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醫護理

(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工作)

鎖定
中醫護理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工作。自古以來,中醫治病多以個體行醫為主,所以醫和護常不分家,沒有專職的護士。比如醫生到病人家裏出診,除了診斷處方,往往還要兼任行針施炙、配藥熬藥、觀察護理等工作。病人上門求診,也往往這樣。當然,病者的家屬,有時遵照醫囑,在就醫後也常如法迸行護理。從這一角度看,家屬有時更多地擔任着護士的角色。
中文名
中醫護理
實    質
護理工作
要    求
掌握現代護理學知識和技能
主要課程
中醫學基礎

中醫護理中醫護理要求

培養學生應既能掌握現代護理學知識和技能,熟練掌握公共英語、護理專業英語以及涉外護理知識,又能掌握中醫辨證施護、整體護理,具有一定的醫學、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和知識,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畢業後從事涉外護理、護理臨牀、護理科研、護理教育、護理管理、社區護理、專業外文編輯翻譯出版等工作的高素質國際型護理人才。

中醫護理培養要求

中醫護理 中醫護理
1.掌握中、西醫基礎醫學和臨牀醫學的基本知識; 2.掌握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中醫護理的各項技術操作; 3.掌握公共英語、護理專業英語、涉外護理英語;具有較熟練的專業英語聽、説能力;熟悉並掌握涉外護理的基本知識。 4.應用中醫護理的辨證觀、整體觀理論和現代護理知識對服務對象實施整體護理; 5.掌握急、難、重症護理的基本原則和操作技術,專科護理和監護技能; 6.掌握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預防保健的基本理論知識; 7. 有醫院護理管理及科室護理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 8. 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中醫護理基本特點

綜述
整體就是統一性完整性。中醫學十分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協調、互相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人體的生理和病理上是變化不斷受到自然界的影響,人類在能動地改造自然的鬥爭中,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為整體觀念。這一思想貫穿到生理、病理、辯證和護理等各個方面。
人體是有機的整體
人體是由若干臟器、器管和組織所組成、各臟器、器官和組織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脈、主神志,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和肅降,又有通調水道和朝百脈之功能等。但五臟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決定了人體各臟器、器官和組織和生理上是互相影響,以維持其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如心與腎,心在五行屬火,位居於上屬陽;腎在五行屬水,位居於下屬陰。根據陰陽、水火升降理論,位於下者以上升為順,位於上者以下降為和,所以心火必須下降於腎,而腎水必須上濟於心,這樣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才能協調,稱為“心腎相交”或“水火相濟”。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於腎,而心火獨亢,腎水不能上濟於心,而腎水凝聚,這樣就會出現以失眠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煩、腰膝痠軟等“心腎不交”或“水火失濟”的病理表現。又如心與肝也有同樣的關係,只有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運正常,肝才有藏。若肝不藏血,血運也必然失常。説明五臟一體觀反映人體內部器管相互關聯而不是孤立的。
另方面人體局部和整體也是辯證的統一,人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反映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因此,我們在護理病員過程中,必須從整體出發,通過觀察病人的外在變化,瞭解機體內臟病變,從而提出護理問題和採用護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臨牀上見到口舌糜爛的局部病變,實質是心火亢盛的表現。因心開竅於舌,心又與小腸相表裏,病人除口舌糜爛外,還可有心胸煩熱、小便短赤等證候表現。在護理上除局部給藥外,還須囑病人保持情志舒暢,不食油膩煎炸辛辣等助熱生濕之品,宜食清淡瀉火之物,如綠豆湯、苦瓜等。以通過瀉小腸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爛痊癒。
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
中醫護理 中醫護理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又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相應地產生生理性反應,若超越生理範圍,則產生病理變化。(1)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在一年四季氣候變化中,有春温、夏熱、秋涼和冬寒的氣候變化規律。萬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秋收和冬藏等相應的變化。人體也不例外,必須與之相適應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如:《靈樞·五癃津液別》中記載:“天暑誚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胱,由為溺與氣。”説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易趨於體表,皮膚鬆弛,故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陽氣收斂,氣血易趨於裏,表現為皮膚緻密,少汗多尿等。
(2)晝夜黃昏對人體的影響:在晝夜黃昏的陰陽變化過程中,雖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氣候變化那樣明顯,但人體也必須與之相適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説:“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記載:“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人體的陽氣這種晝夜的變化,反映了人體生理 活動能動地適應自然變化。
晝夜晨昏的變化,同時也影響着疾病。如(《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第四十四》)中記載:“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髒,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説明一般疾病,大多白天病情較輕,夜半加重,是因為早晨、中午、黃昏、夜半人體的陽氣存在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因而疾病也隨之出現慧、安、加、甚的變化。
綜上所述,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是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相應的改變。瞭解人與自然統一性後,在護理上應做好氣象護理,加強夜間的病情觀察及行為情志護理。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則,做好四時的生活起居護理。如春三月,應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以春氣之應養生;夏三月……應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氣得泄,以夏氣之應養長;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使肺氣清……以秋氣之應養收;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無泄皮膚……以冬氣之應養藏。只有按照自然變化的特點,做好“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護理,才能防止六淫之邪的侵襲,確保疾病早日康復和預防病症的發生。同時,根據晝夜變化對疾病的影響,夜間應加強病情觀察,以防邪氣獨居於身,導致病情的突變。

中醫護理中醫護理前景

中醫護理就業情況

國內、外醫院和國內外資或合資醫院、學校、出版社、社區、康復療養院等。
主要課程:中醫學基礎、西醫學基礎、護理學基礎、公共英語、專業英語、涉外護理英語、中醫辨證護理學基礎、內外科護理學、婦兒科護理學、護理心理學、護理管理學營養食療學養生康復學、社區護理學、護理教育學、護理美學、急救護理學、針灸推拿學等。

中醫護理內容

中醫護理 中醫護理
拔罐針灸、撥罐、按摩、刮痧、耳針、梅花針、中藥燻洗等二十餘種常用中醫傳統技術,簡便易行,行之有效,豐富了中醫護理內容。
中醫護理歷來在祖國醫學整體觀、辯證觀的理論指導下,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堅持“防重於冶”的原則,“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臨牀護理實踐中,強調入是一個以臟腑、經絡、氣血為內在聯繫的有機整體,強調人體與自然界與社會的關係,進行辯證施護。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手段獲取病情、個體狀況、心理、社會環境等信息,應用中醫八綱辯證的方法加以分析、歸納,確立病人的證型及存在或潛在的健康問題,提出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護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導。
目前,在全國2100多箇中醫醫療機構中,有6萬餘名護士以上技術職務的人員從事中醫護理工作,成為發展中醫事業的一支必不可少的專業隊伍。其中還湧現出一批既有豐富臨牀經驗,又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中醫護理技術骨幹。中醫護理的專業教育與在職教育也已初具規模。
中醫臨牀護理通過幾十年的實踐,已總結出一套從理論到臨牀的辯證施護方法和具有中醫特色的操作技術。除藥物,針灸療法外,還有放血療法、拔罐療法、刮痧療法、燻洗療法、敷藥法、貼藥法、推拿療法等許多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圍繞“以病人為中心”創建具有中醫特色的整體護理,對中醫界的護理人員來説是新的課題和挑戰。
人體是以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人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疾病的發生、發展是陰陽失調、邪正鬥爭的過程,其中內因是起主要作用的。因此,在護理工作中不僅要主意局部病變,同時要主意相關臟腑的變化。體表的變化可影響有關臟腑的功能,而相關臟腑的疾病也可在體表反映出來。因此,可從機體局部的變化來推斷整體的反應狀態,測知內臟病變。根據疾病發生的原因、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病人的體質情況及外界環境對病人的影響等,進行全面觀察瞭解,正確認識疾病,施以妥善護理。在疾病的護理上,中醫十分重視良好的生活環境、穩定而舒暢的情志、合理的飲食調養和必要的功能鍛鍊。關於這些方面的論述,歷代醫書均有記載。
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制約、統一的整體:中醫將自然界正常氣候變化稱為"六氣",當氣候急劇變化或六氣侵犯人體成為致病因素時稱為“六淫”。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故要求護理上主動掌握氣候變化規律,做好防範工作,並提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護理工作要求做到"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針對病人不同年齡、不同體質和發病的不同季節以及所處的不同環境,採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因此,中醫關於整體觀護理論特點與現代護理所提倡的對病人作系統、整體、全身心的護理是完全一致的。

中醫護理指導思想

1.人體是以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人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疾病的發生、發展是陰陽失調、邪正鬥爭的過程,其中內因是起主要作用的。因此,在護理工作中不僅要主意局部病變,同時要主意相關臟腑的變化。體表的變化可影響有關臟腑的功能,而相關臟腑的疾病也可在體表反映出來。因此,可從機體局部的變化來推斷整體的反應狀態,測知內臟病變。根據疾病發生的原因、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病人的體質情況及外界環境對病人的影響等,進行全面觀察瞭解,正確認識疾病,施以妥善護理。在疾病的護理上,中醫十分重視良好的生活環境、穩定而舒暢的情志、合理的飲食調養和必要的功能鍛鍊。關於這些方面的論述,歷代醫書均有記載。
2.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制約、統一的整體:中醫將自然界正常氣候變化稱為"六氣",當氣候急劇變化或六氣侵犯人體成為致病因素時稱為“六淫”。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故要求護理上主動掌握氣候變化規律,做好防範工作,並提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護理工作要求做到"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針對病人不同年齡、不同體質和發病的不同季節以及所處的不同環境,採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因此,中醫關於整體觀護理論特點與現代護理所提倡的對病人作系統、整體、全身心的護理是完全一致的。

中醫護理中醫護理依據

中醫辨證是用望、聞、問、切的方法,採集病人的自覺症狀和臨牀表現來分析、辨別、認識疾病的證候。中醫護理的原則是以中醫辨證治則指導護理工作的,針對不同病情,應用“扶正祛邪”、“標本緩急”、“同病異護”、“異病同護”、“正護反護”、“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及“預防為主”等護理原則來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
1.扶正祛邪:是指通過各種護理手段達到扶助正氣、祛除病邪的目的,根據不同病情采用扶正為主或祛邪為主等護理措施。
2:“標”與“本”是相對而言,根據病情的主次輕重,護理上遵循“急則護其標,緩則護其本”的原則,在標本並重的情況下,可採用“標本同護”的方法。
3.同病異護、異病同護:同一種病,在病程發展的不同階段,出現不同證候時所採取不同的護理措施為同病異護;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階段出現相同證候時,採取相同的護理措施為異病同護。
4.正護與反護:正護與反護是根據臨牀治則(正治與反治)為依據所採取的護理措施。
5.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時令、氣候、地理環境及病人年齡、性別、體質的不同,採取不同的護理措施。
6.預防為主:護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為原則,掌握疾病傳變途徑,防止併發症,在疾病康復期防止病情反覆。突出了中醫在病因、觀察病情、診斷、治療、護理、預防中的整體觀和現代、社會、生物、心理的醫學模式特點。

中醫護理重要內容

中醫護理 中醫護理
針灸、撥罐、按摩、刮痧、耳針、梅花針、中藥燻洗等二十餘種常用中醫傳統技術,簡便易行,行之有效,豐富了中醫護理內容。 中醫護理歷來在祖國醫學整體觀、辯證觀的理論指導下,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堅持“防重於冶”的原則,“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臨牀護理實踐中,強調入是一個以臟腑、經絡、氣血為內在聯繫的有機整體,強調人體與自然界與社會的關係,進行辯證施護。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手段獲取病情、個體狀況、心理、社會環境等信息,應用中醫八綱辯證的方法加以分析、歸納,確立病人的證型及存在或潛在的健康問題,提出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護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導。
目前,在全國2100多箇中醫醫療機構中,有6萬餘名護士以上技術職務的人員從事中醫護理工作,成為發展中醫事業的一支必不可少的專業隊伍。其中還湧現出一批既有豐富臨牀經驗,又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中醫護理技術骨幹。中醫護理的專業教育與在職教育也已初具規模。
中醫臨牀護理通過幾十年的實踐,已總結出一套從理論到臨牀的辯證施護方法和具有中醫特色的操作技術。除藥物,針灸療法外,還有放血療法、拔罐療法、刮痧療法、燻洗療法、敷藥法、貼藥法、推拿療法等許多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圍繞“以病人為中心”創建具有中醫特色的整體護理,對中醫界的護理人員來説是新的課題和挑戰。

中醫護理優點

中醫護理保健方面

中醫護理對於先天發育不良,後天調理不當,以及病後失調所致的體質虛弱,採用中醫中藥進行治療或調理,可強壯身體,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中醫護理亞健康方面

有一部分人員由於社會環境、工作、生活壓力大,節奏快而不能適應,現代醫學檢查又沒有什麼問題,甚至電子計算機X線體層攝影(ComputedTomography,簡稱CT)、核磁共振檢查也未出現異常,卻總會出現頭暈頭痛,腹脹不舒、情緒緊張、煩躁易怒、睡眼差、多夢、沒有食慾等等現象,這與工作環境差、肝氣鬱結,氣滯血瘀、肝氣犯胃、肝胃不合等等有關,西醫這時恐怕就不知該如何開藥了,可能會用谷維素、維生素等來調理植物神經紊亂。這時中醫中藥的優勢和特點就顯示出來了,我們可以開一些舒肝解鬱、調養氣血、活血化瘀等的中藥調理,也可以用飲食來調理治療。比如我們平時可以吃一些清淡、稀軟、易消化、富於營養的食物,忌油膩厚味、辛辣生冷、魚腥之物,食物宜煮食,忌煎炒烤烙,宜多喝開水,少食多餐。比較適合的食物有米粥、水果清涼性質的蔬菜瓜果,不宜食用的食物有辣椒、蒜菲、桃李、冷飲之類。相信對於改善亞健康的狀況是大有益處的。

中醫護理疾病治療方面

(1)對呼吸道疾病的治療有較好療效,尤其是對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感冒、咳嗽、鼻炎、咽炎等)療效更好。大家知道,這些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中藥具有抗菌殺菌作用,對病毒感染尤其具有良好的作用。目前西藥在抗病毒方面尚無特效藥物,因此中藥常常作為治療的首先藥物。中藥在治療病毒感染髮熱等病症方面療效滿意。另外在治療呼吸道疾病中,中藥對肺炎、哮喘之類疾病有較好療效。
(2)對消化道病症的治療具有特長:中醫十分注重脾胃,對脾胃疾病有豐富的治療經驗,調理脾胃是中醫的特長。對於一些兒童疾病如小兒厭食、偏食、積滯、嘔吐、腹瀉、腹痛、疳積蟲症等療效甚好。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由消化道疾病引起營養不良等,通過調理脾胃能達到從根本上治療的目的,來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3)對泌尿系統的治療也很好,比如急性腎炎、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腎結石、尿路感染等,中醫積累了很多好的經驗,事實上這類疾病看中醫的特別多。
(4)對於一些傳染性疾病如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小兒麻痹症、肝炎等,特別是經歷了2003年非典的檢驗,中醫中藥的作用和療效已為廣大羣眾所認識。這些疾病大多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如麻疹、水痘、肝炎、乙腦等,因此中藥的療效較好。

中醫護理優勢領域

中醫能夠治療的疾病非常多,幾乎涉及所有領域,不過,中醫有明顯優勢的主要集中在八大領域。
中醫護理 中醫護理
這八大領域包括:中醫護理功能性疾病,如頭暈目眩、疲倦無力、心悸、失眠、健忘、無名發熱等,但經西醫化驗、透視、拍片卻無法診斷的毛病;
病毒感染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慢性病毒性肝炎等,大多數病毒感染疾病用抗生素沒多大效果,而中藥由於療效肯定、毒副作用小、顯示出了獨特的優勢;
婦科疾病,包括婦女月經不調及經前期、更年期綜合徵,對這類病,西醫往往採用激素療法,不僅有副作用且容易復發,而中醫調理採用扶脾、固腎、調氣血等方劑,療效獨特,可起到與西醫診治互補的作用;
慢性病和老年疾病的防治和康復,如慢性消化道、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中風後遺症,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耳目失聰等老年人常見病的防治和康復等;
原因不明或病因複雜的疾病,很多重大疾病,西醫尚未找到特效藥物或方法,如艾滋病、癌症、戒毒的防止復吸等。這些疾病大多都原因不明、病變複雜,中醫藥採取整體動態的綜合調節方法,思路可供借鑑,從本質而言這也是中醫藥優勢的方面之一。中醫治療腫瘤是從整體提高人體的綜合抗病能力與機能恢復能力,減少病痛,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存活期,減少放療、化療的副作用,增強其療效。
對西藥有過敏反應的人所患的疾病。中藥的副作用比化學藥物小,因為它的起源和發展與人類尋找食物的過程密切相關,所以有“藥食同源”一説。
此外,還有精神疾病、皮膚病等疾病,用中醫治療效果都比較不錯。

中醫護理按摩方法

1、按摩配合鍛鍊
中醫護理(1)指揉痛點:
肩周炎患者肩部存在很多壓痛點,凡是按壓出現疼痛的地方都是治療的部位,使用對側手的拇指、中指或食指點按揉患側肩部疼痛的部位,以能忍受為度,每次揉10分鐘左右。目的是放鬆肩部軟組織,為後續的運動鍛鍊肩部做準備。
(2)點穴止痛:
按壓患側的合谷穴、手三里穴和曲池穴。這是肩部和上肢止痛的有效穴位組合。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拇指尖下即是穴位。
手三里穴位於前臂背面,曲池穴下兩指遠處,按壓上去會感到特別酸脹。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肘橫紋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3)甩手鍛鍊:
患者彎腰,患側手臂下垂,先用力向前向後擺動,再向左右擺動,動作幅度由小到大,反覆進行。使肩關節擺動的幅度逐漸增加,越大越好。
拔罐 拔罐
(4)彎腰晃肩法:彎腰把患側肩部連同胳膊向下垂,體位和甩手鍛鍊一樣。然後做肩關節環轉運動,動作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可能會出現疼痛,因此不要追求一次好徹底,應該耐心,循序漸進。
(5)“爬牆”活動:
患者面對牆壁站立,用雙手或單手沿牆壁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儘量上舉,然後再緩緩退下,回到原處,反覆進行。也可以用患肢的手拿一支筆,每次舉到最高處,劃上一道,標明“爬”的高度,爭取第二天超過,每天這樣練習,可以逐步恢復胳膊的高舉功能。
(6)抱頭收展法:
雙手交叉抱在頸後部,兩個胳膊肘先儘量互相靠攏,然後作肩關節外展動作,兩個胳膊肘往外撇,反覆20次以上。
(7)梳頭:
患者用患肢梳理自己的頭髮,先從患側梳起,從前梳到後,然後再梳健側的頭髮,也是從前梳到後。
(8)體後拉手:
雙手伸向背後,健手握住患手,將患手向健側的斜上方反覆牽拉,然後漸漸向上拉動,反覆進行。
(9)外旋鍛鍊:
患者背靠牆而立,患側上肢握拳並屈肘,做肩部外旋動作,就是我們常説的活動肩關節的環轉運動。儘量使拳背碰到牆壁,反覆進行。

中醫護理特點與優勢

整體護理
整體護理是在中醫整體辨證觀指導下的護理方法,中醫整體護理思想貫穿於護理過程的始終。如口腔潰瘍以補充維生素、口含消炎片等法治療,往往收效欠佳。如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從整體護理的角度進行護理,就可在疾病的初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即心通過舌竅與外界相連。中醫認為,口舌生瘡是心火上炎或小腸實熱所致,治療除選用清熱解毒、導熱下行的藥物外,還應選取一些寒涼清火食物,如鴨、鱉、豆芽、豆腐、藕、海帶、梨、西瓜、白蘿蔔等,勿食辛辣温燥之品。同時要避免情志過激,以免出現過喜傷心、急躁傷肝之弊。
辨證施護
所謂“辨證施護”,就是運用中醫四診收集的資料,加以分析、綜合、概括、判斷,對疾病進行證候定性;然後根據證定位的結果確立相應的護理原則和方法。辨證施護包括同病異護、異病同護兩個方面。例如:同一腎病,若見發熱、畏寒、浮腫、小便不利時,診為“風水證”,當選用宣肺發汗利尿的方法進行治療與護理;若腫已消退,僅有腰痠、面白、肢冷、畏寒等主症時,證屬腎陽虛衰,當以温補腎陽的方法進行治療和護理,此即同病異護。又如,多種傳染病的初期都有類似的表證(上感症狀),在護理時則都要圍繞“解表”這一原則進行護理,此即異病同護。
情志護理
所謂情志護理是指運用調節情志來治療臟腑疾病的方法。《內經》雲:“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悲恐”。正常、和調的情志,可使臟腑之氣舒暢條達,繼而促進臟腑的功能活動;情志異常,就會導致臟腑氣血功能紊亂,繼而傷及內臟。例如:“喜”本來是一種良性的情緒變化,然而“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范進中舉”就是一絕妙的例子。史料記載:范進由於多年未能中舉,被家人瞧不起,當他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如願以償時,由於過喜而傷心,突然患了狂躁型的精神病。范進的家人在醫生的授意下以恐嚇的方法刺激范進,范進受到了驚嚇,抑制了亢奮的情緒,又恢復了正常的心神功能。另外,中醫在情志護理方面,還強調用五音(宮、商、角、徵、羽)入五臟(肝、心、脾、肺、腎)的方法,來調節五臟的生理功能,相當於現代的音樂療法
飲食護理
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又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中醫認為“食藥同源”,其温熱寒涼之性,可以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食物的酸苦甘辛鹹為五臟所屬,對人體臟腑的生理、病理有重要影響。中醫飲食護理強調應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進行施護。如:虛寒體質和有寒性病症的人(畏寒、腹痛、腹瀉,易感冒),應多進食一些羊肉、鯽魚、桂元、茄子等温補類食物。而對於熱性病人(發熱、急性化膿性疾病),則宜選用清淡之品。若進食不分寒温,則會加重病情。
生活起居護理
《內經》雲:“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類要想獲得健康,必須“順四時調陰陽,避時邪養形神。”生活起居必須適應自然界的變化,才能減少疾病的發生。比如中醫強調起居有常,應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年老體弱的人來説,冬天宜早睡晚起,夏天宜晚睡早起。
運動保健
體育鍛煉對保持健康的身體素質及預防疾病有着重要作用,中醫早有“導引”與“吐納”的鍛鍊方法。所謂“導引”,是指“搖筋骨,動肢節”,通過有規律的呼吸和全身肢體的適量運動,以疏利關節、調和氣血,提高抗病能力。五禽戲、太極拳就是在導引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吐納”是一種內養功,通過靜心思念、集中精神,與特殊的呼吸方式相配合,以調節體內陰陽平衡。
護理技術操作
針刺、艾灸、推拿、火罐、熱敷、燻洗、挑割、捏脊、藥枕、浴面、浴足、日光浴、温泉浴等,均屬於中醫護理方法。這些療法操作簡便、取材容易、適應範圍廣、見效快、費用低廉、無毒副作用,深受羣眾歡迎。
預防為主的思想
中醫早就提出“上工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如果等到疾病有了症狀,病情加重或惡化了才去治療,那就象“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一樣,“不亦晚乎”?中醫護理切合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等方面的需要,因此獲得了人們的喜愛。在人類追求返樸歸真、盡享天年的今天,中醫護理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