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

鎖定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約瑟夫·洛倫茨(德語:Karl Ludwig John Joseph Lorenz;1771年9月5日-1847年4月30日),奧地利帝國軍事統帥,軍事理論家,切申公爵(德語:Herzog von Teschen),一般被稱為卡爾大公(Archduke Charles)。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與皇后瑪麗亞·路易莎的第三子。
卡爾大公出生在托斯卡納大公國,年輕時被過繼給切申公爵阿爾貝特·卡西米爾。1790年進入軍隊。1792年至1793年參加普奧聯軍,武裝干涉法國大革命。1793年,任奧屬尼德蘭總督。1796年至1799年為奧地利萊茵地區軍事統帥,對法作戰。1801年及1805年兩次任宮廷軍事委員會主席,任內曾進行軍事改革,增強奧軍戰鬥力。1809年第五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以奧軍司令身份指揮作戰。同年5月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中戰勝法軍,隨後在瓦格拉姆、茲奈姆戰役中漸顯劣勢,被迫與法軍停戰。不久後去職,自此除1815年任美因茨總督外,基本退出現役。1847年,卡爾大公在維也納去世,享年75歲。著有《從德國1796年後戰局論戰略原理》《論將領的戰術》等軍事理論著作。 [5] 
卡爾大公在戰事頻繁的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作為奧地利的軍事統帥而活躍於歐洲戰場,並曾成為使拿破崙首次受挫的抗法名將,是歐洲資產階級軍事科學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16]  [21]  ,被認為是奧地利乃至歐洲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統帥之一。他的雕像和18世紀的奧地利名將歐根親王一起,坐落於維也納英雄廣場 [4] 
概述內圖片來源 [31-32] 
中文名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約瑟夫·洛倫茨
外文名
Karl Ludwig John Joseph Lorenz(德語)
別    名
卡爾大公
民    族
奧地利人
出生日期
1771年9月5日
逝世日期
1847年4月30日
職    業
軍事統帥
主要成就
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使拿破崙首次受挫
歐洲資產階級軍事科學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出生地
托斯卡納大公國-佛羅倫薩
信    仰
天主教
代表作品
《論將領的戰術》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人物生平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皇族出身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約瑟夫·洛倫茨在1771年9月5日出生於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公國佛羅倫薩。一般被稱為卡爾大公。他是時任托斯卡納大公、後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利奧波德二世與其妻西班牙的瑪麗亞·路易莎的第三子,也是末代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的弟弟。 [6] 
卡爾在托斯卡納、維也納與奧屬尼德蘭地區度過了青少年時期,雖自幼罹患癲癇並由此導致一些身心障礙,但他並不順從父親希望自己成為神職人員的要求,反而對軍事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26]  。1790年,利奧波德決定把卡爾過繼給自己的姐姐、切申公爵(Duke of Teschen,又譯為特申公爵等)夫人瑪麗亞·克里斯蒂娜與其丈夫、切申公爵薩克森的阿爾貝特·卡西米爾。 [6]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嶄露頭角

1792年,卡爾參加了由普魯士、奧地利發起的反對法國大革命的戰爭(參見詞條法國革命戰爭)。11月6日,作為旅指揮官參加熱馬普之戰,這是他參與的第一次戰鬥。 [6] 
卡爾與莫羅的戰鬥 卡爾與莫羅的戰鬥
1793年,法國入侵尼德蘭,卡爾在科堡親王的麾下作戰,參與了3月1日的阿爾登霍芬之戰和3月18日內爾文登之戰,並於其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開始嶄露頭角,“成為一顆升起的新星”。 [12]  但在10月15日至16日的瓦蒂尼之戰及1794年6月26目的弗勒呂斯之戰中他又被打敗。自1793年起,卡爾擔任奧屬尼德蘭總督。 [6] 
1796年,年僅25歲的卡爾奉命統領萊茵河地區的奧地利軍隊,並晉升為神聖羅馬帝國元帥。在8月24日的安貝格之戰及9月3日的維爾茨堡之戰中,他巧妙地實施機動,設計分離法國元帥儒爾當莫羅的軍隊後,果斷的實施各個擊破,迫使兵力居於優勢的法軍敗退回萊茵河左岸。 [6]  [11]  這次戰役已經顯示了他出色的統帥才能。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屢挫法軍

1800年的卡爾 1800年的卡爾 [25]
1797年,卡爾轉入意大利,同法軍進行了戰術高超的後方保衞戰,有力地鉗制了法國督政府將軍拿破崙·波拿巴的進軍,“從而將許多軍隊從崩潰的邊緣解救了出來”。 [6] 
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中(1798年至1802年),卡爾再次指揮萊茵河戰線的奧軍,於1799年3月21日、25日在奧斯特拉赫及施託卡赫(參見詞條施託卡赫之戰)打敗儒爾當的軍隊,迫使其退回萊茵河西岸。同年,他率部轉入瑞士戰場,在1799年6月4日至7日的第一次蘇黎世之戰中擊走法軍名將安德烈·馬塞納 [6]  7月,卡爾接到了外交大臣、圖古特男爵約翰·阿馬德烏斯·弗朗茨·德·保拉·馮讓他離開瑞士,向美因茲推進的命令。由於俄國盟軍在9月才能趕到,卡爾並不急於去冒危險,整個8月仍用於討論作戰計劃。後來,他不得不離開瑞士,轉向進攻曼海姆等地,與在尼德蘭的盟軍會合。這一舉動導致了俄軍在第二次蘇黎世之戰的失敗及後來的撤退,不久後,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宣佈退出反法同盟。 [7]  [19]  1800年,卡爾因病退出現役,任波希米亞總督。 [23] 
對卡爾的神化 對卡爾的神化 [24]
1799年11月,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自稱第一執政,戰爭局勢為之一變。拿破崙掌權後,決定利用俄國退出反法聯盟的有利時機,集中力量打擊奧地利。1800年6月,奧軍駐意大利方面司令梅拉斯先勝後敗,被迫與法國停戰,撤出上意大利。戰爭在阿爾卑斯山的南北兩側展開。同時,莫羅率10萬法軍越過萊茵河,直逼巴伐利亞,奧地利方面的克賴將軍在施託卡赫、赫希施泰特等地一再失利,最後逃往波希米亞。7月中旬,弗朗茨二世解除克賴的指揮權,命卡爾的弟弟約翰大公爵接替。但約翰也無法挽回敗局。10月,法軍大敗約翰於霍恩林登戰役,卡爾未能阻止士氣高漲的莫羅軍向維也納進軍,奧方被迫求和。12月25日,卡爾與法國簽訂了《施佩耶爾停戰協定》。 [6]  1801年2月9日,《呂內維爾和約》簽訂,第二次反法同盟以來的戰事暫時告一段落。 [7] 
卡爾在數年間取得的一系列勝利,使他受到人民的歡迎,一時興起了對他的個人崇拜。1802年在雷根斯堡舉行的“帝國永久議會”決定為他樹立一座塑像,並授予他國家救世主的名譽,但卡爾謙遜的拒絕了這兩項殊榮。 [9]  [23]  [23]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厲行改革

戰爭結束後,卡爾大公被任命為奧地利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1801年)。他一上任便鋭意實行軍事改革,果斷廢棄舊的軍事制度,認真吸取拿破崙的建軍經驗和作戰思想,計劃改編奧軍,實行師團編制。可惜他的作為未能大力開展,因為其思想不能被皇帝接納,而他過高的名聲也使得弗朗茨二世心懷恐懼,所以卡爾於1805年1月被迫辭職。 [17] 
卡爾(中)在奧斯特利茨會戰中,圖藏維也納陸軍歷史博物館 卡爾(中)在奧斯特利茨會戰中,圖藏維也納陸軍歷史博物館
1803年5月18日,英國與俄羅斯帝國等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奧地利方面猶豫是否加入。卡爾認為奧地利需要時間進行徹底的軍事改革,反對立即進行戰爭。但是以約翰大公等為代表的主戰派説服了弗朗茨二世和外交大臣約翰·路德維希·約瑟夫·格拉夫·馮·科本茨,決定開戰。 [37]  1805年,卡爾任駐意大利奧軍總司令,奉命率奧軍主力9.5萬人防守波河河谷。結果拿破崙並未自波河攻奧,而是從多瑙河直取維也納(多瑙河方向只有年僅二十四歲、缺乏軍事素養的斐迪南大公所部約6萬人),同時派馬塞納領6萬法軍牽制卡爾。10月28日至31日,卡爾在卡爾迭羅之戰與馬塞納展開激戰,戰鬥持續了三天,不分勝負,雙方各損失約5000人(一説擊敗馬塞納 [6]  )。此時他接到了奧軍於烏爾姆之戰失敗的消息,被迫撤軍。12月,在他來不及回師救援之前,奧俄聯軍已在奧斯特利茨會戰中遭受慘敗。 [6]  [15] 
1806年2月,卡爾再一次出任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併兼任奧軍總司令。他繼續進行軍事改革,首先組建總司令部,統一指揮全軍;接着創建軍事院校,推行預備兵役制度;革新軍隊編制,將騎兵編成數個獨立軍團,把分散在各步兵營的炮兵集中起來組建成聯隊,並設立醫務隊、軍馬補充隊和軍郵局,還實行軍用物資就地徵集制度,減輕軍隊運輸的負擔。通過他的大力改革,奧軍在短短几年內有了很多改善,戰鬥力大為提高。 [13]  [38]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先勝後敗

就在奧地利進行的軍事改革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傳來了拿破崙大軍深陷半島戰爭泥潭的消息。英國開始組織第五次反法同盟,外交大臣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以投機的心態,不顧卡爾的反對,決定加入同盟。 [10]  [23] 
1809年4月9日,奧地利不宣而戰。 [13]  14日,卡爾採取先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主動對法軍發起攻擊。他的目的是把駐地分散的法軍割裂開來,在拿破崙抵達前予以各個擊破。卡爾親自統率約14萬人為左路在帕騷與布勞瑙之間渡過因河,爾後向伊扎爾河開進,並分出一部開向慕尼黑;柯羅華特伯爵率5萬餘人沿多瑙河北岸向雷根斯堡開進。雖然法軍在戰爭伊始尚未做好準備,但拿破崙利用了卡爾在行軍中過度謹慎、遲緩的弱點,組織法軍完成後撤、集中、轉移的任務,迅速轉入反攻,4月22日後,卡爾在埃克繆爾和雷根斯堡等地接連戰敗,開始有秩序地退卻。5月13日,維也納被攻佔。但卡爾並不在意維也納的丟失,反而沿多瑙河北岸而下,駐於洛鮑島和另一小島(這兩個島把這一段多瑙河分成了4條河道)的上方,準備與法軍進行持久的斡旋。 [10]  [13] 
約翰·彼得·克拉夫特描繪的阿斯珀恩-埃斯靈會戰中的卡爾大公 約翰·彼得·克拉夫特描繪的阿斯珀恩-埃斯靈會戰中的卡爾大公 [30]
5月21日,卡爾在拿破崙渡河之前將全軍撤至多瑙河右岸,並毀掉了所有浮橋,指揮着有8萬人、300門火炮的奧軍憑河據守。而拿破崙在不明敵情的情況下派兵貿然渡河,準備一舉殲滅卡爾所部。他先派3萬人渡過多瑙河,佔領對岸的阿斯佩恩、艾斯林兩個村莊。卡爾監視着法軍的冒進,在時機成熟後,於下午2時左右突然發起襲擊,攻佔阿斯佩恩並圍困艾斯林,期間還利用多瑙河漲水的時機,以載有縱火物的船隻自上游而下,摧毀了洛鮑島與右岸法軍的唯一一座浮橋,切斷右岸法軍的後路。入夜後,雙方暫時休戰,拿破崙趁機調兵渡河,使法軍人數增加至6萬餘人,有火炮150門。5月22日,雙方再次展開拉鋸戰,阿斯佩恩、艾斯林分別易主,最終全部落入奧軍手中。奧軍奪取兩座村莊後,搬運火炮至此,利用有利地形從左右兩翼對法軍進行交叉射擊,迫使法軍後撤。拿破崙不甘失敗,曾命讓·拉納元帥集中全部騎兵(包括約2萬步兵、200門火炮)發起對奧軍中央陣線的衝擊,一度在戰線的中央打開一個缺口,並已推進到奧軍縱深中的預備隊陣地。面對這種情況,卡爾以異常的冷靜和沉着對待。他迅速地把預備隊的擲彈兵和騎兵全部調上,很快就制止了法軍向縱深和兩翼的擴張。法軍遭到了敵軍預備隊的反擊,密集的縱隊不得不停止前進。這時,奧軍迅速而又充分地利用了對它有利的時機,集中炮火對法軍的密集縱隊進行集中射擊,並以騎兵實施衝殺,終於迫使法軍倉皇后退。奧軍乘勝追趕,並從法軍右翼對整個戰線進行迂迴,用炮火集中轟擊法軍通向洛鮑島的舟橋,使得成羣的法軍士兵倒斃於橋頭。 [13]  [10]  [22] 
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中的卡爾(中),約翰·彼得·克拉夫特繪 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中的卡爾(中),約翰·彼得·克拉夫特繪 [30]
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拿破崙統兵作戰以來第一次在正面戰場的大規模會戰中的失利。 [6]  此戰中,法軍死傷2萬餘人,拉納元帥在戰鬥中被炸斷一條腿,不久死亡;奧軍的損傷則與法軍相當。由於力量不足,卡爾無法繼續進攻,擴大戰果。 [10] 
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後,拿破崙重新調集軍隊,伺機再戰。同年6月,法軍增至18.7萬人,有火炮500門;奧軍增至13.6萬人,火炮與法軍相當。卡爾將奧軍部署成一個半圓形的陣線,以瓦格拉姆村為中心分為左右兩翼。7月4日夜,法軍前鋒再次渡過多瑙河,在一夜之間將15萬大軍連同戰馬、火炮、彈藥全部送過這條河流。奧軍陣地因下雨而未嚴格警戒。7月5日清晨,奧軍觀察到大量法軍後,與法軍展開交火,使瓦格拉姆附近直到夜幕降臨都十分混亂。7月6日,雙方圍繞一些重要的據點進行拉鋸,奧軍在卡爾的指揮下一度發起反擊,但難以阻止法軍各路的不斷推進。下午4時,指揮部隊逐步後撤的卡爾獲悉約翰大公的1.5萬援軍無法及時到達,且自己有被圍殲的可能,遂下令全面撤退。法軍雖宣佈勝利,但自身也疲憊不堪,無力追擊。此役奧軍損失4.5萬人,法軍損失3.4萬人,法國騎兵元帥安託萬·夏爾·路易·拉薩爾在衝鋒中被射殺。卡爾雖然失敗,但把部隊完整的撤出,甚至還帶走了上千的法國戰俘、上百的薩克森戰俘及21門大炮、數面軍旗。 [10]  [14]  [22]  數日後,拿破崙在茲奈姆追上了卡爾,卡爾明白奧軍已經無力對抗,於是在事先未與弗朗茨二世商量的情況下與法軍達成了茲奈姆停火協議(armistice de Znaim)。7月,卡爾自願放棄了軍職,由此退出現役。 [23] 
10月,奧地利與法國簽訂《申布倫和約》,再次割讓大片領土,第五次反法聯盟宣告失敗。 [6]  1810年3月11日,拿破崙與弗朗茨二世的女兒瑪麗·路易絲的婚禮在維也納的奧古斯丁教堂舉行,卡爾代替拿破崙出席婚禮。 [22] 
儘管卡爾未能參見第六次反法同盟,但他訓練的部隊在施瓦岑貝格親王卡爾·菲利普的統帥下,終於在1813年10月的萊比錫會戰中擊敗拿破崙。1814年3月聯軍攻入巴黎,第一次終結了拿破崙的統治。 [23]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退居著述

 托馬斯·勞倫斯 繪卡爾大公像(1819年) 托馬斯·勞倫斯 繪卡爾大公像(1819年) [33]
卡爾在瓦格拉姆會戰之後心灰意冷,開始潛心研究軍事,致力於軍事歷史和軍事理論的寫作,並注意對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軍事經驗進行總結,撰寫了數篇著作(見“主要作品”目錄)。此後,除在1815年擔任美因茨總督外,卡爾未再出任任何公職。 [6]  他在美因茨結識了自己的妻子、拿騷-魏爾堡的亨利埃特·亞歷山德里娜維也納會議結束後的1815年9月17日,44歲的卡爾與18歲的亞歷山德里娜成婚。 [6] 
1822年2月10日,阿爾貝特·卡西米爾逝世,卡爾以養子身份繼承了薩克森-切申公國。 [23] 
1829年12月29日,亞歷山德里娜因患肺炎及猩紅熱去世,年僅32歲。1847年4月30日,卡爾因胸膜炎在維也納病逝,享年75歲(未滿76歲)。 [1]  [6]  葬於維也納皇家墓穴第122號墓地。1860年,維也納英雄廣場樹立了一座紀念他的雕像。 [4]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主要影響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軍事活動

卡爾大公一生參加的主要戰爭有法國大革命戰爭(1792年—1799年)和拿破崙戰爭(1800年一1815年):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軍事思想

卡爾大公 卡爾大公
卡爾大公自年輕時便從事軍事理論的研究,他的主要軍事論點為:
  1. 論述了軍事科學的組成。卡爾認為,軍事科學由戰略戰術兩部分組成。戰略是最高統帥的科學,任務是擬定戰爭計劃,確定軍事行動進程;戰術是各級指揮官的藝術,從屬於戰略。戰略和戰術均由一定的規則或原則組成。 [35] 
  2. 論述了進攻和防禦的作戰類型。卡爾認為,作戰類型有進攻和防禦兩種。進攻較為有利,可以保持主動,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敵,並能迅速達成預定的作戰目的。進攻時,應在決定方向上集中全力,而在其他方向僅部署掩護部隊。主攻方向應選在通往敵國縱深的捷徑。進攻一經發起必須一鼓作氣勇猛前進,不給敵人喘息機會。防禦是為了爭取時間和扼守某一地區而採取的行動。防禦時,也應將兵力集中在決戰方向,而在其他方向僅部署掩護部隊。不論進攻和防禦,只要掌握一定數量的預備隊,就能在必要時扭轉不利的戰局而取得勝利。 [35] 
  3. 主張正確計算可用來達成預定目的的兵力兵器。卡爾認為,兵力必須與既定目的相適應。無論兵力多少,只有在一定時刻及時使用,才能產生最大效果。因此,正確判斷時機,在最能取得最大效果的時刻使用兵力,才是最有效的取勝方法。 [35] 
  4. 強調在決定性的地點形成壓倒敵人的兵力優勢。卡爾認為,兵力不僅指軍隊的數量,也包括軍隊質量、統帥能力和地形條件等。並認為,在兵力對比完全相等的地方,不可能取得任何良好的戰果,為了取勝,一定要有壓倒敵人的優勢兵力。而由於未必在所有地方都造成優勢兵力,因此,就必須在一個決定性的地點造成優勢以取勝。 [35] 
  5. 提出偉大統帥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卡爾認為,統帥對國家的命運和千百萬人的生命舉足輕重,但統帥不是天生的,是靠知識和經驗造就的。要成為真正的統帥,必須熟讀軍事歷史,深思和評價過去的事情,以及經常在實地練習中獲得知識和鍛鍊洞察力。 [35] 
由於這些論述,卡爾與德國的比洛、俄國的亞歷山大·瓦西裏耶維奇·蘇沃洛夫米哈伊爾·伊拉里奧諾維奇·庫圖佐夫等一同被視為歐洲資產階級軍事思想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軍事實踐和理論創造進一步豐富了資產階級軍事學的內涵”。 [21]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主要作品

卡爾大公的主要著作有《論將領的戰術》《從1796年的德意志戰局論戰略原理》和《1799年德意志和瑞士戰史》等。 [6]  [23]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歷史評價

卡爾大公在維也納英雄廣場的雕像 卡爾大公在維也納英雄廣場的雕像
在法國大革命戰爭中,卡爾因擊退法軍而被稱為“日耳曼尼亞的拯救者”。 [8] 
在1797年卡爾大公作戰不利時,拿破崙·波拿巴評價道:“迄今為止,卡爾親王的機動表現比博利厄和武姆澤還差。他步步犯錯,還犯下了極為稚嫩的錯誤。這讓他付出了慘痛代價,可他實際上該損失更多。他的名聲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我,讓我無法相信自己發現的若干失誤,認為這些失誤源於事實上並不存在的想法。” [2]  但到了1807年以後,拿破崙卻認為:“卡爾親王無疑是最好的將領之一,或者説,是奧地利近年來最好的將領。” [3] 
拿破崙的私人秘書布里昂在《回憶拿破崙》中提到1797年拿破崙對意大利的戰事時説:(拿破崙)同樣採用聯合兵力挫敗了像儒爾當和莫羅那樣兩位戰爭藝術大師的卡爾大公。奧地利帝國最後一線希望似乎就寄託在這位親王的雄才上了。 [36] 
滑鐵盧戰役的指揮官、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認為卡爾是反法聯軍最優秀的指揮員之一。 [6] 
瑞士軍事家安託萬·亨利·約米尼在《戰爭藝術概論》中提到:“巧妙建立作戰線,準確選定作戰線方向。在採取守勢時,要向1796年的卡爾大公和1814年的拿破崙學習,他們都採用了向心的作戰線。” [20]  他又説:“旺多穆(旺多姆公爵路易·約瑟夫·德·波旁)在卡薩諾,卡爾大公在埃斯靈的大規模行動,都值得我們學習。” [34] 
美國軍事歷史學家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軍事人物全書》:查理(即卡爾)是一位聰穎、勇敢、誠實和無畏的將軍,也是一位優秀的戰略家、戰術家、組織者和管理者。他還是一個頗有成就的軍事作家。在那個時代,他的著作被認為十分重要。……他也是拿破崙最敬畏的對手。 [6]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人物榮譽

名稱/頭銜
授予時間
授予國家
金羊毛騎士勳章
1790年
瑪麗婭·特蕾莎軍功勳章(大十字級)
1793年
Order of Saint Hubert
1844年
南十字星勳章(大十字級)
——
榮譽軍團勳章(大十字級)
——
1835年10月4日
一級紅鷹勳章
——
——
——
——
——
聖約瑟夫勳章(大十字級)
——
——
聖費迪南和功績勳章(Order of Saint Ferdinand and of Merit,大十字級)
——
巴斯勳章(大十字級,軍事)
1834年5月23日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27-29]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軼事典故

卡爾自幼患癲癇並由此導致一些身心障礙。1803年或1804年的一段時間,他在癲癇發作的同時還出現了明顯的抑鬱症。1804年末,他的健康狀況開始好轉。從1805年3月起,癲癇症狀不再發生。 [26]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生父
利奧波德二世(1747-1792)
奧地利大公,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女王瑪麗婭·特蕾西婭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的第三子,托斯卡納大公(1765-179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90-1792)及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國王。
生母
瑪麗亞·路易莎(1745-1792)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和薩克森的瑪麗亞·阿瑪莉亞的第五女,托斯卡納大公夫人,神聖羅馬帝國皇后。
養父
薩克森的阿爾貝特·卡西米爾(1738-1822)
切申公爵,曾任奧屬尼德蘭總督(1780-1792),後創建了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養母
瑪麗婭·特蕾西婭與弗朗茨一世之女,切申公爵夫人,曾任奧屬尼德蘭總督(1780-1792)。
關於卡爾大公的兄弟,請參見詞條“利奧波德二世”與“瑪麗亞·路易莎”。
妻子
拿騷-魏爾堡親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和賽恩-哈亨堡的路易絲女伯爵的女兒。1815年與卡爾成婚。育有七名子女。
子女
瑪麗亞·特蕾西婭·伊莎貝拉女大公(Maria Theresia Isabella,1816-1867)
與兩西西里國王費迪南多二世結婚。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后。
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魯道夫大公(Albrecht Friedrich Rudolf,1817-1895)
切申公爵,奧匈帝國陸軍元帥。是1866年普奧戰爭中意大利戰線的英雄。與巴伐利亞的希爾德加德公主結婚。
卡爾·費迪南德大公(Karl Ferdinand,1818-1874)
曾任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將軍。與堂妹奧地利的伊麗莎白·弗蘭齊斯卡女大公結婚。後代包括弗里德里希大公、西班牙王后瑪麗亞·克里斯蒂娜等。
弗里德里希·費迪南德·利奧波德大公(Friedrich Ferdinand Leopold,1821-1847)
曾任海軍中將、海軍總司令。未婚,無後代。
魯道夫·弗朗茨大公(Rudolph Franz,1822年9月25日)
夭折。
瑪麗亞·卡羅利娜女大公(Maria Karolina,1825-1915)
與堂弟奧地利的賴納大公結婚,無後代。
威廉·弗朗茨·卡爾大公(Wilhelm Franz Karl,1827-1894)
曾任陸軍司令。未婚,無後代。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6]  [23]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後世紀念

卡爾大公號戰列艦 卡爾大公號戰列艦
作為紀念,卡爾大公的銅像和歐根親王一起坐落於奧地利維也納的英雄廣場上。 [4] 
奧匈帝國第一艘萬噸主力艦也被命名為“卡爾大公”號戰列艦(卡爾大公級戰列艦)。奧匈帝國的一支槍騎兵團也以“卡爾大公”命名。 [18] 
參考資料
  • 1.    梁必駸 主編.世界軍事哲學思想史 中:軍事科學出版社,2017-10:392
  • 2.    Correspondance de Napoléon Ier., II, p. 418.
  • 3.    Bertrand, Cahiers, II, 1959, p. 180.
  • 4.    奧地利:生活中處處有“英雄”  .新民晚報美國版數字報[引用日期2020-10-24]
  • 5.    程向東 主編.新編世界近代史辭典: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169
  • 6.    (美)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軍事人物全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8-08:151-152
  • 7.    劉新利,邢來順.德國通史 第3卷 專制、啓蒙與改革時代 1648-1815版: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12:329-331
  • 8.    袁世全 主編.譽稱大辭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03:116
  • 9.    (英)西蒙·温德爾 著;於江霞 譯.多瑙河畔 哈布斯堡的歐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01:304
  • 10.    夏徵難 著.拿破崙: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01:19-21
  • 11.    (英)威廉·奧康納·莫里斯 著.法國大革命與法蘭西第一帝國:華文出版社,2019-03:180
  • 12.    劉新利,邢來順.德國通史 第3卷 專制、啓蒙與改革時代 1648-1815版: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12:319
  • 13.    張婷婷 主編.世界通史 3: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07:386-390
  • 14.    張婷婷 主編.世界通史 3: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07:396-397
  • 15.    夏徵難 著.拿破崙: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01:62
  • 16.    夏徵難 著.克勞塞維茨: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01:45
  • 17.    (法)喬治·勒費弗爾 著.法國革命史:商務印書館,2017-07:544-545
  • 18.    (英)喬納森·諾思 著;劉萌 譯.第一次世界大戰軍服、徽標、武器圖解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03:231
  • 19.    (法)喬治·勒費弗爾 著.法國革命史:商務印書館,2010-12:550
  • 20.    (法)若米尼 著.戰爭論叢書 戰爭藝術概論: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01:144
  • 21.    龔光明.翻譯美學新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09:122
  • 22.    周執中.1769-1821拿破崙時代:時代文藝出版社,2016-09:149-151
  • 23.    Chisholm, Hugh, ed. (1911). "Charles [Karl Ludwig]".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5 (11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935–936.
  • 24.    注:圖為Heinrich Friedrich Füger(1751-1818)繪。
  • 25.    注:1800年的卡爾大公畫像,由Johann Baptist Seele(1774-1814)繪,現藏於維也納軍事歷史博物館。
  • 26.    Winfried M. Romberg: Die Epilepsie des Erzherzog Carl von Österreich (1771–1827). In: Würzburger medizinhistorische Mitteilungen 12, 1994, S. 245–253.
  • 27.    ÖNB-ALEX  .Staatshandbuch[引用日期2021-08-11]
  • 28.    Liste der Ritter des Königlich Preußischen Hohen Ordens vom Schwarzen Adler (1851),“Von Seiner Majestät dem Könige Friedrich Wilhelm III. ernannte Ritter”, p. 17.
  • 29.    Shaw, Wm. A. (1906) The Knights of England, I, London, p. 187.
  • 30.    Napoleonic wars  .HGM[引用日期2021-08-11]
  • 31.    Einsle Anton - Karl Duc de Teschen Archduke d'Autriche - Ecole autrichienne - 19e siècle Photo Stock  .Alamy[引用日期2021-08-11]
  • 32.    Oskar Criste, Erzherzog Karl und die Armee, Wien, CW Stern, 1906, p. 4.
  • 33.    Sir Thomas Lawrence (1769-1830) - Charles, Archduke of Austria (1771-1847)  .Royal Collection Trust[引用日期2021-08-11]
  • 34.    (法)若米尼 著.戰爭論叢書 戰爭藝術概論: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01:189
  • 35.    夏徵難 著.毛澤東如何讀兵書 毛澤東與中外軍事遺產:解放軍出版社,2014-01:123-124
  • 36.    (法)布里昂 著.回憶拿破崙: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11:45
  • 37.    劉新利,邢來順.德國通史 第3卷 專制、啓蒙與改革時代 1648-1815版: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12:334-335
  • 38.    顧德如 主編.中外軍事人物辭典:長征出版社,1990-05:517-5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