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勉

鎖定
崔勉(491—537年),字宣祖,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北魏大臣,吏部尚書崔孝芬長子。
出身博陵崔氏第二房。頗涉史書經傳,有處理公文的才能。憑藉門蔭入仕,累遷太學博士。得到平陽王元子攸推薦,遷侍御史。孝莊帝即位,授右中兵郎中、太尉(蕭贊)諮議參軍。舉人失當,坐罪免官。普泰年間,兼任尚書左丞,遷國子祭酒。孝武帝太昌初年,授散騎常侍、定州大中正。父親遇害後,受到大丞相高歡安慰。
東魏天平末年(537年),得知母親去世,傷心過度,病卒於家中,時年四十七歲。沒有兒子,過繼弟弟崔宣度之子崔龍子為嗣。
本    名
崔勉
字宣祖
所處時代
北魏、東魏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
出生日期
491年
逝世日期
537年
籍    貫
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
家    世
博陵崔氏第二房

崔勉人物生平

崔勉,字宣祖,崔孝芬長子,博陵安平人也。頗涉史傳,有几案才。
正光初,除太學博士。孝莊帝擔任御史中尉,啓除侍御史。
永安初,除建節將軍、尚書右中兵郎中。後太尉、豫章王蕭贊啓為諮議參軍,郎中如故。以舉人失衷,為中尉高道穆奏免其官。
普泰中,兼尚書左丞。崔勉善附會,世論以浮競譏之。為尚書令爾朱世隆所親,而尚書郎魏季景尤為世隆知任,崔勉與魏季景內頗不穆。魏季景陰求右丞,奪崔勉所兼。爾朱世隆啓用魏季景,崔勉遂悵怏自失。尋除安南將軍、光祿大夫兼國子祭酒,典儀注。
太昌初年,除散騎常侍、徵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定州大中正,敕左右廂出入其家。被收之際,在外逃免。於後乃出,見齊獻武王於晉陽,王勞撫之。
天平末,派遣崔勉送勳貴妻子趕赴定州,因得還家。屬母親李氏喪亡,崔勉哀號過性,遇病而卒,時年四十七。

崔勉親屬成員

崔勉出身博陵崔氏第二房。第二房崔氏為唐代博陵崔氏定著四房之一,始祖為前燕秘書監崔懿之第二子崔琨。博陵崔氏作為中原門閥士族“五姓七族”之一,兩漢以來家世非常顯赫,引起唐朝統治者的高度擔憂。為了抑制中原門閥士族的影響力,唐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詔,禁止包括崔懿八子後裔在內的“七姓十家”間互相通婚。然而禁婚詔的效果並不理想,不但沒有起到削弱“七姓十家”的作用,反而無形中抬高了他們的身份。晚唐以來,博陵崔氏第二房家族成員更是紆組拖紳、歷踐台閣藩嶽者眾,歷數唐代大中以來的名門望族,博陵崔氏第二房被推為“甲等”,為當時天下“士族之冠”。 [1-2] 
父親:崔孝芬,北魏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吏部尚書、泰昌縣子。
母親:趙郡李氏。
兒子:崔龍子,太子率更令。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 (崔氏)》: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鄭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宰相二十三人。鄭州崔氏有元綜;鄢陵有知温;南祖有昭緯、慎由、胤、詧、神基;清河大房有龜從,小房有彥昭、羣、鄲;青州房有圓;安平房有仁師、湜;博陵大房有玄暐、損、鉉、元式,第二房有珙、遠、祐甫、植,第三房有日用。
  • 2.    《全唐文·卷三一八·唐贈太子少師崔公神道碑》:神龍中,申明舊詔,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惡大盛,禁相為姻。隴西李寶之六子,太原王瓊之四子,滎陽鄭温之三子,范陽盧子遷之四子、盧輔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孫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趙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後,同降明詔,斯可謂美宗族人物而錶冠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