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名(拼音:mí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  [19]  ,古字形從口從夕。古人走夜路時,彼此看不見,就自己呼自己的名字。其本義兼有名、動兩用,名詞指人的名字,動詞指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進一步引申出命名、取名義。由人的名字引申指事物的名稱,由名稱義引申出名號、名分、名聲義。由名聲義引申為出名義。“名”在卜辭中用作地名。 [18] 
中文名
拼    音
míng
部    首
夕、口
五    筆
QKF [3] 
倉    頡
NIR [3] 
鄭    碼
RSJ [3] 
筆    順
撇、橫撇、點、豎、橫折、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505) [1] 
平水韻
下平八庚 [4] 
注音字母
ㄇㄧㄥˊ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總筆畫
3+3
統一碼
基本區-540D [3] 
四角號碼
2760₂
GBK編碼
C3FB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甲骨文的“名”由“口”和一個月牙形組成,月牙形一般釋為“”。甲骨文的形體左從“口”右從“夕”(圖1),或左從反“夕”右從“口”(圖2)。目前所見最早的“名”字金文見於商末周初的名爵 [19]  。“名”字自西周時期穩定成上下結構之後字形再無大變化,被後世繼承延續至今。 [18]  西周晚期,在“召伯簋”的鐘鼎文裏(圖3),這個字便已發展為“夕”在“口”上的構形了。東漢許慎對“名”字構型的解釋為:到了晚上,黑乎乎看不出人的臉面,相遇之時,便只好以口自報名字,以免發生誤會。
名字常見甲骨文字形 名字常見甲骨文字形 [18]
古文字學家馬敍倫認為“口”旁邊的月牙形就是“”,“口”即“窗口”月光照進窗囗,便顯得明亮。而“明”字最早的形體,也和“名”的甲骨文一樣。所以“名”字即“”字。
還有一説,“口”上的部分,不是“夕”,而是某一種物體的形象,故從“秦公鍾”等青銅器上近似的銘文引“名”的本義,既不是“冥不相見,以口自名”,也不是“月光照窗”,而是“命名”之意。林義光《文源》:“口對物稱名之也。”意即認識這個事物,即命其名並叫得出這事物的名稱。所以從“命名”這個本義便引申出“名字”“名稱”,又引申出“名義”“名聲”“名望”“著名”等等意思來。
發展到小篆階段,“夕”的線條開始伸長下彎,以後便由此隸定為漢代隸書和發展為楷書。 [2]  [5] 
“名”在西周金文中可讀作“銘”,表示鑄造或刻寫銘文。例如作冊嗌卣:“作冊嗌作父辛尊,厥(銘)義(宜)曰‘子子孫寶’。”大意為:我作冊嗌鑄造祭祀父親的寶尊,銘文應該寫上“子子孫孫永寶”。西周金文中“名”字另個用法是表示命名。南宮乎鍾:“司徒南宮乎作大林協鍾,茲鍾曰‘無斁’。”意為我南宮乎製作了這口大鐘,並取名為“無斁”。“斁”在典籍中或寫作“射”,“無斁(射)”意為“無厭、無終”。 [18] 
“名”的基本意義指的是名字。“名”不僅指人的名字,還可以用於其他事物身上,例如“品名”“器名”“山名”“水名”,等等。“名著”“名畫”“名山大川”之“名”,則指“有名聲”或“出名”。名聲或有名聲,其實就是名字廣為人知,兩者的邏輯關係是顯而易見的。
做事情通常需要有所依據,這種依據的稱謂叫做“名義”,名義顯然也類同於人的名字,所以它也被包含在“名”字的意義內涵中。所謂“名存實亡”,就是説名義上還存在實際上已經消亡。
名字是讓人叫出的,因此“名”字又可以表示“説出”,例如孔子名丘,老子名耳,即指的孔子的名字叫做丘,老子的名字叫做耳。當然除了保留在“莫名其妙”“不可名狀”等成語中間以外,今人很少用“名”作動詞用了。名字通常一人只有一個,既然一個名字指稱一個人,“名”又很自然地成為指稱人的量詞,例如“三十名同學”“他的學習成績在班上是第一名”,即分別指三十個同學、名次是第一。 [16-1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míng
名詞
名字,人或事物的名稱。
name
禮記·曲禮下》:“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君子不親惡。”
老殘遊記》第七回:“情願埋名隱姓,做個農夫。”
論語·陽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人名;命名;報名;名副其實
〈文言〉諡號。

《逸周書·諡法》:“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

〈文言〉名目;種類。

孫臏兵法·五名五恭》:“兵有五名:一曰威強,二曰軒驕,三曰剛至,四曰助忌,五曰重柔。”

〈文言〉文字。

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

〈文言〉號令。

國語·周語下》:“言以信名,明以時動;名以成政,動以殖生。”

〈文言〉功業;功名。

《國語·周語下》:“用巧變以崇天災,勤百姓以為己名。”

名義,用來作為依據的名稱或稱號。
titular
《漢書·高帝紀上》:“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名聲;在社會上流傳的評價。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逃名》:“逃名,其實是愛名的,逃的是這一團糟的名,不願意醬在那裏面。”
出名;有名;聞名;身敗名裂
名號;指人的名義、身份和地位。

《國語·周語上》:“有不貢則脩名,有不王則修德。”

〈文言〉同“”。 銘旌。

周禮·春官·小祝》:“設熬置銘。”

(Míng)姓氏用字。



動詞
名字叫做。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
紅樓夢》第二回:“政老爺的長女名元春。”

命名;取名。
give name to
《尚書·呂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文言〉呼其名;稱其名。

《禮記·曲禮下》:“國君不名卿老世婦。”

〈文言〉授予諡號。

孟子·離婁上》:“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

〈文言〉説出;描述。
tell
《論語·泰伯》:“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金·王若虛《瑞竹賦》:“天何為者耶?視之蒼蒼,詰之冥冥,不可得而名。”
〈文言〉聞名。

新唐書·韓思復傳》:“復為襄州刺史,治行名天下。”

〈文言〉留名。

唐·元稹《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凡輸錢於經者,由十而上,皆得名於碑。”

〈文言〉以……著名。

宋·司馬光《言張方平第二札子》:“曏者仁宗時,包拯最名公直。”

〈文言〉以自己的名義佔有。
own;
possess
史記·商君列傳》:“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
漢書·佞幸傳·鄧通》:“(通)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文言〉獨擅;專注。

新唐書·韓愈傳》:“佔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

〈文言〉形成。

漢·楊雄《法言·五百》:“或性或彊,及其名,一也。”

形容詞
出名的;有名聲的。
well-known;
famous
《尚書·禹貢》:“惟箘、簬、楛,三邦厎貢厥名。”
名著;名畫;名山
〈文言〉形容眉宇開展。

《詩經·齊風·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文言〉大;廣大。

《國語·魯語上》:“取名魚,登川禽,而嘗之寢廟。”

量詞
用於人(常指具有某種身份或職業的人)。

封神演義》第二九回:“你領二十名刀斧手,埋伏於城門裏。”

用於名次。
number


mìng
動詞
〈文言〉通“”。命令;傳令。

《墨子·尚賢中》:“乃名三後,恤功於民。”

名詞
〈文言〉通“命”。性命;生命。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任誕》:“天生劉伶,以酒為名。”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口部】武並切(míng)
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註釋〗①自命: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命:命名。這裏指稱呼。 [8] 

説文解字注

“自命也”注:《祭統》曰: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此許所本也。《周禮·小祝》故書作銘,今書或作名。《士喪禮》古文作銘,今文皆為名。按死者之銘,以緇長半幅,緽末長終幅,廣三寸,書名於末曰:某氏某之柩。此正所謂自名。其作器刻銘,亦謂稱揚其先祖之德,著己名於下,皆只雲名已足,不必加金旁。故許君於金部不錄銘字,從周宮今《書》《禮》今文也,許意凡經傳銘字皆當作名矣。鄭君注經乃釋銘為刻。劉熙乃雲:銘,名也。記名其功也。呂忱乃雲:銘,題勒也。不用許説。
“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注:冥,幽也。
“故以口自名”注:故從夕口會意。武並切。十部。 [9] 

廣韻

武並切,平清明 ‖名聲耕部(míng)
名,名字。《春秋説題》曰:“名,成也,大也,功也,號也。”《説文》曰:“自命也。從夕口,夕者,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也。”又姓,《左傳》楚大夫彭名之後。武並切。二。
【校釋】春秋説題,當作“春秋説題辝”,參見諄韻“春”字注。 [10]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 名;部外筆畫:3
《唐韻》武並切。《集韻》《韻會》彌並切。《正韻》眉兵切,竝音詺。
《説文》: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玉篇》:號也。《廣韻》:名字也。《春秋·説題》:名,成也。《左傳·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問名於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
又自呼名也。《禮·曲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又呼人之名也。《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世婦。
又名譽也。《易·乾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又《春秋·説題》:名,大也。《書·武成》:告於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
又名號也。《儀禮·士昏禮》:請問名。疏:問名,問姓氏也。名有二種,一是名字之名,一是名號之名。孔安國注尚書,以舜為名。鄭君目錄,以曾子為姓名,亦據子為名,皆是名號為名者也。今以姓氏為名,亦名號之類。《周語》:有不貢,則脩名。注:名謂尊卑職貢之名號。
又號令也。《周語》:言以信名。注:信,審也。名,號令也。
又文字也。《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於方。注:名書,文也,今謂之字。疏:名者,卽今之文字也。《周禮·秋官·大行人》:諭書名。注:書名,書之字也,古曰名。
又《春秋·解題》:名,功也。《周語》:勤百姓以為己名。注:功也。
又《釋名》:名,明也,明實事使分明也。
又《爾雅·釋訓》:目上為名。注:眉眼之閒。《説文》引《詩·齊風》:作猗嗟䫤兮。
又姓。《廣韻》:左傳楚大夫彭名之後,唐名初撰公侯政術十卷。
又與命通。《史記·天官書》:免七命。注:免星有七名。
又《張耳傳》:亡命遊外黃。注:脱名逃籍也。
又《集韻》忙經切,音冥。與銘同。志也。詳金部銘字注。
又《集韻》彌正切,洺去聲。與詺同。目諸物也。詳言部詺字注。
又葉彌延切,音綿。《道藏歌》:玄挺自嘉會,金書東華名。賢安密所戒,相期陽洛汧。
又葉莫陽切,音鋩。韓愈《曹成王碑辭》: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載,以有成王。
又葉必仞切,音儐。張華《鮑元泰誄》:烈考中丞,妙世顯名。峩峩先生,誕資英俊。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筆順】①ノ(撇)②フ(橫撇)③丶(點)④丨(豎)⑤㇕(橫折)⑥一(橫)
【寫法】“夕”略偏左上,“口”略偏右下。“夕”的短撇從豎中線右側起筆;フ(橫撇)橫短撇長,撇過田字格中心;點收筆于田字格中心。“口”,主體居右下格,首筆豎在豎中線左側。 [12] 

書法欣賞

參考資料: [13]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次濁
武並切/彌正切
mjɛ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次濁
彌並切
mjæŋ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次濁
忙經切
mɛŋ
去聲
四十五勁

開口呼
次濁
彌正切
mjæŋ
禮部韻略


平聲





彌並切

增韻


平聲





彌並切



去聲





彌正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庚青

齊齒呼

次濁

m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迷兵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次濁
眉兵切
miəŋ

去聲
十八敬


次濁
眉病切
miə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14]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i̯ĕŋ
先秦
王力系統
m
ǐe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m
je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m
jie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m
jing
西漢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i̯ɛ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m
ǐɛ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jɛ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iæ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jä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ǐɛŋ
(參考資料: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miŋ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miŋ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miŋ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mi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mi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min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miŋ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mi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min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meŋ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mi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miɛn
13
陽平
文讀
miɒŋ
13
陽平
白讀
贛語
南昌
min
35
陰去
文讀
miaŋ
35
陰去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miaŋ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mɪŋ
21
陽平
文讀
mɛŋ
21
陽平
白讀
粵語
陽江
mɪŋ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bɪŋ
24
陽平
文讀
mĩã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mĩã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miŋ
52
陽平
文讀
miaŋ
52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mia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1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1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2]
  • 4.    平水韻 八庚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15]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 :480-481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906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3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62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7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16]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92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03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37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22]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16]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7
  • 16.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245-246
  • 17.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350-351
  • 18.    甲骨文每週識字(240)|恆、名  .中國文字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12-12]
  • 19.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1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