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和鄉

(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下轄鄉(已撤銷))

鎖定
共和鄉,隸屬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地處安嶽縣南部,東鄰永清鎮,南靠興隆鎮,西至清流鎮文化鎮,北與思賢鎮接壤 [5]  。轄區總面積30.04平方千米。 [4] 
截至2019年10月,共和鄉下轄10個行政村 [3]  。截至2018年末,共和鄉户籍人口16225人 [4]  。2011年,共和鄉財政總收入512.9萬元,農業總產值8000萬元,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100萬元。 [5] 
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共和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興隆鎮管轄。 [1] 
中文名
共和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
地理位置
安嶽縣南部
面    積
30.04 km²
下轄地區
10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方家溝吉福街287號
電話區號
028
郵政區碼
64236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雙河水庫
三聖廟
高峯寺
車牌代碼
川M
人    口
16225人(2018年)

共和鄉歷史沿革

取人民共和之義而得名。
原屬興隆鄉。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併入興隆鄉。
民國三十年(1941年),析置吉福鄉。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設集福鄉。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併入興隆鄉。
1951年,興隆鄉4村和文化鄉2村合併為共和鄉。
1958年,併入興隆中心公社。
1961年,析置共和公社,駐一井村爛廟子。
1972年,遷駐洞塘村四組方家溝。
1984年,公社改鄉。 [5] 
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共和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興隆鎮管轄。 [1] 
共和鄉電子地圖 共和鄉電子地圖

共和鄉行政區劃

2011年,共和鄉轄桷店、碑坡、寶田、文興、石井、洞塘、一井、三合、橋峯、灣河10個行政村;下設104個村民小組,1個獨立居民小組。 [5] 
截至2019年10月,共和鄉下轄10個行政村 [3]  。人民政府駐方家溝吉福街287號。 [5]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512021231200
220
桷店村
512021231201
220
碑坡村
512021231202
220
寶田村
512021231203
220
文興村
512021231204
220
石井村
512021231205
210
洞塘村
512021231206
220
一井村
512021231207
220
三合村
512021231208
220
橋峯村
512021231209
220
灣河村

共和鄉地理環境

共和鄉位置境域

共和鄉地處安嶽縣南部,東鄰永清鎮,南靠興隆鎮,西至清流鎮文化鎮,北與思賢鎮接壤 [5]  。轄區總面積30.04平方千米。 [4] 
共和鄉人民政府

共和鄉地形地貌

和鄉地勢東北稍高,西南略低,屬淺中丘陵,山丘連綿,坡勢起伏,海拔330—486米,最高處在共和鄉桷店村4組紅菩薩(海拔486米),最低是共和鄉文興村十一組蔣家溝河邊(海拔330米)。 [2]  [5] 

共和鄉氣候特徵

共和鄉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春少雨,夏季多雨。多年平均氣温17.5℃。無霜期年平均300天。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 [5] 

共和鄉水系水文

共和鄉境內河道屬小清流河部分支流,發源地縱貫境內。 [5] 

共和鄉自然資源

共和鄉境內森林覆蓋率34.8% [2]  。農業耕地面積13355畝。 [5] 

共和鄉人口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轄區總人口1601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65人,城鎮化率2.9%。另有流動人口206人。總人口中,男性8429人,佔52.6%;女性7586人,佔47.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94人。 [5] 
截至2018年末,共和鄉户籍人口16225人 [4] 

共和鄉經濟

共和鄉綜述

2011年,共和鄉財政總收入512.9萬元,比上年增長12.9%。 [5] 

共和鄉第一產業

2011年,共和鄉農業總產值8000萬元。
2011年,共和鄉生產糧食1.6萬噸,其中水稻7500噸,小麥1400噸;油料種植面積5500畝,產量900噸;檸檬種植面積4900畝,產量850噸。
2011年,共和鄉生豬飼養量13687頭,年末存欄13107頭。 [5] 

共和鄉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有郵政網點1個,全年投遞國內函件2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2萬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0.5萬件,徵訂報紙700份、期刊30冊,業務收入5萬元。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有電信企業2家;固定電話用户2600户,電話用户普及率58.2%;寬帶接入用户104户,比上年增加25户。全年電信業務收入36.5萬元。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100萬元,比上年增長10%,實現税收40萬元。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有保險業1家,實現保費收入7.5萬元,其中財產保險費收入1.5萬元,人身保險費收入6萬元。 [5] 

共和鄉交通運輸

2011年,共和鄉境內成安渝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2.2千米,雙向4車道。有縣級公路文李路1條,總長7.5千米。日均發送36輛客車,日客運量400人次。境內通航河道1條,總長3千米,有客運船2艘。 [5] 

共和鄉社會事業

共和鄉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村文化活動中心10個,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藏書1.2萬冊。
1999年7月,境內開通有線廣播站。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有線電視用户1670户,數字電視用户35户,廣播喇叭10只。 [5] 

共和鄉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有幼兒園6個,在園幼兒125人,專任教師6人;小學6所,在校生719人,專任教師3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53人,專任教師21人,小升初升學率100%。
2011年,共和鄉教育經費國家財政投入400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400萬元。 [5] 

共和鄉衞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共和鄉有衞生院和村衞生站18個;病牀1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0.9張,固定資產總值69.3萬元。專業衞生人員21人,其中執業醫師1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2人。2011年,共和鄉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5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1978人,參合率97.2%。 [5] 

共和鄉社會保障

2011年,共和鄉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5户,人數46人,支出10.8萬元,月人均196元,比上年增長3%。農村低保生活保障户數326户,人數605人,支出40萬元,月人均55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4人,支出0.7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6人,支出0.8萬元;農村醫療救助5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848人次,共支出1.9萬元;農村臨時救濟325人次,支出3.5萬元。自然災害受災人口86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300畝,救災支出1.8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31人,撫卹事業費支出86萬元。 [5] 

共和鄉基礎建設

2011年,共和鄉有天然氣管線3800千米,天然氣用户121户,月天然氣平均用量500立方米。 [5] 

共和鄉環境保護

2011年,共和鄉本級財政用於環境保護的資金12.7萬元。建街道渠溝蓋板700板,修建垃圾集中堆放點110個,垃圾分離池15個,植街道行道樹114株。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