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女神之再生

鎖定
《女神之再生》是《女神》詩集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它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徹底摧毀那個萬惡的黑暗世界,去建設一個像太陽那樣光芒四照的新的,美的中國的決心。
中文名
女神之再生
詩    體
新詩
出    處
《女神》
作    者
郭沫若

女神之再生內容簡介

新時代誕生的渴望
女神圖片
女神圖片(3張)
這篇詩劇是借歷史的喻指將來的。即借“共工與顓頊爭帝,怒而觸不周山”的神話,象徵當時中國的南北戰爭,共工象徵南方,顓頊象徵北方,想在這二者之外建設一個第三的中國--新的中國。詩中描寫共工和顓頊爭帝,天地崩裂,太陽消失,天昏地暗。原來煉五色石以補天的神女們不再補天,她説:“我們盡他破壞不用再補天了!”他們要去創造個新鮮的太陽。這個新造的太陽,“要照徹天內的世界,天外的世界!”並且還要創造新的光明,新的温熱去供給她呀!使新的太陽永不“疲倦”,永遠常新,
在《女神之再生》中還寫出了作者對廣大貧苦人民羣眾的同情如農叟和牧童,對品行低劣的國人的批判如野人。農叟和牧童反映了當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生活在社會低層的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的形象,而野人的形象則是那些見風使舵,投機戰爭,為大發戰爭財卻沒有自己的革命主見的人。
詩的結尾寓意深刻。“太陽雖還在遠方”眼前仍然是“烏煙瘴氣的黑暗世界”,但是海水中叮噹的晨鐘已經敲響,這既是舊的黑暗世界的喪鐘又是新中國誕生前的報曉的晨鐘,對未來滿懷希望,充滿信心。最後還通過舞台監督告訴讀者和羣眾:詩人做完這幕詩劇便逃往海外去創建新的光明和熱力了。“諸君,你們希望新的太陽出現嗎?還是諸君去自行創造出來!”這無異於直白地號召大家起而鬥爭,為創造新的中國貢獻自己的每一分光,每一分熱。它都隱喻了“轉型”的話語聲音:一方面體現在創世背景的營造和兩種話語聲音並置,另一方面強力英雄的“創世品質”與旁觀庸眾的“侏儒根性”的對比釐定了“轉型”的主體選擇 [1] 

女神之再生作品原文

Alles Vergaengliche 一切無常者ist nur ein Gleichnis; 只是一虛影;das Unzulaengliche, 不可企及者hier wird's Ereignis; 在此事已成;das Unbeschreibliche, 不可名狀者hier ist's getan; 在此已實有;das Ewigweibliche 永恆之女性zieht uns hinan. 領導我們走。 ——Goethe ——歌德 序幕:不周山中斷處。巉巖壁立,左右兩相對峙,儼如巫峽兩岸,形成天然門闕。闕後現出一片海水,浩淼無際,與天相接。闕前為平地,其上碧草芊綿,上多墜果。闕之兩旁石壁上有無數龕穴。龕中各有裸體女像一尊,手中各持種種樂器作吹奏式。 山上奇木葱籠,葉如棗,花色金黃,萼如瑪瑙,花大如木蓮,有碩果形如桃而大。山頂白雲靉靆,與天色相含混。 上古時代。共工與顓頊爭帝之一日,晦冥。 開幕後沉默數分鐘,遠遠有嚷之聲起。 女神各置樂器,徐徐自壁龕走下,徐徐向四方瞻望。女神之一自從煉就五色彩石曾把天孔補全,把黑暗驅逐了一半向那天球外邊;在這優美的世界當中,吹奏起無聲的音樂雍融。不知道月兒圓了多少回,照着這生命底音波吹送。女神之二可是,我們今天的音調,為什麼總是不能和諧?怕在這宇宙之中,有什麼浩劫要再!聽呀!那喧嚷着的聲音,愈見高,愈見逼近!那是海中的濤聲?空中的風聲?可還是——罪惡底交鳴?女神之三剛才不是有武夫蠻伯之打從這不周山下經過?説是要去爭做什麼元首……哦,鬧得真是過火!姊妹們呀,我們該做什麼?我們這五色天球看看要被震破!倦了的太陽只在空中睡眠,全也不吐放些兒熾烈的光波。女神之一我要去創造些新的光明,不能再在這壁龕之中做神。女神之二我要去創造些新的温熱,好同你新造的光明相結。女神之三姊妹們,新造的葡萄酒漿不能盛在那舊了的皮囊。為容受你們的新熱、新光,我要去創造個新鮮的太陽!其他全體我們要去創造個新鮮的太陽,不能再在這壁龕之中做甚神像! 全體向山闕後海中消逝。 山後爭帝之聲。顓 頊我本是奉天承命的人,上天特命我來統治天下,共工,別教死神來支配你們,快讓我做定元首了吧!共 工我不知道誇説什麼上天下地,我是隨着我的本心想做皇帝。若有死神時,我便是死神,老顓,你是否還想保存你的老命?顓 頊古人説: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你為什麼定要和我對抗?共 工古人説:民無二王,天無二日。你為什麼定要和我爭執?顓 頊啊,你才是個呀——山中的返響!共 工總之我要滿足我的衝動為帝為王!顓 頊你到底為什麼定要為帝為王?共 工你去問那太陽:為什麼要亮?顓 頊那麼,你只好和我較個短長!共 工那麼,你只好和我較個長短!羣眾大呼聲戰!戰!戰! 喧呼殺伐聲,武器斫擊聲,血噴聲,倒聲,步武雜沓聲起。農叟一人(荷耕具穿場而過)我心血都已熬幹,麥田中又見有人宣戰。黃河之水幾時清?人的生命幾時完?牧童一人(牽羊羣穿場而過)啊,我不該餵了兩條鬥狗,時常只解爭吃饅頭;饅頭盡了吃羊頭,我只好牽着羊兒逃走。野人之羣(執武器從反對方面穿場而過)得尋歡時且尋歡,我們要往山後去參戰。毛頭隨着風頭倒,兩頭利祿好均沾! 山後聞“顓頊萬歲!皇帝萬歲!”之聲,步武雜沓聲,追呼聲:“叛逆徒!你們想往哪兒逃走?天誅便要到了!”共 工(率其黨徒自山闕奔出,斷髮文身,以蕉葉蔽下體,體中隨處受傷,所執銅刀石器亦各鮮血淋漓。)啊啊!可恨呀,可恨!可恨我一敗塗地!恨不得把那老獪底頭顱切來做我飲器!(舔吸武器上血液,作異常憤怒之態)這兒是北方的天柱,不周之山,我的命根已同此山一樣中斷。黨徒們呀!我雖做不成元首,我不肯和那老獪甘休!你們平常仗我為生,我如今要用你們的生命!黨徒們拾山下墜果而啖食。共 工啊啊,餓癆之神在我的肚中飢叫!這不周山上的奇果,聽説是食之不勞。待到宇宙全體破壞時還有須臾,你們盡不妨把你們的皮囊裝飽。追呼之聲愈迫。共 工敵人底呼聲如像海里的怒濤,只不過逼着這破了的難船早倒!黨徒們呀,快把你們的頭顱借給我來!快把這北方的天柱碰壞!碰壞! 羣以頭顱碰山麓巖壁,雷鳴電火四起。少時發一大雷電,山體破裂,天蓋傾倒,黑煙一樣的物質四處噴湧,共工之徒倒死於山麓。顓頊(裸身披髮,狀如猩猩,率其黨徒執同樣武器出場)叛逆徒!你們想往那兒逃跑?天誅快……呀!呀!怎麼了?天在飛砂走石,地在震搖,山在爆,啊啊啊啊!渾沌!渾沌!怎麼了?怎麼了?…… 雷電愈激愈烈,電火光中照見共工、顓頊及其黨徒之屍骸狼藉地上。移時雷電漸漸弛緩,漸就止息。舞台全體盡為黑暗所支配。沉默五分鐘。 水中游泳之聲由遠而近。黑暗中女性之聲——雷霆住了聲了!——電火已經消滅了!——光明同黑暗底戰爭已經罷了!——倦了的太陽呢?——被脅迫到天外去了!——天體終竟破了嗎?——那被驅逐在天外的黑暗不是都已逃回了嗎?——破了的天體怎麼處置呀?——再去煉些五色彩石來補好他罷?——那樣五色的東西此後莫中用了!我們盡他破壞不用再補他了!待我們新造的太陽出來,要照徹天內的世界,天外的世界!天球底界限已是莫中用了!——新造的太陽不怕又要疲倦了嗎?——我們要時常創造新的光明、新的温熱去供給她呀!——哦,我們腳下到處都是男性的殘骸呀!——這又怎麼處置呢?——把他們抬到壁龕之中做起神像來吧!——不錯呀,教他們也奏起無聲的音樂來吧!——新造的太陽,姐姐,怎麼還不出來?——她太熱烈了,怕她自行爆裂;還在海水之中浴沐着在!——哦,我們感受着新鮮的暖意了!——我們的心臟,好像些鮮紅的金魚,在水晶瓶裏跳躍!——我們什麼都想擁抱呀!——我們唱起歌來歡迎新造的太陽吧!合唱:太陽雖還在遠方,太陽雖還在遠方,海水中早聽着晨鐘在響:丁當,丁當,丁當。 萬千金箭射天狼,天狼已在暗悲哀,海水中早聽着葬鍾在響:丁當,丁當,丁當。 我們欲飲葡萄觥,願祝新陽壽無疆,海水中早聽着酒鍾在響:丁當,丁當,丁當。 此時舞台突然光明,只現一張白幕。舞台監督登場。舞台監督 (向聽眾一鞠躬) 諸君!你們在烏煙瘴氣的黑暗世界當中怕已經坐倦了吧!怕在渴慕着光明瞭吧!作這幕詩劇的詩人做到這兒便停了筆,他真正逃往海外去造新的光明和新的熱力去了。諸君,你們要望新生的太陽出現嗎?還是請去自行創造來!我們待太陽出現時再會![附白]此劇取材於下引各文中: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缺,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列子·湯問篇》) 女媧氏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始制笙簧。(《説文》) 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別名蒲昌海),河水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山海經·西次三經》) [2] 

女神之再生作品影響

全詩充滿了五四青年革命戰鬥的樂觀精神。是魯迅所期盼出現的摩羅詩人的典範,集中反映了五四運動的主題,對五四以後的詩風有着深遠的影響。 [1] 

女神之再生作者簡介

郭沫若 (1892-1978),乳名文豹,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1892年出生於四川樂山縣,祖籍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中國現代文學家、詩人、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之一,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1958年9月,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郭沫若著述頗豐,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除學術作品和資歷以外,郭沫若的品格和在建國後一系列政治運動中的表現受到廣泛的質疑。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