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

鎖定
決定人生際遇貴賤禍福的,無法避免的,不可捉摸而又帶有必然性的某種異己力量。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孔子有時與天連用稱為“天命”,有時單獨稱“命”,兩者既有聯繫也有區別。 [1] 
中文名
定    義
決定人生際遇貴賤禍福的,無法避免的,不可捉摸而又帶有必然性的某種異己力量
類    別
中國古代哲學

天命觀念的起源

天命觀念早在夏殷時似已流行,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書·湯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詩·商頌·玄鳥》)這裏把滅夏興商,説成由天命所決定。周代仍繼承這一觀點:“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尚書·康誥》)“丕顯文武,皇天弘厭厥德,配戎有周,膺受大命。”(《毛公鼎》)這裏將滅殷興周,也説成受天命支配。但周人在夏、殷滅亡教訓中,卻認識到天命並非固定不變,所以説“天命靡常”(《詩·大雅·文王》)。夏、殷雖曾享有天命,由於“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周王要趕快“敬德”,才能“祈天永命”(《尚書·名誥》),從而產生以德配天思想。

孔子的天命觀

孔子基本上承襲周人的觀點。他既講“畏天命”(《論語·季氏》),承認有意志的天;但他又説“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從畏天命到知天命有個認識過程,這裏人的主觀精神因素在起作用。孔子畢生行事,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他的態度是盡人事而待天命,這就奠定了後世儒家天命觀的思想基礎。

孔子的命定思想

孔子有時單獨講命,指的是無法抗拒的異己力量。孔子是個主張殉道的人,曾説“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但他為傳道而周遊列國,卻到處碰壁而其道不行,對此卻無可奈何。因而他對公伯寮告發子路事件借題發揮説:“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同》)道之行與廢是有人的主觀努力因素,但最終還是由命所決定,這可稱之為命定論或宿命論,對後世帶來消極影響。
孔子大概感到人們對命運最終是難以抗拒的,所以認為人對命運應有所理解,這就是他説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孔子的“知命”思想帶有兩重性。如將命作為盲目的異己力量加以崇拜,那是愚昧的表現,知命可算是一種進步;但知命只能取得心理平衡,並不能擺脱命運的支配,仍然是傳統保守思想的表現。
孔子對不信命的人,表示出輕視和惋惜的態度。如説“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論語·季氏》),對不畏天命的斥之為小人,對學生子貢經商,則説:“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與顏回對比,“回也其庶乎,屢空。”(《論語·先進》)孔子對兩個學生的遭遇,頗有點無可奈何的失落感。

關於命的觀點

孟子繼承併發揮孔子思想,提出“順命”、立命、“正命”主張。認為人生一切“莫非命也”,人應順從天命、命運安排,是為“順命”。但人不能消極等待天命、命運安排,更不能胡作非為,而應發揮主觀努力,培養身心,完善自己,是為“立命”。順命而行,盡其道而死,是為“正命”。孟子説:“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孟子·萬章上》)“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這是他對於天與命、事天與立命關係的看法,而以獲得“正命”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盡人事而聽天命,這是孔子和孟子對待命的基本態度。《易傳》則把它概括為“樂天知命”的命題。
荀子對命的見解獨具特色。他把天命理解為自然界的規律,主張制天命而用之,表現了人類積極進取改造世界的精神。他又説“節遇謂之命”(《荀子·正名》),把命理解為人生當中偶然性的遭遇,並無神秘意味。
漢代一些儒家將命分為受命(正命)、遭命、隨命三種。受命謂正常的年壽,壽終而死;遭命謂行善而遇暴,遭逢意外的兇禍;隨命謂行善而得吉福,行惡而得兇禍。三命之説,帶有濃厚的因果報應思想色彩。王充否定天命,也不同意隨命的説法,認為人生吉凶禍福與操行善惡並無因果報應的關係,但他承認有命:“禍福吉凶者,命也。”(《論衡·命義》)“有死生壽夭之命,亦有貴賤貧富之命。”(《論衡·命祿》)而每個人的命在孃胎裏就已經決定了,從父母那裏稟受元氣的厚薄,導致了一生的吉凶禍福、貧富貴賤。王充把人生際遇中的偶然性看做是必然性,陷入了宿命論。
宋代張載認為義命合一而存乎理,義是當然之理,命是自然之理,二者是統一的。二程着重言義,以為“不須言知命”,“不必言命”,其思想神學意味較少,理性成分較多。朱熹認為命是天所賦予的,生死壽夭,貧富貴賤,皆出於所稟之氣的多寡厚薄。
代王艮首先提出了造命的主張。他承認有天命存在,一般人只能聽命,英雄偉人卻可以造命,即駕馭天命。明清之際王夫之進一步提出,一般人發揮主觀能動性,也可以造命。但他同時認為,人們雖可以造萬物之命,卻不能自造其命。也就是説,人只能改造客觀世界,卻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顏元發揮王艮、王夫之的思想,主張“造命迴天者,主宰氣運”,以為人不僅能夠改造世界,而且也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34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