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二次反法同盟

鎖定
第二次反法同盟(Second Coalition)是指在1798年11月——1802年3月期間由神聖羅馬帝國聯同大不列顛王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那不勒斯王國、葡萄牙等國組成的反對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同盟 [1] 
由於戰場失利,該同盟未能達成恢復法國君主制的目的;法國的革命政權得到保留,1793年以來獲得的領土得到確認。隨着1801年神聖羅馬帝國與法國簽訂《呂內維爾條約》,1802年英國與法國簽訂《亞眠和約》,第二次反法同盟宣告失敗 [1] 
中文名
第二次反法同盟
外文名
War of the Second Coalition
參戰方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西班牙;反法同盟(神聖羅馬帝國、大不列顛王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
結    果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獲勝
主要指揮官
法國:保羅·巴拉斯、拿破崙·波拿巴、莫羅
反法同盟:弗朗茨二世、梅拉斯、約翰大公、保羅一世、蘇沃洛夫、威廉·皮特、塞利姆三世
主要戰役
馬倫哥戰役霍恩林登戰役
發生時間
1798年11月——1802年3月

目錄

第二次反法同盟起因

1798年歐洲列強趁法軍大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於埃及的時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1798年5月19日,奧地利和那不勒斯王國在維也納簽署了一項聯盟協議。11月29日,奧地利將軍卡爾·馬克佔領羅馬,恢復了教皇的權威,這是聯軍的第一次軍事行動。到12月1日,那不勒斯王國與俄羅斯和英國都簽署了聯盟協議。到1799年1月2日,俄羅斯、英國和奧斯曼帝國之間又簽署了合作協議,反法聯盟正式形成 [1] 

第二次反法同盟進程

1799年,反法聯軍發動了幾次入侵,包括在意大利和瑞士的戰役以及英俄對荷蘭的入侵。俄軍將領亞歷山大·蘇沃洛夫在北意大利多次擊敗法軍,把他們趕回了阿爾卑斯山。然而,反法聯軍在荷蘭(英軍在卡斯特里庫姆戰敗後撤退)和瑞士(第二次蘇黎世戰役中俄軍被徹底擊潰)的攻勢卻遭到遏制。戰局的逆轉,加上英國堅持在波羅的海搜尋船隻,導致俄羅斯退出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1] 
拿破崙率軍翻越聖伯納隘口 拿破崙率軍翻越聖伯納隘口
拿破崙遠征埃及期間,法軍經歷了圍困阿克的失敗,被迫撤回埃及。此時拿破崙敏鋭的察覺到法國的政治和軍事危機,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於1799年11月9日發動霧月政變,取得了法國的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意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 [1] 
拿破崙派莫羅進軍德意志,他本人親自在第戎集結軍隊,穿過瑞士與阿爾卑斯山,阻斷了奧軍與本土的聯繫,從後方進攻了意大利的奧地利軍隊。在1800年6月14日的馬倫戈戰役中,法軍取得了對奧軍的決定性勝利,拿破崙重新佔領了意大利北部。與此同時,莫羅入侵巴伐利亞,12月3日,法軍在霍恩林登戰役中大破奧軍,是役法國將領莫羅以損失2500人的代價殲敵1.4萬人,為粉碎第二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礎。之後法軍進逼維也納,神聖羅馬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迫使第二次反法同盟解體 [1] 

第二次反法同盟結果

1801年2月9日,法國與奧地利簽訂《呂內維爾條約》,奧地利基本上接受了先前的《坎坡福爾米奧條約》的條款。1802年3月25日,英法簽署了《亞眠條約》,正式結束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