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鎖定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中國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11]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17] 
截至2023年12月: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餘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56名;截至2022年,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3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貢獻了中國色彩。 [14-15] 
中文名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外文名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認定機構
中國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16]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概念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羣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羣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羣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社區、羣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表演藝術;
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傳統手工藝。 [18]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遊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11]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十大門類分別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13]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示例

1、民間文學:梁祝傳説、瑪納斯等。
2、傳統音樂:古琴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等。
3、傳統舞蹈:秧歌、朝鮮族農樂舞等。
4、傳統戲劇:京劇莆仙戲等。
5、曲藝:蘇州評彈山東大鼓等。
6、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少林功夫圍棋抖空竹等。
7、傳統美術:中國剪紙楊柳青木版年畫等。
10、民俗:春節媽祖祭典徑山茶宴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名錄

中國非遺名錄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對保護對象予以確認,以便集中有限資源,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重點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之一。截至2023年12月,中國已經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省、市、縣四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四級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一大批珍貴、瀕危和具有重大價值的非遺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13-14]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佈情況
批次
公佈時間
公佈單位
2006年5月20日
國務院 [27]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2008年6月7日
國務院 [28]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2011年5月23日
國務院 [29]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2014年11月11日
國務院 [30]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2021年5月24日
國務院 [31]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公佈情況
批次
公佈時間
認定單位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7年6月5日
文化部 [32]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1月26日
文化部 [33]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9年5月26日
文化部 [34] 
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2年12月20日
文化部 [35] 
2018年5月8日
文化和旅遊部 [36] 
人類非遺中國項目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於2004年加入《公約》。《公約》第四章“在國際一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明確由締約國成員選舉的“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提名、編輯更新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計劃、項目和活動(優秀實踐名冊)。 [15] 
作為履行《公約》締約國義務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積極推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的相關工作,以促進國際一級保護工作,提高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截至2022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3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35項(含崑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優秀實踐名冊1項。 [15]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35項)
年份
項目
2001年
2003年
2005年
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3年
2016年
2018年
2020年
2022年
《亟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7項)
年份
項目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中國1項)
年份
項目
2012年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針原則

工作指導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
工作原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 [16] 
工作原則:堅持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鞏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堅持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着力解決人民羣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羣眾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堅持依法保護,全面落實法定職責;堅持守正創新,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內涵,弘揚其當代價值。 [17]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措施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等,包括以下方面:
1、完善調查記錄體系。
2、完善代表性項目制度。
3、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
4、完善區域性整體保護制度。
5、完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
6、完善理論研究體系。
7、加強分類保護。
8、融入國家重大戰略。
9、促進合理利用。
10、加強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脱貧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11、促進廣泛傳播。
12、融入國民教育體系。
13、加強對外和對港澳台交流合作。
14、加強組織領導。
15、完善政策法規。
16、加強財税金融支持。
17、強化機構隊伍建設。 [17]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下,截至2023年12月,中國非遺保護傳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4] 
第一,傳承保護體系全面建立。不管是非遺項目還是非遺傳承人,一系列的名錄制度、認定製度、評估制度等全面建立,有力有效促進了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第二,非遺保護傳承渠道和途徑不斷拓展。不僅有項目、有傳承人,還有非遺中心的設立,非遺工坊、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保護示範基地等多種方式。比如,非遺工坊,全國設立了6700餘家,覆蓋了脱貧縣和鄉村振興重點縣,對於促進鄉村振興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已經設立了23個,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已經設立了100家。通過途徑的不斷拓展,有力促進了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第三,非遺創新發展十分活躍。大家都能強烈感受到,各地依託非遺開發的文創產品市場非常活躍、豐富、多樣,市場傳承是最有效的傳承。通過一些新產品的開發,不僅促進了技藝傳承,同時也讓非遺更好地走近消費者、需求者。
第四,非遺傳播普及廣泛開展。比如,各類非遺展、非遺節舉辦,通過這些活動促進了各方對非遺的認知,調動了全社會關注非遺保護傳承的積極性和熱情。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央廣播電視總枱聯合攝製的《非遺裏的中國》,產生了非常廣泛的社會影響,通過廣泛的傳播普及,有力有效地促進了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14]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播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2006年2月8日消息,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通知》説,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19] 
2016年9月17日,國務院批覆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請示》,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20] 
歷屆概述
文化遺產日
日期
主題
2006年6月10日
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 [1] 
2007年6月9日
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 [1] 
2008年6月14日
文化遺產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 [1] 
2009年6月13日
弘揚民族文化,延續中華文脈 [1] 
2010年6月12日
非遺保護,人人蔘與 [1] 
2011年6月10日
依法保護,重在傳承 [1] 
2012年6月9日
活態傳承,重在落實 [1] 
2013年6月8日
人人都是文化遺產的主人 [1] 
2014年6月14日
非遺保護與城鎮化同行 [1] 
2015年6月13日
保護成果 全民共享 [1] 
2016年6月11日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振興傳統工藝活 [1]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日期
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主題
2017年6月10日
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 [2] 
2018年6月9日
多彩非遺,美好生活 [4] 
2019年6月8日
非遺保護,中國實踐 [3] 
2020年6月13日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 [5] 
2021年6月12日
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 [12] 
2022年6月11日
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 [21] 
2023年6月10日
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 促進可持續發展 [22] 
非遺節與非遺博覽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西部一節(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東部一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是兩大全國性節會,是充分展現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豐碩成果、引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向的重要平台。 [8] 
  • 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是以推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宗旨、展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締約國交流互鑑履約實踐的國際性文化盛會,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友好對話的國際平台,創辦於2007年,每兩年在中國成都舉辦一屆。由文化和旅遊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辦,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承辦。 [23] 
歷屆非遺節
屆次
舉辦時間
舉辦地點
主題
2007年5月23日至6月10日
四川成都
傳承民族文化·溝通人類文明·共建和諧世界 [37] 
2009年6月1日至13日
四川成都
多彩民族文化,人類精神家園 [38] 
2011年5月29日至6月11日
四川成都
弘揚人類文明,共建精神家園 [39] 
2013年6月15日至23日
四川成都
人人都是文化傳承人 [40] 
2015年9月11日至20日
四川成都
傳承文脈,創造未來 [41] 
2017年6月10日至18日
四川成都
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 [42] 
2019年10月17日至22日
四川成都
傳承多彩文化 創享美好生活 [43]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歷屆非遺博覽會
屆次
舉辦時間
舉辦地點
主題
2010年10月
山東濟南
保護傳承、合理利用 [25] 
2012年9月
山東棗莊
促進非遺保護,共建精神家園 [26] 
2014年10月
山東濟南
非遺:我們的生活方式 [6] 
2016年9月
山東濟南
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7] 
2018年9月
山東濟南
活態傳承、活力再現 [8] 
2020年10月
山東濟南
全面小康、非遺同行 [9]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保護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繫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