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光驅

鎖定
光驅,電腦用來讀寫光碟內容的機器,也是在台式機和筆記本便攜式電腦裏比較常見的一個部件。隨着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驅在計算機諸多配件中已經成為標準配置。光驅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驅(DVD-ROM)、康寶(COMBO)、藍光光驅BD-ROM)和刻錄機等。
中文名
光驅
外文名
Optical Disk Driver
別    名
光盤驅動器
作    用
讀寫電腦光碟內容
時    間
1991年

光驅簡介

光驅是光盤驅動器,裝載數據信息的載體被稱之為光盤。向光盤讀取或寫入數據的叫光驅 [1] 
光盤的特點有:容量大、成本低廉、穩定性好、使用壽命長、便於攜帶 [1] 
光盤驅動器簡稱光驅是一個結合光學、機械及電子技術的產品。在光學和電子結合方面,激光光源來自於一個激光二極管,它可以產生波長約0.54-0.68微米的光束,經過處理後光束更集中且能精確控制,光束首先打在光盤上,再由光盤反射回來,經過光檢測器捕捉信號 [1] 
光盤上有兩種狀態,即凹點和空白,它們的反射信號相反,很容易經過光檢測器識別 [1] 

光驅內部結構

(1)激光頭組件:包括光電管聚焦透鏡等組成部分,配合運行齒輪機構導軌等機械組成部分,在通電狀態下根據系統信號確定、讀取光盤數據並通過數據帶將數據傳輸到系統。
(2)主軸電機:光盤運行的驅動力,在光盤讀取過程的高速運行中由提供快速的數據定位功能。
(3)光盤托架:在開啓和關閉狀態下的光盤承載體。
(4)啓動機構:控制光盤托架的進出和主軸馬達的啓動,通電運行時,啓動機構將使包括主軸馬達和激光的頭組件的伺服機構都處於半加載狀態 [1] 

光驅工作原理

激光頭是光驅的心臟,也是最精密的部分。它主要負責數據的讀取工作,因此在清理光驅內部的時候要格外小心。
激光頭主要包括:激光發生器(又稱激光二極管),半反光稜鏡,物鏡,透鏡以及光電二極管這幾部分。當激光頭讀取盤片上的數據時,從激光發生器發出的激光透過半反射稜鏡,匯聚在物鏡上,物鏡將激光聚焦成為極其細小的光點並打到光盤上。此時,光盤上的反射物質就會將照射過來的光線反射回去,透過物鏡,再照射到半反射稜鏡上。
光驅
光驅(2張)
此時,由於稜鏡是半反射結構,因此不會讓光束完全穿透它並回到激光發生器上,而是經過反射,穿過透鏡,到達了光電二極管上面。由於光盤表面是以突起不平的點來記錄數據,所以反射回來的光線就會射向不同的方向。人們將射向不同方向的信號定義為“0”或者“1”,發光二極管接受到的是那些以“0”,“1”排列的數據,並最終將它們解析成為我們所需要的數據。 在激光頭讀取數據的整個過程中,尋跡和聚焦直接影響到光驅的糾錯能力以及穩定性。尋跡就是保持激光頭能夠始終正確地對準記錄數據的軌道。
激光束正好與軌道重合時,尋跡誤差信號就為0,否則尋跡信號就可能為正數或者負數,激光頭會根據尋跡信號對姿態進行適當的調整。如果光驅的尋跡性能很差,在讀盤的時候就會出現讀取數據錯誤的現象,最典型的就是在讀音軌的時候出現的跳音現象。所謂聚焦,就是指激光頭能夠精確地將光束打到盤片上並受到最強的信號。
當激光束從盤片上反射回來時會同時打到4個光電二極管上。它們將信號疊加並最終形成聚焦信號。只有當聚焦準確時,這個信號才為0,否則,它就會發出信號,矯正激光頭的位置。聚焦和尋道是激光頭工作時最重要的兩項性能,我們所説的讀盤好的光驅都是在這兩方面性能優秀的產品。
而且光驅的聚焦與尋道很大程度上與盤片本身不無關係。市場上不論是正版盤還是盜版盤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心點偏移以及光介質密度分佈不均的情況。當光盤高速旋轉時,造成光盤強烈震動的情況,不但使得光驅產生風噪,而且迫使激光頭以相應的頻率反覆聚焦和尋跡調整,嚴重影響光驅的讀盤效果與使用壽命。在36X-44X的光驅產品中,普遍採用了全鋼機芯技術,通過重物懸垂實現能量的轉移。
但面對每分鐘上萬轉的高速產品,全鋼機芯技術顯得有些無能為力,市場上已經推出了以ABS技術為核心光驅產品。ABS技術主要是通過在光盤托盤下配置一副鋼珠軸承,當光盤出現震動時,鋼珠會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滾動到質量較輕的部分進行填補,以起到瞬間平衡的作用,從而改善光驅性能。

光驅性能指標

可能很多讀者會認為光驅的速度越快,其性能就越高。其實,光驅的速度只是指其驅動電機的轉速而言,而要真正衡量其性能高低,還要看下面幾個指標表現如何。

光驅傳輸速率

數據傳輸速率(Sustained Data Transfer Rate)是CD—ROM光驅最基本的性能指標,該指標直接決定了光驅的數據傳輸速度,通常以KB/s來計算。最早出現的CD—ROM的數據傳輸速率只有150KB/s,當時有關國際組織將該速率定為單速,而隨後出現的光驅速度與單速標準是一個倍率關係,比如2倍速的光驅,其數據傳輸速率為300KB/s,4倍速為600KB/s,8倍速為1200KB/s,12倍速時傳輸速率已達到1800KB/s,依此類推。CD—ROM主要有CLV(恆定線速度)、CAv(恆定角速度)及P—CAV(局部恆定角速度)3種讀盤方式。
其中,CLv技術(Constant Linem Velocity,恆定線速度)是12倍速以下光驅普遍採用的一種技術。CLV技術指從盤片的內道(內圈)向外道移動過程中,單位時間內讀過的軌道弧線長度相等。由於CD盤片的內環半徑比外環小,因此檢測光頭靠近內環時的旋轉速度自然比靠近外環時快,也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數據傳輸速率保持不變這一要求。
CAV技術(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恆定角速度)是20倍速以上光驅常用的一種技術。CAV技術的特點是為保持旋轉速度恆定,其數據傳輸速率是可變的。即檢測光頭在讀取盤片內環與外環數據時,數據傳輸速率會隨之變化。比如一個20倍速產品在內環時可能只有10倍速,隨着向外環移動數據傳輸速率逐漸加大,直至在最外環時可達到20倍速。
P-CAV技術(Partial CAV:局部恆定角速度)則是融合了CLV和CAV兩者精華形成的一種技術。當檢測光頭讀盤片的內環數據時,旋轉速度保持不變,使數據傳輸速率得以增加;而當檢測光頭讀取外環數據時,則對旋轉速度進行提升。

光驅CPU佔用時間

CPU佔用時間(CPIU Loading)指CD—ROM光驅在維持一定的轉速和數據傳輸速率時所佔用CPU的時間。該指標是衡量光驅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從某種意義上講,CPU的佔用率可以反映光驅的BIOS編寫能力。優秀產品可以儘量減少CPU佔用率,這實際上是一個編寫BIOS的軟件算法問題,當然這隻能在質量比較好的盤片上才能反映。如果碰上一些磨損非常嚴重的光盤,CPU佔用率自然就會直線上升,如果用户想節約時問,就必須選購那些讀“磨損嚴重光盤”的能力較強、CPu佔用率較低的光驅。從測試數據可以看出,在讀質量較好的盤片時,最好的與最差的成績相差不會超過兩個百分點,但是在讀質量不好的盤片時,差距就會增大。

光驅高速緩存

這個指標通常會用Cache表示,也有些廠商用Buffer Memory表示。它的容量大小直接影響光驅的運行速度。其作用就是提供一個數據緩衝,它先將讀出的數據暫存起來,然後一次性進行傳送,目的是解決光驅速度不匹配問題。

光驅平均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即“平均尋道時間”,作為衡量光驅性能的一個標準,是指從檢測光頭定位到開始讀盤這個過程所需要的時問,單位是ms,該參數與數據傳輸速率有關。

光驅容錯性

儘管高速光驅的數據讀取技術已經趨於成熟,但仍有一些產品為了提高容錯性能,採取調大激光頭發射功率的辦法來達到糾錯的目的,這種辦法的最大弊病就是人為地造成激光頭過早老化,減少產品的使用壽命。

光驅穩定性

穩定性是指一部光驅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至少一年)內能保持穩定的、較好的讀盤能力

光驅讀盤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光驅的速度都是標稱的最快速度,這個數值是指光驅在讀取盤片最外圈時的最快速度,而讀內圈時的速度要低於標稱值,大約在24X的水平。現在很多光驅產品在遇到偏心盤、低反射盤時採用階梯性自動減速的方式,也就是説,從48X到32X再到24X/16X,這種被動減速方式嚴重影響主軸馬達的使用壽命。 此外,緩衝區大小,尋址能力同樣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目前CD-ROM所能達到的最大CD讀取速度是56倍速DVD-ROM讀取CD-ROM速度方面要略低一點,達到52倍速的產品還比較少,大部分為48倍速;COMBO產品基本都達到了52倍速。筆者認為,以目前的軟件應用水平而言,對光驅速度的要求並不是很苛刻,48X光驅產品在一段時間內完全能夠滿足使用需要。因為目前還沒有哪個軟件要求安裝時使用32X以上的光驅產品。此外,CD-ROM作為數據的存儲介質使用率遠遠低於硬盤。 單倍速傳輸速度CD為150kB/s,DVD為1350kB/s.藍光光盤為36Mbps。
光驅速度是用X“倍速”來表示的,這是相對於第一代光驅來講的。比如説40X光驅,其速度是第一代光驅的40倍。第一代光驅的速度近似於150KB/S,那麼40X光驅的速度近似於6000KB/S。有兩種類型的光驅以不同方式來標稱速度,最普通的是“MAX”光驅。例如,一個稱為40XMAX的光驅意味着光驅轉動CD盤傳輸的最大速度可達6000KB/S。然而“最大”僅是指CD盤的最外面部分,而CD盤的最裏面部分通常只有12X,總的來説,平均速度是遠小於標稱速度值的,特別是當一個CD盤未完全寫滿而且不使用最外面部分的時候。而另一種更貴的光驅類型是“TRUE X”,這種光驅的特點是有一個獨特的激光拾取系統,可以做到不管信息放在CD盤的哪個地方,傳輸速率都一樣。因此,同樣倍速的光驅,“TRUE X”要比“MAX”快得多。當然,“TRUE X”的售價也更貴。

光驅容錯能力

相對於讀盤速度而言,光驅的容錯性顯得更加重要。或者説,穩定的讀盤性能是追求讀盤速度的前提。由於光盤是移動存儲設備,並且盤片的表面沒有任何保護,因此難免會出現劃傷或沾染上雜物質情況,這些小毛病都會影響數據的讀取。為了提高光驅的讀盤能力,廠商獻計獻策,其中,“人工智能糾錯(AIEC)”是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AIEC通過對上萬張光盤的採樣測試,“記錄”下適合他們的讀盤策略,並保存在光驅BIOS芯片中。以方便光驅針對偏心盤、低反射盤、劃傷盤進行自動的讀盤策略的選擇。由於光盤的特徵千差萬別,所以市面上少數光驅產品還專門採用了可擦寫BIOS技術,使得DIYer可以通過在現方式對BIOS進行實時的修改,所以説Flash BIOS技術的採用,對於光驅整體性能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此外,一些光驅為了提高容錯能力,提高了激光頭的功率。當光頭功率增大後,讀盤能力確實有一定的提高,但長時間“超頻”使用會使光頭老化,嚴重影響光驅的壽命。一些光驅在使用僅三個月後就出現了讀盤能力下降的現象,這就很可能是光頭老化的結果。這種以犧牲壽命來換取容錯性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為了判斷您購買的光驅是否被“超頻”,在購買的時候,您可以讓光驅讀一張質量稍差的盤片,如果在盤片退出後表面温度很高,甚至燙手,那就有可能是被“超頻”了。不過也不能排除是光驅主軸馬達發熱量大的結果。

光驅發展歷史

光驅第一代

標準型
之所以管第一代光驅叫做標準型,是因為第一代光驅制定了很多光驅的標準,並且沿用至今,比如一張光盤的容量為640Mb(筆者這裏稱的光盤制傳統的CD-ROM),光驅的數據傳輸率為150KB/S,這一標準也奠定了幾倍速光驅這一光驅獨特的叫法,比如40倍速光驅的傳輸速度為150KB/S*40=6000KB/S。筆者手頭正好有那時的一些歷史資料,讓我們再重温一下。
1991年,由有全球1500家軟體廠商加入的Software-Publishers-Association中的Multimedia PC Working Group公佈第一代MPC(Multimedia-Personal-Computer)規格,帶動了光盤出版品的流行。一張光盤的容量是640MB,光驅的數據傳輸率為150KB/S(被國際電子工業聯合會定為單倍速光驅),平均搜尋時間為1秒。隨着市場的不斷需求,硬件技術的不斷增進。1993年,第二代MPC規格問世,光驅的速度已變成了雙倍速,傳輸率達到了300KB/S,平均搜尋時間為400ms。
400ms的平均尋道時間,300KB/S的傳輸率,640MB的容量,我們可能覺得第一代光驅速度太慢,容量太小。但要知道第一代光驅出現的時候還是大家用軟盤作為主要移動拷貝媒介,經常用10多張盤拷貝一個軟件或遊戲,然後用2、30分鐘將它裝入機器內,如果其中一張盤有質量問題或拷錯了,整個工夫就白費了。那時候硬盤也只有200MB上下,400MB的硬盤要1700、1800才能買到。筆者還清晰的記得在第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他新買的光驅時,當時的感覺就是無限的遊戲和軟件,並且裝起來快捷又方便。當然,不久筆者也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塊光驅,新加坡的唯用,倍速,1000多塊。
第一代光驅的特點是光驅剛剛出現,制定了光驅的很多技術標準,作為軟驅與硬盤交換數據的替代品,增大了容量,提高了速度,極大的提高了效率。那時候國內品牌非常少,比較有代表的品牌象SONY、Philips及新加坡的一些品牌。

光驅第二代

提速型
筆者劃分的第二代主要是指光驅從4速發展到24速(32速)這一時間段。因為之後從32速再往高速光驅發展過程中雖然速度也在提高,但更多的技術發展目標已不在速度上,因此劃入下一代。
光驅發展了一段時間,由於其相對於軟盤極大的優越性逐漸普及起來,成為裝機時的標準配置。上百MB的軟件、遊戲也漸漸多了起來。裝軟件還稍微好一點,裝一遍就完了,玩遊戲時經常要從光盤調用數據,此時光驅讀取速度太慢也逐漸突顯出來,有時候一個遊戲走到下一關讀一下數據要讀2、3分鐘,特別是一些RPG遊戲,經常要在各關之間穿梭,玩一個小時要有20分鐘用來讀盤,極大影響了用户體驗。因此提速成為了光驅升級的目標。
此時提速也成為各家廠商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標,速度從4倍速、8倍速、一直提高到24倍速、32倍速。此時光驅的支持格式也有發展,1995年夏,Multimdeia PC Working Group公佈第三代規格標準。兼容光盤格式包括:CD-Audio、CD-Mode1/2、CD-ROM/XA、photo-CD、CD-R、Video-CD、CD-I等。
這個時間筆者的朋友換了一個ACER 16速的光驅,使用起來確實感覺快了,還記得筆者那時候打仙劍都喜歡去他那,看着載入數據條"唰"一下的過去了,心情也愉快起來。但速度快了也並不都好,由於光盤轉速太快,噪音變大,發熱量變大。當然產品的問題還是要技術的發展來解決,光驅也進入了第三代--發展型。
第二代光驅的特點是光驅逐漸普及起來,但速度慢的弱點也突出起來,提高速度成為各家制造廠商技術競爭的首要目標。光驅支持的格式也漸漸多了起來。
Acer DVD光驅 Acer DVD光驅
市場上主流的依然是洋品牌,像Toshiba、NEC等,出現了一些國產品牌,除acer外其它還沒什麼氣候。

光驅第三代

發展型
光驅速度再往上提高,傳輸速度慢的問題已得到很好的解決,但速度提高後所帶來的問題卻漸漸顯現出來。高速度的旋轉會產生震動、噪音和熱能,震動也會使激光頭難以定位,尋道時間加長,並容易與激光頭髮生碰撞,刮花激光頭;產生的熱能會影響光盤上的化學介質,影響激光頭的準確定位,延長尋道時間;引起的噪音會使人精神上產生不爽的效果,容易疲勞。
針對這些問題,各個不同的生產廠家也推出了相應改善的技術:NEC公司在四角上安裝懸浮式減震橡膠;Acer公司採用懸掛技術和橡膠減震支架;Lite-on採用懸浮承載技術;Asus公司採用先進的雙重動態懸掛系統……
這一階段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國內廠商發展起來,以其完善的品質、低廉的價格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成為市場的主流。
第三代的特點是速度已不是各廠商發展技術的主要目標,大家紛紛推出新技術,使光驅讀盤更穩定,發熱量更低,工作起來更安靜,壽命更長。國內廠商發展起來,成為市場主流。
市場上洋品牌及台灣品牌份額有一定減少,許多國內品牌崛起,象奧美嘉\源興、大白鯊、美達等等。

光驅第四代

完美型
又經過幾年的發展,光驅的技術已經趨於成熟,各家廠商的產品雖然可能採用的技術略有不同,但產品品質卻都臻於完善,表現在糾錯率更強,傳輸速度更快,工作起來更穩定、更安靜、發熱量更低。

光驅保養維護

大家知道,激光頭是最怕灰塵的,很多光驅長期使用後,識盤率下降就是因為塵土過多,所以平時不要把托架留在外面,也不要在電腦周圍吸煙。而且不用光驅時,儘量不要把光盤留在驅動器內,因為光驅要保持“一定的隨機訪問速度”,所以盤片在其內會保持一定的轉速,這樣就加快了電機老化(特別是塑料機芯的光驅更易損壞)。另外在關機時,如果劣質光盤留在離激光頭很近的地方,那當電機轉起來後很容易劃傷激光頭。
散熱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電腦的通風條件及環境温度的高低,機箱的擺放一定要保證光驅保持在水平位置,否則光驅高速運行時,其中的光盤將不可能保持平衡,將會對激光頭產生致命的碰撞而損壞,同時對光盤的損壞也是致命的,所以在光驅運行時要注意聽一下發出的聲音,如果有光盤碰撞的噪音請立即調整光盤,光驅或機箱位置。

光驅故障維修

光驅故障現象

當光驅出現問題時,一般表現為光驅的指示燈不停地閃爍、不能讀盤或讀盤性能下降;光驅盤符消失。光驅讀盤時藍屏死機或顯示“無法訪問光盤,設備尚未準備好”等提示框等。

光驅連接不當

光驅安裝後,開機自檢,如不能檢測到光驅,則要認真檢查光驅排線的連接是否正確、牢靠,光驅的供電線是否插好。如果自檢到光驅這一項時出現畫面停止,則要看看光驅(主、從)跳線是否無誤(IDE光驅)。
提醒:光驅儘量不要和硬盤連在同一條數據線上。(IDE光驅)

光驅內部接觸問題

如果出現光驅卡住無法彈出的情況,可能就是光驅內部配件之間的接觸出現問題,大家可以嘗試如下的方法解決:將光驅從機箱卸下並使用十字螺絲刀拆開,通過緊急彈出孔彈出光驅托盤,這樣你就可以卸掉光驅的上蓋和前蓋。卸下上蓋後會看見光驅的機芯,在托盤的左邊或者右邊會有一條末端連着托盤馬達的皮帶。你可以檢查此皮帶是否乾淨,是否有錯位,同時也可以給此皮帶和連接馬達的末端上油。另外光驅的托盤兩邊會有一排鋸齒,這個鋸齒是控制托盤彈出和縮回的。請你給此鋸齒上油,並看看它有沒有錯位之類的故障。如果上了油請將多餘的油擦去,然後將光驅重新安裝好,最後再開機試試看。
提醒:不過由於這種維修比較專業,建議大家最好找專業人士修理。

光驅CMOS問題

如果開機自檢到光驅這一項時出現停止或死機的話,有可能是CMOS設置中的光驅的工作模式設置有誤所致。一般來説,只要將所有用到的IDE接口設置為“AUTO”,就可以正確地識別光驅工作模式了。對於一些早期的主板或個別現象則需要進行設置。

光驅驅動的問題

在Windows系統中,當主板驅動病毒或誤操作而引起丟失時,會使IDE控制器不能被系統正確識別,從而引起光驅故障,這時我們只要重新安裝主板驅動就可以了。
另外,當一個光驅出現驅動重複或多次安裝等誤操作時會使Windows識別出多個光驅,這會在Windows啓動時發生藍屏現象。我們只要進入Windows安全模式(點選“我的電腦→屬性→CD-ROM”)刪除多出的光驅就解決了。

光驅不支持DMA

早期的光驅可能不支持DMA,可以將光驅的DMA接口關閉以免造成不兼容等現象。完成設置後,按下“確定”按鈕,重新啓動電腦即可。
DMA接口光驅與主板不兼容時,也應關閉DMA。如果你真想發揮一下光驅DMA所帶來的性能的話,建議升級主板的BIOS或光驅的固件(Firmware)。另外,光驅使用久後,會出現讀盤不穩定的現象,我們可以試着關閉DMA,以降低性能,提高穩定性。

光驅虛擬光驅衝突

我們在安裝光驅的同時,一般會裝個虛擬光驅使用。但安裝虛擬光驅後,有時會發現原來的物理光驅“丟失”了,這是由於硬件配置文件設置的可用盤符太少了。解決方法:用Windows自帶的記事本程序打開C盤根目錄下的“Config.sys”文件,加入“LASTDRIVE=Z”,保存退出,重啓後即可解決問題。
在安裝雙光驅的情況下安裝低版本的“虛擬光驅”後,個別情況會表現為有一個或兩個物理光驅“丟失”。建議:換個高版本的或其它虛擬光驅程序。

光驅激光頭老化

排除了灰塵造成的原因,如果光驅還不能讀盤很可能是“激光頭”老化了,這時就要調整光驅激光頭附近的電位調節器,加大電阻改變電流的強度使發射管的功率增加,提高激光的亮度,從而提高光驅的讀盤能力。
提醒:大家用小螺絲刀順時針調節(順時針加大功率、逆時針減小功率),以5度為步進進行調整,邊調邊試直到滿意為止。切記不可調節過度,否則可能出現激光頭功率過大而燒燬的情況.
托盤不能入倉的解決
故障分析:經比較多台同型號光驅,判定應該是出盒機構的橡膠傳送帶老化所致,是內部橡膠傳送帶的實拍圖。
凡是發生進、出倉不順暢現象,幾乎均與圖中橡膠帶有關。由於使用日久,橡膠帶老化而變得有點松,按下進倉鍵後,進出倉機構得不到足夠的傳動力,金屬機心不能完全到位,導致光驅內部的處理器誤判為被異物卡住,從而保護性地執行出倉動作。
解決方法:可以換一條同樣規格的傳送帶,但費時費事費錢,而且普通傳送帶的質量遠不能與原裝產品相比

光驅讀碟自動彈出

出現這種情況跟操作系統沒有直接的關係,這種故障多半是光驅的托盤進出控制電路工作不穩定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光驅的輸入電源不穩定造成的,甚至上面的兩種因素都有可能。為了驗證光驅的輸入電源是否穩定,筆者將發生故障的光驅從朋友的計算機上拆了下來,然後將它安裝到自己的計算機進行測試,測試之後發現阿帕奇50XCD-ROM光驅在筆者的計算機中仍然還會發生倉門自動“吐出”故障,這就證明光驅托盤進出的控制電路肯定發生了問題。

光驅常見故障

光驅是電腦硬件中使用壽命最短的配件之一。其實很多報廢的光驅仍有很大的利用價值,只要略微維修一下就可以了。這往往不需要具有什麼高深的無線電專業知識,也不需要使用什麼太複雜的維修工具及材料。你只要細心觀察故障現象並參照執行下面的一些排除方法,相信你的老光驅還是能恢 復昔日“風采”的。常見故障一:光驅工作時硬盤燈始終閃爍 [2]   這是一種假象,實際上並非如此。硬盤燈閃爍是因為光驅與硬盤同接在一個IDE接口上,光盤工作時也控制了硬盤燈的結果。可將光驅單元獨接在一個IDE接口上。
常見故障二:在Windows環境下對CD-ROM進行操作時顯示 “32磁盤訪問失敗”,然後死機
很顯然,Windows的32位磁盤存取對CD-ROM有一定的影響。CD-ROM大部分接在硬盤的IDE接口上,不支持
Windows的32位磁盤存取功能,使Windows產生了內部錯誤而死機。進入Windows後,在“主羣組”中雙擊“控制面板”,進入“386增強模式”設置,單擊“虛擬內存”按鈕後再單擊“更改”,把左下角的“32位磁盤訪問”核實框關閉,在確認後,再重啓動Windows,在Windows中再訪問CD-ROM進就不會出錯誤。
常見故障三:光驅無法正常讀盤,屏幕上顯示:“驅動器X上沒有磁盤,插入磁盤再試”,或"CDR101:NOT
READY READING DRIVE X ABORT .RETRY.FALL?"偶爾進出盒幾次也都讀盤,但不久又不讀盤。
在此情況下,應先檢測病毒,用殺毒軟件進行對整機進行查殺毒,如果沒有發現病毒可用文件編輯軟件打開C盤根目錄下的CONFIG.SYS”文件,查看其中是否又掛上光驅動程序及驅動程序是否被破壞,並進行處理,還可用文本編輯軟件查看"AUIOEXEC.BAT"文件中是否有"MSCDEX.EXE/D:MSCDOOO /M:20/V".若以上兩步未發現問題,可拆卸光驅維修。
常見故障四:光驅使用時出現讀寫錯誤或無盤提示
這種現象大部分是在換盤時還沒有就位就對光驅進行操作所引起的故障。對光驅的所有的操作都必需要等光盤指示燈顯示為就好位時才可進行操作。在播放影碟時也應將時間調到零時再換盤,這樣就可以避免出現上述錯誤。
常見故障五:在播放電影VCD時出現畫面停頓或破碎現象
檢查一下AUTOEXEC.BAT文件中的“SMARTDRV”是否放在MSCDEX.EXE之後。若是,則應將 SMARTDRV語句放
到MSCDEX.EXE之前;不使用光驅的高速黨組地衝程序,改為SMARTDRV.EXE/U;故障即可排除。
常見故障六:光驅在讀數據時,有時讀得不出,並且讀盤的時間變長
光驅讀盤不出的硬件故障主要集中在激光頭組件上,且可分為二種情況:一種是使用太久造成激光管老
化;另一種是光電管表面太髒或激光管透鏡太髒及位移變形。所以在對激光管功率進行調整時,還需對光電管和激光管透鏡進行清洗。
光電管及聚焦透鏡的清洗方法是:拔掉連接激光頭組件的一組扁平電纜,記住方向,拆開激光頭組件。這時能看到護套罩着激光頭聚焦透鏡,去掉護套後會發現聚焦透鏡由四根細銅絲連接到聚焦、尋跡線圈上,光電管組件安裝在透鏡正下方的小孔中。用細鐵絲包上棉花沾少量蒸餾水擦拭(不可用酒精擦拭光電管和聚焦透鏡表面),並看看透鏡是否水平懸空正對激光管,否則須適當調整。至此,清洗工作完畢。
調整激光頭功率。在激光頭組件的側面有1個像十字螺釘的小電位器。用色筆記下其初始位置,一般先順時針旋轉5°~10°,裝機試機不行再逆時針旋轉5°~10°,直到能順利讀盤。注意切不可旋轉太多,以免功率太大而燒燬光電管。
常見故障七:開機檢測不到光驅或者檢測失敗
這有可能是由於光驅數據線接頭鬆動、硬盤數據線損毀或光驅跳線設置錯誤引起的,遇到這種問題的時
候,我們首先應該檢查光驅的數據線接頭是否鬆動,如果發現沒有插好,就將其重新插好、插緊。如果這樣仍然不能解決故障,那麼我們可以找來一根新的數據線換上試試。這時候如果故障依然存在的話,我們就需要檢查一下光盤的跳線設置了,如果有錯誤,將其更改即可 .

光驅安裝方法

光驅接口 光驅接口
光驅的安裝是比較簡單的。它和硬盤的安裝很相似。對於SATA光驅,連接數據線電源線即可。對於IDE光驅,一個主要的問題是設置主盤和副盤,一般在光驅上都標明瞭跳線方式,MA表示主盤,SL表示副盤。一般情況下,我們把光驅設置為副盤,把它與硬盤接在同一條數據線上;在光驅設成主盤的情況下,你可以單獨為它接一根數據線,把它連接到主板的副IDE口上。在連接數據線時,要注意接口的方向。另外有一個容易出問題的地方是CD音頻線的連接,光驅的CD音頻接口一般有4根針,分別是左右聲道和兩個地線,R代表右聲道,L代表左聲道,G代表地線。在聲卡上也有一個類似的插座,它接收光驅的CD音頻信號並把它放大輸出到“Speaker”孔。CD音頻線有3芯或4芯,4芯的只是多了一個地線而已。在連接音頻線時,注意光驅和聲卡的左右聲道和地線要對應,否則可能出現問題,如放CD時只有一個喇叭響等。
設置從光驅啓動的方法
1.機器啓動後首先按Del鍵進入BIOS
2.通過鍵盤上的方向鍵選中Advanced BIOS Features
3.回車進入BIOS設置界面
4.用方向鍵選中First Boot Device或(1st Boot Device) 回車
5.用上下方向鍵選中CDROM
6.按ESC返回BIOS設置界面。按F10
7.按 ‘Y’鍵後回車,重啓電腦
8.重啓電腦, 放入光盤,在讀光盤的時候按回車鍵(就是出現黑屏上有一排英文press anykey to boot from CDROM 時,立即回車)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BIOS的不同,進入BIOS後設置按鍵也有可能不同。如果是AMI bios,進入bios之後按右方向鍵,第四項,然後選擇同樣的類似first boot device 的選項,然後保存更改退出。如果是筆記本,可以按F2進入BIOS,後面的設置大同小異。

光驅分類

先鋒藍光COMBO 先鋒藍光COMBO
光驅是台式機裏比較常見的一個配件。隨着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驅在台式機諸多配件中的已經成標準配置。光驅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驅(DVD-ROM)、康寶(COMBO)和刻錄機等。
CD-ROM光驅:又稱為緻密盤只讀存儲器,是一種只讀的光存儲介質。它是利用原本用於音頻CD的CD-DA(Digital Audio)格式發展起來的。
DVD光驅:是一種可以讀取DVD碟片的光驅,除了兼容DVD-ROM,DVD-VIDEO,DVD-R,CD-ROM等常見的格式外,對於CD-R/RW,CD-I,VIDEO-CD,CD-G等都要能很好的支持。
刻錄光驅 刻錄光驅
COMBO光驅:“康寶”光驅是人們對COMBO光驅的俗稱。而COMBO光驅是一種集合了CD刻錄、CD-ROM和DVD-ROM為一體的多功能光存儲產品。而藍光combo光驅指的是能讀取藍光光盤,並且能刻錄dvd的光驅
藍光光驅:藍光光驅,即能讀取藍光光盤的光驅,向下兼容DVD、VCD、CD等格式。
刻錄光驅:包括了CD-R、CD-RW和DVD刻錄機以及藍光刻錄機等,其中DVD刻錄機又分DVD+R、DVD-R、DVD+RWDVD-RW(W代表可反覆擦寫)和DVD-RAM刻錄機的外觀和普通光驅差不多,只是其前置面板上通常都清楚地標識着寫入、複寫和讀取三種速度。

光驅選購

光驅的選購技巧成為了眾多消費者所關注的問題。其實只要在選購DVD光驅時重視以下五點,我們完全可以非常輕鬆地在紛繁複雜的市場中去粗取精,挑選到滿意的DVD光驅。
一、糾錯能力
一直以來DVD光驅糾錯能力都是眾人所議論的焦點,甚至有人因此懷疑DVD光驅能否真正替代CD-ROM。其實“糾錯能力一般”只是早期DVD產品的一個弊病,隨着技術的成熟,現在的DVD光驅通常情況下已經擁有令人滿意的糾錯能力。
但要真正做到“超強糾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這就要看各大光驅生產廠商是否擁有自己的特色技術。在“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的當下,比糾錯其實就是比特色技術。據筆者所知,明基BenQ在這方面做得不錯,其熱銷機種1650S擁有“Smart-Film 完美放影”影片播放解決方案,包含了第二代自排擋、BVO數字視頻優化處理等專有技術,糾錯能力得到良好保障。
二、穩定性
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款光驅買回來時,怎麼用都好,任何盤片都能通吃。可一旦用了一段時間後(通常3個月以上),卻發現讀盤能力迅速下降,這也就是大家常説的“蜜月效應”。
為避免購買到這類產品,我們應該儘量選購採用全鋼機芯的DVD光驅,這樣即便在高温、高濕的情況下長時間工作,DVD光驅的性能也能恆久如一,這也給 DVD影片的播放提供了最為有力的保障,必定是牙好胃口才好,芯好光驅才能長時間地穩定如新。另外採用全鋼機芯的光驅通常情況下要比採用普通塑料機芯的整體上的使用壽命長很多。
三、速度
速度是衡量一台光驅快慢的標準,目前市面上主流的DVD光驅基本上都是16X,但選購DVD光驅還需要注意速度。因為DVD光驅具有向下兼容性,除了讀取DVD光盤之外,DVD光驅還肩負着讀取普通CD數據碟片的重擔,因此我們還需關注CD讀取速度。主流的CD-ROM的讀取速度普遍是 50X至52X。
而目前市面上的很大一部分16X DVD光驅,其CD盤的最大讀取速度僅為40X。知名品牌中,BenQ的1650S DVD的CD盤讀取速度已經達到50X,是目前市面上同倍速DVD光驅中的最高標準。
一般情況下,DVD光驅的傳輸模式與CD-ROM一樣,都是採ATA33模式,從理論上説這種接口已經能夠滿足目前主流DVD光驅數據的傳輸要求了,畢竟16X DVD光驅最大傳輸速率也就只有20MB/sec左右。然而這種傳輸模式存在較大的弊端,在光驅讀盤時CPU的佔用率非常之高,一旦遇上一些質量不好的碟片,CPU的使用率一下子就提升到了100%左右。
這樣一來即便再強勁的CPU,在播放DVD或者運行其他軟件時也不能應付自如,嚴重時甚至會引起死機。所以在選購DVD光驅時,我們一定要特別注意光驅的接口模式,在價格相差不大或者根本沒有價格差異的情況下,儘量選用ATA66甚至ATA100接口的產品。
五、品牌
一個信得過的品牌是選購一款好DVD光驅的關鍵之一,做好了這一步將大大減輕我們DVD光驅選購的難度。

光驅刻錄技術

隨着發展刻錄機刻錄速度越來越快,刻錄機對緩存容量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受成本的限制緩存容量的增加幅度遠遠跟不上刻錄速度的發展。大家知道,在刻錄一盤空白的盤片的時候,不管以何種方式或格式刻錄數據,刻錄機都會預先讀入數據到緩存(Buffer)中,當刻錄機的緩存存滿的時候,刻錄機就會開始執行刻錄數據的動作,緩存中必須要有足夠的數據供給刻錄機才能保證刻錄的順利完成。但是數據傳輸刻錄機緩存時,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容易造成輸入的速度跟不上刻錄機的寫入速度,如果緩存中數據被耗盡,此時就會發生Buffer UnderRun(緩存欠載)錯誤,這樣就會刻錄失敗,盤片報廢。為了避免緩存欠載錯誤的發生,光儲廠商相繼開發了一些防刻死技術,以期望在數據短時間斷流的狀況下,把刻錄的影響降到最低。
防刻死技術都是在激光頭定位精度和Fireware軟件上作了改進,當發生數據傳輸斷流時,刻錄機會自動記錄下斷點,並停止刻錄動作,當緩存內數據符合要求時,再自動尋找到斷點繼續刻錄。這樣就避免了緩存欠載錯誤的發生,但防刻死技術也有它自己固有的缺點,首先使用防刻死技術會浪費時間和光盤的空間,在使用防刻死技術的時候,光頭要從寫狀態變成讀狀態,而且要記錄下斷點,然後等待緩存中的數據滿了再從斷點處寫入,一般來説,每使用一次防刻死技術需要大約30秒鐘的時間。同時對於一些光頭精度不高的刻錄機來説,可能因為斷點定位不準確而導致下次光驅讀取不暢。有些防刻死技術還會出現使刻錄的CD產生爆音等副作用。雖然有如上瑕疵,防刻死技術仍舊是降低刻壞盤幾率的最佳方法之一。
各廠商開發的防刻死技術各不相同,主要採用的有一下幾種:
Just Link
Seamless Link
Power-Burn
Exaclink
SAFEBURN
SMART Clone
WriteProof
SuperLink
此外還有一種常見技術叫做光雕刻錄技術。其實光雕刻錄和上邊的刻錄技術並不是一個意思,光雕技術惠普與威寶公司共同開發的一項允許用户在光盤背面刻寫個性化圖案的技術,需要刻錄機和光盤同時支持。光雕技術用激光雕刻塗在光盤上的一層特殊材料,使其顏色發生變化,從而實現雕刻的效果。物理結構光雕刻錄機比一般的DVD刻錄機產品多了一個光頭,專門用來定位的“光學定位器”,用來保證雕刻圖案時的準確定位。通常支持光雕的光盤比普通光盤略貴一點。
Burn-Proof
Burn-Proof是 Buffer Under Run-Proof的縮寫,意思就是緩存欠載保護。該技術由日本Sanyo(三洋)公司開發,也是最早投入商業應用並獲得成功的緩存欠載保護技術之一。
Burn-Proof技術是在刻錄機內部增加了一組特製的芯片,三洋公司UltraSCSI接口和IDE接口的刻錄機分別開發了相應的控制芯片LC898023和LC898093KM。在刻錄開始後,該芯片組會持續監控刻錄機緩存的狀態,當緩存內的數據發生短缺,且數據量小於所設定的存量底限時,該芯片就會暫停刻錄機的刻錄動作。直到緩存中的數據充滿後,先對比刻錄的數據與緩存中的數據,在將每一筆數據同步後,會搜尋上一個成功刻錄的磁道位置,搜尋到磁道位置後便計算和同步,同時準確定位下一個寫入磁區的位置,從而接上暫停前的情況繼續刻錄。
雖説防刻死技術可以搜索到刻錄停止的位置,但要做到後續刻錄與停止前刻錄數據無縫隙的連接那是根本不能達到的,只能把二者之間的間歇控制在一個不影響數據讀取的範圍內。在桔皮書規範中規定,CD刻錄中數據之間的間隙不能超過100微米,而中間的細小間隔通過ECC校驗碼來修正。Burn-Proof技術能保證從其停止位置到後續刻錄之間的間隔不超過40微米,完全符合桔皮書標準,不會造成刻錄產品的讀取困難問題,還有效避免的緩存欠載錯誤的發生。
Just Link
Just Link是由理光(Ricoh)公司開發的,也是通過內加控制芯片的方法使刻錄機具有防刻死功能,是理光為了對抗三洋的Burn-Proof而開發的。
JustLink的原理是:在燒錄時,監視緩存中已存取的數據量,當緩存中的數據量降低到易發生緩存欠載的水準時,停止寫入的動作並保持當時的狀態,同時繼續存取數據於緩存之中。待存儲到一定量後,在停止的位置後再度開始寫入,如此重複直至燒錄完結,工作原理和Burn-Proof基本一致,但是間隙控制精度要高得多,可以控制在2μm以內,這對光盤的影響已不太容易察覺到了;Just Link還提供了控制使用次數的支持,可由自己來決定使用與否或使用次數。
JustLink技術與Burn-Proof技術相比有三個較大的不同。一個是BURN-Proof是在出現緩存欠載後才暫停刻錄,直到緩存內數據被充滿才恢復刻錄;而JustLink則是一直監視緩存中的數據量,當數據量減少到一定值(不是到零)時就會暫停刻錄。第二當恢復刻錄時,ustLink允許當緩存內的數據達到一定量就可以重新開始刻錄;而BURN-Proof技術則要等到緩存被注滿數據後才繼續進行刻錄。第三就是JustLink技術最大優點,中斷點和續刻點之間的間隙非常小。在12倍速刻錄時只有2微米的間隙,而在12倍速下BURN-Proof技術產生的間隙有40微米。而中斷點和續刻點之間的間隙隨着刻錄速度的增加也會增大,這樣在刻錄速度增大時,BURN-Proof技術生成的間隙就比較大了。
Seamless Link
Seamless Link技術由菲利浦(Philips)公司所開發,該技術是以理光的Just Link技術為基礎。推出的時間較前兩種晚,因此在程序控制和技術完善程度都要高於前兩種技術。
SeamlessLink的原理是:在進行燒錄的同時,隨時監控緩存中的數據量,當數據量下降到一定比例時,關閉激光刻錄頭,同時記錄確切的中斷點(ExactlyRecEndPoint),並使激光刻錄頭保持在暫停時的狀態。當緩存中的數據量上升後,激光刻錄頭根據剛才記下的中斷點數據搜尋到中斷點後重新開始燒錄工作,直至燒錄進程完畢。
SeamlessLink技術除了具備JustLink技術的優點以外,還可以在刻錄過程中實時顯示緩存中的數據量。此外,由於BURN-Proof和JustLink技術需要額外的控制芯片才能實現防止緩存欠載的功能,不但增加了刻錄機生產成本,而且需要刻錄軟件必須改進和支持。而SeamlessLink技術的實現不需要額外的控制芯片,其指令被集成在刻錄機的FirmWare(固件)上,因此不但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對刻錄軟件沒有提出額外的要求,提高了採用該技術的刻錄機的適用性
Exaclink
是目前較新的防刻死技術,由美國Oak Technology公司研製開發。Exaclink技術所形成的"空隙"不超過1微米,再配合8M的超大容量緩存,其優秀的表現可見一斑。當前代表的產品有LG系列刻錄機
SAFEBURN
Yamaha公司採用了SafeBurn技術刻錄機,還輔之以8MB的大容量緩存和刻錄速度控制功能,以將刻錄的穩定性提升得更高。該技術最大的特點是所有的緩存欠載應付措施都在緩存中直接進行,無需外界干預。即使刻錄中欠載保護啓動,恢復正常刻錄時也不會產生接縫。這是首個無空白區域的鏈接技術。目前這種技術只應用在雅馬哈刻錄機上。通常雅馬哈的刻錄機價格比較貴,主要面向高端用户。
SMART Clone
SMART Clone包括了BURNProof防刻死技術和一項與JustSpeed類似的技術,可以通過檢測盤片質量來決定刻盤時的電機轉速和激光頭功率的大小。通過檢測使用的盤片,並與刻錄機上Firmware裏面的數據庫進行對照,找出這張盤片所支持的最佳寫入方法和速度,然後進行刻錄;如果在數據庫上並沒有列出盤片的資料,刻錄機將採用一個默認的方法,記錄下這種盤片的特徵以及環境參數,通過這些測試得出一個最佳寫入方法和速度,然後對激光頭的功率進行調整,刻錄盤片,避免因盤片質量和激光功率過大而導致燒錄失敗。
如果你使用的盤片質量很差,刻錄機將對質量較好的區域採用一個較快的速度,而在質量不好的區域將降速刻錄,最終順利完成刻錄工作。Smart-Clone技術的實用性很強,當我們在拷貝CD音軌的時候,通常從光驅提取音軌數據的速度快於將音軌數據寫入磁盤的速度,Smart-Clone可以將讀寫速度調節一致,使之均衡,增加光驅的讀盤穩定性。以避免因盤片質量和激光頭功率過大導致的燒盤問題,雙重保障刻錄成功率。就SMART-Clone技術特點而言,它已經不僅僅單純是解決緩存欠載的技術,它還溶入了其它優化刻錄技術。
Power Burn
PowerBurn技術由Sony公司開發,工作原理和SANYO(三洋)的Burn-Proof基本相同。同其它防刻死技術一樣,它也能及時控制及準確地連接數據刻錄的中斷及恢復點,並且其還能通過為記憶媒體設定最佳的刻錄條件,自動調整主機傳送數據的延誤,以避免將數據寫入時發生緩存欠載錯誤。Power-Burn除了能自動為刻錄機選擇最佳的刻錄條件(如刻錄速度)之外,還會通過查找存儲於Firmware內的光盤資料數據,如建議的刻錄速度及光盤刻錄面的條件等,對光盤的性能進行分析,進而做出最佳的刻錄行為。工作原理與Burn Proof基本相同,二者在間隙控制方面也相差無幾,PowerBurn也是在40微米左右。
華碩CD-ROM 華碩CD-ROM
WriteProof
WriteProof是Teac公司推出的一種技術。該技術的特點是:在刻錄過程中,檢索模塊不停地檢查緩存中的數據量,當少於10%的時候掛起刻錄,但檢查工作並未停止,直到緩存中的數據量恢復至10%時繼續刻錄;反之,則繼續掛起。由於緩存中的數據量是不停被檢查的,因此提高了刻錄的成功率。當然,這樣付出的代價是對CPU資源的佔用率加大
SuperLink防刻錄死技術是一種全新的刻錄保護技術。其工作原理是在刻錄時監測內置緩存的數據量,當緩存數據為空時,芯片控制刻錄光頭停止工作,等待緩存載滿數據後,會自動搜索刻錄終止點,以不大於10微米的點距進行繼續刻錄。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刻錄CD光盤播放時暴音的出現。根據刻錄機的規定,磁區間的最大間隙不能超過100微米,SuperLink技術達到的10微米間距已經遠低於這項標準。
SuperLink技術基於硬件實現,無須軟件支持兼容性更高,在WINXP這種內置刻錄功能的操作系統中刻錄CD-R/RW可以像使用軟盤一樣方便並且很安全。同時可以保證在完美刻錄的同時可以進行上網、聽音樂等任務,減少了等待的時間

光驅光驅廠商

先鋒、索尼三星飛利浦、建興、華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