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孝芬

鎖定
崔孝芬(485~534年),字恭梓,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北魏時期大臣,後燕秘書監崔懿後裔,北魏濮陽郡太守崔鬱之孫,光州刺史崔挺之子。 [1]  [15] 
出身博陵崔氏第二房。博學有才,善寫文章,得到孝文帝器重。起家司徒彭城王元勰參軍,累遷荊州刺史。孝昌初年,授廷尉少卿,送女兒入宮,黨附於權臣元乂,坐罪除名。起任徐兗二州行台、西兗州刺史,擊退南朝梁軍進攻,鎮壓泰山太守羊侃、北海王元顥叛亂,累遷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殿中吏部二曹尚書 [2]  ,受封泰昌縣開國子。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被大丞相高歡殺害,時年五十歲。生有八子,長子崔勉、次子崔猷、三子崔宣度逃免倖存,其餘五子遇害於晉陽。 [2] 
字恭梓
所處時代
北魏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
出生日期
485年
逝世日期
534年
主要成就
救援荊州、擊退南梁、擊退元顥別軍
本    名
崔孝芬
籍    貫
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
家    世
博陵崔氏第二房

崔孝芬人物生平

崔孝芬文職起家

崔孝芬,字恭梓。早年有才識,博學喜好文章。孝文帝召見,很讚賞他。
司徒、彭城王元勰請求任命崔孝芬為行參軍,後崔孝芬拜著作郎,襲父爵。尚書令高肇受到寵信,其子高植任青州刺史,啓奏朝廷任命崔孝芬為司馬。後崔孝芬拜司徒記室參軍、司空屬、定州大中正,善於斷案,很有名聲,府主任城王元澄很器重他。熙平中,元澄上奏地制八條,是崔孝芬參酌決定的。崔孝芬在府中日久,拜龍驤將軍、廷尉少卿。 [8] 

崔孝芬救援荊州

孝昌初,梁武帝蕭衍派遣將領裴邃等入寇淮南。朝廷詔令行台酈道元、都督河間王元琛討伐,二人率軍停留在城父,數月不進軍。朝廷敕令崔孝芬持節前往軍中接應並且催促進軍,後來梁軍撤退,崔孝芬回朝。荊州刺史李神俊被梁軍圍攻,朝廷下詔加崔孝芬通直散騎常侍,以本將軍為荊州刺史,兼尚書、南道行台,領軍司,率諸將支援李神俊,並代替李神俊為荊州刺史。當時,前往荊州的路途遙遠難行,而且州郡內各個戍點都被敵軍先佔據。崔孝芬所統兵少,不能直接前進,於是從弘農堰渠山道南入,派遣弟弟崔孝直率輕兵為前鋒,出敵軍不意,敵軍便奔散,荊州百姓都安居。孝明帝嘉獎慰勞崔孝芬,並賜予馬匹及綿絹等物。 [9] 

崔孝芬免官被誣

後來崔孝芬因為是元乂的同黨,與盧同李獎等人一起被免官,後來又被徵召復官。崔孝芬任廷尉的時候,章武王元融因用不正當手段獲取財貨而被彈劾,崔孝芬從重處罰他。後來元融任都督北討鮮于修禮。當時崔孝芬的弟弟崔孝演率領宗族,在博陵躲避叛軍,後來博陵被叛軍攻陷,崔孝演被叛軍殺害。元融於是秘密啓奏朝廷,指崔孝演加入了叛軍。於是朝廷收捕崔孝演全家,崔孝芬攜全家逃亡,後來遇到皇帝大赦才平安復出。 [10] 

崔孝芬擊退南梁

孝昌三年,梁軍將領成景俊率軍進逼彭城,朝廷任命崔孝芬為寧朔將軍、員外常侍、兼尚書右丞,為徐州行台。成景俊築柵造堰,圖謀隔斷泗水以淹彭城。崔孝芬率大都督李叔仁、柴集等赴戰,成景俊等戰敗退走。朝廷任命崔孝芬為安南將軍、光祿大夫、兼尚書,為徐兗行台。
建義初,泰山太守羊侃佔據本郡反叛,招引梁軍,圍逼兗州。朝廷任命崔孝芬為散騎常侍、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仍兼尚書、東道行台。大都督刁宣馳往救援,與行台於暉合軍,圍攻羊侃。羊侃突圍奔往南梁,其餘叛黨都平定。 [11] 

崔孝芬勤王有功

永安二年,孝莊帝聽聞北海王元顥要進攻洛陽,敕令崔孝芬南赴徐州。元顥於是進軍考城,擒獲大都督、濟陰王元暉業,元顥乘勝直進,派遣其後軍都督侯暄駐守梁國城作為後援。崔孝芬率領諸將馳往梁國城包圍侯暄,崔孝芬等恐元顥派遣援軍來救,於是急攻梁國城,晝夜不息。五天後,侯暄棄城突圍,魏軍擒斬侯暄,俘虜其兵三千餘人。孝莊帝回到洛陽,授崔孝芬西兗州刺史,將軍如故。崔孝芬厭倦外任,推辭不上任,於是改拜太常卿。 [12] 

崔孝芬高歡所殺

普泰元年,南陽太守趙脩延襲據荊州城,囚禁刺史李琰之,招引梁軍。朝廷任命崔孝芬為衞將軍、荊州刺史,兼尚書、南道行台。又任命崔孝芬都督三荊諸軍事、車騎將軍、假驃騎將軍。崔孝芬已率軍出發,又改授崔孝芬散騎常侍、驃騎將軍、西兗州刺史。太昌初,崔孝芬兼殿中尚書。不久任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仍尚書。後加儀同三司、兼吏部尚書。孝武帝西入關中,高歡至洛陽,崔孝芬與尚書辛雄劉廞等一同被殺,時年五十歲。籍沒其家口,天平中乃免之。
崔孝芬通曉各類文獻,有口才善談論,愛好後輩,終日容貌喜色,討論古今,時常調笑戲謔,聽者都忘了疲倦。崔孝芬著有文章數十篇。有八個兒子。 [13] 

崔孝芬軼事典故

孝昌三年,梁軍將領成景俊率軍進逼彭城,崔孝芬準備出征討伐時,向胡太后辭行。胡太后對崔孝芬説:"現在你的女兒嫁給我的兒子,我與你便是姻親,何曾辜負彼此呢?聽説你在元乂的車中,説此老婦人(指胡太后)必須除掉。"崔孝芬説:"我蒙受國家的厚恩,絕無説過此話。假若我説過此話,誰又能聽到呢?若真的有人聽到,那麼那個人必定比我與元乂更加親密。我請求與聽到我説這話的人對質,就可以知道真相了。"胡太后聽後疑慮消解,有慚愧的神色。 [14] 

崔孝芬史籍記載

魏書·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 [1] 
北史·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 [2] 

崔孝芬親屬成員

崔孝芬出身博陵崔氏第二房。第二房崔氏為唐代博陵崔氏定著四房之一,始祖為後燕秘書監崔懿第二子崔琨。博陵崔氏作為山東門閥“五姓七望”之一,兩漢以來家世非常顯赫,引起唐朝統治者的擔憂,為抑制其影響力,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詔,禁止包括崔懿八子後裔在內的“七姓十家”之間互相通婚。晚唐時期,博陵崔氏第二房家族成員更是紆組拖紳、歷踐台閣藩嶽者眾,第二房在當時被推為“甲等”,為當時天下“士族之冠”。 [3-7]  [15-17] 

崔孝芬先輩

祖父:崔鬱,北魏濮陽太守。
父親:崔挺,北魏光州刺史。

崔孝芬妻妾

罄陽公主,安豐文宣王元延明之女,改嫁滎陽鄭伯猷
隴西李氏,司空李衝侄孫女。

崔孝芬子女

崔勉,北魏散騎常侍、徵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定州大中正。
崔宣猷,司徒中郎,走於關西。隋朝大將軍、汲郡明公。
崔宣度,齊王儀同開府司馬,東魏恆農太守。
崔宣軌,北魏尚書考功郎中,在晉陽被殺。
崔宣質,在晉陽被殺。
崔宣靖,北魏廣陵王元欣記室參軍,在晉陽被殺。
崔宣略,在晉陽被殺。
崔宣默,北魏廣平王元贊東閣祭酒,在晉陽被殺。

崔孝芬女兒

崔芷蘩,嫁給北齊侍中李希仁
崔氏,嫁給北魏孝明帝元詡

崔孝芬家族世系

博陵崔氏第二房崔孝芬祖父崔鬱家族世系表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崔懿
崔鬱
崔孝芬
崔龍子
崔宣猷
崔宣度

崔宣軌

崔宣質

崔宣靜

崔宣略

崔宣默

崔謀
崔恪
崔天師
崔人師


崔士順

崔士遊

崔巖

崔宣伯
崔勁

崔道綱

以上資料摘錄自《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新唐書》《魏書》《北史》。 [2] 
參考資料
  • 1.    《魏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6]
  • 2.    《北史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8-16]
  • 3.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高儉》: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敍武后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敍所以然。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敍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搢紳恥焉,目為“勳格”。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
  • 4.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 (崔氏)》: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鄭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宰相二十三人。鄭州崔氏有元綜;鄢陵有知温;南祖有昭緯、慎由、胤、詧、神基;清河大房有龜從,小房有彥昭、羣、鄲;青州房有圓;安平房有仁師、湜;博陵大房有玄暐、損、鉉、元式,第二房有珙、遠、祐甫、植,第三房有日用。
  • 5.    《全唐文·卷三一八·唐贈太子少師崔公神道碑》:神龍中,申明舊詔,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惡大盛,禁相為姻。隴西李寶之六子,太原王瓊之四子,滎陽鄭温之三子,范陽盧子遷之四子、盧輔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孫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趙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後,同降明詔,斯可謂美宗族人物而錶冠冕矣!
  • 6.    《資治通鑑·卷二百·唐紀十六·高宗》: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昏姻多責資財,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勳臣家,不議山東之族。而魏徵、房玄齡、李勣家皆盛與為昏,常左右之,由是舊望不減,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懸隔。李義府為其子求昏不獲,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壬戌,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財之數,毋得受陪門財。然族望為時俗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昏。其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
  • 7.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七·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崔珙(兄琯、弟瑨、璵、球、璵子淡、淡子遠)》:(博陵崔氏第二房)崔氏鹹通、乾符間,昆仲子弟紆組拖紳,歷台閣、錢藩嶽者二十餘人。大中以來盛族,時推甲等。
  • 8.    《魏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長子孝芬,字恭梓。早有才識,博學好文章。高祖召見,甚嗟賞之...司徒、彭城王勰板為行參軍,後除著作郎,襲父爵。尚書令高肇親寵權盛,子植除青州刺史,啓孝芬為司馬。後除司徒記室參軍、司空屬、定州大中正,長於剖判,甚有能名,府主任城王澄雅重之。熙平中,澄奏地制八條,孝芬所參定也。在府久之,除龍驤將軍、廷尉少卿。
  • 9.    《魏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孝昌初,蕭衍遣將裴邃等寇淮南。詔行台酈道元、都督河間王琛討之,停師城父,累月不進。敕孝芬持節齎齊庫刀,催令赴接,賊退而還。荊州刺史李神俊為蕭衍遣將攻圍,詔加孝芬通直散騎常侍,以將軍為荊州刺史,兼尚書、南道行台,領軍司,率諸將以援神俊,因代焉。於時,州郡內戍悉已陷沒,且路由三鵶,賊已先據。孝芬所統既少,不得徑進,遂從弘農堰渠山道南入,遣弟孝直輕兵在前,出賊不意,賊便奔散,人還安堵。肅宗嘉勞之,並賚馬及綿絹等物。
  • 10.    《魏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後以元義之黨,與盧同、李獎等併除名,徵還。又孝芬為廷尉之日,章武王融以贓貨被劾,孝芬按以重法。及融為都督,北討鮮于脩禮;於時孝芬弟孝演率勒宗從,避賊於博陵,郡城為賊攻陷,尋為賊所害。融乃密啓,雲:"孝演入賊為王。"遂見收捕,閤家逃竄,遇赦乃出。
  • 11.    《魏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孝昌三年,蕭衍將成景俊率眾逼彭城,除孝芬寧朔將軍、員外常侍、兼尚書右丞,為徐州行台...景俊築柵造堰,謀斷泗水以灌彭城。孝芬率大都督李叔仁、柴集等赴戰,景俊等力屈退走。除孝芬安南將軍、光祿大夫、兼尚書,為徐兗行台。建義初,太山太守羊侃據郡反,遠引南賊,圍逼兗州。除孝芬散騎常侍、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仍兼尚書、東道行台。大都督刁宣馳往救援,與行台於暉接,至便圍之。侃突圍奔蕭衍,餘悉平定。
  • 12.    《魏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永安二年,莊帝聞元顥有內侵之計,敕孝芬南赴徐州。顥遂潛師向考城,擒大都督、濟陰王暉業,乘勝徑進,遣其後軍都督侯暄守梁國城以為後援。孝芬勒諸將馳往圍暄,恐顥遣援,乃急攻之,晝夜不息。五日,暄遂突出,擒斬之,俘其卒三千餘人。莊帝還宮,授西兗州刺史,將軍如故。孝芬久倦外役,固辭不行,乃除太常卿。
  • 13.    《魏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普泰元年,南陽太守趙脩延襲據荊州城,囚刺史李琰之,招引南寇。除孝芬衞將軍、荊州刺史,兼尚書、南道行台。又除都督三荊諸軍事、車騎將軍、假驃騎將軍。孝芬已出次,改授散騎常侍、驃騎將軍、西兗州刺史。太昌初,兼殿中尚書。尋除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仍尚書。後加儀同三司、兼吏部尚書。出帝入關,齊獻武王至洛,與尚書辛雄、劉廞等並誅,時年五十。沒其家口,天平中乃免之。孝芬博文口辯,善談論,愛好後進,終日忻然,商搉古今,間以嘲謔,聽者忘疲。所著文章數十篇。有子八人。
  • 14.    《魏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孝芬將發,入辭。靈太后謂孝芬曰:"卿女今事我兒,與卿便是親舊,曾何相負?而內頭元義車中,稱此老嫗會須卻之。"孝芬曰:"臣蒙國厚恩,義無斯語。假實有此,誰能得聞?若有聞知,此於元義親密過臣遠矣。乞對言者,足辨虛實。"靈太后悵然意解,乃有愧色。
  • 15.    《十六國春秋·後燕錄》:崔懿,字世茂,博陵安平人也。仕垂位秘書監。
  • 16.    《新唐書.卷199》: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今流俗獨以崔、盧、李、鄭為四姓,加太原王氏號五姓,蓋不經也。
  • 17.    《新唐書.卷182.崔珙傳》:諸崔自鹹通後有名、歷台閣藩鎮者數十人,天下推士族之冠。始,其曾王母長孫春秋高,無齒,祖母唐事姑孝,每旦乳姑。一日病,召長幼言:"吾無以報婦,願後子孫皆若爾孝。"世謂崔氏昌大有所本雲。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