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師出無名

鎖定
師出無名 (拼音:shī chū wú míng)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禮記·檀弓下》。 [1] 
“師出無名”的原義是出兵打仗缺乏正當的理由;後引申為做某事沒有正當理由;在句子中可充當主語、謂語;含貶義。 [1] 
中文名
師出無名
拼    音
shī chū wú míng
近義詞
平白無故兵出無名
反義詞
名正言順師出有名
注音字母
ㄕ ㄔㄨ ㄨˊ ㄇㄧㄥˊ
成語出處
禮記·檀弓下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主語、謂語

師出無名成語出處

  • 最早出處
君王計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師與有無名乎?(《禮記·檀弓下》) [1] 
  • 衍生典故
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 [1] 
後人根據以上文獻總結出成語“師出無名”。 [1] 

師出無名成語故事

公元前208年,劉邦率軍進駐灞上,兵臨秦都咸陽城下。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只得束手就擒。劉邦進人咸陽後,命人把秦宮中的珠寶財物統統封存起來,並與城中老百姓約法三章,表示決不做殘害百姓的事,然後率軍出城,回駐灞上。 [2] 
不久,項羽浩浩蕩蕩殺至函谷關。他聽説劉邦在咸陽城內收買人心,想在關中稱王,不禁大怒,想除掉劉邦。劉邦自知敵不過項羽,只好親自前去見項羽,再三聲明自己不敢在關中稱王。項羽見劉邦態度誠懇,就打消了殺他的念頭。幾天後,項羽率軍進入咸陽,命人處死了秦王子嬰,並下令放火焚燒了秦宮。四十萬楚軍在城內大肆殺戮任意擄掠,整個咸陽成了一座人間地獄。不久,項羽在彭城自立為西楚霸王,給了楚懷王徒有虛名的“義帝”稱號,但不久就暗中將義帝殺害了。項羽這些殘暴的舉動,引起了諸侯的強烈不滿,紛紛指責他濫施暴力、大逆不道。 [2] 
這時,漢王劉邦領兵到了洛陽。新城三老董公向他獻計道:“自古以來,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師出無名,事不能成。當前項羽倒行逆施,殘害了義帝,為天下人所痛恨。您可乘此時機,興仁義之師,以替義帝報仇為名去討伐項羽。這樣一來,天下的諸侯都會仰慕您的德行,聽從您的命令。” [2] 
劉邦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採納了董公的建議。於是劉邦親自為義帝發喪,派使者去給諸侯發號施令,説:“天下共立義帝,我們作為臣子都尊他為天子。項羽在江南殺害了義帝,實在是大逆不道啊。我親自為義帝發喪,我的三軍將士都穿着白色孝服,哀悼君王。我要興仁義之師,願隨諸侯一起去討伐殺害義帝的項羽。” [2] 
從此,劉邦宣佈同項羽決戰,經過多年的楚漢戰爭,終於建立了西漢政權。 [2] 

師出無名成語寓意

項羽的失敗主要是因為失去了民心,他或許是一個英雄,但確實不會是一個仁君。他的悲劇再次印證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正確性。另一方面來説,劉邦之所以要師出有名,是因為戰爭從來不是單純的武器對抗,而是民心的對抗。如果師出無名,除非雙方實力懸殊,否則很難取得最終的勝利。 [2] 

師出無名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師出無名”在句子中可充當主語、謂語;含貶義;出兵沒有正當理由;也引申為做某事沒有正當理由。 [1] 
  • 運用示例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且勞民傷財,窮兵默武,師出無名,皆非盛世所宜有者也。” [1] 
清·李漁《玉搔頭·逆氣》:“所慮者師出無名,難以號令天下。” [4] 
原文化部副部長·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諸公諸婆知道,我在棉紡織同業工會並無一官豐職,名不正,言不順,師出無名。” [3] 
參考資料
  • 1.    師出無名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1]
  • 2.    劉益宏主編. 語文新課標課外閲讀叢書 成語故事[M]. 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2016.08:145
  • 3.    《中華成語詞典》編委會編. 中華成語詞典 單色插圖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2015.01:472
  • 4.    林玉山主編;鳳寶蓮,左仰賢副主編;王國勝,王舒君,劉梅,劉軍濤等編. 中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4.06: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