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華提線木偶戲

鎖定
五華提線木偶戲是廣東梅州的傳統戲劇。明朝初年由福建傳入,已有600 多年曆史。五華提線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懸絲戲”;木偶造型精細,形體高大,高度約為90釐米,操縱木偶的線有14至30多條。其唱腔音樂以漢調為主,間唱客家山歌、民歌、採茶小調等,對白則使用客家話或普通話;曲調優美、熱烈奔放、動聽感人;五華提線木偶戲的演出劇目有106個,內容非常豐富, 劇目有以民間故事、傳説、歷史人物為題材的傳本戲和雜耍戲。五華提線木偶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貼近生活、貼近羣眾,其演出足跡遍及五華的鄉村,遠到省內外和海外地區,受到各界羣眾及海外華僑的歡迎,起到了聯絡和團結海內外同胞的作用。 [1-2] 
五華提線木偶戲的表演技藝自成體系,別具一格,獨創了許多奇特的絕技絕藝,是嶺南民間戲曲藝術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智慧和創造力的生動例證。其影響已擴展到其他藝術領域,表演劇目或在內地被拍成長篇電視連續劇,或由香港攝製成電影舞台藝術片,甚至法國也拍了電影紀錄片,隨之飲譽港澳、東南亞及歐洲。 [3] 
2006年5月,五華提線木偶戲被列入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 
2007年8月,被廣東省委宣傳部確定為廣東省九個稀有劇種之一。 [5] 
2008年6月,五華提線木偶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7] 
中文名
五華提線木偶戲
非遺級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項目序號
236
遺產編號
Ⅳ-92
類    別
傳統戲劇
類    型
擴展項目
申報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
所屬地區
廣東省
傳承機構
五華提線木偶傳習所

五華提線木偶戲歷史淵源

木偶戲是漢族傳統藝術之一,以五華縣最為著名,在我國古代又稱傀儡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8]  1954年《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紀念刊》記載:“明朝初年,閩西木偶戲已傳入粵東。” [9] 
梅州市五華縣的提線木偶戲,民間又稱“懸絲戲”,明初由福建輾轉傳入,已有六百餘年曆史。清末民初十分興盛,全縣有20多個木偶戲班,足跡遍及粵東大片地區。1930年更有戲班遠涉重洋,以精湛高超的表演技藝,在東南亞多國的客家籍華僑華人中深受讚譽,影響巨大。現主要分佈於縣內的安流、轉水、梅林、棉洋、周江等10餘個鄉鎮。 [3] 
明清時期,五華提線木偶戲的演出已經十分興盛。至20世紀初,五華全縣擁有20多個木偶戲班,足跡遍及五華各鎮各村和揭陽、陸豐、豐順、海豐、紫金、潮州、汕頭、東江等相鄰地區。民國19年(1930年)後,五華提線木偶戲班更遠涉重洋,到達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海外客家人聚居地演出,深受華僑客家鄉親讚譽。其演出之活躍,技藝之高超,飲譽海內外,五華因此素有"木偶之鄉"之美稱。 [10] 
新中國成立後,經廣東省文教廳批准並撥給專款,五華縣木偶劇團於1951年12月成立,以其為龍頭在全縣範圍內形成了以南片、中片、北片為中心的木偶戲分佈網絡,五華提線木偶戲在此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文革期間,劇團受到衝擊一度被迫解散。1971年,葉劍英元帥回鄉視察,詢問得知五華提線木偶戲境況,在他的關懷下,於1972年1月復辦。改革開放後,五華提線木偶戲於1995年、1999年、2004年連續三屆參加梅州市藝術節獲"優秀表演獎"。2006年3月,其木偶書法《藝無止境》參加首屆全國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大賽,是當時唯一參加大賽的縣級參賽單位,並喜獲"優秀表演獎",還先後赴泰國、印尼、法國和省內外交流表演,令人刮目相看!其優秀節目被中央電視台、法中友協、廣東衞視和香港有關媒體等攝製成電視連續劇、木偶藝術片、電影舞台藝術片、電影紀錄片等,在海內外播出,贊聲不絕。2006年5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五華提線木偶戲列入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7年8月,被省委宣傳部列為廣東省9個稀有劇種之一;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10] 

五華提線木偶戲文化特徵

五華提線木偶戲演出的傳統劇目分傳本戲和雜耍戲兩類,傳本戲有較為規範的傳統劇本,多以著名的民間傳説故事為題材,雜耍戲則來自社會日常生活,以滑稽諷刺手法褒貶人情世態,傳統劇目有40多種。演唱以漢調為主,間唱客家山歌或採茶小調,對白用客家方言。 [3] 
五華提線木偶頭像分生旦、醜、公、婆、淨六個臉譜,造型精細,形體高大(高約90釐米),形象生動。每個偶像安裝三條硬線(固定線),一為背線,用於固定全身並能使偶人彎腰突胸,另兩條為裝於兩耳的耳線,用於固定頭部並使之能左右轉動和上下仰俯;再是在手腳每個關節安裝軟線(表演線),並根據動作表演需要增加線點,可多至20條,以便於複雜多變的表演。提線藝人運用手指、手腕及手掌關節的操作技巧異常純熟靈巧,既能揮灑自如地表演偶人上天、入地、下海、跑馬、射箭、降龍、伏虎、鬥妖等高難度動作,又能把握筆、拔劍、甩髮、梳頭、拭淚、斟酒、紡紗、駕車、吹笛、拉弦、搖扇、吐煙等情態細節表現得出神入化,還能操縱偶人表演各種如真似幻的雜耍,或把葫蘆耍得上下翻飛,把金棒舞得左右飛旋,或控着兩條大蛇尾巴從杆上滑落,又被大蛇從地面拉上杆頂,還有舞雙槍、砍頭術、分身法等等,無不令人歎為觀止,有着魔術般的藝術吸引力。 [3] 
提線木偶是用線操縱木偶。提線分“硬線”和“軟線”。“硬線”繫於木偶的兩耳和背部,呈三角形,用於控制木偶身軀站立平衡,亦可做些動作;“軟線”則繫於木偶的手腳和腰部等,用於表現較細緻的動作。生、旦木偶的操縱線較少,丑角則較多。一般為幾根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所發展,有的達20~32根線,在肩、肚、眼、嘴、舌等部位,都增加副線,以適應表演各種醜態的需要。飛禽走獸及各種舞台道具等,根據表演需要裝線。所有提線集中繫於一塊線板上,藝人用左手二指抓住線板,其餘八個手指撥動線路操縱木偶表演。 [9] 
梅州提線木偶戲的基本音樂唱腔,與廣東漢劇相同,屬皮黃劇種,道白也用“中州音韻”。但丑角可以自由發揮,唸白多夾雜一些客家方言,唱腔也採用一些採茶、山歌和民間小調,一些“雜劇”也常用客家話對白。提線木偶戲,隊伍小,行裝輕便,舊時通常一班1~5人,10多個常用木偶,幾隻戲箱籠或小竹籮,流動方便,有2~4張“八仙桌”即可演出。現改為天橋立體架高舞台和長線操作;並使用軟景、硬景、天幕等擴大表演區,還使用各種投景燈、色燈配景等;木偶身軀也相應改高,有的節目還結合杖頭、布袋木偶及人偶同台,使表演更加活潑生動。 [9] 
梅州木偶戲劇目有“正本戲”和“耍戲”二類,正本戲一般為傳統歷史劇,如《化子進城》、《水淹金山寺》、《孟姜女》、《蘇州案》等,一般是在白天和午夜前演出;耍戲是小丑戲,是木偶藝人臨時自編自演,沒有台本,以笑話為主,內容雜亂,故只准在午夜後演出,有時直到天亮才休場,故又稱“鬼話戲”、“下夜戲”、“天光戲”。 [9] 
為讓木偶戲永葆旺盛的藝術生命力,近年來,五華縣木偶劇團殫精竭慮創新,將木偶人的提線從12根增加到30多根,使木偶的手腕、手指、眼、鼻、嘴、耳朵等細微部位動作表演更加自如,從而增加了更多的高難度動作,如書寫、舞獅、踢球、吹嗩吶等表演揮灑自如,充滿靈動奇特。 [11] 
五華提線木偶戲的表演藝術獨特傳神,達到“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藝術效果。因表演木偶的演員少、舞台小、道具少,加上其表演的劇目是傳本戲和雜耍戲,能經常活躍在鄉村、民間節慶、廟會等地,為百姓增添樂趣,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 [1] 

五華提線木偶戲代表作品

五華木偶劇團自成立以來,排練了一百多部劇目,每年演出數百場,足跡遍及海內外。《水漫金山》、《化子進城》、《慶豐收》、《大鬧天宮》、《木偶書法》等劇目或被錄成電視劇,或被拍成電影,或被製作成紀錄片,在海內外有關電視台播放。五華因此獲得了“木偶之鄉”美譽。 [12] 
木偶書法表演是五華縣木偶戲最出色的表演項目之一。該表演由五華縣木偶劇團團長李新賢所創。 [11] 
從現存傳統劇目來看,一類是取材於歷史故事的作品,如重現梁山泊英雄好漢智取大名府的《化子進城》;描寫諸葛亮神機妙算、聯吳抗魏的《借東風》和《過江招親》。另一類是取材於民間傳説和神話故事的作品,如歌頌自由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水淹金山寺》和《梁山伯與祝英台》;揭露封建統治階級殘暴的《孟姜女》。而孫悟空是木偶戲特別喜愛的神話人物,以他為主角的劇目特別多,這些戲寫孫悟空在去西天取經路上所經歷的種種神奇驚險的經歷,頌揚孫悟空愛憎分明、見妖必除的精神,突出他機智勇敢堅韌頑強的性格特徵,如《火焰山》、《火雲洞》、《三打白骨精》和《大鬧天宮》等。而《寶盆乖乖》等取材於民間故事的劇目都離不開道德勸諭的主題,表現善惡必報的觀念,與人民羣眾的現實生活聯繫較緊,所以也最容易打入觀眾的內心世界,產生迅速的影響。解放後,產生了一批現代劇,如《霧裏牛車》、《送郎參軍》、《慶豐收》、《海上擒諜》、《範壽山》和《甘茶送親人》等,題材多樣,反映的生活面相當廣泛。 [13] 

五華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

五華提線木偶戲傳承價值

主要價值包括:藝術特點別具一格,自成體系;藝術生命力很強;木偶道具製作精巧,藝術傳承難度大、時間長,由於其隊伍小,舞台小,劇具少,便於深入山區演出,有着廣闊的市場空間。五華提線木偶戲在歷史、宣傳、教育、觀賞、聯誼、研究等方面具有寶貴的藝術價值。五華提線木偶戲,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羣眾,喜聞樂見,演出足跡遍及五華鄉村和省內外以及海外山區,深受地區、城鎮、社區、學校等各界羣眾以及海外華僑的歡迎。 [14] 

五華提線木偶戲傳承現狀

梅州各地都有民間藝人組合的“吊線戲班”,以五華、大埔、梅縣居多。由於木偶戲演出費用低廉,民間每逢迎神賽會、婚嫁喜慶、橋樑屋宇落成等,多僱請木偶戲班演出。梅州的提線木偶戲,除在梅州備城鎮演出外,同時伸展到鄰近的東江、粵北、贛南、閩西等客家地區演出,甚至走出國門,遠赴外國表演。 [9] 
非遺傳承形式多為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而學藝艱苦、工資待遇低、學藝週期長等因素使得不少老藝人都不願讓子女繼承父業。 [15] 
五華提線木偶戲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又受到多元文化的衝擊,加之絕技絕藝的傳承難度較大,現在正面臨人才的全面缺乏和青黃不接,提線木偶藝術的發展舉步維艱。如不加大搶救、保護和傳承的力度,瀕危狀況則難以避免。 [16] 

五華提線木偶戲傳承機構

五華提線木偶傳習所的前身是成立於1951年的,五華縣木偶團。2012年8月經廣東省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批准:轉製為公益一類性質的事業單位“五華提線木偶傳習所”專門從事傳承、保護、研究和展演工作,是省級傳承基地。 [5]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獲得“五華提線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 [17]  [28] 

五華提線木偶戲傳承人物

編號
姓名
性別
出生日期
民族
類別
項目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05-2421

漢族
傳統戲劇
Ⅳ-92
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
廣東省梅州市 [2] 
李新賢,男,1964年生。有從事提線木偶藝術30餘年的豐富經驗,導演、提線、演唱、伴奏、製作樣樣皆能,技藝全面,功底深厚,其創新的木偶書法,表演獨特,被稱為“梅州一絕”,曾獲全國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大賽優秀表演獎,主演的提線木偶雜技劇獲文化部主辦的全國歌舞雜技主題晚會優秀劇目展演一等獎。先後應邀到泰國、法國、印尼等國表演,在培養表演人才,傳承五華提線木偶方面也做出了貢獻。 [18] 
李新賢於2006年接任廣東五華木偶劇團團長,近年來,在李新賢團長的帶領下,五華木偶戲的表演增加了許多高難度技藝,如舞獅、拉二胡、吹哨吶、耍扇、拔劍、射箭、翻筋斗、噴火、書法等,達到了“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藝術效果。然而掌握這些表演技藝的人屈指可數,而且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 [12] 

五華提線木偶戲保護措施

據瞭解,為了加大對提線木偶的保護力度,五華縣制定了相關保護措施,成立了五華提線木偶傳習所,每年撥出資金70萬元,對專業劇團、民間木偶劇團和木偶戲藝人加以保護,並資助傳人習藝、傳藝,鼓勵表演藝人創作,並定期到各地展演,擴大影響力。 [19] 
在“五華提線木偶戲保護傳承與發展”研討會上,廣東省木偶劇團團長張遠明表示,提線木偶中國民間藝術的一塊瑰寶,要把人才培養要放在非遺傳承的重要位置,莫讓民間“絕活”變成“絕唱”。“要積極創新非遺人才培養方式,比如可以採取政府給傳承人實質性幫助的方式,激勵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涉足非遺行業。同時可以把非遺寫入教材,貫穿到小學、中學、大學的教學、學習中。”並要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加強培訓交流,增強傳承人的使命感,提升他們培養好徒弟的事業心。 [15] 
2018年11月,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與五華提線木偶傳習所共建活動驛站,旨在打造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與五華提線木偶傳習所共同的活動陣地,通過溯本清源、藝術互動、交流培訓等形式,使廣東漢劇廣東漢樂和五華提線木偶戲這三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具生命力和市場競爭力。 [20] 
2019年,五華縣教育局與五華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聯合下發了關於印發《五華縣“非遺(五華提線木偶)進校園”活動方案》的通知。 [21] 

五華提線木偶戲社會影響

五華提線木偶戲重要演出

1930年初,五華縣的"林華堂"木偶班應華僑張建彬先生的邀請,前往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國演出,長達四年之久,得到南洋羣島各國華僑和當地居民的歡迎和稱譽,外國藝術界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13] 
2010年,上海世博會廣東活動週期間,代表客家文化的參與展演的五華木偶戲每天演出6-8場,每次出場,技驚四座,總博得陣陣喝彩聲。 [11] 
2015年6月5日下午5點半,由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社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華木偶戲走進南燕”活動在鏡湖旁廣場拉開帷幕。 [22] 
2018年12月15日至18日,“五華提線木偶戲”走進深圳市南山區各社區開展演出和免費授教活動,吸引上千居民觀看。 [23] 
2019年8月,“五華提線木偶戲”大型傳統劇《金鱗記》在江蘇揚州參加慶祝建國七十週年“廣陵杯”全國木偶皮影優秀劇(節)目展演。 [24-25] 

五華提線木偶戲榮譽表彰

2006年3月,五華提線木偶作品木偶書法《藝無止境》參加首屆全國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大賽,榮獲“優秀表演獎”。 [26] 
2018年,榮獲“深圳市南山區民生微實事”項目二等獎。 [23] 
2019年8月12日晚,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廣陵杯”全國木偶皮影劇(節)目展演在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揚州大劇院落幕,此次展演的各大獎項也隨之揭曉。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精心打造的大型傳統提線木偶劇《金鱗記》經過激烈角逐,榮獲1個集體獎和4個個人獎(1個優秀傳承劇目獎,3個優秀操縱表演,1個偶型設計製作獎)。 [2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