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勞動競賽

鎖定
勞動競賽( láo dòng jìng sài )又稱“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為完成和超額完成國民經濟,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而開展的競賽活動。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產物,也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表現。原則是:通過比先進,學先進,趕先進,幫後進,超先進活動,使先進者和後進者相互學習,相互幫助,以求得共同提高;使先進生產水平變成社會生產水平。形式為:同工種或不同工種之間的競賽、同一地區或者不同地區的廠際之間的競賽、以及個人之間、班組之間、車間之間、科室之間開展的競賽。內容涉及勞動生產的各個方面。 [1] 
中文名
勞動競賽
外文名
Labor competition
拼    音
láo dòng jìng sài
繁    體
勞動競賽

勞動競賽概念

社會主義制度下充分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首創精神,進行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方法。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可以增強廣大勞動者的集體主義精神,創造和推廣新的生產技術和操作方法,改善勞動組織,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社會主義經濟效益,完成和超額完成國民經濟計劃,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勞動競賽性質

勞動競賽 勞動競賽
凡是共同勞動,都存在着競賽的可能性。馬克思説:“單是社會接觸就會引起競爭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奮,從而提高每個人的個人工作效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2~363頁)。但是,競賽能否成為現實,則取決於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在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下,存在着激烈的競爭。其原則是損人利己,弱肉強食;其結果是一些人的失敗和破產,另一些人的勝利和發財。勞動羣眾由於遭受資本家沉重的剝削,他們的勞動積極性受到極大的壓抑,不可能開展真正的勞動競賽。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發展社會生產的目的是滿足勞動者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由於勞動者是國家和企業的主人,是為自己的社會、為自己勞動,他們就能夠以主人翁的態度為國家和集體多做貢獻。由於勞動者的利益相同,目標一致,勞動者之間的關係是互助合作關係,他們就能夠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些條件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得以開展和不斷高漲的根本原因。各社會主義國家根據本國具體情況,展開了各種不同形式的勞動競賽。

勞動競賽舉例

蘇聯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
蘇聯在各個歷史時期勞動競賽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和特點。蘇維埃國家建立初期,勞動競賽的形式為共產主義義務星期六。1919年 5月10日,莫斯科喀山鐵路工人第一次舉起了共產主義義務星期六的旗幟。同年6月,列寧《偉大的創舉》一文中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指出共產主義義務星期六是比推翻資產階級更困難、更重大、更徹底、更有決定意義的變革的開端。在恢復時期,勞動競賽的形式為生產會議,最先出現在列寧格勒的企業當中。1925年召開的聯共(布)第十四次黨代表大會把它確定為工人蔘加生產管理的一種主要形式,並一直沿用下來。30年代初期,勞動競賽的形式為突擊手和突擊隊運動,特點是充分利用工作日,提高產品質量。這種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增加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1935年產生的斯達漢諾夫運動,是影響最深遠的勞動競賽形式。1935年 8月30日,頓巴斯“中央-伊爾明諾”煤礦採煤工Α.г.斯達漢諾夫(1906~1977)在一個工作班的時間內採煤120噸,超過定額13倍,創造了當時世界上採煤的新紀錄。斯達漢諾夫運動的特點是在工人文化技術水平提高的基礎上,採用新技術,改善勞動組織,革新工作方法,以保證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聯共(布)中央在1935年11月17日專門召開了全蘇斯達漢諾夫工作者第一次會議,同年12月並在中央全會上確定了各部開展斯達漢諾夫運動的具體措施,從而使這一社會主義競賽運動得到推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勞動競賽的新形式為共產主義勞動態度運動。它要求勞動者既要爭取達到較高的生產指標,又要養成共產主義的勞動態度,以利於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多方面的任務。
中國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
勞動競賽 勞動競賽
中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勞動競賽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職工為了醫治戰爭創傷,迅速恢復國民經濟,開展了以清查倉庫、獻納器材、修復機器、恢復生產為內容的生產運動。抗美援朝期間,職工發揚國際主義愛國主義精神,開展了以增產節約為內容的勞動競賽。第一個五年經濟建設時期,鞍山鋼鐵公司工人發起了技術革新、合理化建議運動,標誌着勞動競賽生產發展到以提高技術、學習掌握新技術為內容的新階段。僅1954年一年,全國提出合理化建議的職工人數就有58萬多人,提出合理化建議 848萬多件。1956年,在毛澤東的倡議下,一個波瀾壯闊的先進生產者運動在全國範圍內蓬勃興起,促進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提前完成。1958年,工人羣眾提出了“比先進、學先進、趕先進”的競賽口號。1959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全國工交、基建、財貿戰線社會主義建設者先進集體和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決定把“比先進、學先進、趕先進、幫後進”作為勞動競賽口號。隨着競賽運動的開展,工人羣眾認為不僅要比先進、學先進、趕先進,還應當超過原來的先進,中共中央肯定了工人羣眾這種首創精神,形成了以“比、學、趕、幫、超”為內容的勞動競賽,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調整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文化大革命”期間,勞動競賽運動遭到破壞。1979年以來,隨着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的歷史時期,勞動競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力爭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把中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化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宏偉目標和總任務的鼓舞下,廣大職工開展了以高產、優質、安全、多品種、低消耗為主要內容的增產節約運動,到1987年已經基本上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任務,使國民經濟走上持續穩定增長的軌道。

勞動競賽開展措施

在中國,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所採取的措施是:①加強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教育,提高廣大勞動者的思想政治覺悟。大力表彰先進人物、先進集體的模範事蹟,為羣眾樹立學習的好榜樣。②從實際的需要和可能出發,確定恰當的競賽形式和內容,不斷調動羣眾的積極性,提高競賽的水平。③堅持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使勞動者從物質利益上關心自己的勞動成果。④加強競賽的組織領導。勞動競賽的任務要切實落實到企業,由企業行政、工會、共青團分工負責,並做好評比獎勵工作。

勞動競賽參考書目

列寧:《怎樣組織競賽》,《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斯大林:《羣眾的競賽和勞動熱情的高漲》,《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

勞動競賽市場經濟

組織廣大職工開展勞動競賽,是中國工會的優良傳統。那麼,在當前新的形勢下怎樣科學地運用好這個載體來充分調動、保護、發揮好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各級工會組織面臨的新課題。一、當前開展勞動競賽面臨的困難及原因。勞動競賽一直以來受到各級黨政工的重視,然而隨着形勢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勞動競賽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目前主要表現在職工對參加勞動競賽的積極性不高、要求不強烈、參賽面不普遍上。
究其原因,一是認識偏差。有的人認為勞動競賽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現在強調的是人本管理,追求的是經濟效益,搞勞動競賽不合時宜;二是勞獲分離。對在勞動競賽中的有功人員物質獎勵甚微,精神鼓勵不多,勞動競賽缺乏必要的內動力;三是流於形式。
二、創新理念,賦予勞動競賽新活力。在新的形勢下開展勞動競賽,要突出重點,大膽創新,這樣才能激發廣大職工參與的積極性。
一要抓住三個層面。即勞動者、管理者和監督者三個層面。競賽的主體是勞動者,沒有勞動者積極參與的競賽是沒有生命力的。要啓發勞動者的覺悟,抓住勞動者最關心而又是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把競賽轉化為職工的自覺行動。管理者要把現代化科學管理方法和手段引進競賽,把勞動者的注意力吸引到關心企業、搞活企業上來。監督者要通過監督機制來確保競賽活動的公平、公開、公正。
二要把握三個結合。首先,勞動競賽要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勞動競賽必須貼近企業的實際,把勞動競賽的成果體現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體現在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其次,勞動競賽要與中心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勞動競賽可以涵蓋的活動內容比較豐富,要真正取得實效,必須緊扣中心工作,按照黨政不同階段的中心工作確定勞動競賽活動的重點或主題,為中心工作服務;另外,勞動競賽要與職工素質工程有機結合起來。要通過羣眾性崗位技術練兵、技術比武等活動,提高職工的崗位技能;要通過引導職工樹立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職工學習知識的能力、運用技術的能力、改革創新的能力。
三要實現三個轉變。通過勞動競賽,要努力實現企業、職工和機制的“三轉變”。一是發展模式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傳統勞動競賽由於計劃經濟的因素,往往把眼光盯在產量、數量、速度上,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生產經營要圍繞市場轉,勞動競賽也必須跟進市場,瞄準市場變化來開展。各行各業在開展勞動競賽過程中,要以質量、技能、安全、效益、管理、文明等綜合目標的評價來比高低。通過競賽,促使企業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行業由大向強轉變,服務由以我為主向以人為本轉變;二是職工素質結構由體力型向智力型轉變。在新形勢下,職工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科技日新月異進步的要求,就要加強學習,就必須用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充實自己;三是激勵機制由以精神激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向精神、物質獎勵並重轉變,實現精神激勵與物質獎勵的統一。這既體現市場經濟的原則,也是勞動競賽能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