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鎖定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俗語,形容沒有規矩,就不會有規整的方圓。出自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章句上》。 [1] 
這是孟子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吶喊。具體落實到兩個方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説法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作品名稱
《孟子·離婁章句上》
作    者
孟子及其學生
創作年代
戰國中期
作品出處
孟子
文學體裁
語錄體散文
近義詞
無規矩不成方圓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作品原文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經》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闢,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1]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作品註釋

(1)離婁:相傳為黃帝時人,目力極強,能於百步之外望見秋毫之末。
(2)公輸子:即公輸班(“班”也被寫成“般”、“盤”),魯國人,所以又叫魯班,古代著名的巧匠。約生活於魯定公或者哀公的時代,年歲比孔子小,比墨子大。事蹟見於《禮記檀弓》、《戰國策》、《墨子》等書。
(3)師曠:春秋時晉國的樂師,古代極有名的音樂家。事蹟見於《左傳》、《禮記》、《國語》等。
(4)六律:中國古代將音律分為陰律、陽律兩部分,各有六種音,六律即陽律的六音,分別是太簇姑洗、獲賓、夷則、無射、黃鐘
(5)五音:中國古代音階名稱,即宮、商、角、徵、羽,相當於簡譜中的1、2、3、5、6這五音。
(6)聞:名聲。
(7)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引自《詩經·大雅·假樂》。愆(qian),過失;率,遵循。
(8)揆(kui):度量。
(9)天之方蹶,無然泄泄:引自《詩經大雅板》。蹶,動;泄泄,多 言,話多。
(10)非:詆譭。 [1] 
(11)形容言行沒有規矩,紀律性差,不成體統。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現代譯文

孟子説:“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曠那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的學説,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現在有些諸侯,雖然有仁愛的心和仁愛的名聲,但老百姓卻受不到他的恩澤,不能成為後世效法的楷模,這是因為他沒有實施前代聖王的仁政的緣故。所以説,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辦法,好辦法不能夠自己實行起來。《詩經》説:‘不犯錯不迷狂,遵循先祖舊典章。’遵循前代聖王的法度而犯錯誤的,是從來沒有過的。聖人既用盡了目力,又用圓規、曲尺、水準、繩墨等來製作方的、圓的、平的、直的東西,那些東西便用之不盡了;聖人既用盡了聽力,又用六律來校正五音,各種音階也就運用無窮了;聖人既用盡了腦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愛之德便覆蓋於天下了。所以説,築高台一定要憑藉山陵;挖深池一定要憑藉山溝沼澤;如果執政不憑藉前代聖王的辦法,能夠説是明智嗎?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應該居於統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佔據了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惡行敗德傳播給老百姓。在上的沒有道德規範,在下的人沒有法規制度;朝廷不信道義,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觸犯義理,百姓觸犯刑律。如此下去,國家還能生存就真是太僥倖了。所以説,城牆不堅固,武器不充足,這不是國家的災難;田野沒開闢,物資不富裕,這不是國家的禍害;如果在上位的人沒有禮義,在下位的人沒有教育,違法亂紀的人越來 越多,國家的滅亡也就快了。《詩經》説:‘上天正在降騷亂,不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囉嗦。侍奉君主不講忠義,行為進退不講禮儀,説話便詆譭前代聖王之道,這就是拖沓囉嗦。所以説,用高標準來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壞主意就叫做‘敬’,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賊’。” [1]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作品賞析

還是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鼓吹與吶喊。具體落實到兩個方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
“法先王”是因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正反兩方面的啓發都説明了這一點,所以一定要“法先王”。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實際上也就是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思想的繼承。
選賢才是因為“惟仁者宜在高位。”一旦不仁者竊據了高位,奸邪當道,殘害忠良,必然就會是非顛倒,黑白混淆,世風日下,天下大亂。歷史依據不勝枚舉。所以,一定要注意領導幹部的選拔。
這兩個方面在《論語》、《孟子》中都不是什麼新思想,而近乎老生常談了。倒是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説法成為了人們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對日益緊張激烈的市場競爭,許多新事物新現象冒出來,其是與非,正與邪,往往使人感到困惑,感到難以評説。這時候,大家對“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所以,要求健全法制法規的呼聲日益強烈。據有人統計説,當前的中國,幾乎每天都有法規出台。這種説法不知有沒有誇張的成分,但大家對“規矩”的重視,全民普法教育的進行,這些都是非常真實的。説起來,所有這些,不都是在“以規矩”而“成方圓”嗎? [1]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處簡介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 [1]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説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作者簡介

孟子像 孟子像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説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説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鋭機智,代表着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爭議

大的方圓乃是自然天成的,大成若缺,大巧不工。
且夫待鈎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鈎,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墨索。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索而遊乎道德之間為哉?使天下惑也!(《莊子.駢拇》)
何況靠曲尺、墨線、圓規角尺而端正事物形態的,這是損傷事物本性的作法;依靠繩索膠漆而使事物相互緊緊粘固的,這是傷害事物天然稟賦的作法;運用禮樂對人民生硬地加以改變和矯正,運用仁義對人民加以撫愛和教化,從而撫慰天下民心的,這樣做也就失去了人的常態。天下的事物都各有它們固有的常態。所謂常態,就是彎曲的不依靠曲尺,筆直的不依靠墨線,正圓的不依靠圓規,端方的不依靠角尺,使離析的東西附在一起不依靠膠和漆,將單個的事物捆束在一起不依靠繩索。於是,天下萬物都不知不覺地生長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生長,同樣都不知不覺地有所得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有所得。所以古今道理並沒有兩樣,不可能出現虧缺呀。那麼仁義又為什麼無休無止地象膠漆繩索那樣人為地夾在天道和本性之間呢?這就使天下人大惑不解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