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伍佑古鎮

鎖定
伍佑古鎮地處江蘇省鹽城市區南環路以南,蜿蜒串場河形成獨特的半島特徵, [1]  規劃總面積1.5平方公里,緊貼內環高架,與南海未來城隔河相望,是鹽城大市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千年古鎮。早在10多年前,鹽城市政府就將伍佑歷史建築及周邊區域作為保護規劃控制區,停止了集鎮的開發建設審批。所以,伍佑還存留了不少明清時期的徽派建築。 [14] 
伍佑古名“東堡莊”,另有西堡莊,因盛產河蚌珍珠而曾被稱為“珠溪”。早在西漢前,這裏即開始“煮海利興、穿渠通運”,後在唐乾符年間(874-879)荒廢。北宋 樂史《太平寰宇記》中稱“五祐場”。建國後皆稱“伍佑” [15] 
明天啓年間建伍佑鎮。為鹽城市境內現存的保留較為完整的古鎮,文化沉積深厚,人文資源豐富。 [2] 
伍佑古鎮現存明清徽派風格百年建築40多處。 [2] 
九街十八巷的古鎮空間格局、街巷肌理保存較好,古建築、古樹木、古文化等歷史資源豐富。 [2] 
中文名
伍佑古鎮
地理位置
江蘇省鹽城市
佔地面積
1.4 km²
火車站
鹽城站
機    場
鹽城南洋國際機場

伍佑古鎮古鎮佈局

伍佑古鎮由6河9街18巷26橋構成框架。有共和巷、青龍橋、玉帶河、魁星閣等。 [3] 

伍佑古鎮伍佑街

主街道,為南北東西十字街,南北長約五六里,東西短則二里有餘,街巷路面一式青磚青石板鋪砌而成。東大街起自東圈門,西至板橋口,街道兩旁屋宇林立,商鋪挨門。

伍佑古鎮圈門

圈門近十米之高,牆厚一米,圈門上方鑲有“紫氣東來”城匾。類似的圈門有九座,門置柵欄,入夜關鎖。東圈門外,南與青龍橋、東包廠相通,北與灘子邊、北圈門相接,如今伍佑中學大門前地域原是龍王灘大片水面。崇文巷、共和巷與東大街緊緊相連。“椿茂號”“同源祥”雜貨、京貨店設在巷內。

伍佑古鎮東包廠

青龍橋東是東包廠。東包廠,本名東包倉,古時存鹽之倉,又名東堡莊,是伍佑最早形成的老街。彎彎曲曲的伍佑港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將其圍成三面環水的半島,“青龍橋”、“白虎橋”將老街與東圈門、文廟魁星閣連接相通。小街兩側青灰青磚封火牆,一式的榻子門面、前店後廠式作坊,鐵、木、竹業為主,間以金、銀、漆業;另外還有若干飲食、熟食、茶食、磨坊店鋪,以及南北貨商店。 [3] 

伍佑古鎮板橋

在東大街與南街交會處,是地處集鎮中心的板橋。乾隆年間,鄭板橋在伍佑,曾“繪畫書贈”橋上賣扇老人,遂將此橋命名為板橋,以弘揚扶貧濟困之善心。
板橋由木板方鋪成,橋頭鋪砌石階,東端迎壁牆上嵌有寬約1米、高約1.5米的焚香燃燭、祭祀神靈的磚雕壁龕。

伍佑古鎮玉帶河

緊挨板橋南面有一條由西北蜿蜒而來的玉帶河,交匯於此進入文曲溝。從板橋向西拐向南則走上了架在玉帶河上的“三步兩幫橋”。玉帶河寬約丈餘,人們曾將簡易房屋搭在河上,形成了板橋西特有的兩條商業街。后街即是西大街,前街則稱玉帶街。圍着板橋和“三步兩幫橋”,佈滿了南貨、百貨、雜貨、食品等各類經營店鋪。

伍佑古鎮虹橋

西街最西跨串場河有座虹橋。“伍佑虹橋”歷史比串場河還久,有近千年歷史。虹橋原跨在越河上,後來夾溝變窄,串場河借道繞鎮而過的越河流淌。夕陽之時,登臨虹橋,晚霞餘暉映襯遠處“愛晚亭”,河面波光粼粼,行船川流不息,形成著名的“虹橋晚眺”古景。虹橋更見證了孫燦游擊隊與日偽鬥爭傳奇故事,留下了革命烈士姚公銘不朽英名。 [3] 

伍佑古鎮西街

西街與東街交會於板橋形成了蛀口牙。東端南側石階有八九級,與正橋呈直角形,與東大街形成拖拉機搖把;北側台階與珠溪東岸夾河邊相通;西端石階有十五六級,與西街后街大致相對。板橋下的珠溪,明嘉靖年間還是運鹽河道,舊時板橋下就是緝查鹽課的關卡,板橋又稱之為“關橋”。後來,“因場內兩岸居民稠密”,運鹽河成了條“夾溝”。雖説是“夾溝”,直至五六十年代,依然是集鎮南北重要水路。每天,板橋兩側珠溪內停滿了從“東海”“西鄉”搖櫓、抹篙來往的船隻,艙內是活蹦亂跳的刀魚、白條、招郎蝦,船上堆滿生鮮茨菇、芋頭、花香藕。一條條鴨蹓子、小披篷船穿行其間,不時傳來魚鷹的叫喚和艎板的敲擊聲。

伍佑古鎮南街

從板橋口向南,是伍佑場南街。南街坐西朝東房屋臨河而建,駁岸型牆體,用糯米汁拌和的青灰將小青磚或石塊一碼一碼從河底向上壘砌而成。這裏是“户户臨水,家家開店”正兒八經的水街,佈滿整整六十家茶館雜貨店,“德裕”“德昌”,“德豐”“福來”,還有門外掛有大葫蘆店標的“天華堂”、“天壽堂”、“天德堂”等中藥房。
中藥鋪房再向南,就走上了文昌橋。文昌橋又名文曲橋,蓋因文曲溝、文昌閣而名。文曲橋南不遠處還有座染坊橋,正對染坊橋街東,有座陳氏家祠。品賞那門樓上方“仙鶴棲彩雲”、“石榴子滿堂”的磚雕圖案,你不得不為古代匠人的技藝而折服。再南面的南圈門上鐫刻有“薰風南來”“風葉燻時”門匾,寄寓着“解民之憂”“阜民之財”的美好願望。

伍佑古鎮北街

全鎮金融商號“同昌錢莊”、“宋小郎錢莊”、“同德號當鋪”分佈在北街,北街的經濟興盛可見一斑。還有“雷裕寶銀店”和“楊畫師畫室”整天門庭若市,國家一級美術師蔡知師的書畫啓蒙於此。北街北面與文鬥街相接,七星橋橫跨在朱家渡上。或許應了“文鬥街”名,被譽為“我國著名漫畫家”的王蔭華也誕生在這條街上。

伍佑古鎮通濟橋

板橋北面有座古樸滄桑的石拱橋,名為通濟橋。通濟,“必通而後有濟也”。通濟橋初建於明朝末年,清乾隆年間重建。石橋南橋洞橋聯“司馬壯懷題柱去,石高高誼授書來”,是對人傑地靈伍佑的良好寄予。石橋西橋頭正對場署街,橋東連接着北大街,附近則是王艮祠、水龍局。 [3] 

伍佑古鎮三墩漢墓

“三墩”,又稱“三羊墩”。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伍佑三墩漢墓出土大量罐、灶、鐵皮爐等鐵器、陶器 [4]  ,為伍佑場悠久海鹽文化提供了實證。與范仲淹同時代的北宋名臣餘靖在寶元元年寫下《楚州鹽城南場公署壁記》,“亭灶棋列”“富國也博”繁盛景象流於字裏行間,為“鹽城監在伍佑場境”提供了重要文獻資料。由文中推算,伍佑建置應有2160年曆史。 [3] 

伍佑古鎮鐵繩橋

南圈門外的鐵繩橋,是伍佑場署鹽務緝查關卡,伍佑場設場衙門以司鹽課。
為加強鹽務管理,在溝通大海與串場河的伍佑港東段設鹽壩一座(今洋橋東,珠花遊園南側)鐵繩橋”是三跨平橋樑,其南北兩跨是木製固定的,中跨則由鐵索和橋板構成活動的。從伍佑港進入串場河船隻,在中跨橋板放下時無法通過。這裏是海鹽運輸從海邊灘塗經伍佑港進入串場河的最後關卡。正由於此,鐵繩橋東往往停有大批等待交納鹽課的鹽運船隻。這了這道關卡,進入串場河,則是捺纖揚帆,千舟競發的場景,這裏形成伍佑特有的“鐵索驗舟”壯觀景象。
漫步鐵繩橋,沿着串場河向南,與南街一樣的小青磚路面延伸到柏家巷。這裏是歷史上串場河東岸老纖路的一部分。路邊一株近二百年的皂角樹,枝繁葉茂,高大挺拔,是記錄伍佑“煮海煎鹽”歷史的活化石。纖路以東,與東包廠相毗鄰設有鹽廩數十處。依着緊鄰鹽包倉庫的便利,鐵繩橋南在鹽場鼎盛時期專營鹽業店鋪就有二十八家。現今串場河東岸纖路兩側留有大量蜆殼遺蹟,是“伍佑場東,鹺邑之甲”之證,從中不難領略當初“鹽廩積雪”的壯觀輝煌。

伍佑古鎮場公署

場署巷、大堂後等地名仍在,指明瞭伍佑場署舊址。上面説到的石橋,其西端正對的即是場署巷。場公署坐落在場署巷北側。伍佑場公署初建於宋寶元元年,明洪武十五年重建,設有廳、堂、舍、室、倉、庫四十五間。到清光緒三十四年,伍佑場公署已成為擁有廳堂、翼舍、廨室等四進二十八幢一百零八間建築羣體的院落。院內有多株白果樹,樹圍五六個人合抱,可惜毀於戰火。光緒三十一年,伍佑場大使項永濤官至五品銜,封為世襲雲騎尉,可見伍佑場在兩淮鹽業中仍處於重要地位。 [3] 
歷任場官,在行鹽辦課之時,並主持和參與社會民間宮閣、廟觀、社學、書院、祭堂修建。場公署后辟有一座佔地六七十畝的公園,是泰和鹽墾公司1922年所建,場署大門柱上題對聯“溪上劇清吟,吏亦稱仙,始信昔人才大;海灘銷霸氣,民還喻水,願看此日潮平”。

伍佑古鎮八庵十九廟

伍佑廟宇眾多,有八庵十九廟,不少廟宇建有戲樓。史書記載,安方廟始建於唐貞觀元年,與玄奘天竺取經幾乎同時;甘露庵內的小石橋如今尚在。伍佑廟宇有個特點,菩薩神像,穿有華麗袍服,而不只是金箔塑身。 [3] 

伍佑古鎮廣禮院

廣禮院屬於“禪律兼修”寺院,執有佛教放戒之禮數,方丈出行持方燈籠。廣禮院建於明嘉靖三十年,隆慶二年重修,有大殿廂房七八十間,大雄寶殿、藏經樓依次分佈,天王殿內四大金剛壯觀威嚴,與杭州靈隱寺相比不在其下。

伍佑古鎮三元宮

名聲遠播,鎮江焦山定慧寺大須和尚、寶華山隆昌律寺主持釋海然佛師就是從這裏出道的。
三元宮對面是“獨木沖霄”古景之一。兩塊高約兩米的厚石板間,穿夾一根三丈多高木杆,木杆頂端懸掛桅燈。或許是信號燈,預報風暴來臨;或許是航標燈,指引海船航向。遠古時代,珠溪以東汪洋澤國一片。桅燈高懸,民心安定。

伍佑古鎮佑聖觀

緊鄰三元宮東側有道教聖地“佑聖觀”。佑聖觀初建於宋元時期,明洪武年間增建,後經多次重修。傳説農曆三月三日是真武大帝聖誕之日,這天上巳之辰,前來侍奉香火者絡繹不絕。與王羲之《蘭亭序》所書“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的“曲水流觴”故事,以及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述沒什麼兩樣。佑聖觀內建有卞氏宗祠,這裏是卞元亨誕生地。祠觀內有名為“飛來鍾”的鐵鐘,鍾鈕殘缺,蓋因卞元亨用力過猛而扭斷。這鐘與東海龍王廟之鐘互為雌雄一對,敲擊其一,另鍾應聲而響,此為“佑觀神鍾”古景。

伍佑古鎮文廟

伍佑文廟,位於場公署東南方向,“文廟墩子”地名仍在。文廟始建於明弘治二年。乾隆卅年,在兩淮鹽課大使方受疇督辦下,文廟擴建。院內建有崇文殿、魁星閣、學署等楹房六十多間,以及泮池、壁照等。光緒九年(1883年),場大使翟樂善將舊文廟改建成崇文書院,而在文廟東南重建新文廟,終成“不朽之事”。再後來,光緒年間狀元、山東大學創始人王壽彭為崇文書院親書碑記。 [3] 

伍佑古鎮古鎮簡介

伍佑古鎮由南環路、鹽淮高速、開放大道、串場河合圍而成,總面積1.4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積)。 [5] 
伍佑融入主城區,南海未來城,位於串場河以西,與伍佑古鎮隔河相對, [6] 
伍佑古鎮涉及洋橋、民主、繁榮三個居委會,人口6196人。以居住用地為主,另有部分工業用地、商業用地以及公共設施用地。古鎮建設的方向是發掘古鎮文化、海鹽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核心資源,全力打造鹽城地區古鎮旅遊新基地。 [5] 
伍佑古鎮建設的重點是積極完善現代服務業,促進古鎮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旅遊度假、文化休閒、商務養生等,內部打造慢生活、海鹽文化品牌,外部與串場河、龍湖公園、農示園、鹽南烈士陵園組合成大市區旅遊大環境。 [5] 
伍佑街道現存較好的古建築大約還有150多處,其中名人故居和有紀念意義的建築就有30多處。伍佑古鎮的土地上不僅印刻着李汝珍、蔣春霖、施耐庵、吳東園等歷史名人的足跡,還留下陳毅、粟裕、王必成、李一氓、智建中、陳登科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奮鬥的身影。 [5] 
據考證,李汝珍所著《鏡花緣》就是在伍佑完成的,書中部分場景就取材於伍佑;施耐庵所著《水滸傳》中的部分人物故事也是汲取了當時伍佑鹽商文化和碼頭文化等元素。民國首席總裁岑春煊等人在伍佑創辦了泰和鹽墾公司,開鑿了洋井,建造了伍佑公園。 [6] 

伍佑古鎮名稱由來

伍佑在東晉時即設有鹽場,成為與鹽城相毗鄰的重要鹽場之一。然而在唐乾符年間,該鹽場一度廢煎百年有餘。
北宋 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卷-淮南道二-“鹽城監”中稱“五祐場”。 [15]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卷-淮南道二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卷-淮南道二
[清]康熙六十年《江南輿圖》(局部)中載有五佑場。 [清]康熙六十年《江南輿圖》(局部)中載有五佑場。
因古漢語裏“五”“伍”、“ 祐”“佑”通假。直至建國前,“五祐”“五佑”“伍祐”“伍佑”混稱,建國後皆稱“伍佑”。

伍佑古鎮伍佑特產

伍佑古鎮伍佑醉螺

伍佑醉螺 伍佑醉螺
伍佑醉螺,又名糖泥螺,始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特點是:香、甜、脆、嫩,為助餐佐酒的佳餚。 [8] 

伍佑古鎮伍佑糖麻花

伍佑糖麻花,伍佑糖麻花因其獨特的製作工藝,特點是:香、甜、酥、脆,油而不膩,美味可口 [9]  ,已經逾300年,被載入《中國風味特產指南》。相傳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淮安府,各地要選送精美食品供皇帝品嚐,鹽城縣令就以伍佑糖麻花上貢,皇帝食後感覺很好,大加讚賞,從此伍佑糖麻花名揚全國。上世紀60年代抗美援朝時,伍佑糖麻花因其口味佳,耐久藏,曾作為鹽阜人民心意帶到前線,慰勞志願軍官兵。 [10] 

伍佑古鎮伍佑景點

伍佑古鎮串場河

串場河是鹽阜人民的母親河,也是伍佑古鎮的主幹河流,串場河通寬約60米至80米,北起阜寧,途經溝墩、草堰口上岡、新興場、鹽城、伍佑、東台直至海安,全長180多公里。這條人工鑿造的大河,將沿線城鎮像糖葫蘆一樣串連起來,其串連的均是當時各大鹽業集散地——場,因而將此河命名為“串場河”。 [11]  串場河始鑿於南宋,明代以後歷經疏浚和改造。數百年來,串場河以其北通射陽河,南接通揚運河,銜接中華第一大河長江,使鹽阜大地直接引灌到長江之水。 [11] 

伍佑古鎮范公堤

北宋天禧五年(1021),33歲的范仲淹到西溪任鹽倉監,當時有人認為西溪地處海邊,鹽官職小,勸范仲淹不要赴任。他不以為然,毅然前往。 [12]  到了西溪,欣然寫下了一首五言詩《至西溪感賦》:
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
到西溪以後,范仲淹,主持修復捍海堰的工程。 [12] 
范仲淹一上任,就深入海邊,在海潮到來之前,發動沿海百姓把一擔擔稻殼倒在海灘上,海潮上漲後,稻殼隨着潮水湧進,等潮水退了以後,形成一條數百里長的黃色線帶,這就是海堤線路。”范仲淹接受女兒的建議,令民工沿這條稻殼線打上樹樁,堤址就這樣定下了。北宋天聖元年(1023),來自通、泰、楚、海四州的四萬餘民工,順着范仲淹確定的堤址開了工。 [12]  范仲淹頂風冒雨,親臨工地察看,並捐出自己的官俸,作築堤經費之用。經過將近四年的努力,北宋天聖六年(1028),這才修起一百八十一里長的大海堤,障蔽潮汐,民獲安居,耕種、產鹽均受其利。人們為了紀念他,把這道海堤取名為“范公堤”,併為他建立了祠堂。 [12] 

伍佑古鎮歷史文化

伍佑場興旺的鹽業,有“富可敵國”商賈巨户,留下各地眾多文人墨客的足跡。司馬相如壯懷題柱,石公高誼著文授書;李汝珍撰寫《鏡花緣》,李一氓探研《紅樓夢》;明新揮毫畫作“虹橋待月”圖,蔣鹿潭下筆賦樂“水雲樓詞”曲;陳頤慶出版《政治教程》,吳東園發行《邗江雜誌》。這一切,為古鎮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民間流傳“人間遊玩到蘇杭,吃喝拉撒伍佑場”。鉅額鹽利為伍佑場繁榮奠定了基礎。電視劇《大清鹽商》有不少伍佑的故事鏡頭,這裏是劇中主人翁揚州八大總商之首汪朝宗領地。伍佑茶館菜餚小吃兼收南甜北鹹之長,形成獨有風味特色,不能不説與鹽商巨擘佳餚美食之好有相當關聯。“杏春茶館”瓜姜肉是突出代表。李汝珍名著《鏡花緣》也捕捉到伍佑佳餚美食的痕跡。伍佑俗語“五上六上不用功,就剩七(吃)上的功夫了”,與《鏡花緣》中“想着方兒,變着樣兒,只在飲食用功”的文字如出一轍。伍佑醉螺伍佑糖麻花,甚至在大文學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留下了記錄。 [3] 
伍佑場菜餚有着鮮明的應時應節特點,以荷藕菜餚最為典型。八月中秋糖醋藕絲、寒冬臘月桂花糯米藕、除夕春節油煎藕餅、仲春清明擦藕團等等,都帶有美好寓意。還有什麼安樂十香菜、端午配十紅等等,從原料的選擇到配方的訣竅,從火候的掌握到五味的調節,讓你食之留戀,品而不忘,從而形成了古鎮獨特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
這裏再説兩件小吃。一是東街陳二麻子的“擦酥餅”,其原料用上等小麥面、熟豬油,佐以葱、姜、鹽等,吃在嘴裏透酥,填飽肚子熬餓。這裏還有吸引食客的過人之處:其打餅的木槌子,能打起節奏,煞是好聽,甚至那鏟餅的火剪,也能打起板鼓的節奏,客人聞聲而至,既有悦耳的欣賞,更有美味的品嚐。二是東包廠的板油團,流傳的“咬一口,沙到手;手一讓,沙到頸項”的順口溜,就是對這家板油團特點的最形象描述。 [3] 
解放前,在此發生過鹽南的鹽南出擊戰鹽南阻擊戰等戰鬥。

伍佑古鎮古鎮歷史

伍佑歷史悠久,古為海濱滷鹽之地,漢朝就有先民從事鹽、漁業生產。晉朝開始建鹽場,北宋時稱伍祐場 [15]  。鹽場曾一度廢煎,宋天聖年間復興,仍為伍祐場。 [15]  明天啓年間建鎮,1958年公社化時為全球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伍佑鎮,2004年劃給亭湖區,2011年,伍佑街道辦事處交由鹽城市城南新區管委會管理。 [13] 
伍佑場距鹽城甚近,且為富場,故而遠近商賈雲集此地經商、業鹽。當時鹽商有總商、垣商和運商之分。總商主散商納課,垣商主收鹽,運商主運鹽。伍佑鹽商則以垣商為主,又稱垣主。坦主各設鹽旗,形成一種小規模的經營單位,其中有帳務、茶房、幫工數十人不等。鹽旗各具特色,像招帖,成為伍佑街市一景。垣商收購灶鹽,又自辦亭灶,僱丁煎辦,擁有亭灶、蕩地和產鹽權。
關於伍佑,印水心編著的《鹽城縣鄉土地理》中有如下記載:“自(鹽城)西門太平橋乘輪南行,入南串場河,溯流而上,往大新河至伍佑市,市集曰伍佑場,場知事署在焉。東南有物,巍然隆起,高出屋脊,望之如丘,盤亙歷歷,皆鹽嶺也。居民千餘户,商店尚多。” [7]   巍然隆起的鹽嶺,勾畫出伍佑的特色,鹽場的興旺亦有此可見。從清朝晚期在伍佑設店開旗的垣商有慶仁昌、大德昌、朱成和、日升祥等十多家。他們大多是安徽歙縣人,往往自建鹽坨,儲存堆鹽,並配專人經營,運銷江南、皖北以至贛北、鄂東等地。他們雖身在異鄉,但鹽業經營的興旺卻使他們樂此不疲,沒有絲毫的寂寞或思鄉之情。相反,這些駁雜不純的商人已逐步融入了當地的文化。
有一位研究兩淮鹽商的學者曾經細微地分析了晉商與徽商的差別。他稱,“秦晉鹽商在揚州掙了錢,便把錢捎回老家窖藏起來,自己仍然穿着褪了色的布袍,嚼着葱蒜與饅頭。徽歙商人則更注重現世的享樂。他們建樓宇、築園亭,美服飾,精菜饌,養清客,蓄優伶,玩古董,工搏弈,一切聲色犬馬的玩意兒他們莫不愛好。”
徽商的這種充分享受生活的特性必然帶動他們生活環境的變化。伍佑由鹽場而成為集鎮,由集鎮而日見喧囂、繁華,不能不説與徽商有關聯。伍佑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唐代黜陟使李承主持修堤而形成的串場河橫貫境內,將伍佑一分為二,形成東、西兩部分,以橋相通。隨着海勢東遷,鹽灶漸疏,河西街道趨廢。河東則成為伍佑鎮之所在。清康熙年間,伍佑即有四條主要大街和十多條交叉古巷。其時鹽商在主要街、巷首以石磚砌有圈門九座,門楣刻有象徵吉祥意味的文字,如“紫氣東來”、“薰風南來”、“北闕思光”等。各門設柵欄,夜鎖防盜。 [7]   伍佑所特有的這種圈門和柵欄,事實上是將鹽商這一特殊階層從羣體人員中隔離開來。雖然鹽民、灶户亦與鹽休慼相關,賴鹽生存,但卻始終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鹽民與鹽商的反差之大構成了社會的怪圈。
伍佑設有場公署,主管鹽務及刑、民諸事。清乾嘉年間,該場公署曾有過一位幕僚,即以後寫《鏡花緣》的李汝珍。因其兄出任草堰場大使,李汝珍即隨兄抵海邊閒住,他對海隅之地十分好奇,到處走訪,因而落腳伍佑多時,與場大使交往密切。雖然以後李汝珍更關注草堰、西團鹽場,但伍佑小鎮的興旺依然給他留下了深刻記憶。
歷來鹽商中不乏附庸風雅之人,他們在與文人的交往中試圖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當然,不否認文商的契合,有時也能形成較好的關係。清咸豐年間,伍佑鹽商周文同即與詞人蔣鹿潭交往甚近。蔣鹿譚的詞作有極高的藝術造詣,時有“倚聲專家,希蹤北宋”之譽。蔣鹿譚時居東台,卻常往返於伍佑,寄住周文同的繭園,茗啜漫談,十分投機。一次,蔣鹿譚從伍佑返東台,想起伍佑繭園情致,感慨不已,遂作詞《暗香·寄周瀟碧》。因周文同字瀟碧,故以此名:
故山老鶴,等酒人散盡,飛歸詞閣。漫倚焦琴,斜日相思滿京洛。知否休文病起,渾怕憶西園花葯。但自掩,獨樹間門,燈影惜孤酌。
可惜蔣鹿譚早逝於世,所幸周文同保存有一幅蔣鹿潭小像,後人始識這位詞人的“廬山真面目”。
伍佑場曾經寓居過一位晚清秀才吳東園, [7]  此人工詩文詞曲,此前被上海蜚英書局聘為編輯,編有《文選類腋》等書問世。民國初年,吳東園曾投筆從戎,任新安五軍第七路軍秘書,後卸甲歸隱伍佑。伍佑小鎮風情對他有着極大的吸引力,儘管外面風雲變幻,軍閥更迭,他依然獨處伍佑,心儀文學。他在伍佑成立國粹保存社,函授海內外弟子詩詞學,同時著有《六朝文挈補釋》、《東園傳奇十八種》、《東園叢編》三十冊。吳東園還發表有大量詩作,其中較有影響的為《評法京巴黎茶花女史〈馬克尼爾行〉》。當時正值林紓翻譯的法國小仲馬的《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吳東園讀後非常興奮,隨即作詩評述。馬克尼爾即今人所譯瑪格麗特,為女主人翁。詩曰:
天生麗質曰馬克,如此佳人難再得。
少小名噪巴黎斯,一顧傾城再傾國。
顛倒公卿絲竹叢,車如流水馬如龍。
夜夜歌樓金菡菡,朝朝舞榭玉芳蓉。
……
全詩三十二行,數百字,娓娓寫來,如怨如泣。以後著名文藝評論家阿英讀後拍案叫絕,稱“這簡直是一篇《馬克尼爾本事詩》”,“茶花女何以能強烈地吸引中國讀者對她的同情,詩文是表現得相當透徹的。”
吳東園為歙縣人,歙縣多出鹽商,《歙縣誌》雲:“邑中商業,以鹽典茶木為最著,在昔鹽業尤興盛焉。兩淮八總商,邑人恆佔其四。”而歙縣鹽商亦多窮奢極靡。偏偏出了個吳東園以文化人身份而居伍佑鹽場,一反歙人形象,頗多意味。
兩淮鼎盛時期共有三十個鹽場,由南而北,分為上十場,中十場和下十場,伍佑與新興、廟灣等為下十場。晚清時,隨着兩淮鹽業的衰落,沿海一帶開始了廢灶興墾,伍佑亦在這一重大轉變之列,昔日輝煌的古鹽場終於畫上了句號。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