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壯文

鎖定
壯文(Sawcuengh)是壯族語言使用的文字,用來書寫他們的民族語言壯語。壯語的系屬有爭議,一般將其歸入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語支。 [1]  另有認為壯語更接近南島語系。由於長期受漢文化影響,壯族一直以來都借用漢字來書寫他們的語言。
壯族也像越南人(京族人)一樣,發明類似字喃的文字來記錄自己的語言,壯語稱之為Sawndip,一般稱之為方塊壯字。
中文名
壯文
外文名
Cuengh writing system
語    系
漢藏語系壯侗語族

壯文壯文分類

壯族 壯族
壯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為了便於記事和進行交流,在商周時期就創造了刻劃文字符號。這種文字在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中稱為sawgoek,意為本源書。從廣西出土的文物中看到,這種刻劃符號開始出現對物象輪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發展的趨勢,它比結繩記事前進了一步。後來,隨着漢文化在壯族地區的廣泛傳播,壯族先民又吸取並仿造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格,創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這就是史籍所稱的"土俗字",又叫"方塊土俗字"或"方塊壯字"。這種文字有的是借用漢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漢字注壯語音義,有些是創造的類象形字。
本源書和土俗字是壯族文字發展史上兩個階段的表現形式。學術界一般認為,壯族的土俗字始於,興於而盛於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師公唱本和民歌抄本傳世。壯族的許多傳統長詩、神話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由於歷史的原因,這種文字沒有得到規範和統一,至今亦只在民間的一定範圍裏應用。現經初步蒐集整理,已將流傳的土俗字集註成《古壯字字典》出版。"古壯字"這一概念的確認,既反映了其作為一種民族文字的歷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傳統壯字與今新創的拼音壯文區別開來。它表明壯族的文字歷史悠久,並隨着時代的前進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拼音壯文是在上世紀50年代創造的。建國後,人民政府為了提高壯族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幫助壯族人民創造了拼音壯文。這套拼音壯文以拉丁字母為字母,以壯族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武鳴縣的壯語語音為標準音。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通過了壯文方案,井批准在壯族地區試點推行。至此,壯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統一的文字。
壯文路牌
壯文路牌(2張)
一千多年前,壯族人民就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和發音、語義,創造了方塊壯字(土俗字),民間使用的土俗字據《古壯字字典》(蘇永勤等編)統計大約為4800個。
古壯字壯語稱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稱土俗書、土俗字、
方塊壯字,現定名為古壯字。它主要是藉助漢字六書的構字方法進行再創造。土俗字產生的年代,學術界大多認為是從唐代開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廣西上林縣)刺史韋敬辦撰寫的《澄洲無虞縣六合堅固大宅頌》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這些已成為形、聲、義統一的、結構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運用更加廣泛,據范成大於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載:"邊遠俗陋,牒訴券約專用土俗書,桂林諸邑皆然。今姑記臨桂數字。雖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長也。□同(音穩),坐於門中,穩也。□(大+坐)(亦音穩),大坐亦穩也。□(亻+小)(音嫋),小兒也,□(不+大)(音動),人瘦弱也。□(不+生)(音終),人亡絕也。(石+打)(音臘),不能舉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巖窟也。閂月(音攛),門橫關也。他不能悉紀。餘閲訟牒二年,習見之。"關於土俗字的字形及其應用,宋代莊禪的《雞肋篇》和周去非的《嶺外代答》等書也有所記載。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為壯族民間的書面文學用字。清初潯州(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推官吳淇的《粵風續九》中,採錄有俍、壯的"扇歌"、"擔歌"和"巾歌",即壯族男女把情歌寫在扇面,刻在扁擔和織(繡)在花巾上以此為信物,相贈定情。並稱其"文如鼎彝,歌與花鳥相間,字亦如蠅頭"。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編寫的歌本數以箱計。清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卷8《劉三蛆》條中説:"凡作歌者,毋論齊民與、瑤、壯人、山子等類,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錄焉,不得攜出,漸積遂至數篋。"產生於明代,流傳於右江河谷的二萬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傳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廣西宜山縣安馬鄉古育村廖士寬墓的詩碑,全用土俗字寫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腳體壯歌共120行,生動而詳盡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涼的情景。壯族民間的神話、故事、傳説、歌謠、諺語、劇本、寓言、楹聯、碑刻、藥方、家譜、契約等,多用土俗字記錄並流傳。在壯族的文化發展史上,土俗字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於各地的字形不一,古壯字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筆劃過繁,書寫不易,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沒有為行政公文和正規教育所採用(當然這也和壯族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政權有關)。

壯文歷史發展

壯文初期詩歌

直至在後來被人稱為壯族史上第一部公之於世的以方塊壯字書寫壯族民歌的集子《粵風·僮歌》中,仍保留大量的早期人們借用漢字記錄壯語詞的痕跡。例如:
原文字:寬介留麼妹?
寬的歌智廣。
寬介留麼妹?
寬解悶雙巡。
壯文:Fwen gaiqlawz ma nuengx?
Fwen dwg gociqgvangj.
Fwen gaiqlawz ma nuengx?
Fwen gaijmbwq song coenz.
漢義:唱什麼呀妹?
唱個智廣樹。
唱什麼呀妹?
唱個消愁曲。

壯文成形階段

經過語言學家長期研究、考評,大多認為方塊壯字成形於唐代(也有不少爭議)。但此時的方塊壯字見於史籍的並不多,這就表明了方塊壯字在唐代尚處於成形階段,還未在壯族地區廣泛流傳。

壯文流行階段

方塊壯字到了宋代數量變多。據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載:“邊遠俗陋,牒訴券約專用土俗書,桂林諸邑皆然。今姑記臨桂數字,雖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不(上)+長(下)’(音矮),不長也。䦟(音穩),坐天門中,穩也。‘大(上)+坐(下)’(亦音穩),大坐亦穩也。仦(音嫋),小兒也。奀(音動),人瘦也。‘不(上)+生(下)’(音終),人亡絕也。‘不(上)+行(下)’(音臘),不能舉足也。‘女(左)+大(右)’(音大),女大及姐也。‘石(上)+山(下)’(音磡),山石之巖窟也……他不能悉記。餘閲訟牒二年,習見之。”宋莊綽的《雞肋篇》載:“廣西里俗,多撰字畫,父子為恩,大坐為穩,不長為矮,如此甚眾。”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所載的字數更豐,有十三字之多。如書中載:“氽,音泅,言人在水上也。氼,音魅,言沒人在水下也。‘毛(外)+幾(內)’,音胡,言多髭。‘石(左)+井(右)’,東敢切,言以石擊水之聲也。”從諸史籍上看,宋代時流行於桂林一帶,“桂林諸邑皆然”。

壯文盛行階段

明清時期,方塊壯字在廣西壯族民間進入了盛行期。出現許多以方塊壯字撰文的長篇作品(包括歌謠、神話、傳説、故事、諺語、劇本、寓言、書信往來、楹聯碑刻、經文藥方、家譜地名等)。這一時期較著名的有清代乾隆年間李調元所輯的民歌集《粵風》,作品收集了明清初廣西潯江地區(今平南、桂平貴縣、武宣等縣)的民歌110首,其中壯歌37首,這些字其中有部分是方塊壯字。明清時期興盛的壯族歌圩以及歌圩的世代相傳,也促進了方塊壯字的普及。歌圩是壯族羣眾性聚會的一種傳統活動,其中之一就是男女青年在歌圩中唱歌擇偶,因此,不會唱歌的人要想找到理想的配偶那是很難的。這種習俗迫使壯族人人學歌,人人唱歌。學歌時主要以前人留下的歌本為教材。這些歌本均用方塊壯字記錄歌詞,教員則由一位諳知方塊壯字的老歌手擔當。教歌時先教方塊壯字,而學歌的人必須先學方塊壯字,只有認識了方塊壯字才能唱歌。這樣,在歌圩盛行時期,壯族地區人人是歌手,同時,人人也識方塊壯字,這就促進了方塊壯字的普及。

壯文現代使用

進入50年代,仍有不少壯族人用方塊壯字來記錄壯歌,書寫壯語地名,有的農民還用它來通信。廣西德保縣、靖西縣等地甚至用方塊壯字編寫壯劇腳本,即使在推行拼音壯文期間也是如此。此外,民間還流傳大量的方塊壯字手抄本,例如壯族經詩《布洛陀》、壯族歌集《但唱歌》等。廣西少數民族古籍出版規劃領導小組編撰了國內外第一本《古壯字字典》。

壯文方塊壯文缺點

方塊壯字雖然從古到今一直沿用,顯示了較強的生命力,但始終未能成為壯族間通行文字,這與文字本身的缺點有很大的關係:首先,方塊壯字比漢字要難寫、難讀、難記。這三難本是漢字的缺點,而方塊壯字大多是借用兩個以上繁難的漢字組合而成,因此更顯得筆畫繁多,結構複雜,非常難寫;此外,還有許多字不能見字讀音,必須一字一字地認記,進分難讀。其次,方塊壯字不是超方言文字,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文字形體。再次,方塊壯字以漢字的讀音去記錄壯語詞的讀音,難於達到準確性,因為漢語語音和壯語語音是兩個不同的系統,兩者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用前者去記錄後者,必然有誤差,而這種誤差則使文字失掉科學性。
由於方塊壯字上述的缺點,使它在公共場合很難有立足之地,只能囿於民間小範圍內流行,不為歷代政府和學校所採用,這就限定了它不可能成為全族通用的文字。不過,這些壯字使用起來不太方便,所以使用的人也不太多。

壯文新老壯文比較

壯文老壯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為壯語發明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書寫,並加上數個特殊字符去標示壯族特有的發音和音調的壯文方案。這套字母方案一直在全國通用:不單隻廣西境內的官方機構都掛有漢、壯雙語的門牌,人民幣上亦印有這種新文字書寫的發行方中國人民銀行及面額。

壯文新壯文

到了1980年代後期,由於壯文的特殊字符在當時的計算機水平來説,對壯文信息化造成了妨害,政府又修訂原有的壯文,將特殊字符用兩個拉丁字母來標示,並將一些罕用的字母當作標調符號使用。這就是現時的壯語文字。在新版的人民幣上亦採用了新版本的壯語文字。

壯文比較

我們可以比較新舊版人民幣,比較一下新、舊版壯語文字的分別。
新壯文方案:
聲母:b [p] mb [ɓ] m [m] f [f] v [v]
d [t] nd [ɗ] n [n] s [θ] l [l]
c (2020改寫sy) [ɕ] y [j] ny [ɲ]
g [k] ng [ŋ] r [ɣ]
by [pʲ] gy [kʲ] my [mʲ]
h [x] gv [kʷ] ngv [ŋʷ]
壯語與馬來語對比
ny (馬來語、塔加洛語、壯語) IPA:[ɲ]
c (馬來語)/ty (塔加洛語) IPA:[tɕ]
j (馬來語)/dy (塔加洛語) IPA:[dʑ]
sy (馬來語與塔加洛語)/c (壯語) IPA:[ɕ]ly (塔加洛語) IPA:[ʎ]
y (馬來語、塔加洛語、壯語) IPA:[j]
馬來語當中的ny、c、j、sy、y讀作[ɲ]、[tɕ]、[dʑ]、[ɕ]、[j],彝語拼音讀作ny、j、jj、x、y。
塔加洛語當中的ny、ty、dy、sy、ly、y讀作[ɲ]、[tɕ]、[dʑ]、[ɕ]、[ʎ]、[j],之前使用[n]、[t]、[d]、[s]、[l]加半元音[j]讀作[ɲ]、[tɕ]、[dʑ]、[ɕ]、[ʎ]、[j],西裏爾字母讀作њ、ћ、ђ、с́、љ、j。
方案一:[ɲ]、[tɕ]、[dʑ]、[ɕ]、[ʎ]、[j]
方案二:[ɲ]、[cç]、[ɟʝ]、[ɕ]、[ʎ]、[j]
方案三:[ɲ]、[c]、[ɟ]、[ɕ]、[ʎ]、[j]
方案四:[nj]、[tj]、[dj]、[sj]、[lj]、[j]
(注意:韓語日語蒙古語、斯拉夫各國語言、壯語、英國地方語言(只有曼島語蘇格蘭蓋爾語)、愛爾蘭語、羅曼語言、冰島語法羅語、非洲各國語言使用輔音+ʲ組合。)
韻母(a、o後加e表示短音;i、u、w後加e表示長音或過渡音;e只有長音;韻母ae是aei的縮略):
a [aː] ae [a] e [e] o [oː] oe [o] u [u] w [ɯ]
ai ae ei ui wi
au aeu eu iu ou
aw
am aem em iem im om oem uem um
an aen en ien in on oen uen un wen wn
ang aeng eng ieng ing ong oeng ueng ung wng
ap aep ep iep ip op oep uep up
at aet et iet it ot oet uet ut wet wt
ak aek ek iek ik ok oek uek uk wk
ab aeb eb ieb ib ob oeb ueb ub
ad aed ed ied id od oed ued ud wed wd
ag aeg eg ieg ig og oeg ueg ug wg
聲調:舒聲調有六個,促聲調有兩個(分長短音,四個調值)調類:第一調 第二調 第三調 第四調 第五調 第六調 第七調 第八調
調值:24/31/55/42/35/33長音35、短音55 長音33、短音33
第二版本
1.a=ǎː
2.az=a᷆ː
3.aj=áː
4.ax=âː
5.aq=a᷄ː
6.ah=āː
7.ap/at/ak=áːp̚/áːt/ áːk̚
8.ab/ag/ad=āːp̚/āːt̚/āːk̚
元音加聲調
[ǎ] [a᷆] [á] [â] [a᷄] [ā]
[ǎː] [a᷆ː] [áː] [âː] [a᷄ː] [āː]
[ě] [e᷆] [é] [ê] [e᷄] [ē]
[ěː] [e᷆ː] [éː] [êː] [e᷄ː] [ēː]
[ǐ] [i᷆] [í] [î] [i᷄] [ī]
[ǐː] [i᷆ː] [íː] [îː] [i᷄ː] [īː]
[ǒ] [o᷆] [ó] [ô] [o᷄] [ō]
[ǒː] [o᷆ː] [óː] [ôː] [o᷄ː] [ōː]
[ǔ] [u᷆] [ú] [û] [u᷄] [ū]
[ǔː] [u᷆ː] [úː] [ûː] [u᷄ː] [ūː]
[ɯ̌] [ɯ᷆] [ɯ́] [ɯ̂] [ɯ᷄] [ɯ̄]
[ɯ̌ː] [ɯ᷆ː] [ɯ́ː] [ɯ̂ː] [ɯ᷄ː] [ɯ̄ː]
聲調字母
聲調 (舒聲調)字母調值描述詞例第一調-24低升son 第二調-z31低降mwngz第三調-j55高平hwnj爬上第四調-x42高降max第五調-q35高升gvaq第六調-h33低平dah例句
新版壯文
Boux boux ma daengz lajmbwn couh miz cwyouz, cinhyenz caeuq genzli bouxboux bingzdaengj.
Gyoengq vunz miz lijsing caeuq liengzsim, wngdang daih gyoengq de lumj beixnuengx ityiengh.
國際音標
[pôu pôu mǎː ta᷆ŋ la᷆.ɓɯ̌n ɕōu mi᷆ ɕɯ̌.jo᷆u ɕīn.je᷆n ɕa᷄u̯ ke᷆n.lǐ pôu.pôu pi᷆ŋ.táŋ]
[kʲo᷄ŋ vu᷆n mi᷆lí.siŋ ɕa᷄u líːŋ.sǐm ɯ̌ŋ.tǎŋ ti kʲo᷄ŋ tě lúm pêi.nûːŋ ít̚.jīːŋ]
英語版本
All human beings are born free and equal in dignity and rights. They are endowed with reason and conscience and should act towards one another in a spirit of brotherhood.
參考資料
  • 1.    範洪貴.《壯語文》:廣西民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