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客家古邑

鎖定
客家古邑,指廣東河源市 [1-2]  河源是客家古邑,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 [3-4]  是中國革命策源地和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 [1]  [5]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融就了源遠流長的客家文明。 [1] 
中文名
客家古邑
定    義
客家人的聚居中心
主    體
客家人
歷史意義
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

客家古邑定義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上游,東靠梅州,南接惠州,西連韶關,北鄰江西贛州,是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地級市。全市總人口為340多萬,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純客家地區。河源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實的“客家古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4] 
河源是具有2200多年曆史的客家古邑,自秦置龍川縣以來,以趙佗傳播中原文明為起點,歷經2000多年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的交會融合、發展演變,形成了具有獨特地方風格的河源客家地域特色文化。 [6] 
河源的城市名片是“客家古邑·萬綠河源”,這既是對河源城市歷史演變的準確認知,又是對河源城市發展方向的明確認識,對提升河源形象,加快和諧河源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與歷史意義。 [7]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3]  [8] 

客家古邑歷史淵源

客家古邑 客家古邑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羣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9] 
客家古邑 客家古邑
  歷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遷,時延1500年的記載。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妥朝時,由於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着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户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旅上出現。
  第二次大遷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唐朝末年,黃巢舉兵起義及“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從皖贛某地居所,遷往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及廣東北部。
  第三次大遷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間,金元相繼入侵,宋高宗南渡,地這過程中,許多客家人幸均捲入保衞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戰爭。宋亡後,他們只好退往更偏遠的廣東東部、北部。
  第四次大遷徙在公元1645——1843年間,這次遷徙卻是康熙皇帝為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及台灣。一向以客家人為榮的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韶關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遷徙是在1866年以後,發生於太平天國起義末期。由於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是客家人,在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紛紛向地理位置偏遠的南方,甚至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徙。
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後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但是,作為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河源地區的時間,卻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這一時期,即公元1127——1644年間。 [10]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龍川縣,今為全國保留最古縣名的縣份之一。置縣之初,疆域遼闊,包括龍川、五華、興寧河源和平連平等縣境,以及新豐陸豐紫金、尋烏(屬江西省)等縣的部分地方。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後,龍川縣地曾多次析置新縣。自明嘉靖至今,縣境疆域基本上穩定下來無大變動。據龍川舊志載:龍川“居郡上游,當江贛之衝,為汀潮之障,則固三省咽喉,四周門户”為“水陸之要道”。舊治龍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龍川故城,自秦至民國,為縣或州治所,南漢劉礱時,移循州治於此,州縣並存達四百餘年,為縣、州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素稱嶺南古城。 [9]  [11] 

客家古邑古邑文化

客家古邑河源的客家人有着其他地區客家人共同的族羣優點和文化特徵,但也有獨特的民俗和文化。 [4] 
(1)河源民居建築皆以宗族、家族為單位建築的住宅羣,屋形多為圍龍屋、四角樓、四合院和吊腳樓等客家屋式。其中河源地區的圍龍屋是以半月形為主體,四角樓是以炮樓式為主體,四合院是以天井採光為主體,吊腳樓是以走馬樓為主體。除吊腳樓屬山寨人居住,有着明顯的山民建築特徵外,四角樓、四合院建築內部設計都與半月形圍龍屋有着大同小異之處。
(2)河源有美味獨特的客家飲食,烹調技術和菜色製作別具一格,如揚名海外的“客家釀豆腐”、“東江鹽焗雞”、“客家釀豬紅”、“客家菜卷”等,都是河源客家人所創造。紅燜豬肉、肉丸、燜香菇、炒仔鴨、全豬湯等,也是河源著名的客家菜。
(3)河源有豐富多彩的客家風情文化,河源客家民間藝術主要有:客家山歌、花朝戲、舞龍、舞獅、舞春牛、舞紙馬、打功夫、雜技等。現在,河源每個縣區都有客家歌舞團,紫金縣的客家花朝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平縣的忠信花燈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川縣的雜技團是全國首個縣級雜技團,和平縣的採茶劇團有着漢劇和採茶劇相結合的戲韻。
(4)河源的客家人重文崇教人才輩出,在古代, 這裏曾經出過許多進士。在清朝,這裏曾出過“一門三代四節鉞,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顏檢家族。這裏是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太平天國名將馮雲山石達開的祖居地,是中國革命的審計創始人阮嘯仙、中國青年運動和工人運動的領袖劉爾崧、中國革命東江三傑劉琴西黃居仁黃克、中國文學評論家肖殷的故鄉。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