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鎖定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於1999年6月由英語語言文學系、東方學系、西方語言文學系、俄羅斯語言文學系四個系組建而成,現下設英語語言文學系、俄羅斯語言文學系、法語語言文學系、德語語言文學系、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語言文學系、阿拉伯語言文化系、日本語言文化系、南亞學系、東南亞語言文化系、西亞語言文化系、朝鮮(韓國)語言文化系、亞非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世界文學研究所、語言中心,共計12個系2所1箇中心;擁有英語、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日語、阿拉伯語、蒙古語、朝鮮語、越南語、泰國語、緬甸語、印尼語、菲律賓語、印地語、梵巴語、烏爾都語、波斯語、希伯來語、意大利語21個本科語種專業。與元培學院、歷史系共建有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與元培學院、考古文博學院聯合開設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外國考古方向。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科既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又堅持中國特色、北大範式,強化學科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對世界和人類的影響。本學科在教學和科研方面保持國內頂尖、世界一流地位,並將不斷推動本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前列。
中文名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創辦時間
1862年 [1]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1] 
主管部門
北京大學 [1] 
博士點
1個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1] 
11個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 [1] 
博士後
1個科研流動站 [1]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歷史淵源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同文”,即通識各國語文;“館”也就是今天的“學院”。京師同文館是當時的國立外國語學院,也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前身之一。恭親王奕等人在給清政府的奏摺上闡明瞭建立京師同文館的意圖:“欲悉各國情景,必先諳其言語文字,方不受人欺矇”。在國門被迫打開的時代,清政府應對當時國際形勢的措施除了興船政,就是辦學校。而京師同文館正是清政府興辦的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
京師同文館建館之後,相繼開設了英文館(1862)、法文館(1863)、俄文館(1863)、德文館(1871)、東文(日文)館(1897)。由於清政府中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了科學的重要性,從1867年開始,又增設了天文、算學、格致(即物理、化學)、醫學等館。此外,同文館還開設萬國公法課程,教授國際法。這樣同文館共開設三類課程:外語、科學、法律;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些科目或許被視為中國在國際化時代強國的最重要工具。在同文館的110名教師中,有27名外國人,且大部分都是外語教師,這也開創了中國大學聘請外語專家的歷史。
1898年,北京大學的直接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成立伊始,京師大學堂即開設英、法、德、俄、日5個語種的課程。1900年,京師大學堂暫時停辦。1902年,京師大學堂復學,並隨即合併了京師同文館,次年更名為譯學館。
1919年,北京大學廢門改系,組建13個系,其中外國文學系有3個,即英國文學系、法國文學系、德國文學系。1920年,俄國文學系成立,使外國文學系在全校的18個系中佔4個。在當時的學科結構中,外國文學系佔有較大的比重,説明外國文學學科在北大具有重要的地位。1924年,北京大學決定添設“東方文學系”,但所謂“東方文學系”其實只有日文專業,由周作人擔任系主任。俄文系後來被取消,1931年成立的外國語文學系由英、法、德、日四個語種組成。西南聯大期間,也一直保持了外國語文學系的建制。
在很長一段時間,北京大學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以西方語言文學為主體,除有英、法、德、俄等專業之外,還開設拉丁語和古希臘語課程。北大也一直重視東方語言文學的教學,除很早就設有日語專業外, 1919年開始教授梵文課程。但由於條件所限,直到1946年季羨林先生從德國學成歸國後,擁有多個語種的東方語文學系(以下簡稱東語系)才得以成立。建系初期,擁有6位教師的東語系可以教授梵文、阿拉伯文、蒙文、藏文等語言。北大乃至中國的東方學科正式建立。
東方語文學系成立後,原外國語文學系的其餘部分更名為西方語文學系。新中國成立後,東語系迅速發展,教師和學生人數都有大幅度的增加。1949年6月,南京東方語言專科學校和中央大學邊政學系的教師併入東語系。到1952年京津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前,東語系已有12個招生語種,50名教師,大約500名在校學生,成為北大最大的系。1952年院系調整時,重新組建西方語言文學系、俄羅斯語言文學系、東方語言文學系。其中西方語言文學系包括英、法、德三個語種,共有教師95人,分別來自北大、清華、燕大、輔仁、師大等高校;俄羅斯語言文學系共有教師22人,分別來自北大、清華、燕大等高校;東方語言文學系則將原有的西藏語、維吾爾語、西南少數民族語文調整到中央民族學院,保留蒙、朝、日、越、暹羅、印尼、緬甸、印地、阿拉伯等語言,共有教師42人。1952年院系調整後的三系建制一直延續到1983年英語系成立。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科實力

除招生語種外,學院還擁有40餘種外語(古代語言和現代語言)及跨境語言資源可用於教學和科研,如荷蘭語、馬來語、柬埔寨語、老撾語、爪哇語、孟加拉語、土耳其語、豪薩語、斯瓦希里語、伊博語、阿姆哈拉語、約魯巴語、烏克蘭語、亞美尼亞語、格魯吉亞語、阿塞拜疆語、烏茲別克語、庫爾德語等現代語言;拉丁語、古希臘語、古冰島語、阿卡德語、阿拉米語、古敍利亞語、中古波斯語(巴列維語)、蘇美爾語、赫梯語、烏伽裏特語、呂西亞語、楔形文字、象形文字魯維語、古埃及象形文字、吐火羅語、于闐語、古俄語等古代語言;藏語、蒙語、滿語等少數民族及跨境語言。目前學院開課語言和研究語言的數量仍在穩步增加。
學院共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博士後流動站。學院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和印度語言文學專業是國家重點學科;亞非語言文學專業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學院擁有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東方文學研究中心” “國家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 “北京市‘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基地”等科研和教學基地。除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世界文學研究所、國別和區域研究專業只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只招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外,其他各系均招收本科、碩士、博士等各個層次的學生。學院現有在校學生1342名,其中本科生838名,碩士研究生321名,博士研究生167名。 [1]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館藏資源

北京大學圖書館外國語學院分館文獻資源豐富,現收藏漢語、英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俄語、格魯吉亞語、烏克蘭語、日語、阿拉伯語、梵巴語、烏爾都語、印地語、泰語、印尼語、菲律賓語、老撾語、柬埔寨語、越南語、緬甸語、印尼語、波斯語、希伯來語、蒙古語、朝鮮語等30個語種的圖書資料。藏書總量達32萬餘冊,中外文現刊215種,音像資料7500多件。近年來,圖書館堅持信息服務創新體系的價值實現定位和用户導向原則,創新服務模式、拓展服務空間、改進用户體驗、建立健全信息服務體系,逐步提升對學院“雙一流”學科建設的融合度和貢獻率。外院圖書館伴隨着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發展逐漸成長,並隨着北京大學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體系”的推進而日漸成熟。現今,外國語學院分館已經發展成為資源豐富、設施齊全、環境優良且兼具語言研究專業特色的學科型圖書館。 [1]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隊伍

在本學科的歷史上,曾匯聚了我國最優秀的一批外國語言文學學者,可謂羣星薈萃、大師雲集。20世紀初到新中國成立前,在本學科工作過的知名學者包括:陳衡哲、陳逵、陳欽仁陳源辜鴻銘顧孟餘胡適、蒯淑平、梁實秋梁宗岱林語堂、羅昌、羅念生錢稻孫孫大雨王文顯温源寧徐志摩徐祖正、燕卜遜、楊蔭慶、楊震文、楊宗翰、葉公超郁達夫、張欣海、周作人等。在西南聯大時期,還有陳嘉、柳無忌錢鍾書吳宓等學者。新中國成立後仍在北大工作的老一輩學者包括:卞之琳曹靖華陳佔元馮至、季羨林、金克木、李賦寧、馬堅、潘家洵田德望、聞家泗、吳達元楊業治楊周翰、俞大銦、趙蘿蕤趙詔熊朱光潛等。 1952年院系調整,師資隊伍進一步加強和壯大。在改革開放之後,特別是1993年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8年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之後,本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教學科研團隊的實力得到增強。經過不斷建設,我院的師資隊伍具有較強的教學和研究實力。目前學院現有教師系列213人,其中教授51人,長聘副教授(研究員)18人,預聘副教授(研究員)2人,助理教授(研究員)38人,副教授70人,講師34人;博士後13人。
在我院的教師隊伍中,有1位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雅榮休教授,2位教育部跨世紀人才。以王建教授為主任的歐美文學研究中心,匯聚了一批西方文學研究學者,在西方各國語言文學文化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矚目。在東方學研究領域,以王邦維教授為院長的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是全國東方學研究的重要機構,以陳明教授為主任的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以上兩個機構匯聚了校內外、國內外的一批東方學研究學者,發揚光大了季羨林等老一輩學者開創的中國東方學研究的光榮傳統,再創中國東方學研究的輝煌。北京大學卡布斯蘇丹阿拉伯研究講席、卡塔爾中東研究講席擁有阿拉伯語言、文學、文化研究的優秀團隊,除講席教授付志明、吳冰冰,研究教授謝秩榮、李生俊、林豐民外,還有一批優秀的青年學者。 學院重視教師隊伍的制度化建設,嚴格執行學校教師聘任的有關規定,聘任擁有本學科最高學位的學者擔任教職;同時大力推動教師隊伍的多元化建設。通過堅持不懈的多方面努力,我院教師隊伍的平均年齡不斷下降,學歷層次不斷提高,研究水平穩步上升。在中青年教師中,湧現出一批教學科研骨幹。王建(德語語言文學)、金勳(日語語言文學)、陳崗龍(亞非語言文學)、陳明(印度語言文學)、林豐民(阿拉伯語言文學)、董強法語語言文學)等中青年教師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其中陳明入選2017年度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院教職員工在教學、科研和管理崗位上辛勤耕耘,湧現了一批優秀的教育工作者趙振江教授(西班牙語言文學)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趙玉蘭教授(亞非語言文學越南語專業)榮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
學院多方引進高端外籍人才,建設具備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外國語言文學文化學科的師資隊伍。學院通過外籍教研系列人才引進、“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文化講席項目”和“一帶一路語言文化項目”已逐步搭建了一個規模穩定、梯隊合理、文化多元的外籍專家師資隊伍。旨在通過聘任高水平的外籍教師促進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發展,併為全校各院系提供更為豐富的外語課程與學術資源。學院已有兩名外籍青年學者受聘擔任固定教職。近年,學院進一步發展,在“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文化講席項目”基礎上發展建設“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文化及多語種稀缺人才培養講席項目”。該項目作為本學科重要引智項目,每年引進全職講席教授、專業教授和語言教師30—40人。講席教授由在本專業領域具有國際公認的權威學術影響的專家擔任;專業教授由國外著名大學具有教授、副教授職稱的學者擔任;語言教師由具有國外大學語言教育相關學科博碩學位並已積累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同時,學院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每學期聘任二十餘位外籍教師面向全校開設數十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及文化課程,共同推進“一帶一路語言文化項目”建設。 [1]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學情況

本學科的優勢特色總體可概括為“人文為本,多元並存,交叉發展”。
(一)夯實外語基礎,精通專業語言
通過基礎語言教學、國際交流合作、調整課程設置與教研模式來促進人才培養,使學生成為以外語為基礎,學有專長,博古通今的“通才”型人才;挖掘自身特色的同時與國際全面接軌。外語專業學生應具備較強的跨文化知識和廣泛交際能力;能夠勝任多個研究領域和世界問題研究等領域的要求,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經過嚴格的訓練,學生應具有充分的潛能成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高素質人才,推動自己的領域進入本行業或者本學科的前沿。
(二)學東西之文,融中外之學
充分利用北大多學科的資源優勢,將外語專業的本科生置於這個大環境下培養;加強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建設,增加專題課和選修課,鼓勵學生修讀全校高水平的通識核心課;鼓勵學生參與跨學科項目的學習;造就新一代有着良好人文素養、富於創造精神和具有多學科知識基礎的複合型人才。
(三)衝破專業藩籬,打通學科通道,實現跨學科人才培養
打通本學科內部教學課程壁壘,在夯實的語言文學傳統優勢研究基礎上,拓展到歷史、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教育等諸多領域,積極推動與中文、歷史、考古、哲學以及國際關係等院系的學科合作與共建,實現“通識”培養模式。同時進一步打破學科內教研界限,完善教研模式。鼓勵學生參與本研項目等多類學術活動,利用不同學科知識進行相關研究,持續深化與歷史學系、考古文博學院、元培學院等院系的合作,採取“外國語言文學相關方向+專業方向”的形式,打破語言基礎與專業知識和方法之間的藩籬,開設“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 “國別和區域研究項目” “外國語言與語言學” “數字人才與外語人才” “外國語言與國際傳播” “外國語言與涉外法律項目” “中文-英文傑出人才培養項目”等跨學科項目,為研究生加強跨學科培養人才做基礎準備。借鑑較為成熟的“外國語言和外國曆史”專業的培養經驗,依託人文學部,在現有基礎上探索多個跨學科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未來還可以設置外國語言與外國社會、外國語言與外國經濟、外國語言與外國文明等一系列相關課程,為培養有專業本領的複合型人才積蓄力量。
目前,學院有21個語種專業招收本科生,包括英語、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日語、阿拉伯語、蒙古語、朝鮮語、越南語、泰國語、緬甸語、印尼語、菲律賓語、印地語、梵巴語、烏爾都語、波斯語、希伯來語、意大利語,與元培學院、歷史系共建有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與元培學院、考古文博學院聯合開設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外國考古方向。學院現有20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門課程入選國家一流課程:英語精讀、基礎俄語。
學院是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下設1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包括英語語言文學、印度語言文學、亞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西班牙語言文學、日本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國別和區域研究。以上1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均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另外,學院的世界文學專業可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學院設有翻譯專業碩士學位點。還設有博士後流動站,每年都有數位博士後研究人員進站進行研究。
學院根據北京大學作為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總體培養目標,確定學院的辦學目標。培養本科學生具備較強的外語聽、説、讀、寫、譯等方面的技能,能夠較熟練地運用第二外語,掌握專業外語對象國(或地區)的文學、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夠勝任外交、國際文化交流、涉外企業管理、新聞、出版、外語教學和外國問題研究等領域的要求,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經過嚴格的訓練,學生應具有充分的潛能成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高素質人才,推動自己的領域進入本行業或者本學科的前沿。充分挖掘研究生的學術潛質,發揮研究生的個人才能和特長,突出研究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良好的學風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通過豐富細緻的原文文獻和經典文獻閲讀,系統掌握堅實、寬廣的外國語言文學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並能夠依據所學理論分析和研究外國文學、語言學、文化現象、中外文化交流等領域的相關文本、現象與問題。通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建立科學規範的學術表達方式。能夠熟練運用各種外語技能閲讀本專業文獻。通過文獻閲讀、境外學習經歷、學術交流等活動充分掌握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與動態。通過各種實踐教學活動和多種形式的學術鍛鍊活動,強化研究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倡導研究生利用各種學術資源,開展海外田野調查、實地考察、國內外圖書館收集資料等活動,豐富學術訓練途徑,提升第一手研究資料的獲得能力。鼓勵研究生跨學科選修課程,建立多學科的學術視野,具備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研究視角開展論文寫作的能力。
學院有一套嚴格的研究生培養機制,培養出高質量的研究生。英語系已實行新的博士研究生培養制度,取消固定的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身份,擁有博士學位的正式教師都可以指導博士研究生。學院的其他系已將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的資格擴大至副教授。英語系王逢鑫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劉揚的博士論文《雙語WordNet語義知識庫的構造理論與工程實踐》、東語系王邦維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陳明的博士論文《印度梵文醫典〈醫理精華〉研究》、英語系申丹教授指導的博士生段楓的博士論文《歷史話語的挑戰者——庫切四部開放性和對話性的小説研究》被評選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學院從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出發,充分利用北大多學科的資源優勢,將外語專業的本科生置於這個大環境下培養;加強專業主幹基礎課,增加專題課和選修課,鼓勵學生修讀全校高水平的通選課;為造就新一代有着良好人文素養、富於創造精神和具有多學科知識基礎的外語專業人才而努力。
2004年,學院日語“《高年級日語精讀》(1-3) ”一項成果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大學英語” 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08年,“普通語言學教學實踐”獲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8年,“北京大學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跨專業課程建設”“外語專業國際體驗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兩項成果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中東研究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外語專業國際體驗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獲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22年,“國別和區域研究複合型人才分層分類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項目榮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大學英語專題化、模塊化、多樣化課程體系建設”榮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21年獲批北京大學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英語系獲北京大學優秀教學團隊獎。
學院英語系大學英語教研室負責全校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的英語教學,每學期為約6000名本科生提供教學服務,每班約35人,共開出約170個教學班,是北京大學規模最大的基礎課之一。學院語言中心負責全校非外語專業的研究生英語教學和本碩博的其他語種教學,每學期為35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教學服務,每班約30人,共開出約90個班,開設課程包括:研究生一外英語、研究生一外法語、研究生一外德語、研究生一外俄語和研究生一外日語等公共必修課,同時開設公共阿拉伯語、公共希伯來語、公共土耳其語、公共西班牙語、公共葡萄牙語、公共韓國語、公共緬甸語、公共越南語、公共波斯語、公共孟加拉語、公共菲律賓語、公共庫爾德語、公共斯瓦西里語、公共伊博語、公共意大利語、公共泰語、公共柬埔寨語、公共烏茲別克語、公共印尼語、公共荷蘭語、公共普什圖語、公共梵巴語、公共古典藏語和公共吐火羅語等公共選修課。根據北京大學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具體情況,以培養高水平卓越人才為目標, 以“點面結合,公專並舉”的方式,在廣泛開展多語種教學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專業拔尖人才試行專門外語強化培養,培養具有紮實專業基礎,同時具有過硬外語水平的國際化人才。2019年5月成立“多語種國際化卓越外語人才拔尖學生培養實驗班項目”(簡稱卓越外語人才項目),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俄語專業首次招生共錄取37人;2020年開設德語、日語專業;2021年增加了法語專業,2023年增加英語互譯方向、七個方向目前在讀學生86人。學院重視學生培養過程中的國際化體驗。培養過程中的國際化體驗指學生在校期間,在專業語言對象國家學習、生活一段時間,既提高語言水平,同時也獲得對該國家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具體認識。學生在國外大學的學習納入培養方案,教師指導選課,要求學生參加考試,成績和學分按規定實行轉換。形式包括國家公派、校際交流、暑期課程和個人聯繫等。學院從培養新世紀創新型人才和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的學者的高度,極為重視教育培養過程的國際化程度。創造多種條件,鼓勵學生在學期間通過多種方式獲得在國外的學術體驗。2022年,參加國外交流的學生共76人次,通過國家公派和校際交流項目的支持赴境外多個國家和地區學習;其中本科生56人,研究生20人;線下交換56人,參加遠程網課20人。學院高度重視教材建設,2012-2022年在學校一級教材建設立項共45項,建設電子化教材12項。學院努力爭取更多的經費投入,編寫和出版數量更多、質量更好、影響更大的教材。2004年以來,全院編寫和出版了100多種教材。《俄羅斯文學史》、《語言學教程(修訂版)》、《當代語用學》和《法語教程I,II》等4種教材被評為2004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大學英語教程(1-6 冊)》、《西方文學概觀》、《泰語教程(1-4冊)》、《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越南語教程(4冊)》、《新編英語專業口語教程1-4冊》、《綜合日語 1-4冊》和《中韓翻譯教程》共8種教材被評為2006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英語綜合教程》、《美國詩歌選讀》、《德國文學長篇小説》、《聖經文學闡釋教程》、《西方敍事學教程》、《網絡英語論文寫作教程》、《新編社會語言學概論》、《東文民間文學教程》等8種教材入選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設立項項目。目前,全院已經有57項教材獲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級教材規劃批准立項。2016年11項教材榮獲北京大學優秀教材。2018年4項教材榮獲北京大學優秀教材,9項教材獲得教材建設立項。2020年獲優秀教材1項、教材建設立項6項,數字化教材立項3項。2021年獲數字化教材立項2項。2022年獲優秀教材3項,教材建設立項11項,獲數字化教材立項1項。2023年獲得思政教材立項2項目,數字化教材立項3項。法語系孫凱老師的《1453法語簡明教程》入選北京高校優質本科教材課件。 [1]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科研情況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科研方向

學院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外國語言、文學和文化研究,目前形成了一支年齡梯隊合理、學科分佈比較全面、學科帶頭人比較突出、科研管理規範化的科研隊伍。他們除了以各自的系和專業教研室為單位展開科研之外,還以學術研究機構為平台展開跨系、跨專業、甚至跨學科的研究,形成了非常突出的科研能力,取得了一系列顯著的成就。
學院教師2001-2020年獲國家和省部級的縱向項目272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八項,重點項目八項,同時還獲得橫向項目多項。在科研成果方面,自2003年至2020年共完成專著289部、譯著487部、編著和教材495部、工具書和參考書22部、研究和諮詢報告28篇、論文4544 篇。在科研活動方面,2003-2020年共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140次,國內學術研討會109次,涵蓋了外國語言、文學、歷史、國際關係、區域研究等諸多領域,所關注的議題始終引領學科風氣之先,為各專業領域展示自身研究成果、開展國內國際對話搭建了高端學術平台,對加強學科建設與國際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學院的教師還參加各種國際和國內的學術研討會,每年都有數十人次之多。在科研成果方面,2003-2020年獲國家和省部級的科研成果獎勵61項,數十位教師因教學科研的突出貢獻獲得國內外各類榮譽稱號、勳章、獎章和獎勵。
學院主辦有《國外文學》、《語言學研究》、《東方研究》和《日本語言文化研究》等學術刊物,其中《國外文學》和《語言學研究》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還設有32個虛體研究機構,即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研究所、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巴西文化研究中心、德國研究中心、東方學研究院、東南亞研究所、俄羅斯文化研究所、法國文化研究中心、法語語言文學研究中心、梵文貝葉經及佛教文獻研究所、佛教典籍與藝術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蒙古學研究中心、中東研究中心、歐美文學研究中心、日本文化研究所、絲路沿線區域與國別研究中心、世界傳記研究中心、泰國研究所、外國戲劇和電影研究所、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以色列和猶太文化研究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化研究所、西班牙語研究中心、新西蘭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伊朗文化研究所、英語教育研究所、英語語言文學研究所、柬埔寨研究中心、朝鮮半島研究中心。
正是在這一系列成就的基礎上,學院的外國語言、文學和文化研究在國內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某些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水平,為開設各類新課程、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和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1]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要研究成果

(一)《新中國60年外國文學研究》
由申丹、王邦維擔任總主編的《新中國60年外國文學研究》全套叢書共計6卷7冊,約317.5萬字,2015年9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套叢書於2017年獲得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2018年獲得首屆“王佐良外國文學研究獎”二等獎。該套書以全新的視角系統梳理和深入探討了新中國60年的外國文學研究,是一套充滿新視角、新思路、新探索之作。該套書前五卷以分類研究為經,歷史分期研究為緯,在經緯交織中對五個不同種類的外國文學研究展開專題考察,第六卷《口述史》實錄的個體記憶和思考與前五卷的專項探討互為補充、交叉印證。
本套書首次將外國文學研究分成不同種類,在每一類裏又分專題或範疇,以新的方式探討建國後60年外國文學研究的思路、特徵、方法,得失和演化規律。縱向研究提供了每一類別(以及各類別中每一專題的研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表現和發展脈絡;橫向研究則展示了同一時期各個類別(以及其中不同專題的研究)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擺脱了以往的學術史研究偏重資料收集、缺乏分析深度的侷限。本套書注重問題意識和與國外研究的平行比較,力求在對相關專題進行全面考察的基礎上,以點帶面,提煉重大問題,對外國文學研究的局部和整體得失做出中肯的判斷和深入的反思,注意引入國外相關研究作為參照,在更廣闊的視野下探討國內學者所處的研究層次,通過比較凸顯國內研究的特點、長處和不足之處,達到了拓展和加深學術史研究的目的。這將有力促進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對於推進我國的學術建設、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均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域文書——梵文、佉盧文卷》、《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域文書——于闐語卷(一)》
以上兩部書均由段晴教授撰寫,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絲綢之路的文學與文化——新出于闐語及梵語文獻研究”的重要成果。分別於2013年和2015年由中西書局出版。體現了北京大學相關學科與國家圖書館西域文書特藏部門的開展合作研究的成果,具有廣泛的影響。《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域文書——于闐語卷(一)》於2016年獲得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域文書——梵文、佉盧文卷》於2015年獲得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域文書——于闐語卷(一)》收錄了國圖藏新疆和田地區發現的于闐語佛教寫本殘葉約40件,從中解讀出多部佛典的內容,並且集中發表了國圖藏三件于闐語案牘,全部基於最新出土文獻,因此是真正的原創力作。
國圖的梵文古籍,盡是破碎的紙片。佉盧文木牘、來自絲路的古代佛經殘片,已經作為國家典籍博物館西域文書的重要展品,常年供來自全國乃至世界的參觀者瞻仰。經過《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域文書——梵文、佉盧文卷》的解讀,這些古老的文物得以更加生動地展現,更加真實地反映出絲路古代綠洲的社會、文化狀況。要從這些隻言片語之中,辨認出殘葉所從屬的經籍,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唯有具備梵、藏、漢語言基礎,才能通過與漢、藏平行文本的比對,從零碎的紙片中辨認出多片古籍。本書不但完成了這部分殘破經文的比定和整理工作,而且更附有相應的漢譯和經過多種文本校勘的藏譯。
(三)《歐洲文學史》(三卷本)
由李賦寧先生擔任總主編的新編《歐洲文學史》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八五”規劃的重點項目,參編者集中了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以及香港、台灣教授、學者和我國旅歐旅美的學者,它代表了我國20世紀末21世紀初這個研究領域的最佳水平,於“十五”期間完成。
新編《歐洲文學史》共三卷四冊(第三卷分上下兩冊),總共約200萬字,上至古希臘、羅馬,下迄20世紀80年代,涵括了近兩千年歐洲文學的精華,融史料、文學流派、作家和作品評介為一爐,同時兼有專著、教學參考、詞典和百科全書等多種功能。這部文學史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做到了材料翔實、視角新穎,重點作品和作家分析比較深刻到位,具有較高的現代性、科學性、學術性和實用性。
(四)《東方文化集成》
《東方文化集成》叢書的編纂工作是在季羨林先生的大力倡導和親自主持下,彙集全國東方學學者和專家的力量開展起來的。撰寫出版這套叢書就是為了發掘、整理、研究並弘揚東方傳統文化,恢復其在世界文化中應有的地位。
《東方文化集成》內容涵蓋東方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民族、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計劃出版500種,由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和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聯合組建編委會,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自1996年該項計劃啓動以來,已經出版了100種書。該叢書的編委會由季羨林先生任主編,學院教師承擔了主要的組織、編輯和撰寫的工作,其中梁立基2003年9月出版的專著《印度尼西亞文學史》獲得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這項工程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普遍關注和好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也給予了充分肯定。
(五)《北大歐美文學研究叢書》
為了弘揚北大歐美文學研究的優秀傳統,促進歐美文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外國語學院組織撰寫一套《北大歐美文學研究叢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套開放性的叢書,重積累、求創新、促發展。中心希望通過這套叢書系統展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北京大學歐美文學研究的優秀成果和獨特視角,加強與國際國內同行的交流,為拓展和深化當代歐美文學研究做出自己的貢獻。也希望通過這套叢書,廣大文學研究者和愛好者對北大歐美文學研究的方向、方法和熱點有所瞭解。同時,北大的學者們也能通過這項工作,對自己的研究進行總結、回顧、審視、反思,在歷史和現實的座標中確定自己的位置。
(六)《波斯經典文庫》
由張鴻年教授主持,學院教師參與翻譯的《波斯經典文庫》是國家“九五”和“十五”重點圖書規劃項目,文庫共計七種,18卷,600萬字,它集中了中國目前最優秀的波斯語和波斯文學研究人才,全部以古波斯原著為底本,參照英、俄等譯本翻譯編輯。
《波斯經典文庫》的選題相當全面,規模宏大,它幾乎囊括了被譽為波斯文壇四大支柱的菲爾多西(940-1020)、穆拉維(1207-1273)、薩迪(1208-1292)和哈菲茲(1327-1390)的主要作品。文庫基本反映了波斯古典文學的全貌,其中許多經典之作還是第一次介紹到中國,被認為是一項具有填補文化交流和學術研究空白意義的文化工程,必將推動我國學界對波斯古典文學的深入研究,和對伊斯蘭神秘主義的進一步探討。 [1]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國際交流

歷年來訪學院進行短期授課、講座、合作研究的外籍知名學者逾百人。其間不乏世界頂尖專家學者,如近年來訪學院的理論語言學界權威學者、生成語言學領域理論開創人之一Hagit Borer;美因茨科學與文學院院士、學界公認頂尖歌德專家、魏瑪古典文學專家Ernst Osterkamp;歐洲科學院院士、德國美因茨大學教授Alfred Hornung;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Ian Roberts;耶魯大學斯特林講席教授David Bromwich;美國猶太委員會首席執行官、曾被已故的以色列總統佩雷斯稱為“猶太人民的外交部長”的 David Harris;日本古典文學領域的權威學者,被譽為日本“説話文學”研究第一人的小峯和明等。眾多高端外籍學者的來訪教研活動不僅為本院及全校師生帶來更新、更全面的學術信息,也為學院與國際一流高校、研究機構進一步搭建學術交流合作平台帶來更多契機。
迄今為止,學院與五十餘所語言對象國家最重要的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保持良好合作,持續開展師生互派、學術交流等工作。近年與學院開展活動及交流的機構包括:東京外國語大學、明治大學學院、印度文化交流理事會、泰國藝術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馬來西亞國防大學、菲律賓亞典耀大學、以色列研究院、開羅大學、彼得堡大學、莫斯科大學、巴黎高等師範學校、里昂高等師範學校、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英國埃克塞特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柏林自由大學、奧地利學術交流中心等。
在國際人才引進和學術交流合作外,每年近百場重要外事接待、國際會議、文化藝術活動、師生交流互訪也為學院以及學校師生拓寬更多瞭解國際的渠道。近年,訪問學院的政治文化領域重要外賓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越南前國家主席夫人阮氏賢、緬甸前外交部長吳温納貌倫、日本原外務大臣政務官山中燁子、法國巴黎大學區學區長佩庫、多國駐華大使、當代英文小説界最高獎布克獎得主理查德•弗蘭納根、澳大利亞最具分量的小説獎邁爾斯•富蘭克林獎得主亞歷克西斯•賴特、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獎得主斯利馬尼等。“同文之後:法國文化在中國——法語文化日”、“澳大利亞文學周”、“菲律賓民族紡織藝術展”、“致敬泰戈爾”系列戲劇演出是近年的特色文化藝術活動。同時,學院每年召開的國際、港澳台論壇及研討會達十餘場。2017年,學院與考古文博學院共同承辦“北京論壇(2017)分論壇II:文明傳承與互動視角下的‘一帶一路’”;2019年,學院獨立承辦分論壇II:多元文明交融下的語言、文化與認同,均邀請十餘個國家數十位重要國際學者與會,開展探討。自2006年起,外國語學院和淡江大學共同主辦海峽兩岸外國語言文學論壇,邀請海峽兩岸多所高校的相關領域學者與會交流,至今已經成功舉辦十三屆。學院外籍專業教授Donald Stone已連續十餘年向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捐贈館藏,2014年9月榮獲中國政府“國家友誼獎”,這是為中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最高獎項。自2002年,美國知名戲劇導演、編劇JosephGraves Burnett 任教學院,擔任北京大學外國戲劇與電影研究所藝術總監,十多年來每年組織學生排演經典英文劇目,並在校內外進行多場公演,受到高度好評,他個人自導自演的英文舞台劇《一個人的莎士比亞》《一個人的伊利亞特》等連續數年在全國多處巡演,大受好評。 [1]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育技術

學院高度重視網絡媒體建設,運用現代技術傳遞教學科研信息,服務本院的教學科研工作。學院網頁充分展示各系的教學成果和教學模式,介紹各二級學科的發展情況,擴大對外交流的範圍。
東語系建設的“國家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網站將服務教學作為該網站最重要的功能,實現了泰語、朝語、印地語、菲律賓語、印尼語、越南語、緬甸語、蒙古語、波斯語、希伯來語和烏爾都語等多語種的平台顯示。學院開設“東方文學經典導讀”、“東南亞文化”等 網絡課程供校外的學生選修,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學院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技術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由大學英語教研室開發建設完成的“北京大學大學英語網絡教學平台”以教師面授帶動相應的多媒體及網絡教學,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學院承擔了國家社科重點項目“當代外國文學紀事數據庫(在線版\光盤版)”,投入技術資源,建設一個綜合的外國文學研究與教學數據庫,以便向全社會提供有關的信息服務。
學院的多門課程使用多媒體課件授課。自2004年之後開始任教的教師,開設的課程至少有一門用多媒體課件授課。
學院的同聲傳譯教室使用了先進的同聲傳譯教學系統,為學院各語種及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的同聲傳譯及口譯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該教室還將與電子資源數據庫構建為一個整體,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更好、更廣泛的服務。 [1]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社會影響

北京大學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在國內外享有良好的學術聲譽,得到社會各界和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在2004年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北京大學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取得了整體水平、學術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聲譽5個單項100分,居全國同行之首。在2008年和2012年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蟬聯總分第一。2016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被評為“A+”,2020年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再創佳績,顯示出了強大而穩定的學科實力。在2023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學院相關學科的排名繼續保持世界前列:其中現代語言排名第11、英語語言文學排名第34、語言學(與其他院系共享)排名第8、古典文學(與其他院系共享)排名第9。
學院的教師不僅在教學和科研上取得優異成績,在國際文化交流上也做出突出貢獻,得到廣泛認可,獲得有關國家政府的表彰。
學院的教師翻譯了大量的外國學術和文學作品,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翻譯成就得到極高的評價。
學院的教師注重社會服務,除了在國內外學術團體擔任職務外,也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活動。英語系申丹教授曾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南亞學系湛如教授曾擔任全國政協委員。
學院的畢業生在各行各業發揮着重要作用。北京大學深厚的人文精神,本學科系統、深入的外國語言、文學和文化教育,為青年學子成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畢業生普遍有着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無論是在學術、教育界,還是在外交、外事、新聞等領域,本學科的畢業生都有突出的表現,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目前,學院的本科畢業生有一半以上畢業後即到國內外著名大學繼續深造,攻讀更高一級的學位。 [1]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發展前景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不斷明確學科發展的方向。學院擔負着雙重使命:進行外國語言文學文化研究以及相關的跨文化研究,培養外國語言文學文化領域的高素質人才;為北京大學的研究和教學社區,乃至為全社會提供外國語言文學文化課程。
本學科是北京大學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文學科的其他院系互依互補。本學科的研究不僅有助於中國瞭解世界,也是中國學術與文化積累的重要部分。本學科研究、翻譯、介紹外國文化和學術成果,以拓展中國文化和學術的國際視野,促進人類社會的文化和學術發展。與研究目標相適應,教學也應該有較高的研究含量,使學生在第一時間接觸到國內外最新的一流研究成果。本學科致力於為中國社會和國際社會培養能夠適應全球化工作環境的合格公民和專家,以傑出的外文和中文能力,以對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深入瞭解,而服務於人類社會。
與其他人文學科一樣,本學科極端重視外語在研究中的基礎性作用。為深化與擴展研究領域,也為了適應研究的日益國際化,本學科將不斷強化語言要求,不僅是表達上的流利,而且需要能用外語來思考、研究、解決重要的問題,能夠置身於其文化和學術語境而沒有陌生感。精通一門語言,就是能以這種語言,與用這種語言進行思考的最縝密、最複雜的頭腦進行交流。同時,以數門語言進行研究和交流是本學科的重要要求。有了語言的基礎性支撐,就可以全方位地、深入地研究和介紹中國以外的世界,也可以將中國實實在在地介紹給世界;使中國真正地瞭解世界,也使世界真正地瞭解中國。
我們致力培養的是合格的世界公民和外語專家。他們不僅具備與非專業人員不可同日而語的外語技能,包括口語交流和書面表達的能力等;而且更重要的是,藉助於語言、文學、國別研究等方向的專業訓練,他們能夠完全進入外語的世界,從而完全進入外國文化的世界,可以較為自如地工作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任何一個角落,可以以更寬廣的視野、更博大的胸懷來應對一切事物,可以以更為深邃的洞察力參透人生、哲理和學理。這樣的“外語人才”不僅能在外語專業之內出類拔萃,而且一旦進入其他專業領域,也將憑藉自己已經受過的嚴格的、系統的、正規的理論和技能訓練,迅速進入角色,成為各個領域的專家。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將以更多的語言為基礎,對更廣泛的區域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促進中國對世界各民族語言與文化的瞭解。我們將會以更為現代化的手段和設施,為其他學科,也為整個社會的對外交流提供語言資源和服務。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