22。
(6) 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主體、機制和路徑研究(13ZDB070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點課題,2013。
(7) 30年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研究(09YBB173),湖南省社科基金課題,2009 。
(8) 道德的榜樣與榜樣的道德——對現代社會道德榜樣的檢視(04B08),湖南省社科基金課題,2004 。
(9) 毛澤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家價值安全思想研究(16MZDYJWD02),湖南省毛澤東研究中心重大委託項目,2016。
(1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構建主體、路徑和機制研究(13A120),湖南省教育廳重點課題,2013.
(11) 價值觀建設的理念定位與人格特徵研究(14A158),湖南省教育廳重點課題,2014 。
(12) 建國以來價值觀的嬗變與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12A147),湖南省教育廳重點課題,2012 。
(1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研究(08A085),湖南省教育廳重點課題,2008 。
(14) 基於現代社會代際關係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研究(05A020),湖南省教育廳重點課題,2005 。
2.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研究課題
(15) 湖南“同心美麗鄉村”建設提質研究(20ZWC02),湖南省社科基金智庫項目,2020。
(16) 湖南“同心美麗鄉村”建設模式研究(19ZWA16),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2019。
(17) 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16JCA005),湖南省社科基金決策諮詢專項重大課題,2016。
(18) 我省加快構建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研究(14WTA21),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2014。
(19) 加快建設“綠色湖南”的思路和對策(11WTA09),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2011。
(20) 天然林保護修復綜合政策管理體系構建項目,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委託項目,2020。
(21) 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研究(2012ZK1005),湖南省軟科學重大項目,2012。
(22) 長株潭地區居民綠色素養調查與培育研究(2014ZK2001),湖南省軟科學重點課題,2014。
(23) “兩型社會”的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2010ZK2028),湖南省軟科學重點課題,2010。
(24) “兩型社會建設”與公民環境教育及其政策建議(2009ZK2029),湖南省軟科學重點課題,2009。
(25) 湖南企業誠信體系的制度框架研究(2006ZK3029),湖南省軟科學課題,2006。
(26) 湖南省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和管理研究,湖南省社會科學評審委員會重大委託課題,2015。
(27) 創新視域下我國綠色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20K148),湖南省教育廳創新平台基金項目,2020。
(28) 綠色發展理念的內涵及其生成邏輯(16K106),湖南省教育廳創新平台基金項目,2016。
(29) 生態文明時代的政治參與(10W010),湖南省教育廳委託課題,2010。
(30) 建設“綠色湖南”的林業科技支撐體系研究,湖南省林業廳科技項目,2012。
(31) 湖南低碳經濟發展中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與對策,湖南省林業廳科技項目,2010。
3.教育學研究課題
(32) 代際價值觀研究(DEA010202),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2002。
(33) 自然教育理論方法與課程資源開發研究,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軟科學項目,2021。
(34) 大學生生涯發展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研究(10B13),湖南省社科基金課題,2010。
(35) 湖南高校大學生休閒活動研究(08B07),湖南省社科基金課題,2008。
(36) 高職學生的企業文化素質研究(06B09),湖南省社科基金課題,2006。
(37) 大學行政化之形成與去行政化之實現(XJK011AGD001),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2011。
(38) 湖南高校大學生休閒教育研究(XJK08ADY001),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2008。
(39)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代際機制研究(XJK06ADY003),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2006。
(40) 基於價值觀變遷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12C12),湖南省高校思政課題,2012。
(二)獲獎成果
(1) 《大學去行政化四問》,第五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國家教育部,2016。
(2) 《代際倫理研究》,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國家教育部,2011。
(3)《國家治理與生態倫理》,湖南省第十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22。 [10] 
(4)《思想道德倫--經濟與道德關係的現實建構》,湖南省1999年度“五個一工程”獎一等獎,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1999。
(5) 《堅持綠色教育理念面向脱貧攻堅的林業人才培養改革和實踐》,第十三屆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湖南省教育廳,2022。 [11] 
(6) 《價值觀變遷與核心價值體系的解構和建構》,湖南省第十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17。
(7) 《建設“綠色湖南”的思路和對策研究》,湖南省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15。
(8) 《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的代際維度》,湖南省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12。
(9) 《倫理的代際之維——代際倫理研究》,湖南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06。
(10) 《大學去行政化研究與對策》,湖南省第十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獎),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17。
(1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代際價值觀及其變遷研究》,湖南省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07。
(12) 《公民道德建設研究》,湖南省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04。
(13) 《轉型期價值觀代際變遷研究》,湖南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08。
(14) 《湖南同心美麗鄉村建設模式研究》,第三屆湖湘智庫研究優秀成果獎,優秀獎,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2020。
(15) 《編制湖南省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開展自然資源審計和責任追溯》,湖湘智庫研究“十大金策”,優秀成果,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2016。
(16) 《大學行政化之形成與去行政化之實現》,湖南省第三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湖南省教育廳,2014。
(17) 《大學文化論》,湖南省第二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湖南省教育廳,2007。
(三)主要著作
(1) 《國家治理與生態倫理》,湖南大學出版社,2018。
(2) 《價值觀變遷與核心價值體系的解構和建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3) 《代際互動——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的代際維度》,人民出版社,2009。
(4) 《分化與整合——轉型期價值觀的代際變遷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面向道德之思——論制度與德性》,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6) 《倫理的代際之維——代際倫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7) 《思想道德論——經濟與道德關係的現實建構》,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8) 《道德認識論引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9) 《鄧小平倫理思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10)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與發展戰略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 。
(四)主要論文
(1) 論價值觀的代際構成[J].中國社會科學內部文稿,2010,(02).
(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之基本特徵[J].哲學動態,2014(08):71-76.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14年第10期全文複印。
(3) 價值觀的代際結構與社會主導價值觀[J].哲學動態,2012(09):36-40.人大複印資料《哲學原理》2012年第12期全文複印。
(4) 論現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的代際視角[J].哲學動態,2009(10):64-70.
(5) 論信任的幾個問題[J].哲學動態,2007(12):38-44.
(6) 代際倫理芻議[J].哲學動態,2002(01):18-20.
(7)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價值維度[N].光明日報,2022-05-16(015).
(8) 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改革要把握好六大關係[N].光明日報,2021-11-26(006).
(9) 林業高校當協調好“涉林”與“非林”[N].光明日報,2016-08-16(013).
(10) 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機制[N].光明日報,2013-04-12(007).
(11) 誠信的文化闡釋[N].光明日報,2012-11-24(011).
(12) 遏制人才浪費應發揮“軟因素”作用[N].光明日報,2006-08-03.
(13) 高校應勇擔人才培養重責[N].光明日報,2006-01-23.
(14)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與成年人的道德責任[N].光明日報,2005-05-10.
(15) 和諧社會的代際維度[N].光明日報,2005-10-25.
(16) 簡論道德榜樣的作用[N].光明日報,2002-08-06.
(17) 重視公民的個體道德建設[N].光明日報,2002-01-15(013).
(18) 將學生評價改革核心理念融入育人全過程[N].中國教育報,2022-05-30(005).
(19) 大學去行政化四問[J].大學教育科學,2013(05):18-24.《新華文摘》2014年第1期全文轉載;人大複印資料《管理科學》2014年第1期全文複印。
(20) 論大學文化的三種關係[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142-148.《新華文摘》2006年第23期全文轉載。
(2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價值觀變遷[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06):12-16.《新華文摘》2006年第6期全文轉載。
(22) 價值觀的分化探析——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為背景[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0(03):15-21.
(23) 政治參與的價值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8(01):41-47.
(24) 論誠信與制度[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6):129-137.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07年第02期全文複印。
(25) 論倫理關係的代際特徵[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1):37-44.
(26) 論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的提升[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03):9-17.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20年08期全文複印。
(27) 價值觀變遷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訴求[J].倫理學研究,2016(03):76-82.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16年10期全文複印。
(28) 論價值觀建設之理念定位與人格特徵[J].江海學刊,2015(05):48-54+238.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5年第12期全文複印。
(29) 論核心價值體系對價值觀變遷的引領及其機制[J].天津社會科學,2015(04):20-26.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15年第10期全文複印。
(30) 論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主體和路徑[J].道德與文明,2014(06):62-67.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15年第3期全文複印。
(31) 改革開放以來價值觀的變遷與核心價值的解構[J].天津社會科學,2014(05):45-49.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15年第1期全文複印。
(32) 改革開放以來價值觀演變軌跡探微[J].倫理學研究,2014(05):9-15.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14年第12期全文複印。
(33) 改革開放以來價值觀變遷與核心價值的建構[J].天津社會科學,2013(06):4-11.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14年第3期全文複印。
(34) 節約行政的道德之思[J].倫理學研究,2013(05):89-94.《光明日報》2014年1月29日論點摘編。
(35) 論改革開放以來價值觀變遷的五大機制[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95-101.《新華文摘》2013年第21期論點摘編;人大複印資料《哲學原理》2013年第11期全文複印;《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3年第5期摘登。
(36) 改革開放以來價值觀的變遷及其雙重後果[J].科學社會主義,2013(01):87-91.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13年第7期全文複印。
(37) 論核心價值體系的三大關係[J].天津社會科學,2012(06):24-28.人大複印資料《哲學原理》2013年第3期全文複印。
(38) 論毛澤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探索[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6(06):1-7.人大複印資料《毛澤東思想》2013年第2期全文複印。
(39) 論核心價值的價值[J].浙江社會科學,2012(10):89-94+158.《新華文摘》2013年第3期論點摘編。
(40) 大學生生涯發展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性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4(04):169-171.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1年第09期全文複印。
(41) 論成年人文化與未成年人文化[J].天津社會科學,2011(04):25-28+86.《新華文摘》2011年第23期論點摘編。
(42) 政治參與的倫理維度[J].科學社會主義,2010(04):72-75.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10年第11期全文複印。
(43) 當代未成年人道德境遇的雙重變奏[J].江海學刊,2010(01):58-64.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0年第3期全文複印。
(44) 論西方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景象[J].社會科學戰線,2009(07):28-33.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09年第11期全文複印。
(45) 論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道德資本[J].道德與文明,2009(05):6-10.《新華文摘》2010年第01期論點摘編。
(46) 試論毛澤東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9,26(01):50-53.人大複印資料《毛澤東思想研究》2009年第3期全文複印。
(47) 主導價值觀與主流價值觀辨證——兼論改革開放以來主流價值觀的變遷[J].教學與研究,2008(08):11-16.人大複印資料《哲學原理》2009年第1期全文複印。
(48) 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研究及其路徑的批判性審視[J].天津社會科學,2008(04):42-46.《新華文摘》2008年第21期論點摘編;《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4期轉載。
(49) 道德價值觀的代際分化整合與未成年人道德建設[J].浙江社會科學,2008(05):72-76+127.人大複印資料《精神文明導刊》2008年第10期全文複印。
(50) 社會轉型與未成年人道德建設[J].科學社會主義,2008(06):83-86.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第4期全文複印。
(51) 價值觀代際變遷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從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來看[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5):10-15.《新華文摘》2008年02期論點摘編;人大複印資料《哲學原理》2007年第11期全文複印;《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1期摘登。
(52) 哲學與文藝——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哲學解讀[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07):28-32+42+84.人大複印資料《毛澤東思想研究》2007年第5期全文複印。
(53) 論涂爾幹道德教育論及其主要特色[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87-94.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12期全文複印。
(54) 可持續發展的兩個倫理論證維度——兼論生態倫理與代際倫理的關係[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36-42.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07年第9期全文複印。
(55) 論道德榜樣——對現代社會道德榜樣的檢視[J].道德與文明,2007(02):71-75.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6期全文複印。
(56) 價值觀代際分化的多維解讀[J].求索,2007(01):134-137.《新華文摘》2007年第12期論點摘編。
(57)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價值觀變遷的基本特徵和主要原因[J].科學社會主義,2006(01):64-67.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06年第6期全文複印。
(58) 社會轉型與代際價值觀的變遷[J].河南社會科學,2006(04):22-26.《新華文摘》2007年第1期論點摘編。
(59) 大學文化研究的四種範式及其批判[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145-150.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6年第9期全文複印。
(60) 論家庭代際倫理的功能[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5(05):1-4.《新華文摘》2005年第22期論點摘編。
(61) 價值觀的代際分化及其本質[J].河南社會科學,2005(03):88-91.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05年第10期全文複印。
(62) 中國傳統家庭代際倫理及其雙重效應[J].廣東社會科學,2005(01):85-90.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05年第6期全文複印。
(63) 論代際公平何以可能[J].天津社會科學,2004(06):41-44.《新華文摘》2005年第5期論點摘編;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文摘卡》2005年第1期摘登。
(64) 現代道德教育的代際路徑和代際模式[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5):91-96.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第6期全文複印。
(65) “代”論[J].江海學刊,2004(04):5-12+222.《文摘報》8月1日、《光明日報》8月10日摘登。
(66) 大學德育中的“學校人”與“社會人”——當代大學的德育目標辨析[J].教學與研究,2004(05):77-82.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第7期全文複印。
(67) 論代際倫理及其關涉視域和基本原則[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101-107.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04年第6期全文複印。
(68) 論網絡社會的代際數字鴻溝及其倫理表現[J].湖湘論壇,2004(02):44-46.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04年第7期全文複印。
(69) 對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哲學隨想[J].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03):30-34.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03年第11期全文複印。
(70) 代際倫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新的研究課題[J].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1):7-11.《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3年第3期摘登。
(71) 論作為現代性問題的代際倫理[J].廣東社會科學,2003(01):114-119.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文摘卡》2003年第2期轉摘。
(72) 公德和私德的釐定與公民道德建設的任務[J].社會科學,2002(02):57-60.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2002年第10期全文複印。
(73) 論精神文明的價值衡量[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1(04):3-5.人大複印資料《精神文明導刊》2002年第5期全文複印。
(74) 論鄧小平關於批判繼承和改造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思想[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1):41-43+115.人大複印資料《鄧小平理論研究》1996年第6期全文複印。
(75) 鄧小平的富德觀[J].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6(03):12-15.人大複印資料《鄧小平理論研究》1996年第11期全文複印。
(76)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道德經濟[J].學習與探索,1995(06):49-56.人大複印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1996年第1期全文複印。
(77) 道德認識真理性試析[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2):105-112.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1994年6期全文複印。
(78) 試論中西方傳統哲學認識論的基本判別[J].晉陽學刊,1994(02):38-44.人大複印資料《哲學原理》1994年8期全文複印。
(79) 人性論、倫理學、認識論的三位一體──中國傳統哲學道德認識論的基本特徵芻論(Ⅰ)[J].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學報),1994(01):38-43.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1995年3期全文複印;《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4年6期摘登。
(80) 倫理實踐:道德認識的邏輯中介和實踐基礎[J].社會科學家,1994(02):33-38+54.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1994年9期全文複印。
(81) 倫理、道德與道德認識論[J].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3(01):22-29.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1993年8期全文複印。
(82) 道德直覺:道德認識的一種思維方式[J].貴州社會科學,1993(02):43-47.《新華文摘》1993年5期論點摘編。
(83) 中國傳統哲學道德認識論的主體條件和運思方式[J].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3(06):27-32.《哲學動態》1994年3期摘登。
(84) 認識論的文化意藴[J].社會科學家,1992(04):56-62.《新華文摘》1993年2期論點摘編。
(85) 從人掌握世界的方式看認識形式的劃分及特點[J].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04):21-26.人大複印資料《哲學原理》1992年12期全文複印;《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3年1期摘登。
(86) 道德認識引論[J].求索,1991(06):48-53.《新華文摘》1992年2期論點摘編;《人大複印資料·倫理學》1992年1期全文複印。
(87) 倫理與管理:中國文化現代化之落實及體現——《文化·倫理與管理》讀後[J].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04):73-78.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1992年2期全文複印。
(88) 倫理實踐論[J].爭鳴,1991(02).《新華文摘》1991年7期摘要轉載。
(89) 關於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思考三則[J].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01):31-37.人大複印資料《馬列主義研究》1990年4期全文複印。
(90) 實踐的標準和真理的標準之關係[J].爭鳴,1989(04).《哲學動態》1990年1期評介。
(91) 需要·認識·實踐[J].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01):12-16.《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89年4期摘登。
(92) 認識和實踐關係新議[J].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02):112-116+67.《新華文摘》1998年8期論點摘編;人大複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複印。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