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嘔吐

(病症)

鎖定
嘔吐,中醫病證名。是以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所致的一種病證,可出現了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臨牀辨證以虛實為綱。治療以和胃降逆為原則,但須根據虛實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別    名
中醫學名
嘔吐
常見發病部位
相關西醫疾病
神經性嘔吐等
常見病因
胃失和降,氣逆於上
多發羣體
所有人
疾病分類
內科-脾胃
傳染性

嘔吐名詞解釋

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迫使胃中之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病證。臨牀以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乾嘔,臨牀嘔與吐常同時發生,故合稱為嘔吐。

嘔吐歷史沿革

1、嘔吐的病名最早見於《內經》,對其發生的原因,論述甚詳。《素問·舉痛論》:“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嘔吐酸……皆屬於熱。”
2、《金匱要略》對嘔吐的脈證治療闡述詳盡,而且認識到嘔吐有時是人體排出胃中有害物質的保護性的反應。如“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3、《諸病源候論》指出嘔吐的發生是由於胃氣上逆所致。
4、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指出:“凡嘔吐者,火性上炎也,無問表裏,通宜涼膈散。”

嘔吐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嘔吐可以出現於多種疾病之中,如西醫學神經性嘔吐急性胃炎、心源性嘔吐、胃黏膜脱垂症、幽門痙攣、幽門梗阻賁門痙攣、十二指腸壅積症等。他如腸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尿毒症、心源性嘔吐、顱腦疾病表現以嘔吐為症狀時,亦可參照本節辯證論治,同時結合辨病處理。

嘔吐病因

感受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或穢濁之氣,侵犯胃腑,胃失和降之常,水谷隨逆氣上出,發生嘔吐。由於季節不同,感受的病邪亦會不同,但一般以寒邪居多。
飲食過量,暴飲暴食,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及不潔食物,皆可傷胃滯脾,易引起食滯不化,胃氣不降,上逆而為嘔吐。
3、情志失調
惱怒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憂思傷脾,脾失健運,食難運化,胃失和降,均可發生嘔吐。
4、病後體虛
脾胃素虛,或病後體弱,勞倦過度,耗傷中氣胃虛不能盛受水谷,脾虛不能化生精微,食滯胃中,上逆成嘔。

嘔吐病機

嘔吐的病位主要在胃,但與肝脾有密切的關係。基本病機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病理性質不外虛實兩類,實證因外邪、食滯、痰飲、肝氣等邪氣犯胃,以致胃氣痞塞,升降失調,氣逆作嘔;虛證為脾胃氣陰虧虛,運化失常,不能和降。病理演變:初病多實,嘔吐日久,損傷脾胃,脾胃虛弱,可由實轉虛。亦有脾胃虛弱,復因飲食所傷,而出現虛實夾雜之證。

嘔吐診查要點

嘔吐診斷依據

1、初起嘔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氣味,久病嘔吐時作時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氣味不甚。
2、新病邪實,嘔吐頻繁,常伴有惡寒發熱、脈實有力。久病正虛,嘔吐無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脈弱無力等症。
3、本病常有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惱怒氣鬱,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嘔吐病證鑑別

1、 嘔吐與噎膈
嘔吐與噎膈,皆具有嘔吐的症狀。然嘔吐之病,進食順暢,吐無定時。噎膈之病,進食哽噎不順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則因噎廢食。嘔吐大多病情較輕,病程較短,預後尚好。而噎膈多因內傷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較長,預後欠佳。
2、嘔吐與反胃
反胃系脾胃虛寒,胃中無火,難以腐熟食入之穀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終至完谷盡吐出而始感舒暢。嘔吐是以有聲有物為特徵,多因胃氣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和胃虛失和的不同,臨證時不難鑑別。
3、嘔吐物的鑑別
嘔吐物有寒熱虛實之別,根據嘔吐物性狀及氣味,也可以幫助鑑別。若嘔吐物酸腐量多,氣味難聞者,多屬飲食停滯食積內腐;若嘔吐出苦水、黃水者,多由膽熱犯胃,胃失和降;若嘔吐物為酸水、綠水者,多因肝熱犯胃,胃氣上逆,若嘔吐物為濁痰涎沫,多屬痰飲中阻,氣逆犯胃;若嘔吐清水,量少,多因胃氣虧虛,運化失職。
相關檢查
可用胃鏡、上消化道鋇餐透視,瞭解胃黏膜情況,噴門、幽門口關閉情況及十二指腸粘膜的改變。若嘔吐不止,伴有腹脹失氣減少或無大便,應做腹部透視及腹部B超,以瞭解有無腸梗阻。若病人面色萎黃,嘔吐不止,伴有尿少,浮腫,應及時檢查腎功能,以排除腎衰竭尿毒症所致嘔吐。若病人暴吐,呈噴射狀,應做頭部CTMRI排除顱腦佔位性病變,也可以做腹部B超,瞭解胰腺及膽囊的情況,必要時結合化驗血常規、尿澱粉酶。若嘔吐不止,需要檢查電解質,瞭解有無電解質紊亂育齡期婦女,應化驗小便,查妊娠試驗

嘔吐辨證論治

嘔吐辨證要點

本病應首辨虛實。實證多由感受外邪、飲食停滯所致,發病較急,病程較短,嘔吐量多,嘔吐物多有酸臭味。虛證多屬內傷,有氣虛、陰虛之別。嘔吐物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脈弱無力等症。

嘔吐治療原則

嘔吐以和胃降逆為治療原則。偏於邪實者,治宜祛邪為主,分別採用解表、消食、化痰、解鬱等法。偏於正虛者,治宜扶正為主,分別採用健運脾胃、益氣養陰等法。虛實兼夾者,當審其標本緩急之主次而治之。

嘔吐證治分類

(一)實證
1、外邪犯胃
症狀:突然嘔吐,胸脘滿悶,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疏邪解表,化濁和中。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
常用藥: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厚朴、半夏、陳皮、白朮、茯苓、甘草、桔梗、生薑、大
2、食滯內停
症狀:嘔吐酸腐,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大便或溏或結,舌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方藥:保和丸加減
常用藥:山楂、神曲、萊菔子、陳皮、半夏、茯苓、連翹
症狀:嘔吐清水痰涎,脘悶不食,頭眩心悸,舌苔白膩,脈滑。
治法:温中化飲,和胃降逆。
方藥:小半夏湯苓桂術甘湯加減。
常用藥:半夏、生薑、茯苓、白朮、甘草、桂枝。
症狀:嘔吐吞酸,噯氣頻繁,胸脅脹痛舌質紅,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方藥:四七湯加減。
常用藥:蘇葉、厚朴、半夏、生薑、茯苓、大棗。
(二)虛證
症狀:食慾不振,食入難化,噁心嘔吐,脘部痞悶,大便不暢,舌苔白滑,脈象虛弦。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降逆。
常用藥:黨蔘、茯苓、白朮、甘草、半夏、陳皮、木香、砂仁。
2、脾胃陽虛
症狀:飲食稍多即吐,時作時止,面白,倦怠乏力,喜暖惡寒,四肢不温,口乾而不欲飲,大便溏薄,舌質淡,脈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藥:理中湯加減。
常用藥:人蔘、白朮、乾薑、甘草。
症狀:嘔吐反覆發作,或時作乾嘔,似飢而不欲食,口燥咽乾,舌紅少津,脈象細數。
治法:滋養胃陰,降逆止嘔。
方藥:麥門冬湯加減。
常用藥:人蔘、麥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棗。
其他療法
配穴:寒邪客胃者加上脘胃俞熱邪內藴者加合谷,並可用金津玉液點刺出血;痰飲內阻者加膻中豐隆;肝氣犯胃者加陽陵泉太沖脾胃虛弱者加脾俞、胃俞、腹脹者加天樞腸鳴者加脾俞、大腸俞;泛酸欲嘔者加公孫;食滯者加梁門、天樞。操作:毫針刺,平補平瀉法。配穴按補虛瀉實操作;虛寒者,加艾灸、嘔吐發作時,可在內關穴行強刺激並持續運針1~3分鐘。
2、耳針
選胃、交感、肝、皮質下、神門,每次2~3次,毫針刺,留針20~30分鐘,或用埋針法,或貼壓法
暴病嘔吐一般多屬邪實,治療較易,預後良好。惟痰飲與肝氣犯胃之嘔吐,每易復發。久病嘔吐,多屬正虛,故虛證或虛實夾雜者,病程較長,且易反覆發作,較為難治。若嘔吐不止,飲食難進,易變生它證,預後不良。如久病大病之中,出現嘔吐,食不能入,面色蒼白肢厥不回,脈微細欲絕,此為陰損及陽,脾胃之氣衰敗,真陽欲脱之危證。
預防調護
1、起居有常,生活有節,避免風寒暑濕外邪侵襲。
2、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對肝氣犯胃者,尤當注意。
3、飲食方面也應注意調理。脾胃素虛者,飲食不宜過多,同時勿食生冷瓜果等,禁服寒涼藥物。若胃中有熱者,忌食肥甘厚膩、辛辣香燥、醇酒等物品,禁服温燥藥物,戒煙。
4、對嘔吐不止的病人,應卧場休息,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服藥時,儘量選擇刺激性氣味小的,否則隨服隨嘔,更傷胃氣。服藥方法,應少量頻服為佳,以減少胃的負擔。根據病人情況,以熱飲為宜,並可加入少量生薑或生薑汁,以免格拒難下,逆而復出。
文獻摘要
1、《素問·脈解篇》:“太陽所謂病脹者,……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
2、《靈樞·四時氣》:“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成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日嘔膽。”
3、《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4、《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5、《諸病源候論·嘔噦候》:“嘔吐者,皆由脾胃虛弱,受於風邪所為也。”
6、《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嘔吐敍論》:“嘔吐雖本於胃,然所因亦多端,故有飲食寒熱氣血之不同,皆使人嘔吐。”
7、《醫學正傳·嘔吐》:“外有傷寒,陽明實熱太甚而吐逆者;有內傷飲食,填塞太陰,以致胃氣不得宣通而吐者;有胃熱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有久病氣虛,胃氣衰甚,聞谷氣則嘔噦者;有脾濕太甚,不能運化精微,致清痰留飲鬱滯上中二焦,時時噁心吐清水者,宜各以類推而治之,不可執一見也。”.
8、《症因脈治·嘔吐論》:“秦子曰:嘔以聲響名,吐以吐物言。有聲無物曰嘔,有物無聲曰吐,有聲有物曰嘔吐,皆陽明胃家所主。”
[1-2] 
參考資料
  • 1.    張仲景.《傷寒論》:人民衞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 2.    張仲景.《金匱要略》:人民衞生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