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玉搢

鎖定
吳玉搢 (1698年—1773年),清代古文字和考古學家。字籍五,號山夫,江蘇山陽人(今江蘇淮安人)。乾隆帝10年歲貢生。
幼承家學,八九歲即喜辨識古字。少長,究心六書,博通羣籍,旁及金石彝器,學有本源。合同異之跡,析流傳之變,形聲既明,訓詁斯定,考證經傳,指摘論謬,著為《説文引經考》《金石存》《別雅》,皆刊行於世。遊歷大江山谷,訪求奇人逸士,採獲古蹟,證其所學。窮冬,匹馬走塞上,登居庸關,所至就戍卒野人,詢以山川古戰場陳跡。徘徊叢莽落日中,進行廣泛實地考察,學問大進,名聲亦大作。遊京師,時翁方綱朱筠以金石考據稱專家,聞吳至,爭出所著向吳請教。主尚書秦蕙田家,秦所著《五禮通考》多出吳之手訂。當時,有奇文殘字,博物家所不能辨者,皆踵門求教。晚官鳳陽府訓導,年76卒。
本    名
吳玉搢
別    名
吳山夫
頓研
鈍根
籍五
山夫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徽廣德
出生日期
1698年
逝世日期
1773年
主要作品
《鑄錯軒稿》
《桐川樂府》。

吳玉搢人物生平

吳玉搢,字藉五,號山夫,晚號頓研、鈍根,康熙三十七年(1698)生於淮安書香世家。祖父名會,又名德義,字東樞,貢生,“績學植行,里人奉為大師”,死後學者尊為真士先生。父寧謐,又名仕跡,字靜公,康熙甲子(1684)舉人,“選廣德州(今安徽廣德)學正”,好禮、經、樂府,諳訓詁學。“性好賓客,雖冷署,坐客常滿,善書法,求者無虛日”,著有《鑄錯軒稿》《桐川樂府》。 [1] 
吳玉搢八歲隨父在署衙,耳濡目染,喜辨識古字,“既長博覽羣書,精心考究”,“精小學”,“凡六書原委者,字櫛音譯,審其同異,訂其訛謬”,有志於金石訓詁。年將弱冠,友人張芝橋為其拓濟州漢碑詩,從此以後,“嗜此廢寢食”。一次吳玉搢路過蘇州,有人告訴他書肆有《亭林全集》出售,他“急往購之”,購得書“橐中金已盡”,無回家的盤纏,“遂搭吳江鴨嘴船梢篷渡江,寒風淒厲,以片席蔽體,四顧江天,曠然一覽,不知其苦也。”一路上雖歷經辛苦,亦不以為然。後來吳玉搢在回憶這段往事時説:“嗣後,日置此書案上,時時展讀,心知其妙,特未能盡耳。”其好學精神,感人至深。吳玉搢二十一歲回淮參加歲考,“補淮安府學附生”,二十五為“廩膳生”。第二年父逝,“扶柩歸葬”。以後又參加了幾次鄉試,均不售,於是“客授海州、濟寧”。每到一地,即尋訪碑刻銘文,為後來著書立説,積累資料。清學者吳進《續山陽耆舊詩》雲:“先生曾訂《金石存》輯成十五卷,續輯二卷,甚費苦求,既不能如顧寧人(即顧炎武)、朱竹拄(即朱彝尊)足跡遠到,而見聞又苦未廣,惟恃陝西人販字帖者,每歲過淮,必延款二飯,託其四訪古帖,有初出土碑板,無論斷缺,即略存數字,亦減炊典衣,湊價如數買之”。“以是日久,多所累積,。再以訪求故家遠客,或響拓,皆借抄焉。”吳玉搢亦稱自己“性喜涉獵,苦善忘,往往有所見聞,輒舉筆纂錄,至金石文字尤所酷嗜,弱冠後,孜孜蒐集,雖力有不逮,然目之所遇亦無遺棄。”(《金石存自序》)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吳玉搢終於乾隆三年完成了專著《金石存》和《説文引經考》,並於四年後寫成了《別雅》。該書“取字體之假借通用者,依韻編之,各注所出,而為之辨證,於考古深為有功……然就所徵引,是以通古籍之異同,疏後學之凝滯,猶可以考見漢魏以前,聲音文字之概,是固小學之資糧,藝術之津筏,非俗儒剽竊之書所能彷彿也。”(段朝端《吳山夫先生年譜》)後《別雅》被收入《四庫全書》,好友陸竹民寫詩讚曰:“讀書識字幾能真?轉假通字更罕倫,《別雅》一編須善讀,世間不少弄獐人。”乾隆十一年,吳玉搢參加了《山陽縣誌》的編撰工作,稍後又完成《山陽志遺》。乾隆十三年,吳玉搢進京任八旗教習,途經山東拜謁孔廟,登臨泰山,更豐富了閲歷和知識。在京師,大學者翁方綱、朱石君均向吳“虛懷請益”。時在京候選的馬曰瑁、馬曰璐兄弟在金石研究方面頗有名氣,被稱為“揚州二馬”。馬曰瑁“有嗜古癖,間裒輯經史彝鼎碑刻怪字,錄成一帙,客至出以相難,瞠目不能答,或夙稱博物才,訓詁其一二,先生一一詁其音義,詳其出處,或一字散見諸書,為剖析其音義同異,馬驚告人曰,‘吳先生,神人也!’”吳玉搢的學識為同伍膺服。 [1] 
乾隆二十年,吳玉搢年近六旬,終於遂了考察秦川古蹟的心願。這年冬天,他不顧年老身弱,嚴寒風雪,“匹馬走塞上,登居庸關,考山川阻夷,就戍卒野老,詢古戰爭勝敗處,徘徊叢莽落日中,至竟日不得食,搜其碑刻而還。”這次考察,雖歷經艱辛而矢志不移,友人、詩家李蟠樞《柬吳山夫》雲:
山夫不捨山中老,歲暮騎驢客路遙。
塞外梅花消息冷,雪飛先已過蘆橋(原注:山夫騎驢北上至蘆溝橋遇雪)。
雄關屹立鎖長安,古塞荒村草色寒。
羨殺吳翁真矍鑠,短衣匹馬欲登壇(原注;山夫匹馬登居庸關)。
康家山外步磽碐,雲暗紅橋樹百層。
自古帝王無寸土,秋風秋雨十三陵(原注:遊昌平陵)。
魂銷紅淚透凝脂,百沸香泉欲起遲。
冷袖悽悽思不禁,軟温今屬老頭皮(原注:山夫浴湯泉最得意)。
吳玉搢學富五車,然而“先生抱所學,既無用於世”,不為世人所重視。他晚年窮愁潦倒,六十四歲才“以明經訓導風陽”,作了一個小小學官,以維持生計。在任十年,“以病解歸”,乾隆三十八年(1773)病逝於淮安,享年七十六歲。

吳玉搢個人作品

吳玉搢一生著作甚豐,除上面已提及的以外,尚有《六書述部敍考證》《六書引經考》《王昶金石存跋》;編有《山陽耆舊詩》,還刪定了樸學家閻若璩的《潛邱札記》,其大部份著作均未刊刻,散落於民間。

吳玉搢人物評價

吳玉搢在考古、金石、古文字學上的成就,在當時影響很大。1774年乾隆帝“詔修《四庫全書》,徵海內博物洽聞之士入京供纂修,徵書有山夫名”,可惜,此時他已逝世一年了。清大學者、詩論家翁方綱在《一詠軒詩草》題詩云:
我有金石癖,心契山陽吳;手釋皇象文,竟獲巾箱圖。拳拳茲集中,時時説山夫;煙水風露氣,中有斯人乎?因君寄遙訊,儻得訪遺書,空音答風雨,遠夢來江湖(自注:己亥典試金陵,作《天璽碑考》,買得《圖説》一卷,山夫手跡也)。
淮安學者阮鍾瑗亦賦詩讚之:當代儒林傳,吾鄉孰見收?閻楊(指閻若璩、楊開沅——筆者注)稱絕學,繼起有任邱(指任瑗、邱逢年)。博雅推吳叟(指吳玉搢),精詳志楚州(原注:修郡志畢,輯《山陽志遺》四卷)。一官雖博士,茲事足千秋。羣雅源流別,遺文金石羅。人堪歐趙(歐陽修趙明誠)繼,澤衍顧張(指顧炎武、張弨)多。舊雨三生隔,新詩七字訛。關心故園裏,文獻近如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