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免責條款

(法律概念)

鎖定
免責條款是指當事人約定的用以免除或限制其未來合同責任的條款。免責條款常被合同一方當事人寫入合同或格式合同之中,作為明確或隱含的意思要約,以獲得另一方當事人的承諾,使其發生法律效力。就其本意講是指合同中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或格式合同提供者提供格式合同時,為免除或限制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責任而設立的條款。因此説,免責條款以意思表示要約,以限制或免除當事人未來責任為目的,屬於民事法律行為
中文名
免責條款
外文名
Exclusion clause,Exemption clause
目    的
以限制或免除當事人未來責任
屬    性
合同條款
用    途
作為明確或隱含要約,獲得另一方當事人的承諾,使其發生法律效力

免責條款概念

免責條款(Exclusion clause,Exemption clause),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免責條款不僅包括完全免除當事人責任的條款,也包括限制當事人責任的條款;而狹義的免責條款僅指完全免除責任的條款。本文采廣義説。因此,免責條款是指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事先約定的、旨在限制或免除其未來責任的條款。

免責條款特點介紹

免責條款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免責條款是一種合同條款,它是合同的組成部分。因此,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任何企圖援引免責條款免責的當事人必須首先證明該條款已經構成合同的一部分,否則他無權援引該免責條款。
第二,免責條款是事先約定的。當事人約定免責條款是為了減輕或免除其未來發生的責任,因此只有在責任發生以前由當事人約定且生效的免責條款,才能導致當事人的責任的減輕或免除。若在責任產生以後,當事人之間通過和解協議而減輕責任,則與達成免責條款是有本質區別的。
第三,免責條款旨在免除或限制當事人未來所應負的責任。基於不同的目的,免責條款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限制責任條款,即將當事人的法律責任限制在某種範圍內的條款。例如,在合同中規定,賣方的賠償責任不超過貨款的總額。二是免除責任條款,如某些商店在其櫃枱上標明“貨物出門,恕不退換”,就屬於免除責任條款。嚴格地説,限制和免除責任的條款還是有區別的。 在一般情況下,法律對免責條款的有效條件比對限責條款的有效條件要求更為嚴格。但是,由於免責條款和限責條款都是為了排除當事人未來的責任,因此,對這兩種條款在理論上並沒有作嚴格區別,一般將其統稱為“免責條款”。
免責條款也不同於附條件的合同。儘管免責條款在設定時,當事人也可能在條款中指明一定的條件,當這些條件成就以後,當事人將被免除不履行合同的責任。但是,免責條款只是合同的一項條款,其設定的目的只是為限制和免除當事人未來的責任,而並不影響合同本身的效力,也就是説不會導致合同的生效或者解除。而當事人在附條件的合同中設定一定的條件,旨在以條件的成就或者不成就來影響合同本身的效力。如果條件成就,將會發生合同的生效或者終止。 [1] 

免責條款有效要件

確認免責條款的效力,如同確認其它民事法律行為一樣,必須具備一定的法律要件。一般情況下,只要經當事人協商確定的免責條款,不違及社會公共利益,法律是承認免責條款的效力的,否則就沒有合同自由可言了。確認免責條款有效,應具備以下法律要件:
1、必須是雙方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合同的本質即是一種合意,合同的成立意味着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這個意思表示必須要明確且真實。合同中所約定的全部條款都必須是雙方當事人經過深思熟慮後形成的真實的意思表示,否則無效。
2、必須經雙方當事人協商同意。雙方的意思表示都是通過一定的條款表現出來的,意思表示一致應當表現為對合同全部條款和內容的協商一致。即使是格式合同,也必須對規定的條款(包括附加條款)達成一致,必須為對方當事人所接受才能締約生效,否則無效。
3、必須符合社會公共利益要求。合同中免責條款的訂立,必須要保障公民及親友的生命健康、名譽、榮譽、財產等免受損害,必須維護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和利益,否則無效。
4、必須合理分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益與風險。合理分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益與風險是免責條款的主要功能,也是其合理性因素之所在。司法實踐中,大多免責條款是在既有的價格、保險等機制的背景下合理分配風險的措施,是維護企業的合理化經營、平衡條款使用人、相對人乃至第三人之間利益關係的手段,它不是對國家強制性的否定,也不是對法律的譴責和否定違約以及侵權態度的藐視。如購銷合同中,免責條款常起着分配風險的作用,並由此決定誰在實際上投保抵禦風險,左右着合同標的價格。此類免責條款只要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均應屬於有效。但不能合理分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益與風險,限制或剝奪另一方當事人權益或故意加大另一方當事人風險的免責條款,當屬於無效。
5、必須予以説明的格式合同免責條款,其提供者必須盡説明義務。格式合同不同於其它合同,它是由提供合同的一方事先擬定好相應的免責條款,且擬定合同條款的一方一般屬於壟斷行業,如郵電、鐵路、航空、保險等行業,他們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事先擬定好條款,包括免責條款,由於是由自己事先擬定的,所以對各項內容比較熟悉,特別是有關免除或者限制自己責任的內容,更是經過反覆研究,唯恐自己承擔過多的責任,想方設法地免除或者限制自己的責任;而對另一方當事人來講,由於對格式條款的內容事先不知,一旦想訂合同才接觸相關條款,而格式條款的內容又很多、很細,他們往往只注意到自己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很少注意到對方設定或隱藏設定的免責條款,而且這些免責條款往往表述得似是而非,非專業人員很難一下子看清其中的奧妙。因此,合同法規定要求提供格式合同者在訂立合同時,必須以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當事人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並對這些條款予以説明。如果格式條款的提供者在訂立合同時,未盡提請對方注意和説明的義務,屬於強迫對方當事人接受不公平條款,則該免責條款無效。 [2] 

免責條款無效認定

對於免責條款的效力,法律視不同情況採取了不同的態度。司法實踐中對那些明顯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和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免責條款,法律也是禁止的,否則不但會造成免責條款的濫用,而且還會損害一方當事人的利益,也不利於保護正常的合同交易。為此,《合同法》第53條對確認免責條款無效作出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是造成對方人身傷害;二是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之所以規定這兩種免責條款無效,是因為它不僅違反了誠實信用的原則,而且也侵害和損害了對方當事人的人身權利和合法權益,所以必須堅決禁止。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免責條款無效:
1、顯失公平的無效。我國《合同法》第40條規定: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的情形,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這種明顯免除自己責任或明顯排除對方當事人主要權利的免責條款,造成了當事人事實上的訴訟地位偏差和不平等,也就是明顯失去公正即顯失公平,必須確認其無效。
2、以各種方式、手段訂立的免責條款,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無效。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惡意串通或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訂立合同中設立的免責條款,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均屬無效。
3、格式合同免責條款未向對方當事人提醒注意和詳細説明的無效。格式條款的提供者出於保護其身利益的目的,而設立一些免除自身責任的條款,簽約時既不向對方當事人提醒,也不向對方當事人作出任何説明,致使對方當事人要麼懵懂簽約,要麼被迫接受其條款,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合同法要求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在與對方當事人簽訂合同時,應特別提醒合同中所約定的關於免除自身責任的有關條款,並對此條款的本義作出詳細説明,在得到對方當事人的認可後方能生效。故意不提醒注意或作出説明的,則此條款無效。去年以來,我院曾受理多起因保險合同而設立免責條款的案件,皆因保險公司未盡提醒説明義務而敗訴。
4、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條款無效。對於人身的健康安全和生命安全,法律是給予特殊保護的,並且從整體社會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如果允許免除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人身傷害的責任,那麼就無異於縱容當事人利用合同這種形式合法地對另一方當事人的生命進行摧殘,這與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的憲法原則相違背的。並且在實踐中,這種免責條款也是與另一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相違背的。所以必須加以以禁止。在實踐中,此類免責條款大多出現在僱傭合同、醫療合同以及與人身權相關的合同中。
從國家法律對人身侵害的制裁具體考量。人身傷害之責任亦不能事先約定免除。侵害人身權的行為不僅應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否定,更應受到法律的制裁。此種制裁在民事領域內不是以人身懲罰為原則,而是以強制分割方法,真實支付損失賠償為手段,若允許事先免除人身傷害的責任,則無法使被侵害人得到應有的賠償,使行為人得到應有的懲罰,使法律失去其應有的效用。
關於人身傷害的不能免責,應是絕對的,並無輕重之分。在實踐中此類免責條款常以以下四種形式出現:
(1)全部免責。即當事人事先約定未來的受害人放棄將來對應承擔責任方提出任何賠償的請求。此種免責條款在僱工合同中最為普遍。
(2)限制責任條款。即當事人事先約定對將來的人身傷害賠償以特定方式計算或不超過一定數額的有限賠償。當前醫療合同中常有此類條款。
(3)限制請求期限的條款。即事先約定將來的受害人須在一定期限內提出人身損害的賠償請求,逾期不再享有請求賠償的權利。此種免責條款不以直接免除責任為表象,而以限制請求期限約束當事人的請求權,藉此逃避法律的規制。
(4)設立固定賠償金額或模式。即事先約定在發生人身傷害責任時,應承擔責任方以一筆金額固定的款項作賠償,不足部分則予以免除或以一種固定的模式進行賠償,而不按相關法律規定據實賠償。
以上四種形式的免責條款,在司法實踐中均應依合同法之規定確認其無效。
5、因故意、重大過失致他人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無效。合同法第53條規定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他人財產損失的責任不能事先約定免除。該項規定系由過錯程度控制免責條款的效力。從過錯程度看,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他人財產損失的責任是否允許被事先特約免除,與國家對違法行為否定性評價機制有關,無論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他人財產損失是觸及了社會一般道德範疇,還是屬於違法範圍,均應遭受否定性的評價,屬於國家、社會所抑制的範疇。當然對於因一般輕微過失而造成的損害,雖同樣應受到否定性評價,但因其對社會秩序、社會以公共利益觸及不大、影響甚微,因而可以由當事人自行協調。司法實踐中對一般輕微過失的損害的態度是:受害人請求賠償的,予以支持;受害方願意免除侵害方責任的,予以尊重。然而因故意或重大過失所產生的責任,沒有任何可免除的理由。

免責條款案件舉例

案情簡介
李某在網上購買液晶電視一台,因發現畫質不清晰,便與商家聯繫退貨。李某通過某快遞公司小程序下單,將案涉電視機交由該快遞公司運送退回商家。快遞公司驗視後予以承運,李某支付運費。寄件時,該快遞公司的快遞員向李某出示了一份《快件安全免賠聲明函》(以下簡稱《免賠聲明函》),並要求其簽署。《免賠聲明函》主要內容為:“由於我司託寄物自身屬性和包裝方案的特殊性,託寄物在運輸過程中極易發生損壞。我司清楚瞭解以上風險,且願意自行承擔上述風險以使貴司可安心提供寄遞服務。為了實現我司託寄物的寄遞且不使貴司因寄遞甲方託寄物而遭受不當損失,故經公平友好協商,我司亦不以此為由向貴司主張任何賠償及違約責任:運輸及配送過程中,出現損壞問題,不承擔賠償責任(包含理賠和退還運費、增值服務費用)”。該件被運送至商家,商家驗貨後發現電視機屏幕邊角損壞,拒絕收件。經協商,該快遞公司將電視機運回退還李某。李某收件時發現,該電視機屏幕已完全破損,無法使用,遂與快遞公司客服聯繫要求賠償。快遞公司以李某已簽署免賠聲明為由拒絕賠償。李某訴至法院,請求:1.確認該《免賠聲明函》無效;2.判令快遞公司賠償失1435.65元。
法院審理
法院經審理認為,李某與該快遞公司簽訂了《快遞服務協議》,該協議合法有效,雙方成立快遞服務合同關係。在合同履行中,李某按約定向該快遞公司支付了運費,快遞公司亦對貨物驗視予以承運。該快遞公司有義務將託運貨物安全運送到約定地點並交付指定收件人。本案中,案涉快遞公司將液晶電視運送至收件人(商家)處,因出現毀損被商家拒收,此時已能夠證明其在運輸過程中未對貨物盡到謹慎注意義務,對貨物損壞,存在一定過錯。同時,在將貨物運回退還李某時,又出現了更為嚴重的二次毀損。足以證明該快遞公司在承運過程中存在重大過失,未對貨物盡到基本的安全保護義務,造成了李某財產的嚴重損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零六條第二項的規定,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合同中的免責條款無效。因此,本案李某雖與快遞公司簽署了免賠聲明函,且快遞公司亦對該免責條款盡到了提示説明義務,但因快遞公司在承運過程中存在重大過失,造成了李某財產的嚴重損害,該免賠聲明函應認定為無效,快遞公司應對李某財產受到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法院支持了李某的訴訟請求。
法官説法
隨着我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網絡購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筆網絡購物交易的背後均離不開快遞物流行業的支撐。毋庸置疑,電商行業的繁榮帶動了快遞物流行業的壯大。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快遞服務,讓人們更安心、更放心地通過網絡在線購物消費,不僅事關快遞服務與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也與人民羣眾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本案中,李某出於對某快遞公司的信任將案涉液晶電視交由快遞公司承運,作為專業快遞公司對於液晶電視為易損物品的特性是明知的,且為避免其自身風險與李某簽署了《免賠聲明函》。該快遞公司在兩次運輸過程中均造成了貨物不同程度的毀損,可以認定該快遞公司並未對貨物盡到基本的安全保護義務,明顯存在重大過失。在此種情況下,如按照《免賠聲明函》約定,免除其賠償責任,那麼在今後的快遞業務中,漠視貨物安全,不按要求對貨物進行包裝,粗暴裝卸貨物等導致物品被損壞的情形將缺少必要規制,極易產生道德風險,不利於對快遞市場的監督管理,亦不利於對用户合法權益的保護。本案依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零六條第二項的規定,認定案涉免賠聲明無效,不僅可避免上述風險,保障快遞服務的質量和安全,且有利於促進快遞行業健康發展。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