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令(拼音:lìng、 lǐng 、líng)是漢語常用字 [1]  ,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古字形上部模擬發出號令的木鐸,下部模擬受命的人。意思是發號令使有所為。由於命令是由上級發佈的,所以“令”字引申為必須執行的法令、指令、軍令。又引申為發佈命令的長官。古代政府官員也稱令,如中書令。長官又是受人尊敬的,所以“令”字又引申出美、善的意思,作為用。此外,“令”字還有“使”的意思。以上義讀lìng。令狐是古地名,也用作姓氏,此處令讀líng。令讀lǐng時,作量詞,五百張原張的紙為一令。
2019年12月12日,日本京都清水寺公佈了2019年年度漢字“令”。 [3]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4] 
中文名
部    首
五    筆
WYCU
倉    頡
OINI
鄭    碼
ODW
字    級
一級(0282)
漢語拼音
lìng、lǐng;líng;lián
注音字母
ㄌㄧㄥˋ、ㄌㄧㄥˇ;ㄌㄧㄥˊ;ㄌㄧㄢˊ
平水韻部
去聲二十四敬;下平八庚、下平九青 [5] 
筆畫數
2+3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4EE4
四角碼
80302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會意字。甲骨文的“令”字上部是個三角形,下部是個規規矩矩跪坐着的人。金文和小篆都保持了這種格局。對上部的三角形,主要有以下幾種説法:
有人認為上部的三角形模擬發出號令的木鐸,下部模擬受命的人。也有人認為,這三角形,是古代集合的“集”字,表示將眾人集合到一起,一個個跪着,由首領發佈命令。林義光《文源》認為這三角形是一個朝下張開的“口”,跪着的人在聽長官用嘴發佈命令。還有人認為,這三角形表示房屋,表示一個人坐在屋裏接收命令。
以上説法大同小異,都把“令”字的本義歸結為命令或發佈命令。隸變以後,卻把屋下跪坐的人變成“卩(jié)”了,楷書又將“卩”寫作“龴”。 [6]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lìng
動詞
上級對下級發出指示。
demand;order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倒之顛之,自公令之。”
陸機《辯亡論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清天步而歸舊物。”
勒令;責令;三令五申
(舊讀líng)使,讓。
cause;make
《詩經·大雅·韓奕》:“慶既令居,韓姞燕譽。”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十二月二十四》:“真找不出一件事是能令人不生嫌厭的心的。”
命名。
give a name to
管子·五行》:“昔黃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鍾。令其五鍾。”

指受任為縣令。

曾鞏《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又稱翕嘗令澠池,治崤嶔之道,有黃龍白鹿之瑞。”

名詞
上級對下級發出的指示。
law;decree
《尚書·冏命》:“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下民祇若,萬邦鹹休。”
命令;軍令;調令;發號施令
官名。秦漢時大縣的行政長官。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户以上為令……減萬户為長。”
縣令
官名。中央或地方主管某個方面的官員。

褚少孫《西門豹治鄴》:“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
月令,古代按十二個月分別記載所施行的政令。

張濯《迎春東郊》詩:“顓頊時初謝,句芒令復陳。”

時節;季節。
season

時令;節令;當令
酒令

韓愈《人日城南登高》詩:“盤蔬冬春雜,樽酒清濁共;令徵前事為,觴詠新詩送。”

較短的詞調、曲調。亦稱小令或令曲。


如夢令》;《六幺令
形容詞
善;美好。

《詩經·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綽綽有裕;不令兄弟,交相為愈。”
令名;令德;令聞
敬辭,用於稱對方的親屬。


令堂;令尊;令嬡
連詞
(舊讀líng)假如,如果。
if
晏子春秋·諫上四》:“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紂者,章死久矣。’”
章炳麟《訄書·序種姓上》:“令黃帝不虎變,與俗同道,則其民臣亦嫁於四帝矣。”

lǐng
量詞
紙張的計量單位。以規定尺寸的原張紙五百張為一令。
ream


líng
非語素字
聽從。後作“聆”
obey
《呂氏春秋》:“故古之聖王,審順其天而以行欲,則民無不令矣。”

見例詞。


lián
非語素字
令居】(Liánjū)古地名。 故治所在今甘肅永登西北。




以上參考資料: [7-8]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九】【卩部】力正切(lìng)
發號也。從亼、卪。
【註釋】從亼(jí)卪:徐灝《説文段注箋》:“令者,持節以號召於人也。故從卩,從亼。亼者,集也。” [9] 

説文解字注

發號也。
注:號部曰:號者,嘑也。口部曰:嘑者,號也。發號者,發其號嘑以使人也。是曰令。人部曰:使者,令也。義相轉註。引伸為律令,為時令。詩箋曰:令,善也。按詩多言令,毛無傳。古文《尚書》言靈。見《般庚》《多士》《多方》。《般庚正義》引《釋詁》。靈,善也。葢今本《爾雅》作令,非古也。凡令訓善者,靈之假借字也。
從亼卪。
注:號嘑者招集之卪也,故從亼、卪會意。力正切,古音在十二部。 [10] 

廣韻

力延切,平仙來 ‖令聲元2部(lián)
令,《漢書》雲:“金城郡有令居縣。”顏師古:“又音零。”
呂貞切,平清來 ‖令聲耕部(líng)
令,使也。又呂鄭、郎丁二切。
郎丁切,平青來 ‖令聲耕部(líng)
令,漢複姓。有令狐氏,本自畢萬之後。《國語》雲:“晉大夫令狐文子。”即魏顆也。自漢已後丗本太原,至邁為王莽所誅,邁少子始居燉煌也。
【校釋】燉,原作“墩”,據鉅宋本、巾箱本、四庫全書重修本等改。
力政切,去勁來 ‖令聲耕部(lìng)
令,善也。命也。律也。法也。力政切。又力盈切。又歷丁切。二。
郎定切,去徑來 ‖令聲耕部(lìng)
令,令支縣,在遼西郡。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 令·康熙筆畫:5 ·部外筆畫:3
《集韻》《正韻》竝力正切,零去聲。律也,法也,告戒也。
《書·囧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禮·月令》:命相佈德和令。《周禮·秋官》:士師掌士之八成,四曰犯邦令,五月撟邦令。
又三令。《前漢·宣帝紀》:令有先後,有令甲,令乙,令丙。
又縣令。漢法,縣萬户以上為令,以下為長。
又時令,月令,所以紀十二月之政。
又善也。《詩·大雅》:令聞令望。《左傳·成十年》:忠為令德,非其人猶不可,況不令乎。
又姓。
又《集韻》郎丁切。《正韻》:離呈切,竝音零。廝役曰使令。
又丁令,地名。見《前漢·張湯傳》。或作丁零。
又令狐,亦地名。
又令狐,複姓。
又《詩·齊風》:盧令令。注:盧,田犬。令令,犬頜下環聲。
又與鴒通。《詩·小雅》: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即鶺鴒鳥。
又令適,甓也。與瓴甋同。
又《集韻》郎定切,音笭。令支,縣名。在遼西。
又《廣韻》力延切。《集韻》陵延切,竝音連。亦縣名。《前漢·地理志》:金城郡有令居縣。
又《集韻》盧景切,音領。官署之長。
又葉呂張切,音良。韓愈《谿堂詩》:凡公四封,旣富以強。謂公吾父,孰違公令。葉下邦。
《説文》載卩部。從亼從卩。發號也。徐曰:亼即集字,人而為之節制。會意。 [12]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13] 
《説文解字注》書影 [14] 
《康熙字典》書影 [1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令字書寫筆順 令字書寫筆順 [4]
【筆順】①ノ(撇)②㇏(捺)③丶(點)④フ(橫撇)⑤丶(點)
【寫法】❶撇和捺從豎中線起筆,罩住“丶”和“龴”,撇尖、捺腳都在橫中線下方。❷兩點上小下大,上點收筆于田字格中心,下點在豎中線與橫撇撇尖相接。 [16]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7]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仙

開口呼
次濁
力延切,音零
ljæn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次濁
呂貞切/郎丁切/呂鄭切
ljɛŋ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次濁
郎丁切
lieŋ
去聲
四十五勁

開口呼
次濁
力政切/歷丁切/力盈切
ljɛŋ
去聲
四十六徑

開口呼
次濁
郎定切
lieŋ
集韻

平聲
下平二𠑗

開口呼
次濁
陵延切
liæn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次濁
離貞切
liæŋ

平聲
下平十五青

開口呼
次濁
郎丁切
lɛŋ

上聲
二十三梗

開口呼
次濁
盧景切
liaŋ

去聲
四十五勁

開口呼
次濁
力正切
liæŋ

去聲
四十六徑

開口呼
次濁
郎定切
lɛŋ
韻略


平聲





離呈切



平聲





盧經切



去聲





力正切

增韻


平聲





離呈切



平聲





盧經切



去聲





力正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庚青

齊齒呼

次濁

liəŋ

去聲
庚青

齊齒呼

次濁

l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離丁切



去聲
庚青





葉靈去聲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次濁
離呈切
liəŋ

去聲
十八敬


次濁
力正切
liəŋ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七英影應益






以上參考資料: [1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1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96
  • 3.    日本選出2019年度漢字:“令”  .澎湃國際[引用日期2019-12-12]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2]
  • 5.    平水韻 二十四敬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13]
  • 6.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JKL[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62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23;827;829
  • 8.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117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34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13]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39;192;196;431-432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8
  • 13.    《説文解字》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8-19]
  • 14.    《説文解字注》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8-19]
  • 15.    [清]張玉書 等 編纂.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93-94
  • 1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13
  • 17.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19]
  • 18.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