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協和鎮
- 外文名
- xiehe town
- 別 名
-
陳家場
中心場
協和場。 - 行政區類別
- 鎮
- 所屬地區
- 四川省安嶽縣
- 地理位置
- 安嶽縣南部略偏東
- 面 積
- 41.2 km²
- 下轄地區
- 15個行政村,133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
- 政府駐地
- 中和街282號
- 電話區號
- 028
- 郵政編碼
- 642363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
- 人口數量
- 2.2萬
- 著名景點
-
楊氏宗祠
橋亭子
中和寨 - 車牌代碼
- 川M
- 方 言
- 西南官話-成渝片-安嶽話
- 行政代碼
- 512021233
協和鄉地理位置
編輯協和鎮位於安嶽縣境南部略偏東,安嶽縣城區東南方向,距安嶽縣城區45公里。東鄰兩板橋鎮、白塔寺鄉;南靠李家鎮、護建鎮;西至天寶鄉、興隆鎮;北接魚龍鄉、橫廟鄉。幅員面積41.2平方公里,總人口2.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00餘人,場鎮常住居民1500餘人,計生率88.6%,耕地面積1276.73公頃,其中水田面積632.4公頃。有石板、協和兩個場鎮。瓊江右岸支流龍台河過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兼產紅麻、桐油,養殖生豬。
[1]
協和鄉建制沿革
編輯清末,安嶽縣設喜井鄉等10鄉38場。
[2]
喜井鄉轄永清場、興隆場、陳家場、橫廟場共4個場,治為陳家場,今安嶽縣協和鎮場鎮。
民國初,陳家場屬喜井鄉。
1917年,更陳家場為中心場,
[1]
屬喜井鄉。
1924年,改中心場為協和場,
[1]
屬喜井鄉。
1932年,安嶽縣廢喜井鄉等原10鄉名,全縣設43鄉、場、鎮。
[2]
屬協和場。
1935年,安嶽縣在協和場設第四區,協和為區公所所在地。
[1]
1937年,安嶽縣改協和場為協和鄉,設鄉公所。
[1]
1950年,為協和鄉人民政府駐地。
[1]
1958年,安嶽縣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全縣建立10箇中心人民公社、34個人民公社和1個鎮。
[2]
同年,撤銷興隆區建立興隆中心人民公社。協和鄉、石板鄉、解放鄉合併設協和人民公社,屬興隆中心人民公社。
1984年,安嶽縣撤銷協和公社復置分設協和鄉、石板鄉,
[1]
[3]
屬興隆區。年底,全縣設10區5鎮88鄉。
[2]
興隆區代管由公社復鄉的有魚龍鄉、共和鄉、清流鄉、天寶鄉、天林鄉、協和鄉、解放鄉(後更名左家坪鄉)、石板鄉、興隆鄉共9個鄉。
1992年,安嶽縣撤區並鄉。撤銷興隆區公所等全縣10個區、67個鄉鎮的建制。新建12個鎮,擴建20個鄉鎮(其中有8個鎮),保留6個鄉的建制,全縣共有38個鄉鎮改為縣直轄。
[2]
興隆區代管的鄉鎮全部析出自建、合併或撤銷。原協和鄉、石板鄉(原鄉政府駐石盤村)行政區域合併置協和鄉。
[1]
2005年,安嶽縣撤消興隆管委,置興隆鎮,縣直轄。協和鄉自興隆管區析出置縣直轄鄉。
2017年4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和資陽市人民政府批覆(川府民政〔2017〕5號、資府函〔2017〕43號),同意安嶽縣撤銷協和鄉,設立協和鎮,以原協和鄉的行政區域為協和鎮的行政區域,協和鎮人民政府駐中和街282號。
[4]
協和鄉行政區劃
編輯協和鎮現轄小橋村、水源村、高獅村、龍水村、長喜村、中和村、泉石村、坨灣村、治山村、石盤村、潭沱村、羌寨村、林楠村、瓦堂村、菱角村
[5]
共15個行政村,133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協和鎮現有石板場、協和2個場鎮。
協和鄉行政代碼
編輯512021129200 210 小橋村
512021129201 220 水源村
512021129202 220 高獅村
512021129203 220 龍水村
512021129204 220 長喜村
512021129205 220 中和村
512021129206 220 泉石村
512021129207 220 坨灣村
512021129208 210 治山村
512021129209 220 石盤村
512021129210 220 潭沱村
512021129211 220 羌寨村
512021129212 220 林楠村
512021129213 220 瓦堂村
協和鄉自然資源
編輯協和鎮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地處淺丘,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氣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春少雨,全年日照時間1304.4小時,年均氣温18.3℃,年總降雨量749.2毫米。有退耕還林113.33公頃。
[1]
協和鄉經濟狀況
編輯協和鎮201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2516萬元,第一產業12787萬元,第二產業6049萬元,第三產業3680萬元。全鎮儲蓄餘額2.6億元,人均儲蓄餘額1.17萬元。全鎮有個體工商户508户,引進四川林發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種植培育珍稀林木333.33餘公頃,全鎮種植檸檬133.33餘公頃。
[1]
全鎮以農業為主,主產稻穀、紅薯、小麥、蠶繭等。糧食總產量11458噸,經濟作物總產量2730噸;荒山育林33.33公頃,退耕還林種桑113.33公頃,鞏固縣蠶桑基地,養蠶400張,產繭1.8萬公斤,實現收入28.6萬元。養殖業以分户飼養為主,以養殖生豬為龍頭,帶動兔、雞、鴨、鵝小家禽等養殖。年末生豬存欄1.47萬頭,出欄3.3萬頭,小家禽存欄11.31萬羽,年出欄32.26萬羽,新建養殖基地2處。水產養殖方面,實現水產養殖面積41公頃,產值305萬元。
協和鎮工業企業主要是竹木加工、釀酒、機磚、預製製造、農副產品加工等企業,竹木加工、磚瓦、預製製造、農副產品加工是協和鄉的主導產業。建有磚廠、竹編廠等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4户。解決中小型企業融資難問題,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700萬元。
[1]
協和鄉基礎設施
編輯協和鎮交通較為便利,成安渝高速(G5013渝蓉高速)公路在高獅村過境。有縣道文李路(文化鎮-興隆鎮-協和鎮-李家鎮)、協石路(協和鎮-白塔寺鄉-石羊鎮),農村通鄉村公路132.2公里。全鄉11個村實現通暢,里程15.3公里,4個村實現通達,里程42.1公里。
新規劃農民新村集中建房點8處,配套改廁100個,改院壩1514平方米。幸福河(下游名龍台河)貫穿全境,境內長48公里。有小Ⅰ型水庫1座、小Ⅱ型水庫2座,石河堰12處、山坪塘102口、提灌5處、渠道12公里,投資修建自來水廠全面投入使用,滿足場鎮及周邊村980户2600餘人用水問題。
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機信號發射塔3座,無線通訊網絡覆蓋率98%,移動電話用户5600餘户。程控電話全面開通,用户1700户。實現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光纖傳輸電視節目32套,閉路電視用户3285户,網絡光纖入户65.2%。
[1]
協和鄉社會事業
編輯協和鎮現有學校3所,其中初級中學,教學班9個,學生530人,教師34人;協和小學,教學班19個,學生1085人,教師45人;石板小學教學班14個,學生628人,教師26人。私立民辦幼兒園4所,幼兒學生242人,教師1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入學率100%。協和中心衞生院,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年均門診5萬人次,年均住院2200人次,村級醫務室16個,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20618人,參合率99.2%。城鄉低保、失地農民養老保險,五保供養等惠民政策得到落實,五保集中供養率達44%;興辦15處農家書屋,調頻廣播和無線通信實現全覆蓋。
[1]
協和鄉歷史名人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鄉鎮導航-協和鄉 .安嶽縣政府網[引用日期2017-09-01]
- 2. 《安嶽縣誌》(1986—2005)內文(地理環境-建置-區劃) .資陽地方誌[引用日期2017-10-22]
- 3. 四川資陽安嶽縣協和鄉 .博雅地名網[引用日期2017-09-01]
- 4. 安嶽縣人民政府 關於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公告 .安嶽縣政府網.2017-7-24[引用日期2017-10-09]
- 5. 協和鄉地名由來及歷史沿革 .行政區域網[引用日期20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