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承恩

(明代文學家)

編輯 鎖定
吳承恩(約1500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居士,又稱射陽山人,南直隸淮安府山陽縣河下(今江蘇淮安)人(一説安徽桐城),祖籍安東明代文學家。 [32] 
吳承恩自幼敏慧,博覽羣書,尤其喜愛神話故事。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舉為歲貢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遷居南京,以賣文為生。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任浙江長興縣丞,不久辭官歸去。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書,終老於家。
近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吳承恩是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的最後完成者。 [27]  [30] 
(概述圖吳承恩像取自中國青年網) [7] 
本    名
吳承恩
汝忠
射陽山人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一説安徽桐城)
出生日期
約 1500年(一説約1506年)
逝世日期
1582年(一説1580年)
主要作品
西遊記
射陽先生存稿
主要成就
寫定章回體長篇小説《西遊記》 [6] 

吳承恩人物生平

編輯

吳承恩少年成才

吳承恩家祖籍安東(今江蘇漣水),先祖在元末明初遷居當時淮安河下,至吳承恩已五代。父親是商人,生前十分希望兒子能考取功名,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 [8-9] 
吳承恩從小勤奮好學,過目成誦。精於繪畫、書法、填詞、圍棋,喜歡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如《百怪錄》《酉陽雜俎》等小説或者野史。當時的名人朱應登恃才傲物,見到吳承恩後極為欣賞,説吳承恩能夠讀盡天下的書,把自己私藏的一半書籍送給吳承恩。 [9] 

吳承恩讀書求仕

嘉靖六年(1527年),吳承恩娶户部尚書葉琪的曾孫女為妻。 [10] 
嘉靖八年(1529年),吳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創辦的龍溪書院讀書,得到葛木的賞識。其時吳承恩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 [11] 
嘉靖十年(1531年),吳承恩來到南京的江南貢院參加鄉試,但不幸名落孫山。 [9] 
嘉靖十一年(1532年),吳承恩帶着失意的心情陪父親外出遊歷。 [9] 
嘉靖十三年(1534年),吳承恩再次來南京考試,又一次落第而歸。 [12] 
嘉靖十六年(1537年),吳承恩又來到南京考試,同樣又是敗北。 [12]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吳承恩完成了《西遊記》初稿。 [12]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吳承恩來到南京國子監讀書。 [9] 

吳承恩官宦生涯

吳承恩塑像 吳承恩塑像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吳承恩人到中年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 [11]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小股倭寇深入到明朝腹地,甚至襲擾南京。吳承恩想投筆從戎,參軍抗倭,不過並未成行。 [9]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由於母老家貧,吳承恩擔任浙江長興縣丞,常與友人朱曰藩豪飲,寄趣於詩酒之間,和嘉靖狀元沈坤、詩人徐中行有往來。 [11]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吳承恩任潞安府(今山西長治)通判。 [13]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終因受人誣告,回到家鄉歸隱。 [11] 
隆慶二年(1568年),吳承恩任蘄州荊王府紀善 [14] 

吳承恩着力寫作

隆慶四年(1570年),吳承恩從蘄州(今湖北蘄春)荊王府回鄉,開始着力撰寫《西遊記》。 [4]  [15] 
萬曆元年(1573年),吳承恩完成《西遊記》的撰寫(萬曆二十年出版)。 [3] 
吳承恩晚年放浪詩酒,約萬曆十年(1582年),貧老以終。 [2]  [4]  [16]  [32] 

吳承恩主要影響

編輯

吳承恩小説

吳承恩最主要的成就在於最後完成《西遊記》。由於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吳承恩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於是運用志怪小説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吳承恩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西遊記》就是以“唐僧取經”歷史事件為藍本,經過藝術加工反映明代社會現實的一部志怪小説。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上歷經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5] 
《西遊記》封面 《西遊記》封面
《西遊記》顯示了高度的思想藝術成就。第一,小説統一了物性、人性與神性。《西遊記》中那些神魔人物給讀者留下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這是因為作者在作品中統一了那些妖魔鬼怪的物性、人性與神性。“物性”是指作為某一種動植物的精靈,它的外貌和習性得到了保留,例如《西遊記》中孫悟空身上保留了猴子機靈的習性、蜘蛛精會吐絲、魚精水性等。而“人性”是指把人的七情六慾賦予到每個妖魔鬼怪的身上,使他們有人的特點,進而使這些妖魔鬼怪具有了“人性”。與此同時,這些妖魔鬼怪又擁有神奇的本領,因而他們又具有了“神性”。作者就是在“真”與“幻”的轉變過程中,使作品實現了物性、人性與神性有機的結合。第二,小説描繪的人物形象是多角度的。《西遊記》的人物形象之所以深受讀者喜愛,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在刻畫人物時採用的是多角度、多色調的刻畫手法。換言之,就是把一些人物安排在日常的平民社會中,進而使複雜的性格被多色調地刻畫出來。比如孫悟空的身上有很多普通人的特點,他在與人交流時常會出現江湖術語、市井粗話以及一些行話。雖然孫悟空是一個動物,但是他是一個理想化的英雄人物。所以即使他的身上有普通人的特點一人性,也不影響其神性的展現。豬八戒就與孫悟空不同,雖説他是天蓬元帥,長得也十分醜陋,但是豬八戒更像一個普通人,人情味在其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顯現。例如,豬八戒在高老莊幹活時是十分勤快的,這都是由於他本性憨厚、純樸因此才被翠蘭的父親看中要招為女婿。當他加入取經隊伍時,遇到妖怪也能勇敢地揮起釘杷向妖怪的腦袋敲去。雖然有時會耍一些小聰明,但也在取經的路上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這些都是豬八戒的優點所在,他的身上還有普通人的缺點,例如好色、貪吃、偷懶以及特別在意自己的得失。作者通過對豬八戒不同方面的描寫,展示了一個更加親切的人物。在《西遊記》中只有多角度地對人物進行刻畫,才會有那麼多深受讀者喜愛的人物形象。第三,小説在幻筆中加入了戲言。戲言的加入使作品的喜劇色彩與幽默氣氛更加地濃厚。因此,這種戲言並不是作者有意而為之,只是其信手拈來的產物,與作品的主旨與人物性格的刻畫聯繫甚微。比如第四十二回寫孫悟空去向觀音菩薩借淨瓶時,觀音要他“腦後救命的毫毛拔一根與我作當”,孫悟空非常不願意,這時觀音菩薩罵道:“你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這善財也難捨。”這“一毛不拔”就是順手點綴的“戲言“,聽了之後讓人不自覺地輕鬆一笑。《西遊記》中有些戲言還能體現人物性格,豬八戒有時的戲言能夠表現其愛説大話的一面。有時戲言是在幽默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辛辣的諷刺,進而戲言在這裏也是一把諷刺世態的利劍。 [33] 
《西遊記》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西遊記》的藝術想象奇特,豐富、大膽,在古今小説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孫悟空活動的世界近於童話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豐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於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西遊記》的人物,情節,場面,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着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於接受。 [17]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説的經典之作,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此書一問世,就被譽為“四大奇書”之一,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 [5] 
除了《西遊記》外,吳承恩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説集《禹鼎志》。這是寓有鑑戒意味的短篇志怪小説,不過已經失傳,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5] 

吳承恩詩文

吳承恩現存240餘首詩歌詞曲、障詞及頌讚。除一些障詞、頌讚屬於應酬外,大多極富有歷史、文學藝術價值。 [18] 
吳承恩的詩情真意切、激情四溢,多有名篇佳作傳世。詞則託物寄情,真趣盎然,頗“有秦少游之風”。小令、套數清新雋永、意藴深長。如《二郎搜山圖歌》是吳承恩精心構思的上品,雖是題畫詩,卻假借二郎神搜山捉妖的神話故事,揭露了當時“五鬼”“四凶”橫行的黑暗現實,期望“胸中磨損斬邪刀”,“救月有夭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這與《西遊記》讚揚孫悟空“大鬧天宮”的英雄主義精神與氣概非常相似。《宿田家》“柴門閉流水,犬吠花上月”堪稱絕句精品。最能表現吳承恩個性的則當數《送我入門來》《贈沙星士》等。恰如張綿也所評“上自漢魏盛唐,下至宋元諸家,靡不出入其間,師兼眾長而不拘一格”,“在藝術風格上,有漢魏的古樸,有盛唐的豪放,有晚唐的清麗,也有元白的平易”(《漫説西遊》)。 [18] 
吳承恩詩文詞賦曲藝術特色鮮明,其成就在明代文壇不遜於“前後七子”、唐宋派諸大家。吳承恩的古文作品如《賀學博未齋陶師膺獎序》對當時社會風氣的揭露逼真而傳神:“夫不獨觀諸近世之習乎?是故匍匐拜下,仰而陳詞,心悸貌嚴,瞬間萬慮,吾見臣子之於太上也,而今施之長官矣;曲而跽,俯而趨,應聲如霆,一語一僂,吾見士卒之於軍帥也,而今行之縉紳矣;笑語相媚,妒異黨同,避忌逢迎,恩愛爾汝,吾見婢妾之於閨門也,而今聞之丈夫矣;手談眼語,譸張萬端,蠅營鼠窺,射利如蜮,吾見駔儈之於市井也,而今布之學校矣。”《贈衞侯章君履任序》揭露官場腐敗:“況乎行伍日凋,科役日增,機械日繁,奸詐之風日竟,其何以為之哉?”這與宗臣的《報劉一丈書》對當時官場污濁與官吏的腐敗揭露非常相似,作者對現實的觀察十分敏鋭細緻。吳承恩的《陌上佳人賦》堪與陶潛《閒情賦》相媲美。 [18] 

吳承恩文論

吳承恩在文論上又頗有建樹,論詩作文講究“情”“趣”。他在《留翁遺稿序》中道“是編所載,率多鄉國之應酬,山溪之吟詠,所謂什之一二者。然即觀之,則有見夫其情適,其趣長,其聲正,廟堂之冠冕,煙霞之色象,蓋兩得之;誠有得之言,治世之音也。豈與夫事聱牙而工藻繢者同日而語耶?”論詩説文講求“情”是中國文論的傳統,吳承恩遵循文學創作規律顯而易見,而推崇“趣”則是當時的時代風尚。公安派之袁宏道、戲劇大家湯顯祖均把“趣”作為評價文章的標準。在文學創作上強調“情”“趣”恰是針對當時文壇的復古主義之風,期望衝破復古擬古的牢籠,恢復文學創作的本性——“獨抒胸臆,不拘格套”。吳承恩恰恰是唐宋派、公安派之先驅同道,其意義決不僅限於此。 [18] 
吳承恩在《花草新編序》中説:“重其人兼重其言,惟其藝不惟其類。麗則俱收,鄭衞可班於雅頌;洪纎並奏,鄶曹無間於齊秦。”強調文學創作的實績,重視藝術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麗”,美也,藝術形式美是其價值之所在。這就突破了明前後七子的復古主義文學觀,獨樹一幟,倡導文藝創作的“情”“摯”,追尋“奇”“麗”的藝術風格。吳承恩在《范寬溪山霽雪圖跋》中強調“真趣”“意象如生”;在《題沈青門寄畫海棠用東坡定惠院韻》中高倡“真趣”“獨絕”,雖是題畫詩,卻顯見其鑑賞旨趣——“意先足”“奇賞”“絕流俗”“傳神”“真淑”等。在《序技贈寫真李山人》中又強調“情趣”“真趣”,與後代公安派李贄的文學主張非常相似。 [18] 
吳承恩與明代前後七子同時代,其文藝思想也與他們相近,故其詩作,多自胸臆出之。吳承恩的詩作浪漫主義氣息又特濃,故被陳文燭稱為“李太白、辛幼安之遺也”(《中國文學批評史》)。吳承恩見識非凡,不僅看到當時的文壇之弊,而且能跳出復古主義的圈子,獨樹一幟,強調“謝朝華”“蓄多識”“去陳言”“漱芳潤”。在詩文創作中,“率自胸臆出之,而不染於色澤,舒徐不迫,而不致促弦而窘幅,人情物理,即之在耳目之前,而不必盡究其變”。這便超越了前後七子,而獨步文壇。 [5]  [18] 

吳承恩歷史評價

編輯
《天啓淮安府志》:“性敏而多慧,博極羣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 [19] 
長興縣誌》:“性耽風雅,作為詩,緣情體物,習氣悉除。其旨博而深,其辭微而顯,張文潛後殆無其倫。” [20] 
陳文燭《吳射陽先生存稿敍》:“今觀汝忠之作,緣情而綺麗,體物而瀏亮,其詞微而顯,其旨博而深。《明堂》一賦,鏗然金石。至於書記碑敍之文,雖不擬古何人,班孟堅柳子厚之遺也。詩詞雖不擬古何人,李太白辛幼安之遺也。蓋淮自陸賈、枚乘、匡衡、陳琳、鮑照、趙嘏諸人,鹹有聲藝苑,至宋張耒而盛;乃汝忠崛起國朝,收百代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沉辭淵深,浮藻雲峻,文潛以後,一人而已,真大河韓山之所鍾哉!汝忠與寶應朱子價,自少友善,其文名與之頡頏;乃子價為太守,而汝忠沉於下寮。茲稿出,當與《山帶閣集》並傳,射陽射陂之上,有兩明珠也。因綴數語冠於簡端。” [21] 
李維楨《吳射陽先生集選敍》:“嘉隆之間,雅道大興,七子力驅而近之古,海內翕然鄉風。其氣不得靡,故擬者失而粗厲;其格不得逾,故擬者失而拘攣;其蓄不得儉,故擬者失而糅雜;其語不得凡,故擬者失而詭僻。至於今而失彌滋甚,而世遂以罪七子,謂李斯之禍秦,實始荀卿。而獨山陽吳汝忠不然,汝忠於七子中,所謂徐子與者最善,還往倡和最稔。而按其集獨不類七子友。率自胸臆出之,而不染於色澤,舒徐不迫,而亦不至促弦而窘幅。人情物理,即之在耳目之前,而不必盡究其變。蓋詩在唐與錢劉元白相上下;而文在宋與廬陵南豐相出入。至於扭織四六若蘇端明,小令新聲若《花間》《草堂》,調官徵而理經緯;可諷可歌,是偏至之長技也。大要汝忠師心匠意,不傍人門户籬落,以釣一時聲譽,故所就如此。” [21] 
朱彝尊《明詩綜》卷四十八:“習氣息除,一時殆鮮其匹。” [18] 

吳承恩人際關係

編輯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
吳銘
曾任浙江餘姚縣儒學訓導 [8] 
祖父
吳貞
國子監監生,曾任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儒學教諭 [8] 
祖母
梁氏
平民 [8] 
父親
吳鋭
平民 [8] 
母親
徐氏
吳鋭正妻 [8] 
生母
張氏
吳鋭偏房 [8] 
吳承嘉
嫁沈氏 [8] 
葉氏
南宋初年宰相葉衡後人,户部尚書葉淇曾孫女 [8] 
吳鳳毛
葉氏所生,早夭 [8] 

吳承恩主要作品

編輯

吳承恩作品綜述

吳承恩代表作品為長篇小説《西遊記》,另著詞集《花草新編》及短篇小説集《禹鼎志》(《禹鼎記》)等,大多散佚。詩作有《二郎搜山圖歌》《海鶴蟠桃篇》《春曉邑齋作》《楊柳青》《長興作》《秋興》《金陵客窗對雪》《田園即事》《桃源圖》《堤上》《舟行》《題沈青門寄畫海棠用東坡定惠院韻》等;詞作有《點絳唇》《浣溪沙》《如夢令》《西江月》《滿江紅》等;散曲作品有《沉醉東風》《醉太平》《水仙子》《駐雲飛》《梁洲序》《滿庭芳》等。吳承恩詩文,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四卷存世,包括詩一卷,散文三卷,卷四末附小詞三十八首。另有《續稿》一卷。 [5]  [16] 

吳承恩人物爭議

編輯

吳承恩生年之爭

  • 1510年説
魯迅中國小説史略》、北大中文系編《中國小説史》、遊國恩主編《中國文學史》都取這一説。這一説並無可靠證據,似乎只是一種大致的判斷和約定俗成。 [1]  [15] 
  • 1500年説
1958年,劉修業根據1930年故宮的鉛印本《射陽先生文存》重新輯校出版了《吳承恩詩文集》,並在後面附了一個《吳承恩年譜》,提出吳承恩生於1500年一説,但也沒有明確的直接證據。由於劉氏《年譜》的影響,接受1500年説的人不少,如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 [1]  [15] 
  • 1504年説
蘇興在1980年出版的《吳承恩年譜》對吳承恩生平的研究多有突破,其中包括將吳承恩的生年定為1504年。蘇興利用吳承恩詩文的系年,指出1510年説和1500年説不合理之處甚多,但他也承認1504年並不是一個確定的數據,而只是一個區間,1506年或稍後也有可能。 [1]  [15] 
  • 1506年説
最早為汪馥泉提出。蘇興曾提到過吳承恩生於1506年的可能,並且未予否定。在1991年劉懷玉箋校原劉修業輯校的《吳承恩詩文集》時,附錄了一個由他整理的“吳承恩年表”,也認定吳承恩生於1506年,但年表過於簡略,未提出更多理由。蘇興在《吳承恩年譜》《吳承恩小傳》中對他們之間的關係做過比較詳細的研究,認為朱曰蕃在贈詩中對吳有期待、責備的口吻,應長於吳承恩;而以吳承恩對沈坤的口氣上看,其年齡要大於沈坤(朱曰蕃生於1501年,沈坤生於1507年),吳承恩的年齡不能長於朱曰蕃,不能小於沈坤,那在主證的背景下就只有1506年一個選擇。 [1]  [15] 

吳承恩卒年之爭

  • 1580年説
胡適、魯迅開始研究吳承恩時,不約而同地將吳承恩的卒年定為1580年。雖然他們都沒有説明證據,但估計與《瑞龍歌》有關。《瑞龍歌》作於1579年春,是至今所見到的吳承恩的最後一首作品,此後再也沒有見到他的行蹤,估計他的謝世距此不會太遠。 [1]  [15] 
  • 1582年説
吳承恩的好友、曾任淮安府知府的陳文燭於1590年夏在吳承恩詩文集《射陽先生存稿》序言中説:“吳汝忠卒幾十年矣。”“卒幾十年矣”就是逝世已幾乎十年的意思,但這畢竟是一個語氣上有彈性的説法。以蘇興為代表的流行意見認為,“幾近十年”,從語氣中看出與十年還是應有一段距離,因此以提1582年為宜。 [1]  [15] 

吳承恩《西遊記》作者

  • 吳承恩説
最早提出《西遊記》作者是吳承恩的是乾隆時江蘇淮安籍學者吳玉搢。吳玉搢認為百回本《西遊記》的作者是他同鄉明朝人吳承恩。他在《山陽志遺》卷四説:“天啓舊志列先生(指吳承恩)為近代文苑之首,……及閲‘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為先生著,……書中多吾鄉方言,其出淮人無疑。”這是指天啓《淮安府志》卷一九藝文志“淮賢文目”中,著錄有“吳承恩《射陽集》四冊卷,《春秋列傳序》,《西遊記》”,其中包含題名為“西遊記”的作品;同時,章回小説《西遊記》中也多有蘇北方言,由此兩點判定吳承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 [27] 
吳玉搢這個説法當時雖得到阮葵生、丁晏等淮安鄉人的響應,但未產生很大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魯迅《中國小説史略》、胡適《西遊記考證》都採用了這個説法,並對吳承恩的事蹟作了考訂,從此吳承恩著西遊記這件事就幾乎成為家喻户曉的文學常識。 [32] 
吳承恩著《西遊記》説的流行並非偶然,具有豐富的證據支撐。主要有:吳承恩曾任職於湖北荊憲王府,符合《刊西遊記序》中指出的“《西遊記》出於藩王府”這個條件;《淮安府志》關於吳承恩生平個性,特別是“吳承恩著《西遊記》”有明確記載;吳承恩《射陽先生存稿》(後編為《吳承恩詩文集》)與《西遊記》存在多方互證;《西遊記》具有諸多淮海地緣特徵,如一説孫悟空原型為淮河神猴無支祁、唐僧籍貫為海州聚賢莊等。 [30] 
  • 非吳承恩説
吳承恩究竟是不是《西遊記》作者,學界觀點仍有分歧。今見最早的《西遊記》 版本是明代萬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遊記》,未署作者姓名。 [35]  舊傳百回本《西遊記》的作者為丘處機,此説隨着錢大昕對《長春真人西遊記》原書的披露而不攻自破。《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中指出,從《西遊記》問世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三百餘年裏,各種刊本或署朱鼎臣編輯,或只署華陽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處機撰,沒有一本承認吳承恩的著作權。胡適1921年的《西遊記序》也説此作“是明朝中葉以後一位無名的小説家做的”。 [27] 
章培恆指出,在清初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裏是把“吳承恩西遊記”著錄進卷八史部地理類的,可見前述《淮安府志》著錄的吳承恩的《西遊記》,應是地理類的遊記而並非章回小説,而且吳承恩曾仕明荊王府的紀善官職,從他的故鄉蘇北淮安到湖北蘄州的荊王府正可説是“西遊”。從方言看,《西遊記》的作者也可能並非蘇北人吳承恩。章文已考知百回本《西遊記》中“實是長江北部地區的方言與吳語方言並存”,又考知《永樂大典》所引“夢斬涇河龍”一段中“本存在蘇北地區的方言,卻無吳語方言,經百回本的作者加工後,增添了吳語方言,但沒有再增添蘇北地區的方言”。 [28] 
黃永年贊同章培恆的觀點,並補充論據:其一,百回本的原本初刻應在嘉靖初年就已出現,而吳承恩其人一般估計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才出生,到嘉靖元年(1522年)他才二十二,寫成百回、二十卷的大部頭《西遊記》,而且寫得如此“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可能性很有限。其二,黃壽成注意到,百回本二十九回的回目是“脱難江流來國土,承恩八戒轉山林”,如果吳承恩真是作者,不應在這裏用上“承恩”二字,而且用在形象並不光輝的“八戒”前面。 [29] 

吳承恩後世紀念

編輯

吳承恩墓址

吳承恩墓 吳承恩墓
吳承恩墓位於淮安城東南的馬甸鄉二堡村,在大運河東堤東的南乾渠東邊。墓園呈方形,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墓前豎有1.5米高的石碑,上刻有陰文“荊府紀善吳公承恩之墓”10個字。墓南10米有4柱3門帶脊檐的牌坊一座。柱高8米,橫坊書有楷書“吳承恩之墓”五字。 [22] 
1974年12月,吳承恩及其父吳鋭之墓同時被盜。1981年8月,淮安市人民政府找到吳承恩的墓地,並建為吳承恩墓園。1987年9月,吳承恩墓被淮陰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22-23] 

吳承恩故居

吳承恩故居
吳承恩故居(2張)
吳承恩故居坐落在淮安市淮安區河下古鎮的打銅巷12號,是一座明代風格明顯的古典園林建築羣,由故居本體、吳承恩生平陳列廳、玄奘紀念堂、美猴王世家藝術館、六小齡童工作室五個部分共同組成,是國內唯一綜合展示西遊記文化和紀念吳承恩的場所。 [24] 

吳承恩研究會

經中國西遊記文化研究會批准,中國西遊記文化研究會吳承恩研究專業委員會落户淮陰師範學院。該專業委員會是中國西遊記文化研究會第一個在總部之外設立的專業委員會,由全國《西遊記》研究知名專家蔡鐵鷹教授擔綱主任,竺洪波、徐習軍、王毅、劉懷玉、徐朝紅為副主任。 [25] 

吳承恩小説獎

“吳承恩長篇小説獎”由《人民文學》雜誌社與江蘇淮安區委區政府共同設立。該獎項每兩年一屆,以獎評期內公開出版的,能體現長篇小説完整性藝術構思與創作要求、字數13萬字以上的作品為評獎對象,通過公開徵集入圍作品的方式進行。每屆獲獎作品的數量為5部。2017年12月28日,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説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 [7]  [26] 
2022年9月11日,第三屆吳承恩長篇小説獎頒獎典禮在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舉行。 [34] 

吳承恩史料索引

編輯
明代宋祖舜《天啓淮安府志》 [19] 
清代趙定邦《長興縣誌》 [20] 

吳承恩藝術形象

編輯
吳承恩與西遊記
吳承恩與西遊記(2張)
2010年中國電視劇《吳承恩與西遊記》由知名演員六小齡童飾演吳承恩。 [31] 
2017年獲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説獎”的祁宏小説《大師吳承恩》以吳承恩為小説主人公。 [2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