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六次反法同盟

鎖定
第六次反法同盟是指在1813年3月3日——1814年5月30日期間由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瑞典王國、西班牙帝國葡萄牙王國撒丁王國西西里王國等國組成的反對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同盟 [2] 
1812年,拿破崙在俄法戰爭中遭受慘敗後,歐洲的反法各國於1813年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年10月19日,拿破崙在萊比錫戰役中遭到決定性失敗;1814年3月31日,聯軍進入巴黎;1814年4月11日,法國與反法各國簽署《楓丹白露條約》,拿破崙宣佈退位並被放逐於厄爾巴島。同時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登上王位 [2] 
中文名
第六次反法同盟
外文名
War of the Sixth Coalition
發生時間
1813年3月3日 至 1814年5月30日
參戰方
法蘭西第一帝國;反法同盟(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撒丁王國、西西里王國)
結    果
反法同盟獲勝、拿破崙一世退位
參戰方兵力
反法同盟:1,070,000人
法國:850,000人
主要指揮官
法國:拿破崙一世、蘇爾特、烏迪諾、麥克唐納、內伊
反法同盟:亞歷山大一世、腓特烈威廉三世、弗朗茨二世、施瓦岑貝格親王、惠靈頓公爵、布呂歇爾、貝爾納多特
主要戰役
維多利亞戰役呂岑會戰包岑戰役德累斯頓戰役萊比錫戰役

第六次反法同盟事件起因

第六次反法同盟俄法戰爭

法軍從莫斯科敗退 法軍從莫斯科敗退
1812年,為了迫使亞歷山大一世繼續依着大陸封鎖政策行事,及解除俄羅斯進攻波蘭的迫切威脅,拿破崙遠征俄羅斯。拿破崙65萬人的軍隊(包括27萬法國軍隊及其它地區的軍隊),在1812年6月23日渡過了尼曼河。俄羅斯聲明為衞國戰爭,但拿破崙聲明為第二次波蘭戰爭。由於波蘭人提供了10萬人的軍隊,拿破崙並不讓步,繼續往俄國進發。俄羅斯實行了“焦土政策”,使得拿破崙損失了37萬人的軍隊(因戰死、餓死或凍死),及20萬人被俘虜。1812年10月18日至19日,法國軍隊從莫斯科撤退,由於嚴寒、糧食短缺和俄國人的多次襲擊,法軍傷亡慘重。在11月,只有2萬7千人渡過別列津納河,12月14日,最後一批法國軍隊離開俄羅斯領土,拿破崙似乎沒有以前那麼不可戰勝了。但是,俄羅斯也在戰爭中損失了40萬人 [1]  [2] 

第六次反法同盟反法同盟

1813年3月3日,在英國同意瑞典對挪威的主權要求後,瑞典與英國結成聯盟,並向法國宣戰,不久後就解放了瑞典屬波美拉尼亞。3月17日,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向法國宣戰。第一次武裝衝突發生在4月5日的莫肯戰役中,俄普聯軍擊敗了法軍。6月,英國正式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直到這時,奧地利仍然效忠法國,外交部長梅特涅(Metternich)試圖調解法國與其大陸敵人之間的矛盾,但代價是拿破崙解散萊茵聯邦,法國回到大革命前的邊界。拿破崙拒絕這樣的妥協,所以奧地利在1813年8月加入反法同盟,並向法國宣戰 [2] 

第六次反法同盟事件進程

第六次反法同盟德意志戰線

拿破崙在1813年春季迅速在東部建立起自己的新軍隊,法軍從3萬人增加到13萬人。拿破崙在1813年5月2日的呂岑會戰和1813年5月20日至21日的包岑戰役中給聯軍造成了重大傷亡。儘管法軍也損失慘重,但拿破崙的勝利還是大大挫傷了普魯士人和俄羅斯人的士氣。許多俄軍軍官渴望回國,因為他們已經實現了讓俄羅斯擺脱了法國人的侵略。呂岑和包岑的兩次會戰的失敗也使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開始重新考慮和平。此外,普魯士人和俄羅斯人希望奧地利也加入到戰爭中來,戰爭的中斷將給他們時間與維也納談判 [2] 
儘管取得了對普魯士人和俄國人的兩次勝利,法軍的損失卻是沉重的,法國騎兵長期缺乏馬匹,這意味着拿破崙不能充分利用他的勝利擴大並贏得決定性的戰果;拿破崙的新軍到處都是應徵入伍的新兵,必需品極為缺乏,從法國的遠道而來和拿破崙快速的調動使他們精疲力盡。法國人“急需一段時間的重建和休養”,拿破崙也需要時間為他精疲力竭的騎兵購置馬匹,並調集更多的增援部隊。因此,拿破崙對聯軍提出休戰協議。普萊斯維茨停戰協定規定雙方從1813年6月4日起停戰至8月13日 [2] 

第六次反法同盟停戰期間

在停戰期間,拿破崙與奧地利外交部長梅特涅進行了一次災難性的會晤,在會談中,拿破崙對奧地利人大加指責,這確保了奧地利即將加入反法同盟對法作戰。這次停戰協議亦將被證明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因為反法同盟從停戰協議中獲得的好處遠遠超過了法國 [2] 
在此期間,奧地利已經公開反對法國(與普魯士一樣,奧地利在1812年從法國的名義盟友轉變為1813年的武裝中立國)。奧地利的兩支主力部署在波希米亞和意大利北部,反法同盟在德意志地圖的前線部隊數量增加到了約80萬人,戰略儲備為35萬人。由於停戰,法國在人數上失去了最初的優勢,因為奧地利人和俄羅斯龐大的人力儲備被源源不斷的帶到了前線 [2] 
法軍方面,拿破崙成功讓帝國軍隊總數達到65萬人左右(25萬人由他直接指揮,另有12萬人由尼古拉斯·查爾斯·烏迪諾指揮,3萬人由達武指揮)。萊茵聯邦為拿破崙提供了大部分剩餘的軍隊,此外,繆拉的那不勒斯王國和意大利王國也提供了10萬軍隊 [2] 
停戰期間,亞歷山大一世、腓特烈·威廉三世和瑞典攝政王貝爾納多特在西里西亞會面。聯軍參謀部開始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制訂計劃。這個計劃主要由奧地利參謀長、陸軍元帥約瑟夫·拉德茨基與貝爾納多特共同起草,貝爾納多特利用他作為法國將領15年的經驗以及對拿破崙的熟悉程度,決定使用費邊戰術來削弱法軍,即避免與拿破崙直接作戰,儘可能地與他的元帥交戰,然後再慢慢地收攏包圍網,直到拿破崙被逼入絕境並被迫與人數眾多的敵軍交戰。
會後,反法聯軍組建了三支獨立的部隊:西里西亞軍,9.5萬人,由普魯士人和俄羅斯人組成,陸軍元帥布呂歇爾負責指揮;北方軍,12萬人,由瑞典人、俄羅斯人、普魯士人組成,由貝爾納多特王儲指揮;以及聯軍主力,22.5萬奧地利人和俄羅斯人,由卡爾·馮·施瓦岑貝格親王指揮 [2] 

第六次反法同盟大戰再起

停戰結束後,拿破崙首先在德累斯頓戰役中(1813年8月26日至27日)重創聯軍。8月26日,馮·施瓦岑貝格親王率領聯軍襲擊德累斯頓的法國駐軍。8月27日凌晨,拿破崙帶着增援部隊抵達戰場,儘管人數遠遠少於聯軍(聯軍21.5萬人,法軍僅有13.5萬人),拿破崙還是選擇進攻盟軍。戰役中,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將聯軍左翼其圍困在洪水氾濫的維爾茨河邊,並將其與聯軍主力隔絕開來,然後繆拉率領法軍騎兵發起了進攻。當天的暴雨打濕了火藥,使得奧地利人的步槍和大炮對繆拉的騎兵毫無用處,他們成功迫使奧軍三個師的1.3萬人投降。聯軍被迫在混亂中撤退,損失了近4萬人,法軍只損失了1萬人。然而,受到天氣的阻礙,法軍也失去了衝破敵軍包圍網的機會。因此,雖然拿破崙對聯軍進行了沉重的打擊,但幾次戰術失誤使聯軍主力得以撤退,從而葬送了拿破崙在一次大戰役中結束戰爭的最好機會。儘管如此,在德累斯頓戰役後的幾個星期裏,拿破崙再次給聯軍造成了巨大損失 [2] 
然而大約在同一時間,法軍亦遭受了幾次嚴重的失敗,首先是8月23日,烏迪諾在向柏林挺進中遭到在貝爾納多特的北方軍的反擊;8月26日,在卡茨巴赫,普軍在布呂歇爾的指揮下,利用拿破崙向德累斯頓進軍的機會,攻擊了麥克唐納元帥的軍隊,這場戰役使法國損失了13000人,20000人被俘,普軍只損失了4000人;在8月29日至30日的庫爾姆戰役中,法軍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孤立深入地追擊敵人,又折損了13000人 [2] 
9月6日,法國又一次在貝爾納多特的軍隊手中遭受慘重損失,在丹尼維茨,內伊再次試圖佔領柏林,因為拿破崙認為失去柏林將使普魯士退出戰爭。然而,內伊誤入了貝爾納多特設下的陷阱,結果被擊潰。法軍損失了50門大炮和2萬多士兵。第二天,瑞典和普魯士騎兵又俘獲了13000-14000名法國俘虜,內伊帶着殘部退到維滕貝格。拿破崙把普魯士從戰爭中逐出的努力失敗了;他進攻中路的作戰計劃也失敗了。失去主動權後,聯軍的包圍網越拉越緊,拿破崙被迫開始集中兵力,在萊比錫地區尋求決戰 [2] 
法軍在丹尼維茨的失敗對拿破崙來説是一場災難,貝爾納多特獲勝的消息在德意志引起了軒然大波,蒂羅爾再次爆發了反叛,巴伐利亞國王宣佈中立並開始與奧地利人談判,成批的薩克森軍隊叛逃到貝爾納多特一方,威斯特伐利亞的軍隊也已經拋棄了他們的波拿巴國王,1813年10月8日,巴伐利亞正式宣佈加入反法同盟。法國在德意志的統治已陷入全面崩潰 [2] 

第六次反法同盟苦戰萊比錫

萊比錫民族大會戰 萊比錫民族大會戰
拿破崙率領大約17.5萬人的軍隊撤退到薩克森的萊比錫,在1813年10月16日至19日爆發的萊比錫戰役中,法軍面臨三支聯軍、超過43萬人的進攻。法軍在萊比錫遭到了整個拿破崙戰爭中的決定性失敗。但法軍仍能相對有序地向西撤退。當法國軍隊渡過懷特埃爾斯特河時,大橋過早被炸燬,導致3萬名士兵被困,被聯軍俘虜 [2] 
拿破崙在哈瑙戰役(1813年10月30日至31日)中擊敗了巴伐利亞軍,然後將剩下的軍隊撤回法國。達武的軍隊則繼續在漢堡堅守,成為萊茵河以東的最後一支帝國軍隊 [2] 
1813年11月,反法同盟在法蘭克福提案中提出了和平條件。拿破崙仍將是法蘭西的皇帝,但它將退回“自然疆域”。這意味着法國可以保留對比利時、薩伏伊和萊茵蘭(萊茵河西岸)的控制權,同時放棄對波蘭、西班牙和荷蘭,以及意大利和德國的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梅特涅告訴拿破崙,這是聯軍可能提供的最好條件;在進一步的勝利之後,條件會越來越苛刻。梅特涅的目標是保持法國在對抗俄羅斯威脅方面的平衡,同時結束這一系列的戰爭。
拿破崙則希望贏得這場戰爭,所以失去了這次機會;到12月,聯軍撤回了這一提議。1814年,當拿破崙試圖在接受法蘭克福提議的基礎上重新開始和平談判時。反法同盟則提出了更嚴厲的條件,包括法國撤退到1791年的邊界,這意味着法國將丟失比利時和萊茵蘭。拿破崙堅決拒絕了這個提議 [2] 

第六次反法同盟法國戰役

從德國撤退後,拿破崙頒佈了一項法令,徵募了90萬名新兵,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被徵募。即便拿破崙多次戰勝了向巴黎推進的聯軍,但無法阻止數量佔壓倒性優勢的聯軍逼近巴黎。整個戰役中,他手裏的軍隊只剩80000人,反法聯軍的人數則高達370000至405000名。3月31日,聯軍在巴黎郊區擊敗法軍後,以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為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施瓦岑貝格親王緊隨其後,進入了巴黎 [2] 

第六次反法同盟半島戰爭

雖然東線局勢正在發生鉅變,但伊比利亞半島的戰爭始終是拿破崙的“西班牙潰瘍”,半島戰爭牽制了數十萬法國士兵。1813年,惠靈頓公爵亞瑟·韋爾斯利終於打破了法國在西班牙的勢力,迫使法軍撤退。5月,英葡軍隊佔領布爾戈斯,迫使約瑟夫·波拿巴退守扎多拉河。在6月21日維多利亞戰役中,約瑟夫治下的65000名法軍遭反法聯軍(英軍53000人、葡軍27000人、西軍19000人)擊潰。這場戰役徹底粉碎了拿破崙在西班牙的勢力 [2] 
反法聯軍繼續進軍,7月初到達比利牛斯,蘇爾特元帥7月25日至8月2日中發動的反攻也未能扭轉局勢。10月7日,為響應反法聯軍在德意志地區的軍事行動,英葡西聯軍進入法國境內。12月11日,拿破崙同意與西班牙單獨簽訂《瓦倫塞條約》,該條約規定,他將釋放並承認費迪南德七世為西班牙國王,以換取西班牙停止敵對行動。但是西班牙人無意相信拿破崙 [2] 
1813年的最後幾個月,惠靈頓率領半島軍隊與蘇爾特元帥和絮歇元帥進行了多次戰鬥。半島軍隊在維拉山口戰役、巴約訥附近的尼夫戰役(1813年12月10日至14日)、奧塞茲戰役(1814年2月27日)和圖盧茲戰役(4月10日)中取得了勝利 [2] 

第六次反法同盟事件結果

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退位

拿破崙告別近衞軍 拿破崙告別近衞軍
1814年4月2日,法國參議院通過決議,宣佈廢黜拿破崙帝位。拿破崙決心抵抗下去,提議向巴黎進軍。他的士兵都渴望繼續戰鬥,但是拿破崙的元帥和高級軍官拒絕繼續作戰。1814年4月11日,拿破崙與列強簽署了《楓丹白露條約》,宣佈退位。5月30日,法國與包括英國在內的列強簽署了《巴黎條約》。拿破崙被放逐到意大利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登上王位。其餘零散的軍事行動在意大利西班牙荷蘭直至1814的春季才結束。從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歐洲列強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了維也納會議。這次會議是由奧地利政治家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提議和組織的,其目的在於重建拿破崙戰敗後的歐洲政治地圖 [2] 

第六次反法同盟百日王朝

拿破崙重返法國 拿破崙重返法國
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蘭西王國的國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囚禁。然而,拿破崙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率領1100人於1815年3月1日回到法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崙。1815年3月20日,拿破崙回到巴黎重登皇位,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倉皇逃出巴黎,百日王朝開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