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命(拼音:mì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甲骨文的“命”和“令“是同一個字,本義都是指命令或發佈命令,到了西周“令”疊加“口”分化出“命”。“命”由發號施令引申為指使,又引申為上對下給予一定的名稱。古人認為上天能夠決定人的禍福生死,叫做天命。由天命引申出命運義。由命運義引申指生命、壽命。
中文名
拼    音
mìng
部    首
人、口
五    筆
WGKB(86、98) [3] 
倉    頡
OMRL [3] 
鄭    碼
ODJY [3] 
筆    順
撇、捺、橫、豎、橫折、橫、橫折鈎、豎
字    級
一級(編號:1168) [1] 
平水韻
去聲·二十四敬 [4] 
總筆畫
2+6;3+5(部首+部首外)
四角碼
8062₇ [3]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 U+547D [3] 
異    體
𠇭、𠇮*、𠋒、𫝇(*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注音字母
ㄇㄧㄥˋ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形聲兼會意字。從口、從令,令亦聲。在周代中期以前,“”和“命”是同一個字。後來為了強調發號施令的原意,西周金文(圖1)中多加一個“口”,構成了“命”字,命、令通用。“令”上部像個大屋頂或是一把大傘蓋,下面是一個席地而坐或是半跪着的人,這個人似乎在規規矩矩地傾聽別人對他發出指示,下達命令。也有人認為,這半跪着的人就是發佈命令的人,其本義是命令。小篆(圖7)的字形由金文直接變來。戰國文字中“命”出現了多種異體,一種作簡式,如圖5;一種作繁式,在“命”字上繁化,如圖3,再疊加“口”旁,如圖6,疊牀架屋,至為繁複。戰國時期諸侯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文字異體在戰國時代產生得最多,或簡化,或繁化,或藝術化,或符號化,隨心所欲,但不逾矩。 [2]  [5] 
“命”字的本義就是“命令”,用為名詞,表示發佈的命令、指示的意義,如:“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chǎn)。”(《荀子·臣道》)這就是説:聽從命令而有利於國君,這就叫做忠順,聽從命令而不利於國君,這就叫做奉承。用為動詞,指發佈命令。如《詩經》“維君子命”,《列子》“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命”也作上天的指令。古人認為吉凶禍福生死等一切遭遇都是神的意志和命令,所以這就有了“天命”一詞,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命”的“生命”義也與此相關。 [2]  [15-16] 

詳細字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詞
例句
mìng
動詞
上級對下級有所指示。
order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命令;命駕
告訴;告誡。

《儀禮·士冠禮》:宰自右,少退贊命。

給予(名稱等)。
nominat
《左傳·桓公二年》:晉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
命名;命題
〈文言〉呼喚,招呼。

傷歌行》:悲聲命儔匹,哀鳴傷我腸。

〈文言〉著名。

《漢書·楚元王傳贊》:聖人不出,其間必有命世者焉
命世;命世才
〈文言〉指邀請;宴請。

唐·元稹《鶯鶯傳》:鄭厚張之德甚,因飾饌以命張,中堂宴之。

〈文言〉運用,使用。
use
唐·獨孤及《三月三日自京到華陰於水亭獨酌寄裴六薛八》詩:呼兒命長瓢,獨酌湘吳醇。

名詞
上級給下級的指示。
order;
command;
directive
唐·柳宗元《命官》:官之命,宜以材耶?抑以姓乎?
命令;奉命;遵命;待命;惟命是從
指生死、貧富和一切遭遇。
destiny;
lot;
fate
《周易·乾卦》: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天命;命運
生命,生物體所具有的活動能力。
life
《尚書·盤庚中》:予迓續乃命於天。
老舍《四世同堂》三五:馬家的人從常二爺的口中聽到藥名,彷彿覺得病人的命已經可以保住。
命案;命苦;命脈;非命;草菅人命
壽命;生存的年限。
lifetime

長命
生存;生活。
life;
existence
晉·李密《陳情表》: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文言〉名稱;名字。

《管子·法法》: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萬物之命也。

文章體裁之一,帝王的詔令。

《周禮·春官·典命》:典命中士二人。鄭玄注:“命謂王遷秩羣臣之書。”

帝王按官職等級賜給臣下的儀物,如玉圭、服裝等。

《國語·周語上》:襄王使邵公過及內史過,賜晉惠公命。

màn
動詞
〈文言〉通“慢”。 輕慢;輕忽。

《禮記·大學》: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陸德明釋文:“命依注音慢,武諫反。”

[6-8]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二】【口部】眉病切(mìng)
使也。從口從令。 [9] 

説文解字注

“使也。從口、令”注:令者,發號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眉病切,古音在十二部。令亦聲。 [10] 

廣韻

眉病切,去映明 ‖令聲耕部(mìng)
使也。敎也。道也。信也。計也。召也。眉病切。一。 [3]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命;部外筆畫: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眉病切,鳴去聲。《説文》:使也。《書·堯典》:乃命羲和。
又《玉篇》:敎令也。《書·大禹謨》:文命敷於四海。傳:言其外布文德敎命。《説命》:王言惟作命。《易·泰卦》:自邑告命。《增韻》:大曰命,小曰令。上出為命,下稟為令。
又《爾雅·釋詁》:命,告也。
又《易·乾卦》:各正性命。疏:命者,人所稟受。《説卦》: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注:命者,生之極。《左傳·成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疏:命雖受之天地,短長有本,順理則壽考,逆理則夭折,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法則,以定此命,言有法,則命之長短得定,無法,則夭折無恆也。
又《詩·周頌》:維天之命,於穆不已。箋:命,猶道也。
又《詩·周頌》:夙夜基命宥密。傳:命,信也。疏:信順天命。
又《周禮·春官·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一曰祠,二曰命。《論語》為命裨諶草創之。疏:命,謂政令盟會之辭也。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典命。注:命,謂遷秩羣臣之書。
又星名。《周禮·春官·大宗伯》:司命。注:文昌第四星。
又《周語》:襄王賜晉惠公命。注:命,瑞命。諸侯即位,天子賜之命圭,以為瑞節。
又《周語》:襄王賜。晉文公命。注:命,命服也。諸侯七命,冕服七章。
又《前漢·張耳傳》:嘗亡命遊外黃。注:師古曰:命者,名也。脱名籍而逃亡。
又《前漢·李陵傳》:射命中。注:師古曰:所指名處,即中之也。
又《廣韻》:計也。
又《廣韻》:召也。
又葉眉辛切,音珉。《詩·鄘風》:乃如之人也,懷昏姻也,大無信也,不知命也。
又《大雅》:保右命之,自天申之。○按,朱子皆葉彌並反,並在庚韻,難與真韻相葉,疑應作彌賔反。
又葉漭去聲。郭璞《山海經·不死國贊》有人爰處,員丘之上,赤泉駐年,神木養命。
又《禮·大學》:舉而不能先命也。注:命讀為慢,聲之誤也。《釋文》:命音慢,武諫反。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12]

書寫提示

“命”的書寫筆順 “命”的書寫筆順
❶“亼”寬“叩”窄,“亼”罩住“叩"❷“亼”,居上居中,撇、捺左右舒展,收筆於橫中線。❸“叩",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卩”低。❹“口”,㇕的橫段在橫中線。❺“卩”,橫段在橫中線,豎筆在豎中線。 [13] 

書法欣賞

[14]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i̯ăŋ
先秦
王力系統
m
ǐe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耕/陽
m
ieŋ/iwaŋ
西漢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w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w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w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i̯wɐ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m
ǐɐ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jɐ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ia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jɐ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ǐa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四十三映

開口呼
次濁
眉病切
mjɐŋ
集韻
去聲
四十三映
開口呼
次濁
眉病切
miaŋ
禮部韻略

去聲





眉病切

增韻

去聲





眉病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庚青

齊齒呼

次濁

miəŋ
中州音韻

去聲
庚青





葉明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十八敬


次濁
眉病切
miəŋ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miŋ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miŋ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miŋ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mi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mi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mi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mi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mi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min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meŋ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min
45
陰去
文讀
min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miɛn
22
陽去
文讀
miɒŋ
22
陽去
白讀
贛語
南昌
min
21
陽去
文讀
miaŋ
21
陽去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min
52
去聲
文讀
miaŋ
52
去聲
白讀
粵語
廣州
mɪŋ
22
陽去
文讀
mɛŋ
22
陽去
白讀
粵語
陽江
mɪŋ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bɪŋ
33
陽去
文讀
mĩã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meŋ
35
陽上
文讀
mĩã
11
陽去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meiŋ
242
陽去
文讀
miaŋ
242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meiŋ
44
陽去
文讀
miaŋ
44
陽去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2-09]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5-10-16]
  • 4.    [清]阮元.經籍籑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2.04:7890
  • 5.    顏煦之 編著.一字一世界 LMNOPQ[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60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643-654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911-912
  • 8.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3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80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8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25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11
  • 12.    命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18]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37
  • 14.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9-02-09]
  • 15.    黃金貴主編;曾昭聰副主編.古代漢語文化百科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01:1013
  • 16.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143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