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伍佑場

鎖定
伍佑場,海鹽產場。
北宋 樂史《太平寰宇記》中稱“五祐場”。
位於江蘇鹽城市南,東西相距八十里,南北相距四十里。珠溪古鎮所在地伍佑場始建於西漢,復興於北宋,鼎盛於明清,在兩淮鹽場中享有“三十六鹽場,大不過伍佑場”的美譽。 [2] 
中文名
伍佑場
地理方位
今鹽城市城南新區伍佑街道

伍佑場地理位置

位於江蘇鹽城南郊鹽城市城南新區,東西相距八十里,南北相距四十里。

伍佑場歷史淵源

伍佑場,已產鹽。初為海鹽生產場地,宋代置場,場署駐鹽城伍佑。樂史《太平寰宇記》淮南道二稱:“五祐場”。
宋 樂史《太平寰宇記》淮南道二中載:五祐場 宋 樂史《太平寰宇記》淮南道二中載:五祐場
康熙六十年(1721)《江南輿圖》(局部)中稱:“五佑場”。
《江南輿圖》(局部)中稱:“五佑場” 《江南輿圖》(局部)中稱:“五佑場”
後為地名和鎮級行政區。民國初年產地分為便倉、正倉、南洋岸等三處,計有坤灶3 110副,年產鹽約30萬擔。民國二十六年(1937)與新興場合併為新伍場。 [1] 

伍佑場場址狀況

伍佑場由六河九街十八巷二十六橋構成框架。共和巷、青龍橋、玉帶河、魁星閣。
伍佑場主街道,為南北東西十字街,南北長約五六里,東西短則二里有餘,街巷路面一式青磚青石板鋪砌而成。東大街起自東圈門,西至板橋口,街道兩旁屋宇林立,商鋪挨門。壯觀的東圈門近十米之高,牆厚一米,圈門上方鑲有“紫氣東來”城匾。類似的圈門有九座,門置柵欄,入夜關鎖。東圈門外,南與青龍橋、東包廠相通,北與灘子邊、北圈門相接,如今伍佑中學大門前地域原是龍王灘大片水面。頗有歷史文化底藴的崇文巷、共和巷與東大街緊緊相連。“椿茂號”“同源祥”雜貨、京貨店設在巷內。
過了青龍橋,則是東包廠。東包廠,本名東包倉,又名東堡莊,是伍佑最早形成的老街。彎彎曲曲的伍佑港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將其圍成三面環水的半島,“青龍橋”、“白虎橋”將老街與東圈門、文廟魁星閣連接相通。小街兩側青灰青磚封火牆,一式的榻子門面、前店後廠式作坊,鐵、木、竹業為主,間以金、銀、漆業;另外還有若干飲食、熟食、茶食、磨坊店鋪,以及南北貨商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