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魯道夫

鎖定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是奧地利帝國最後一位著名的統帥,他是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名將卡爾大公長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之孫。他在1866年的庫斯托扎戰役擊潰了意大利國王統帥的12萬軍隊,戰後主持軍事改革,獲得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三個國家的元帥軍銜,和軍事上的開明相比,他在政治上極為保守。他是19世紀歐洲頗具影響力的風雲人物。
本    名
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魯道夫
別    名
Archduke Albrecht Friedrich Rudolf Dominik of Austria
出生地
維也納
出生日期
1817年8月3日
逝世日期
1895年2月18日
軍    銜
奧地利等三國陸軍元帥
爵    位
世襲特申大公爵
職    業
貴族、將領

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魯道夫名將之子

1854年的阿爾布雷希特大公 1854年的阿爾布雷希特大公
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魯道夫,第三代泰申大公爵(Archduke Albrecht Friedrich Rudolf Dominik of Austria,Duke of Teschen,1817年8月3日生於維也納--1895年2月18日卒於特倫託的阿爾科)奧地利帝國陸軍元帥。拿破崙戰爭時期的著名統帥卡爾大公與拿騷-魏爾堡的亨利埃特·亞歷山德里娜的長子 [1]  。從小接受完整的軍事教育,1837年以上校軍銜加入奧地利陸軍。指揮一個步兵團。1839年他隨父親訪問了俄羅斯帝國,被沙皇尼古拉一世授予聖安德魯勳章和立陶宛騎兵司令之職務,由此轉入騎兵,1840年晉升為少將。1843年升為中將,指揮駐下奧地利和薩爾斯堡的軍隊。1844年他娶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的四公主希爾德為妻。1847年父親死後繼承了夏宮威爾堡宮和維也納的冬宮宮阿布雷契(今天的阿爾貝蒂娜博物館)。還有超過50萬英畝的地產(2000平方公里),成為帝國內最大的貴族。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與卡爾·費迪南德大公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與卡爾·費迪南德大公
阿爾布雷希特奧地利發生的所謂“三月革命”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1848年三月,維也納的學生向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請願,要求新聞自由。學生的請願逐漸擴大到有工人和市民參加的示威遊行。1848年3月13日遊行隊伍發生騷亂,城防總指揮阿布雷特下令向遊行示威的人羣開槍,造成有5人死亡。這次革命結果導致斐迪南一世退位,18歲的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登上皇帝的寶座。他由於對這次慘案負責,被趕出首都,發配到前線。在拉德茨基元帥指揮下,其部參加了1848-1849年的意大利戰役。在諾瓦拉戰役中作為師長戰功卓著。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

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魯道夫軍功貴族

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魯道夫 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魯道夫
1851-1860年間任匈牙利總督。這是個非常不討好的職位,他無法安撫愛好自由的匈牙利人民。1863年在指揮駐意大利維琴察的第8軍團時被封為元帥。1864年他的大舅子,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去世,奔喪期間他38歲的妻子希爾德也患病去世。在1866年普奧戰爭時,預計在北線不能很快擊破對方主力,就把善於防禦的路德維希·馮·貝內德克和善於攻擊的阿爾布雷希特調換了個位置,在6月17日南線著名的庫斯托扎戰役中,他趁意大利主力剛走出山地,佈陣不開的時機,果斷實施各個擊破,以8萬奧軍大破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指揮的12萬意大利軍隊,由此才真正走出父親的陰影,他迅速回軍北線,但沒能趕上7月3日的克尼格雷茨之戰。之後擔任奧地利陸軍總司令,繼續主持進行陸軍改革。1869年起擔任陸軍總監,着重主張發展工業及鐵路;建立短期兵役制,以訓練更多的後備兵員,擴充戰爭潛力;使部隊裝備並進一步改進新武器;建立健全參謀部制度。
大公妃希爾德 大公妃希爾德
1870年6月20日普法戰爭爆發,為了防止他舉兵復仇,普魯士授予他普魯士元帥稱號和聖喬治大勳章。1872年他又被授予俄羅斯帝國元帥軍銜。1876年7月3日他獲得德語地區軍人的最高榮譽,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步兵團,他成了第86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步兵團榮譽上校團長。他的軍事作風受到普魯士德國的普遍讚賞,由此在1888年1月19日又被授予德意志帝國元帥軍銜。
大公在阿爾科的別墅 大公在阿爾科的別墅
與軍事上的進步相比,他在政治上極為保守,與自由主義濃厚的王儲魯道夫大公的衝突最終導致魯道夫大公在1889年開槍自殺。1895年他去世,國葬。1899年樹立雕像。由於沒有子女,死後家產由侄兒和養子弗里德里希大公(一戰時的奧地利最高統帥)繼承。
參考資料
  • 1.    ↑ Fürstin Luise Isabella von Nassau-Weilburg wurde, offenbar nach dem Tode ihres Gatten bei ihrer Tochter auf Schloss Weilburg weilend, zunächst in Baden bei Wien beigesetzt. Am 14. Dezember 1898 wurde ihr Leichnam im Beisein von drei österreichischen Erzherzögen exhumiert und in der Folge in der Fürstengruft der evangelischen Schlosskirche von Weilburg letztbestattet. — Local-Nachrichten. Exhumierung.. In: Badener Zeitung, 17. Dezember 1898, S. 4, Mitte rechts (Online bei AN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