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反法戰爭

鎖定
反法戰爭即拿破崙戰爭(法文:Guerres Napoléoniennes,英文:Napoleonic Wars,德文:Napoleons Kriege,俄文:Наполеоновские войны)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説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
名    稱
拿破崙戰爭
發生時間
1803-1815年
地    點
法國
參戰方
英國、法國
結    果
法國拿破崙失敗
主要指揮官
拿破崙
反法戰爭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隨着拿破崙在滑鐵盧敗北,各交戰國簽訂巴黎條約後,反法戰爭勝利。 [1] 
英國積極組織和參加歐洲大陸封建國家最重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法國革命所採取的極端措施,使保守主義的英國一開始就對法國革命抱有極度的反感;二是革命法國的對外擴張嚴重地威脅了歐洲的均勢體系。因此,英國反對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帝國,實際上體現了保守主義和維護均勢的雙重主題。 英國資產階級對法國革命的敵視態度集中反映在柏克的言論之中。如柏克認為法國國民會議既不自由又不體面地上演了一出深思熟慮的滑稽劇。他們表演得就像是市場上一羣騷亂的觀眾面前的喜劇演員;他們在一羣不顧羞恥的窮兇極惡的男女的混亂喊叫聲中進行表演……這個推翻了國王和王國的議會,甚至於並不具有一個嚴肅的立法團體的面貌和形象。這簡直是口誅筆伐了。法國革命採用的極端措施也使英國普通大眾逐漸疏遠法國革命。大多數英國人並不希望像雅各賓派恐怖統治這樣破壞社會秩序和私有財產的運動擴展到英國,因此,他們對法國革命的態度便由同情轉向憎惡,對英國本國政治也由支持改革轉向擁護現行制度,保守主義和保王主義的情緒在越來越多人中獲得市場。
反法戰爭 反法戰爭
隨着保守主義思潮在英國的蔓延,革命的法國與保守的英國之間越來越格格不入,但是,僅僅意識形態方面的差異並不足以使英國放棄對歐洲大陸多年奉行的均勢原則和中立政策。實際上,英國對法國革命的態度是非常矛盾的:法國革命的極端措施固然使得保守的英國極度反感;但這場革命同樣也造成了法國國內的政治動盪,這對英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法國是歐洲大陸均勢體系中的重要砝碼,直接干涉法國可能會打破歐洲大陸的力量平衡。因此,在法國革命的開始階段,英國對法國革命是抱着觀望態度的。只有當法國革命不斷深入,法軍在對外戰爭中節節勝利,越過萊茵河控制奧屬尼德蘭地區,使英國在低地國家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脅時,英國才感覺到不能再對歐陸局勢等閒視之。然而,即使在這時,英國仍不願與法國直接衝突,英國最初的想法是利用對法國革命極度仇視的奧地利、俄國、普魯士等歐陸國家來阻撓法國革命向外蔓延。由於俄國此時正在全力瓜分波蘭,不願涉足法國革命的泥潭,英國只好求助於奧地利和普魯士,1790年7月,英國、荷蘭、奧地利、普魯士在西里西亞簽署《萊亨巴赫協定,規定英國、荷蘭、普魯士有義務來幫助奧地利恢復對尼德蘭的統治;而奧地利則停止正同土耳其進行的戰爭,與普魯士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法國。1792年4月,法國與普奧間正式爆發了戰爭,歐洲國家持續22年之久的拿破崙戰爭(又稱法國革命戰爭)就此拉開了帷幕。
但普奧兩國在對法戰爭中卻屢遭敗績,聽憑法國勢力迅速向歐洲廣大地區特別是低地國家擴散,英國政府不得不從幕後走到前台。當1792年11月法軍佔領安特衞普後,12月英國向法國發出正式照會,聲稱:英國絕不會同意法國擅自以假借的天賦權利為藉口,把自己當成是唯一的裁判官去判決由神聖條約建立起來的、並由所有大國一致加以保證的歐洲政治體系。英國堅持它一個多世紀以來所遵循的準則,對法國直接或間接地使自己成為低地國家的主人,或成為歐洲的普遍權利和自由的主宰者的行為,絕不會置之不理。這份照會預示了英國將直接參加歐陸國家反對法國的軍事行動。
促使英國直接參戰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法國革命不斷呈現出對外輸出的勢頭,法國國民大會公開宣稱,法國將援助世界上所有民族推翻統治者和壓迫者的鬥爭;其次,法國在這個階段的對外戰爭中兼併了大量領土,嚴重地危害到歐洲大陸的政治結構,特別令英國不能容忍的就是法國對低地國家的佔領。英國一直將這一地區視為自己的門户,任何大國佔領它都被視為威脅。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英法間長達百年的爭霸拼鬥,英國在這場鬥爭中已初具優勢,它不希望革命的法國扭轉這種局面。事實上,隨着拿破崙戰爭的進展,英法爭霸的實質越來越清楚,就法國方面來説,拿破崙政變後戰爭的正義性已經不存在了,雙方的爭奪就是在爭奪歐洲,爭奪世界海洋的控制權。
參考資料
  • 1.    皮波人物國際名人研究中心.《拿破崙》.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