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閣寺

鎖定
上閣寺原名”寶意寺“,坐落在陝西武功故城內稷山之巔,為人們歷代祭奠姜嫄聖母、始祖后稷所立祠之地,又是唐時李淵位於武功的三處別宅之一。這裏松柏濤濤、依山間有窯洞、神仙塑像、樓台、亭、閣,曲回之山道,別具景象。千百年來作為京畿重地的武功城,歷史悠久,文化繁榮,這裏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抒懷之地,其又以”上閣鐘聲聞九天“作為《武功八景》之一聞名於世。
中文名
上閣寺
地理位置
陝西省武功老城西稷山之巔
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級別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9000多平方米
著名景點
后稷祠
姜嫄廟
寶意煙霞
上閣鐘聲
十二老母宮
別    名
寶意寺
神堯別宅

上閣寺簡要介紹

后稷祠 后稷祠
據縣誌載,明弘治年間重修建有姜嫄祠、后稷祠、天皇堂、羅漢洞,呂祖洞、唐太宗讀書處等十多座古建築,統稱上閣寺,為關中名剎之一。

上閣寺稷山勝景

上閣寺
上閣寺(5張)
走進武功故城西街,往南至道宗巷,向西登坡而上,道口原建有石牌坊一座,楹聯為:“仰觀稷山景,俯聽漆水聲”。檐額刻“環城在抱”四個金色大字。 [1] 
天皇堂
走進道口約二十餘步,緣坡向北而上,天皇閣首先映入你的眼簾,門口建有一座重檐歇山式大殿,走進殿門,高大雄偉的天神豹頭虎眼、怒目圓睜,審視着過往人羣,小孩一見嚇得直哭。順梯登上二樓,塑有太白金星,托塔天王,二郎神,風、雨、雷、電等眾天神,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呲牙咧嘴、面目猙獰,形象生動、姿態迎異、非同一般。下樓走進院中,又一回欄樓閣環繞其間,正中端坐玉皇大帝,團花繡錦龍袍和王冕均為手工製作的真品,所坐龍椅也是精雕細刻精工製作。 [1] 
羅漢洞
十八尊羅漢體態不同、表情各異,喜怒哀樂懼益於言表,通過不同的形象,向人們訴説着人間百態。據説當你從跨進門的第一腳那邊數起,數到你的年齡最後一年為止,觀羅漢表情,就知你當年運氣如何。因此好奇之人進門就數;有些人則勸,不要數了,天機不可泄露,早知不利等等,眾説不一、無可適從。 [1] 
呂祖洞
呂祖洞敬奉的是八仙之一呂洞賓,並設籤筒,遊人可抽籤以卜吉兇,據説還比較靈。有一藥籤簿,誰若有病,可按所抽籤號抄得藥方,抓藥療病。從前,武功鎮廟底村有一户人家的牛被偷走了。他去呂祖洞抽籤,掌管籤簿的人那天不在,臨時代管人沒用卜吉兇的籤簿,卻取出藥籤簿,按籤號抄了一藥方給了丟牛人。這人拿了藥方,進城抓了付藥回家熬着喝了。不曾想那付藥是泄藥,睡到半夜,肚子咕咕作響,連忙起來往茅房跑。他家後院剛在崖邊,當他正方便之時,月光之下,只見一人從崖下窯洞里拉出一頭牛來。仔細一看,正是自己所丟之牛。他大喊一聲:“偷牛的,你立下!”偷牛賊一看牛主人追來,連忙丟下牛跑得無影無蹤。這家人一看自己牛失而復得,不住口地誇:“上閣寺的籤真靈。” [1] 
后稷祠
后稷祠是專門供奉后稷的祭殿。祠前山門殿上懸匾額“粒食萬年”。進山門北行五十步為戲樓,過兩側月門往北是獻殿,面闊三楹,正中懸“有邰家室”巨幅願額。東、西陪殿各三間,正殿為三間硬山式建築,內塑后稷坐像,設暖閣圍幔,前檐、後檐均安裝有滿間欞格。圖案雕刻精巧,彩繪以後稷生平事蹟為主題的各種圖畫,使人對后稷的傳説一目瞭然。 [1] 
鍾亭
上閣寺
上閣寺(9張)
沿祠外右側望西登上七十二步台階,建有飛檐八卦亭一座,雕刻技藝精湛,工筆彩繪絢麗多彩。四面圍欄走廊,登臨遠眺,武功舊城九街十八巷佈局分明,人流如蟻,所有建築嵯峨有致、各具特色。環視遠處,山川河谷,八方道路,田野林蔭一覽無餘。亭側便是玲瑰剔透的鐘樓,內懸一巨鍾,由兩位道士日夜守更,按十二時辰敲鐘報時,方圓七八里地均能聽見鐘聲,人們聽鐘聲而作息。此習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河川的居民每當聽到巨鍾轟鳴之聲,猶如從九天而降落人間,因而,“上閣鐘聲聞九天”成為《武功八景》之一。 [1] 
太宗讀書處
過了鐘樓,往北便是唐太宗讀書洞。
明代名士張臬曾賦詩兩首。
其一:荒台剝落傍孤城,石室由來賦帝京。
滿谷西風吟蟋蟀,空山似有讀書聲。
其二: 洪崖小洞毓飛龍,洞口睛煙鎖斷峯。
龍去不知今在處,山靈猶遺紫雲封。
明代進士張鍊詩“唐太宗讀書洞”曰:
自啓潛龍小洞窩,紫雲常駐碧山阿。
翠華一文書聲絕,惟有長松掛薜蘿。
姜嫄祠
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巡按御史周鐵奏清徙建於縣城內西山上。 [2] 
過了此處往西登上崖頂便是姜嫄祠,俗稱娘娘廟,為三間硬山式仿清建築,前檐下通置斗拱,五踩重昂,蛟龍昂首,似有呼風喚雨之勢,內塑姜嫄聖母及地母娘娘諸神,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善男信女總要前來祭拜,啊些婚後多年未曾生育的青年男女也不時前來燒香,祈求娘娘神為自己早日賜予可心的子女,凡此等等。來此焚香的人絡繹不絕。 [1] 

上閣寺民俗活動

尤其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是上閣寺祭祖盛典之日,更是聲勢浩大,熱鬧非凡。據説這天能游去百病,來這兒轉悠一天,可避災免難、祛病強身。屆時男女老幼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整個武功鎮各個街道都人來人往,尤其上閣寺更是人山人海,摩肩繼踵,角角落落都站滿了人。唱大戲、耍社火、敲鑼打鼓、扭秧歌。周圍鄉鎮羣眾前來助興,一家緊跟一家,鑼鼓之聲震耳欲聾,熙熙攘攘的人羣歡呼雀躍,歡歌笑語經久不息。

上閣寺歷史記載

望歸亭 望歸亭
《水經注》卷十八載:邰(武功)“城東北有姜嫄祠,城西南百步有后稷祠,眉之邰亭地”。此即武功有姜嫄后稷祠的最早記載。《長安志》更於武功條下載:“后稷祠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姜女原祠在縣西南二十二里”。當然是就中亭川武功城(今武功鎮)而言。康對山《武功縣誌》載:后稷廟、姜女原祠“今俱亡矣”,而“今(明正德時)后稷祠在城內西上,故寶意寺址也。明弘治丙辰(1496)知縣(宋)學通改建,祠後又作姜嫄祠” [3] 
《長安志》載:“寶意寺在縣西一里,亦唐神堯別宅。乾封三年(668)建為寶意寺,周顯德二年重恩寶意寺,寺東臨絕崖”。顯然是后稷祠在唐以前(乾封三年)即已有之,後來的寶意寺(俗稱上閣寺),即以後稷祠為中心改建發展起來的。此後,厲有修葺。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後志》記載:“殿三楹,四角垂檐,南向,殿前有碑,馬嵬閻鐸記”。
姜嫄廟 姜嫄廟
明、清數有修葺,每次立碑以記其事,碑文多言寶意寺“大唐創業天子(李世民)讀書處”,與《長安志》的“唐神堯(李淵)別宅”之説想吻合。李淵在武功的住宅有三處,寶意寺即其一,此宅系以后稷祠為中心所建,由此可知,后稷祠建於李淵之前。
上閣寺古柏參天,四人合圍的大柏樹不下百餘棵。
康熙五十三年新栽樹木記載,“松柏已鬱鬱葱葱,又在廟前後新植二百棵松柏及梅、竹、桃、李等。”可見古柏年代之久遠。當時上閣寺的古柏高大、茂密、每當你走到離武功舊城還有二三十里的地方,就能看到古柏林蔭,猶如雙峯駱駝仰首跪地,十分壯觀。當時在陝西就流傳着:“遠見的武功,猛到的扶風”的俗語。就是源於遠遠看見上閣寺之故。
但令人痛惜的是,在六十年代的浩劫中,這些古柏慘遭砍伐,無一生存。那些花繁似錦、蒼松翠柏的美景只能成為人們美好的記憶了。可喜的是,在文物工作者及名哲鄉賢的共同努力下,集資十幾萬元重修了后稷祠、姜嫄廟、呂祖洞,擴大了保護範圍,坡上、下植滿了柏樹,達一千餘株。只要堅持不懈、繼續操勞,上閣寺必將以氣勢非凡的人文景觀展現於世人面前。

上閣寺相關詩歌

經寶意寺上方
韋應物
翠嶺香台出半天,萬家煙火照晴川。
諸僧近住不相識,且聽微鍾記往年。 [4] 
書按察分司廳壁
宋學道
公遐循阡遍武功,滿川春雨落花紅。
泉通玉井三千丈,雲鎖連城十二重。
眉伯遺亭書綠野,姜嫄荒冢倚邰封。
太宗天子讀書處,遺蹟猶存上閣中。 [4] 
寶意寺詩
康鏞
傷秋人事絕,習靜入招提。
掃葉坐松下,看書忽日西。
青雲雙翼斂,白髮近年齊。
欲別浮生者,悠悠向爾棲。 [4] 
登后稷祠
呂柟
夫子天下烈,播谷廣炎皇。
苴茅當茲土,種德邈無疆。
有口皆食力,罔極齊穹蒼。
二月武功曲,鸚鳴柳半黃。
星言拜古祠,陟山雲中翔。
煙川睇春縣,覽極獨慘愴。
風塵翳環宇,贏黎裂予腸。
緬惟躬稼澤,誰可使均穰。 [4] 
亭頌一首
黃權中
稷山帶漆水,亭立在山巔。
形名垂千古,偉哉一景觀。
武功縣歷史文化遺蹟一覽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古建築
陝西省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古遺址
古墓葬
古建築
望仙宮◆寺背後塔
陝西省非物質文化
保護遺產
民俗
◆蘇慧織迴文與武功民間送手絹風俗
民間文學
傳統手藝工藝
普集燒雞 ◆武功土織布
武功旗花面 ◆武功熗菜 [5] 
市、縣級文物
保護單位
及其它
古遺址
新石器時代
◆浮沱子遺址◆三合村遺址
◆牛家台遺址◆張家台遺址
◆蘇坊村遺址◆黃家河遺址
商周時代
◆南店子遺址◆任曲遺址
其 他
◆青龍關◆后稷祠
墓、祠
商鞅墓◆安祿山墓◆車光倩墓◆蘇建
蘇蕙墓◆靳孝謨墓◆遊師雄墓◆蘇瑰
孫景烈墓◆司馬裔墓◆馬如墓
◆蘇武祠◆康海祠◆太白行祠
建 築
小華山上閣寺龍王廟東嶽廟
金仙觀燒香台(庵皇閣、望仙宮
綠野書院◆西麓山房◆東里書院有邰書院
◆馬家都堂府◆楊虎城公館◆西農籌建處
◆新民高等小學◆龍王溝◆張氏石刻羣雕紀念館
◆趙家大院
亭、驛
◆邰城驛◆長寧驛五里鋪可曾
寺、廟
客山寺睡佛寺清涼寺◆印台寺
觀音寺◆天花堂◆海潮院◆香山寺
白兔寺◆甘皇殿◆石佛寺◆釋化寺
洪教寺◆月臨寺◆宏法寺興善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