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服飾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鎖定
中國服飾文化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
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説中的黃帝時代,《易·繫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説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這可以説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文化。
中文名
中國服飾文化
主要影響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
歷史沿革
文化的歷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
基本形制
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

中國服飾文化主要影響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義。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披着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美國人類學家英菲有論斷:“一個文化項目是外來滲透的結果,還是自然獨立發明的產物,這個問題對於那些注重歷史遺產的人來説是非常關鍵的,對於那些運用比較研究方法的人來説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肯定地説,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內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滲透的形式出現的。”要了解中國服飾那多樣的款式、獨特的風采、鮮明的色澤和精湛的工藝,首要的課題就應該淺知一點中華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飾文化發展軌跡,這樣才能通過瀏覽,去着意開開掘中華服飾文化的底藴。
1955年周恩來出席亞非會議穿着的淺色中山裝 1955年周恩來出席亞非會議穿着的淺色中山裝
新中國建立後的考古學古人類學的成就,已經把服飾文化的源流,科學地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階段。在此以前更遙遠的時間,人類開始用捕獵所獲的獸皮來掩蓋保護身體和保暖。夏天則揀取樹葉遮掩陽光免受炎熱。這標誌着人類剛脱離了動物境界,原始服飾出現的雛形。而山頂洞人遺存中發現的利用縫紉加工為特徵的服飾文化。這時候的衣飾已不再是簡單的利用自然材料,而演變成合乎人類生活需要的構造,開創了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先河。

中國服飾文化歷史沿革

我國服飾文化的歷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總會將其歸結於三皇五帝。如戰國人所撰呂覽和世本記述,黃帝時“胡曹作衣”;或説:“伯余黃帝製衣裳。”這個時代,從考古發掘的文化遺存對照,應該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這個時期內出土的實物有紡輪、骨針、綱墜等,又出土有紡織物的殘片。我國中原甘肅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繪,已將上衣下裳相連的形制生動而又形象地描繪出來了。

中國服飾文化夏商周

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額定發展,在物質上又有許多物質文明的局措。從甲骨文中可見的象形文字就有桑、繭、帛等字樣,可證明農業在當時的發展。又從出土的商代武器銅鉞上存有雷紋的絹痕和絲織物殘片等,可見那時的工藝水平的高超和精湛。殷商甲骨文中,可見王、臣、牧、奴、夷及王令等,衣冠服飾隨着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分工,開始打上了時代烙印,成了統治階級“昭名兮、辨等威”的工具。尊卑貴賤的生產關係,促使服飾也開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周代是中國冠服制度逐漸完善的時期。這時候,有關服飾的文字記載十分多見。青銅器銘文中,有關服飾的記載和“虎冕練裏”(毛公鼎)、“女裘寶殿”(周、伯蔡文簋)等。隨着等級制的產生,上下尊卑的區分,各種禮儀也應運而生。反映在服飾上,有祭禮服、朝會服、從戎服、弔喪服、婚禮服。這些服飾適應了天子與庶民,甚至被沿用於商周以來的二千年封建社會之中。

中國服飾文化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不全遵周制度。七國崛起,各自獨立。當時興起的百家爭鳴之風,在服飾上也各顯風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着珠履;平原君後宮百數。衞王宮的衞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縟服長裙褒袖、方履等等。漢初服飾,與民無禁。西漢雖有天子所服第八詔令的服飾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節氣而為服色之別,如春青、夏赤、秋黃、冬皂。漢代婦女的日常之服,則為上衣下裙。

中國服飾文化魏晉時期

魏晉南北朝以來,婦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為禮服之內的襯衣衫。

中國服飾文化隋唐時期

統一全國,重新釐定漢族的服飾制度。到了唐代帝國的建立,以其長時間的統治,加上其強盛的國力,令其服飾制度上承歷代制度,下啓後世冠服制度之經道,同其社會一樣,呈現出繁榮景象。隋唐時婦女的日常服飾是衫、襖、裙,多見是上身着襦、襖、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紅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黃、綠色。唐代婦女的鞋子多將鞋頭作鳳形,尺碼同男子相似。宮人侍左右者均着紅棉靴,歌舞者也都着靴。婦女的日常服飾名目繁多,有如襖、衫、袍、腰巾、抹胸、裙、褲、膝褲、襪、鞋靴等等。

中國服飾文化宋元明清

宋代服飾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經濟因素而發生交互影響續資治通鑑記載:“臨安府風俗,自十數年來,服飾亂常,習為邊裝……”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綾、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襉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着裙的褶襉更多。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服飾迥異。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髮為蒙古族裝束。在元代蒙古族的服飾圖案中,龍鳳紋就是吸收中原文化的產物。龍鳳紋本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紋樣,被歷代皇家所御用。蒙古族的服飾,以頭帶帽笠為主,男子多帶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從其便了。婦女服飾,富貴者多以貂鼠為衣,帶皮帽。一般則用羊皮和毳氈作衣冠材料。當時的袍式寬大而長,常作禮服之用。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恢復漢族衣冠制度,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皇帝冠服、文武百姓服飾、內臣服飾,其樣式、等級、穿着禮儀真可謂繁縟。就連日常服飾,也有明文規定,如崇禎年間,皇帝命其太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襖,紫花布衣,白布褲、藍布裙,白布襪、青布鞋,戴皂布巾,裝扮成老百姓樣子出面活動,然也印證了當時平民百姓的衣飾。明代婦女服飾規定民間婦女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繡。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及淺淡色,不能用大紅、鴉青、黃色。帶則用藍絹布。明代的衣衫已出現用鈕釦的樣式。明代婦女的鞋式仍為鳳頭加繡或綴珠。宮人則着刺上小金花的雲樣鞋。
清代又實行逼令剃髮易服導致漢族服飾幾乎消失。男子按滿族習俗制度實行剃髮改服。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政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族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以“男從女不從”保留明制漢服以上衣下裙。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越來越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中國服飾文化近代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侵透着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方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早期,服裝式樣變異甚少,民間仍然是長袍馬褂為男子服飾;女子則上襖下裙。之後,商業貿易日漸昌盛,洋貨大量傾入,羽紗呢絨、洋綢、花布等充斥市場,使傳統的服飾穿着有所變動。外國衣料因價廉漸為人所歡迎,費工費時,工藝考究的滾、鑲、嵌、繡等傳統手工藝漸漸為衰落,西方縫紉方式開始流行起來。尤其是女性的時裝,由於縫紉精製、款式合乎時代潮流,影響尤大。風行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旗袍,脱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裝樣式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尚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經過千家萬户,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從20世紀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低,使旗袍徹底擺脱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以來束胸駝背的舊貌,讓女性體態與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仿效,幾乎成了二十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英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着。
現代
漢族女子傳統風服飾之一 漢族女子傳統風服飾之一
進入21世紀後,代表主體民族服飾的漢服逐漸興起。

中國服飾文化應用案例

中國服飾文化龍袍穿戴

古代龍袍的穿戴
龍袍: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色的袍遂為王室專用之服,自此歷代沿襲為制度 。960年 ,趙匡胤黃袍加身”,兵變稱帝,於是龍袍別稱黃袍。龍袍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 。龍數一般為9條 :前後身各3條,左右肩各1條,襟裏藏1條,於是正背各顯5條,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龍袍還繡“水腳”( 下襬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圖案),隱喻山河統一。
清代對龍袍的穿戴有嚴格規定:一般龍袍之外需套袞服,頭戴吉服冠,胸前掛朝珠,腰繫吉服帶,腳蹬皂靴。我們從咸豐四年《穿戴檔》可以窺見清代皇帝在不同場合及不同時辰所穿服裝的不同。 [1] 

中國服飾文化民族服飾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絢麗多彩,精美絕倫,各具特色。它是各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少數民族服飾
少數民族服飾(20張)
服飾製作從原料、紡織工藝,以至樣式、裝飾都保持着鮮明的民族和地區特色。以捕角為主要經濟生活的赫哲族早年曾以魚皮為衣,曾長期從事狩獵的鄂倫春、鄂温克等族狍皮獸筋縫製衣服。經營畜牧業的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裕固族等,穿戴多取諸牲畜皮毛。從事農業的少數民族則以當地出產的棉麻絲為原料,紡織布帛絲綢,縫製衣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