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

鎖定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又被稱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種發生在全身血管,尤其是冠狀動脈的非特異性血管炎疾病,多見於兒童,特別是亞裔兒童,男性發病者比女性多,發病高峯約在6-24個月的年齡期,尤以冬春季發病率較高。該病常見臨牀表現包括發熱、雙眼球結膜充血、口唇紅、口唇皸裂、手足硬腫等,病程呈自限性,多數預後良好。
川崎病的症狀因病程階段的不同會有所差異,其中典型症狀包括高熱、結膜炎、黏膜炎、皮疹、肢端變化、頸部淋巴結腫大等。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心臟和冠狀動脈問題。川崎病不具有人傳人的傳染性。
對川崎病的治療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抗炎及抗凝治療、靜脈使用丙種球蛋白、以及其他特殊療法。其治療目標是以控制全身血管炎症、降低冠脈損傷,防止冠狀動脈瘤形成以及血栓性阻塞為主。川崎病臨牀治療上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至於涉及到的疾病增益信息,目前的研究成果仍對川崎病的具體病因存在爭議,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可能與感染、免疫和遺傳因素有關,詳細機制尚待挖掘。
中醫病名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
別    名
川崎病
就診科室
兒科, 兒科心血管
多發羣體
嬰幼兒及學齡兒童,男孩的發病率比女孩高
常見發病部位
全身血管,尤其冠狀動脈
常見病因
尚不明確,可能是由免疫介導的,感染與自身遺傳易感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常見症狀
發熱、結膜充血唇紅、口唇皸裂、楊梅舌、皮疹、掌蹠紅斑、手足硬腫、甲周膜狀脱皮、頸部淋巴結腫大
是否遺傳
尚不明確,既有感染可能也有個體自身的遺傳
相關藥物
阿司匹林免疫球蛋白糖皮質激素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病因

本病是一種以全身性非特異性血管炎為主要病理改變的疾病,最容易累及中小動脈,尤其是冠狀動脈。具體病因尚不明確,目前推測可能是由免疫介導的,感染與自身遺傳易感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發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確,可能相關的因素有感染、免疫因素、遺傳因素等。目前認為,在某些誘發因素作用下,如感染,由於個體存在遺傳易感性,導致自身免疫系統被異常激活,而發生血管炎性損害。但是體內究竟如何引發這種異常的炎性浸潤的具體機制仍未明確。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誘發因素

目前川崎病的誘發因素尚不明確,但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某些細菌、病毒等病原體感染,以及汞中毒塵蟎等環境因素可能誘發川崎病。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症狀

患者主要表現為持續5天以上的高熱(體温一般在39~40℃),且抗生素治療無效。
典型體徵有雙眼球結膜充血、皮疹、口唇紅伴有乾裂出血、楊梅舌、手足硬性水腫或紅腫頸部淋巴結腫大等,這些特徵性的臨牀表現是診斷川崎病的基礎。
部分患者可伴有心臟和冠狀動脈的受累,主要表現為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或出現後期的狹窄等。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典型症狀

川崎病是以全身性血管炎為主要病理改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典型臨牀表現有:
  • 發熱:本病最常見的表現,體温可達39~40℃,持續5天以上,抗生素治療無效。
  • 結膜炎:表現為雙眼球結膜充血,是非滲出性、非化膿性結膜炎,起病3~4天出現,呈一過性。
  • 黏膜炎:口唇紅、乾燥、皸裂,楊梅舌,口咽部黏膜瀰漫性充血。
  • 皮疹:發病後2~3天出現,呈多形性皮疹,瀰漫性紅斑或猩紅熱樣,無水皰或結痂,會陰部出現皮疹是川崎病特徵性變化。
  • 肢端變化:手足背部硬性水腫,掌蹠紅斑,恢復期甲牀皮膚移行處有膜樣脱皮等。
  • 頸部淋巴結腫大:單側或者雙側,表面不紅,無化膿,無痛性。
  • 心血管系統表現:心臟和冠狀動脈受累主要在1~6周,最常見是冠狀動脈瘤或狹窄,也可有心肌梗死發生。
川崎病按病程可為四期,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症狀:
  • Ⅰ期:急性期,通常病程≤10天,臨牀表現為發熱、結膜充血皮疹、口腔病變、淋巴結腫大
  • Ⅱ期:亞急性期,病程在12~28天,表現為煩躁、脱皮,心臟表現如心包積液、房室瓣返流、心力衰竭、冠狀動脈瘤形成等。
  • Ⅲ期:恢復早期,病程在第28~45天,上述各種臨牀表現逐漸消失。
  • Ⅳ期:恢復晚期,數月~數年,患兒大多已恢復正常,部分伴有心臟病變,如心電圖異常心律失常心臟擴大,甚至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伴隨症狀

  • 心血管表現:醫生聽診發現奔馬律、心音低鈍,以及與發熱程度不成比例的心動過速。
  • 關節表現:可有關節痛和關節炎,常累及較大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多為且不留畸形。
  • 其他非特異性伴隨症狀,如腹痛腹瀉嘔吐咳嗽等。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就醫

在發病早期出現高熱時即應就診,疾病主要特徵如下:
  • 本病發熱至少持續5日。
  • 通常伴有血象升高,早期有血象高細菌感染徵象而予抗生素治療,但通常抗感染治療無效。
  • 隨着疾病進展,患兒出現雙側球結膜充血、口唇發紅或乾裂、楊梅舌、多形性皮疹、手掌或腳底發紅、手足硬性水腫等改變。
  • 臨牀上不明原因發熱超過5天,常規會完善心臟超聲檢查以排除相關疾病。
  • 對於不符合診斷標準的兒童亦可以根據臨牀指標診斷為不完全川崎病。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診斷流程

醫生主要根據患者描述,瞭解病史病情,進行體格檢查,可能進行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等輔助診斷。其中,超聲心動圖是診斷川崎病最重要的輔助檢查。就診時醫生可能會問以下問題:
  • 孩子發燒有多少天,最高體温多少,是不是每天都高熱,吃退燒藥能有降低;
  • 有沒有出現皮疹,如果有,皮疹是什麼樣子的;
  • 什麼時候出現眼睛、口唇紅,有沒有眼睛腫痛;
  • 是否接受過治療,用過什麼藥物,是否使用了抗生素治療,以及治療效果等。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診斷標準

由於川崎病沒有特異性實驗診斷手段,目前通常採用美國心臟病協會的診斷標準進行臨牀診斷。診斷標準為發熱持續5天以上,且符合下述4項或全部:
  • 四肢末端變化:急性期手掌和腳底出現紅斑,手足硬性水腫;恢復期手指腳趾甲牀移行處脱皮。
  • 多形性皮疹,通常無水皰及結痂。
  • 雙眼球結膜一過性充血,非化膿性,無滲出。
  • 口腔黏膜改變:口唇發紅或皸裂,草莓舌,口咽部黏膜瀰漫性充血。
  • 頸部淋巴結腫大:非化膿性,直徑>1.5cm。
需注意,如發熱未達5天,但其他標準已符合,要高度懷疑川崎病診斷;如5項臨牀表現中不足4項,但超聲心動圖有冠狀動脈損害,也可以診斷川崎病。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就診科室

兒科心血管。患兒早期因發熱往往就診於兒內科,當出現典型表現,考慮川崎病時應至兒科心血管內科專科進一步診治。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相關檢查

  • 醫生查體
典型體徵有雙眼球結膜充血、唇紅、皸裂、楊梅舌、手足指趾末端硬腫、頸部淋巴結腫大及皮膚多形紅斑等。
  • 實驗室檢查
通常提示白細胞升高、血小板升高(病程2周)或伴有貧血。
核左移(未成熟中性粒細胞增多),含有空泡和毒性顆粒的中性粒細胞數上升明顯。
急性期反應物升高
C反應蛋白升高、血沉加快、血清鐵蛋白升高。
包括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肝腎功能、心肌標誌物及體液免疫
可有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白蛋白降低,尿素氮、血肌酐升高,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血清IgG、IgM、IgA、IgE和血液免疫複合物升高。
可有高凝狀態,如D-二聚體升高。
輸血前檢查
即乙肝、艾滋病、丙肝、梅毒(HBV+HIV+HCV+TP)排除檢查,為後期靜注丙種球蛋白準備。
嚴重G6PD缺乏患兒在後期治療使用阿司匹林時可發生溶血及溶血性貧血,故對於不清楚是否合併G6PD缺乏的患兒,需一併抽血完善此項檢測。
  • 影像學檢查
胸部X線
可提示肺部紋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狀陰影,心影可擴大。
是川崎病最重要的輔助檢查手段。急性期可見心包積液,左室內徑增大,二尖瓣、主動脈瓣或三尖瓣反流。可提示有冠狀動脈異常,如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等。
  • 特殊檢查
早期有非特異性ST-T變化,心包炎時廣泛ST段抬高或低電壓,心肌梗死時ST段明顯抬高,還可有各類心律失常。
如超聲檢查有多發性冠狀動脈瘤或心電圖有心肌缺血表現時,應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以觀察冠狀動脈病變程度,並指導治療。
  • 其他檢查
川崎病早期僅表現為高熱,需檢查除外引起高熱的常見病因,如血培養,針對某些病毒、鈎端螺旋體病或其他細菌病原體檢測。對於部分高熱不退的患者,臨牀上還需除外顱內感染,必要時需行腰椎穿刺檢查。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鑑別診斷

本病與猩紅熱不同的是,會先發熱再出現皮疹,發病年齡更低,而且青黴素治療無效。
  • 出疹性病毒感染
如麻疹、埃可病毒、腺病毒及EB病毒感染。這些病毒感染可能有很多與川崎病相同的皮膚黏膜炎症體徵,但一般沒有川崎病中的典型變化,如手足硬腫、手指腳趾末端膜狀脱皮、楊梅舌等,實驗室檢查亦可協助鑑別診斷。
  • 滲出性多形性紅斑
不同點在於川崎病引起的多形性皮疹無水皰或結痂等表現。
川崎病患兒面部皮疹不顯著,實驗室檢查抗核抗體為陰性。
本病與病毒性心肌炎區別在於,冠狀動脈病變突出,伴有特徵性手足改變,高熱持續不退等。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治療

川崎病的治療目標是控制全身血管炎症、減少冠脈損傷,防止冠狀動脈瘤形成以及血栓性阻塞。符合診斷標準者應儘早開始治療。目前主要治療包括以下四項:
  • 阿司匹林抗炎及抗凝治療。
  • 靜脈用丙種球蛋白。
  • 針對靜注免疫球蛋白治療無效或存在耐藥的患兒可予糖皮質激素治療。
  • 其他治療:液體支持、糾正心律失常,對嚴重的冠狀動脈病變患者行冠狀動脈搭橋術。
需要注意的是,川崎病重在早診斷、早治療,早期應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預防冠脈病變,家長不可因對輸注血液製品有顧慮而拒絕使用。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急性期治療

急性期治療主要是使用藥物治療,最常用的藥物包括口服阿司匹林、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對於丙球耐藥和難治川崎病可以應用糖皮質激素和英孚利昔單抗。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一般治療

主要包括對症支持治療,如補液、保肝、保心肌、控制心力衰竭和糾正心律失常等。此外,還需做好患兒口腔護理及皮疹清潔,避免感染。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藥物治療

包括急性期治療和急性期後治療。急性期治療主要有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以及糖皮質激素等。急性期後治療主要針對有冠狀動脈殘留病變患者,予以抗血小板治療。
具有抗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通常需持續用藥3個月,如超聲心動圖正常,可停藥;如有冠狀動脈異常,需長期使用,直至消退。
阿司匹林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胃腸道不適,如消化不良、腹痛等,另有增加出血風險。
主張早期應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療,通常在發病7~10天以內,與阿司匹林聯用,可降低冠狀動脈瘤發生風險。
主要不良反應為可能出現發熱、過敏反應。由於是一種血液製品,存在傳播如艾滋、梅毒、乙肝等傳染病風險,需於正規機構購置。
該藥的應用存在爭議,目前主要針對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療無效,或存在免疫球蛋白耐藥風險的患者可以考慮早期使用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可促進血栓的形成,增加冠狀動脈病變及冠狀動脈瘤的發生風險,不宜單獨使用。
可抑制磷酸二酯酶而發揮抗血小板作用,為急性期後抗血小板用藥。
不良反應有增加出血風險等。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手術治療

若患兒發生嚴重的冠狀動脈病變,需要進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發生嚴重瓣膜病變時,需要行瓣膜置換術;發生嚴重心衰時,也有心臟移植治療的報道。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中醫治療

該疾病的中醫治療暫無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但一些中醫治療方法或藥物可緩解症狀,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治療。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其他治療

對於有冠狀動脈血栓患者需行溶栓治療,對於發生重症心肌炎、川崎病休克綜合徵患者,需要應用擴容、血管活性藥物,並轉入重症監護室進一步治療。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前沿治療

烏司他丁是一種蛋白酶抑制劑,具有抗炎作用,可減輕血管炎症,有研究提示與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聯合使用,可以防止冠狀動脈瘤形成,但其安全性、有效性仍需進一步研究。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徵預後

川崎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後良好,複發率大約1%~3%,並且可以多次復發。
部分患兒合併冠狀動脈擴張、文獻報道15%~25%川崎病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瘤,同時伴有心肌缺血、心肌損害、心律失常等,疾病遷延不愈,治療時間相應延長,影響患兒健康。
冠狀動脈擴張和中小冠狀動脈瘤經過有效治療,可以在病後2年左右消失,但常遺留管壁增厚和彈性減弱等功能異常。大動脈瘤不易完全消失,可致血栓形成或後期管腔狹窄,有可能伴發生命危險,猝死的發生,必要時需外科手術介入。川崎病的冠狀動脈病變,是導致部分患兒預後欠佳,缺血性心肌病,甚至心力衰竭、猝死的主要原因。
併發症
川崎病患者的併發症主要是由於心血管受累引起,包括冠狀動脈瘤、心肌收縮能力下降、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外周動脈閉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