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語言教育

(教育學術語)

鎖定
泛指任何語言的教導行為與學習行為。其內容涵蓋文字形態、語音、語彙、語法、聽解、會話、閲讀與寫作等。一般人提起語言教育的時多半會聯想為外語的教學。 而在提及中文的語言教育時,多用國文或中文等字詞。
中文名
語言教育
外文名
Language Education
發 音
yǔ yǎn jiào yù
廣 義
語言的教導行為與學習行為

語言教育定義

泛指任何語言的教導行為與學習行為。其內容涵蓋文字形態、語音語彙語法、聽解、會話、閲讀寫作等。

語言教育語言胎教

父母用相同的聲音與胎兒進行語言交流,能促進胎兒大腦中的粗淺記憶,促進其出生後語言智力的發展。同時將父母的愛傳給胎兒,對胎兒的感情發育有很大好處。

語言教育方法

語言教育語言誘導

可給小寶寶起好名字,每天反覆對胎兒講在他出生後要對他講的日常生活語言。

語言教育系統性誘導

兒歌、童謠,分階段,由淺入深的進行。

語言教育學前語言教育

主要是提供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培養兒童正確説普通話,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培養兒童語言交往的習慣,提高兒童語言交往的能力;同時引導與提高兒童傾聽和欣賞兒童文學作品的能力,引發兒童對閲讀與書寫的興趣、習慣和能力;為兒童入學後的繼續學習做好準備。
從3歲半至4歲左右,便可對孩子逐漸開始進行“語言的教育”了。雖然孩子還處於朦朦朧朧的情形,但是,大腦的發育已能達到憑自己的判斷懂得言語中的“不行”是指“不能做這種事”的意思。過了4歲半以後,自制能力也進一步加強,這時,“不行”一句話就完全能頂用了。雖然孩子認識是模糊的,但是,他已經開始懂得因果關係的道理了。
孩子説話的早與晚,的確存在着個體差異,但更重要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如果在家長給予了適當的教育和關心後,孩子的語言能力隨長大而加強,則儘管可能比同齡孩子晚1-2個月,也屬正常。但是,有些孩子説話時吐字不清,家長也未加註意,那就可能造成以後的語言障礙。
小兒的語言學習有一個基本過程,如1週歲以內孩子的發音一般是無意識或僅有簡單的單音,1-3歲後就能比較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要求了。如果3歲時孩子的發音仍不清晰,甚至別人聽不懂,那就有問題了。
造成孩子語言發育障礙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孩子有先天性發育異常,例如軟齶或舌繫帶過短,影響正常發音。這可通過早期發現和醫療處理矯正。其二,後天環境不良,例如家長對孩子的語言教育差,孩子的不良語言習慣未被及時糾正,也會有語言發育遲緩和發音不表、口吃等問題出現。
糾正語言問題時,家長不要訓斥或譏諷孩子,要耐心地做示範,也可讓孩子聽廣播和電視裏播音員的發聲,並鼓勵孩子模仿正確發音。發現孩子在模仿不良發音,如模仿口吃者及方言等時,要及時制止,並把正確的發音告訴孩子。否則,到學齡甚至成年後再矯正不正確發音,就很難成功了。

語言教育提升契機

對不同孩子來説,語言發展的時間點並不是絕對的。或早或遲都是正常的。父母千萬不要將語言發展絕對化,而要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為孩子提供一個語言發展的良好環境。

語言教育契機1

0~6個月
在這個時期,孩子雖然不會説話,但他可以吸取詞語信息,並在大腦中進行存儲。同時語言與情感緊密相連,所以父母在此時期首先要與嬰兒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繫,同時要與孩子進行良好的語言交流,如在給孩子餵奶、換尿布、出外散步等時候要對孩子説:寶寶現在在吃奶、媽媽給寶寶換尿布、我們在散步,我們看見紅花、松樹等。這樣可以給孩子樹立交流的榜樣,給孩子示範正確語法,教給孩子談話規則。

語言教育契機2

1歲左右
語言教育 語言教育
1歲左右孩子開始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要求,父母要給孩子創造非常温暖、輕鬆的説話環境。而不要不顧孩子的情感,強迫孩子説話或表演。父母要演示在同別人談話時注意別人的眼睛和嘴,這樣一方面是使孩子明白目光交流是對別人的尊重,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正確發音;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父母要讓他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沒有表達清楚,父母要用正確的語言重複孩子的話語,雖然孩子可能並不一定當時重複,但他會記住,下次可能就會正確地説了。在這一時期,要選擇適當的兒童讀物,為孩子朗讀,或給孩子講故事。

語言教育契機3

2~3歲
這時是孩子已經能用語言與他人交談,知道怎樣問和回答問題,學習掌握語法和語義,懂得講話要輪流進行……。在這個時期家庭成員一定要注意使用規範的語言,要鼓勵孩子多與他人,尤其是同齡人接觸,使孩子在正常的交往中學習運用語言;父母也可以和孩子演一些小戲劇或過家家,使孩子學習體會別人的角色;可以讓孩子充當家中的信息傳遞員,如告訴爸爸我們馬上就可以吃飯了,對媽媽説還有5分鐘電視就開始了等等;還可以讓孩子當小領導,由他教你怎樣做某事或指示你幹一件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以便讓孩子看到語言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成年人説話聲音不要太大、太跋扈、太傷人或口心不一,這樣會使孩子對語言的作用產生不良印象,甚至可能導致孩子的語言障礙。

語言教育契機4

4歲左右
語言教育 語言教育
4歲左右的孩子對文字開始產生極大的興趣(有些孩子會更早一些)。這時可以教孩子進行閲讀,注意是“閲讀”,而不是“識字”。不要讓孩子學一些對他無意義、不瞭解的字。要將文字與他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口頭語言相聯繫。這時父母可以給孩子講書、幫助他讀懂字和句子的意義,儘量讓孩子不看圖而靠語言來聽懂故事,讓他注意書中字的形狀,用手指跟蹤所讀的字,可以用一些塑料或木製的字讓孩子摸,幫助孩子記住字;還可以鼓勵孩子編故事,父母用一張大紙在上面把孩子説的話原原本本記下來,在紙的下半部分,可以讓孩子把故事畫下來,這樣的實踐對大多數孩子來説都是非常有趣和有意義的。

語言教育契機5

6~7歲
6~7歲是孩子學習書寫和寫作的時期,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即興寫下自己的想法,而不必在意字的工整與正確(父母可用另外的紙寫下正確的讓孩子看),還可以讓孩子利用電腦幫助寫作。

語言教育四個階段

語言教育一歲半以前

要使孩子儘可能多地聽懂大人所説的話。
三四個月起,可以訓練孩子獨立發“a”等音節;半歲後,給孩子講玩具的名稱,使他知道你説的是指什麼玩具;一歲左右,儘可能多地告訴他某些東西的名稱,諸如家裏親屬的稱謂、家用電器的名稱、五官和手腳等。

語言教育二至三歲

要使孩子掌握最簡單的語言形式——“情景對話”。
比如孩子急於表達一個要求的時候,即使你已經明白了,也要鼓勵孩子努力表達出來,而不是馬上替他解決。

語言教育三至五歲

要訓練孩子使用所謂的有“上下文的語言”。
比如孩子問:“小白兔愛吃什麼?”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觀察,獨立説出所觀察到的現象。複述簡單的故事,對孩子也是有用的。

語言教育入學前

要使孩子提高使用説明性語言的能力。
比如訓練説明遊戲規則;引導孩子説出對童話中的形象的態度。

語言教育原則

語言教育 語言教育
語言教育是幼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在我國的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中,存在較多的問題,如觀念陳舊、目標性不強、活動設計缺乏創造性等,在新的世紀,應該遵循幼兒學習和獲得語言的特點,創造性地組織語言教學活動,遵循以下六個原則:語言運用情景性原則、創造性原則、因材施教的原則、整合性原則、主體活動性原則和大量感知、積累兒童文學精品的原則。

語言教育情境性原則

兒童的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而兒童語言的運用又是在實際的語言交流中實現的。新《綱要》明確要求“要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因此,在幼兒園裏,教師給幼兒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語言情境,就是給幼兒創設可以幫助他們操作運用多種語言交流行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是在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中,讓幼兒學習在不同的語言情境中如何運用相應的語言交流方式來與人交往。如談話活動中幼兒學習如何傾聽他人的語言;文學活動中側重理解和使用敍事性的語言表達方式;聽説遊戲要求幼兒使用敏捷應變的語言。另一方面,日常的語言交往是真正真實而豐富的語言交往環境,幼兒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擴展自己的語言經驗。

語言教育創造性原則

語言教育 語言教育
創造性教育已經得到了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認同,但在實際中,許多人卻簡單的將幼兒創造性地培養放在藝術教育活動中,這幾年,許多教師上公開課都喜歡上藝術活動,因為這樣的活動可以比較容易的培養幼兒的創造性,使活動看起來新穎、好看。其實,創造性培養是貫穿和融合在教育過程的一切活動中,語言教育活動也不例外。反思我們的語言教育活動過程,教師在與幼兒交往的時候依然是由教師發起的提問很多。創造性地語言教育活動過程,應當是《綱要》所提出的幼兒“想説、敢説“的活動環境。教師所選擇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於保護和發展幼兒的創造性。

語言教育因材施教

語言教育 語言教育
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從孔子的創立到朱熹的身體力行,已經有兩千年之久,但實際運用得並不很好。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教學難以照顧每個幼兒的個別差異;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對個別差異研究不夠深入和細緻,只籠統地按能力差異施教。當代兒童語言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認同兒童語言發展的既有人類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又有非常明顯的個別差異,因而要求給每一個兒童提供符合個別需要的教育機會。《綱要》也強調“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等,對幼兒語言發展具有特殊意義”。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給了我們一種全新認識“智能”的視角,使我們能夠更客觀地看待每個孩子的“智力類型”,更好的實現“因材施教”,保證活動的高效率和高質量。

語言教育整合性原則

語言教育
語言教育(4張)
《綱要》明確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發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在組織語言教育活動中,應該注意整合性原則,這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語言教育活動內容的整合性。如把語言教育活動與其它各科內容進行整合;在選擇和編排語言教育活動內容時,把語言學習內容視為一個整體。二是語言教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在語言教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中,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為幼兒創設具有真實語言運用機會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語言教育活動的過程成為教師和幼兒共同建設的積極互動的過程。教師還應該注意把語言教育活動滲透到各種遊戲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幫助幼兒擴展自己的語言經驗。如:秋天到了,幼兒園內的各種樹木發生了變化,在户外自由活動時,讓孩子們仔細看一看,找一找幼兒園發生了什麼變化。讓幼兒在觀察中議論、想象,及時地用語言表達出來 ,在觀察過程中,很自然地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語言教育主體活動性

這一原則是由“主體性”和“活動性”共同構成的,活動必須是主體的活動,剝奪了主體性,活動是不可能進行的。而主體性又主要是通過活動來體現的,所以主體性和活動性密不可分。兒童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建立和發展着自己的世界。沒有兒童的主體性活動,就沒有兒童的發展。而要使兒童真正實現“自主”,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做活動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二是要主動和有主動權,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加強師生間、幼兒間的積極互動。要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

語言教育文學精品

語言教育 語言教育
幼兒階段的記憶特點是無意記憶佔優勢,年齡越小越明顯,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幼兒有着極強的無意識的感知能力和學習能力。本學期初,當王老師讓孩子們欣賞“撫摸”這首散文詩時,雖然中班的孩子還不太理解散文詩的含義,但聽完這首語言優美、節奏輕柔的散文詩,孩子們很自然的説出自己的感受:“老師,真好聽,再放一遍吧。”“我聽着很美。”所以,我們應為幼兒提供大量的、全面平衡的兒童文學精品,利用餐前飯後讓他們進行積累和感知。所謂感知,就是不要求幼兒理解並會説出作品中的每個詞、每句話,更不要求他們會複述所聽過的每個兒童文學作品。這裏只尋求一種薰陶,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這對提高幼兒的語言修養和今後的語言創作是極其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