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功鎮

鎖定
武功鎮,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地處縣境西部。東與貞元鎮毗鄰,南隔後河與楊陵區楊陵街道 和大寨街道相望,西鄰寶雞市扶風縣杏林鎮,北與本縣蘇坊鎮遊鳳鎮乾縣王村鎮相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6.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8千米 [1]  ,總面積43.02平方千米。 [2] 
武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炎黃故里。《國語·晉語》言:“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姬水就是今武功境內的漆水河;姜水就是今天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 [3]  。這裏是炎帝後裔姜姓的封地有邰國。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國農業始祖后稷誕生於此,教民稼穡,結束了遠古先民採擷漁獵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民族農耕文明。武功鎮作為武功縣(郡)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中心,長達1800多年。孕育了蘇武蘇蕙李世民富嘉謨遊師雄康海孫景烈等著名人物,也留下了“武功八景”為代表的特色人文景點。
截至2020年6月,武功鎮下轄1個社區、19個行政村 [4]  。截至2018年,武功鎮户籍人口45498人 [2]  。2011年,武功鎮農業總產值達到2.374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3.2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72萬元。 [1] 
中文名
武功鎮
別    名
有邰
中亭川
邰亭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
地理位置
縣境西部
面    積
43.02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1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邰青路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2200
氣候條件
暖温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姜嫄墓教稼台蘇武墓武功城隍廟鄭家坡遺址上閣寺
車牌代碼
陝D
人    口
45498人(2018年)

武功鎮歷史沿革

武功縣舊城,沿襲縣名而得鎮名。
從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至現代,中亭川(今武功鎮)一直是武功縣城所在地。
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此設立在城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歸屬武功縣一區管轄。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在城聯保。
1949年,設城關區。
1956年,廢區設城關鎮。
1958年,武功縣併入興平縣後,先後成立上游公社、武功公社。
1961年,恢復武功縣建制,公社沿襲縣名。
1984年,建立武功鎮。 [1] 
武功鎮歷代沿革表
朝代
紀年
名稱
地址
備註
有虞氏,虞舜

斄國
今鎮治
《史記》:有斄氏女曰姜原,為帝嚳元妃,生棄,以教稼功,管后稷,復封於邰。

斄國
今鎮治
《史記》:后稷之興,在唐陶。禹夏之際,皆有令德。

斄國
今鎮治
《史記》:后稷卒,子不窋立。
夏、商

周地


初年
畿內邑
今鎮治
《史記》封禪書周興邑邰,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
春秋
初年
周邑
今鎮治
《史記˙秦本紀》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伐戎,收周失地,岐以東獻之周
戰國

秦邑

《元和志》:秦孝公做四十一縣,邰、武功、美陽各一。
始皇
武功縣
在渭水南
《地理志》:武功有太乙、惇物、斜水。太乙,即終南山。太白,武功兩山,故名惇物,均在渭水南。

武功縣
在渭水南,今屬眉
《水經注˙渭水注》東經郿縣故城南,又東過武功縣北。
新莽
9—25年
新光縣
渭水南

東漢至晉

武功縣
姜嫄嘴

北周
建德三年(574年)
武功縣
今鎮治
《隋書》:周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年)郡廢。《太平寰宇記》:周省武功郡,別立武功縣於中亭川(今武功鎮)
581—618年
武功縣
今鎮治
屬京兆郡
武德三年(620年)
置稷州,領武功縣
南立節

貞觀元年(627年)
復武功縣
今鎮治
《元和郡縣誌》:州廢,以縣屬京兆郡。
天壽二年(691年)
復置稷州
邰封裏
領縣。唐書:天授二年(691年),復置稷州。
大足元年至乾寧二年(701—895年)
武功縣
今鎮治
《唐書》:大足元年(701年),州廢,復為縣。
後唐
同光中(923—926年)
武功縣
今鎮治
隸扶風府
長興元年(930年)
武功縣
今鎮治
以縣隸京兆府
後晉
936—946年
置武功郡

隸晉昌軍
後周
951—960年
武功縣
今鎮治
隸書興軍
政和八年(1118年)
武功縣
今鎮治
改屬醴州,屬環慶軍路
宣和三年(1121年)
武功縣
今鎮治
隸京兆府,屬永興軍路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
武亭縣
今鎮治
金志:以顯宗諱,更武功為武亭
1206—1368年
武功縣
今鎮治
《續通考》:元復為武功縣,屬乾州。
1368—1644年
武功縣
今鎮治
隸西安府乾州
初年
武功縣
今鎮治
隸西安府乾州
雍正三年(1725年)至末年
武功縣
今鎮治
改屬直隸乾州,是年分乾州為直隸州,以武功、永壽屬之。
民國
二年(1913年)
武功縣
今鎮治
廢府設道,屬關中道
十七年(1928年)
武功縣
今鎮治
廢道,直屬省轄
新中國
1950年5月
武功縣
今鎮治
屬寶雞專員公署
1956年6月
武功縣
今鎮治
撤專屬,歸省直轄
1958年12月
武功公社
今鎮治
武功、扶風、興平三縣合併為興平縣,直屬省轄
1961年9月—
武功鎮
今鎮治
武功縣建制恢復,治所由武功鎮搬遷至普集鎮,屬寶雞專區。1983年10月武功鎮隨武功縣改屬咸陽市
:上古時期至清由《武功縣誌(稿薄)》整理而來;民國——今由《武功縣誌》整理而來

武功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武功鎮轄武功鎮1個社區,羊圈、橋東、尚坡、聯合、八一、綠野、華山、積山、武塔、徐楊、龍門、坡底、二水寺、上營、諱北、新寨、新莊、涼馬、古鳳、松林、洛陽、聶村22個行政村;下設7個居民小組、164個村民小組。 [1] 
截至2020年6月,武功鎮下轄1個社區、19個行政村 [4]  。人民政府駐地渭源機械廠院內。 [11]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610431102001
121
武功鎮社區
610431102200
121
武塔村
610431102201
121
積山村
610431102202
122
徐楊村
610431102203
122
龍門村
610431102204
220
坡底村
610431102206
122
二水寺村
610431102207
220
羊圈村
610431102208
122
橋東村
610431102209
220
尚坡村
610431102217
220
上營村
610431102218
220
新寨村
610431102219
220
涼馬村
610431102220
220
古鳳村
610431102222
220
洛陽村
610431102223
220
松林村
610431102224
220
新莊村
610431102225
220
聶村
610431102228
220
聯合村
610431102229
220
八一村
610431102230
220
韋北村
610431102231
121
綠華村

武功鎮地理環境

武功鎮位置境域

武功鎮地處縣境西部。東與貞元鎮毗鄰,南隔後河與楊陵區相望,西鄰寶雞市扶風縣杏林鎮,北與乾縣王村鎮相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6.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8千米 [1]  ,總面積43.02平方千米。 [2] 
武功縣武功鎮委

武功鎮地形地貌

武功鎮地處關中平原腹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以平原為主,從北往南呈階梯跌落。平均海拔550米。 [1] 

武功鎮氣候特徵

武功鎮氣候屬暖温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温12.9℃。年平均降水量633.7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92天,降雨集中在每年的7—9月,9月最多。 [1] 

武功鎮水系水文

武功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道有渭河、湋河、漠浴河、漆水河4條,河流總長度83.2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渭河,從西至東流經境內大莊、普集、小村3個鎮,長20.7千米,流域面積18.4平方千米,年均流量30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漆水河、漠浴河、湋河等。 [1] 

武功鎮人口

截至2011年末,武功鎮轄區總人口4186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836人,城鎮化率13.9%。總人口中,男性24278人,佔58%;女性17582人,佔42%。2011年,武功鎮人口出生率8.5‰,人口死亡率4.2‰,人口自然增長率4.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96.4人。 [1] 
截至2018年,武功鎮户籍人口45498人 [2] 

武功鎮經濟

武功鎮綜述

2011年,武功鎮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58萬元,增值税168萬元,企業所得税3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100元,比上年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7020元,比上年增長25%。 [1] 
2018年,武功鎮有工業企業27個;其中,規上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19個。 [2] 

武功鎮第一產業

2011年,武功鎮農業總產值達到2.374億元,比上年增長9.8%,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4.3%。耕地面積41056畝,人均0.98畝。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武功鎮糧食生產2.12萬噸,人均1100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蔬菜、棉花、蘋果、辣椒、烤煙和生地、丹皮、遠志等中藥材。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截至2011年末,武功鎮牛存欄3620頭,生豬存欄67800餘頭,籠養雞50萬羽。2011年,武功鎮生產肉類31萬噸;畜牧業總產值6447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29.6%。 [1] 

武功鎮第二產業

武功鎮工業主要有面粉加工、金屬加工、機械鑄造和省屬軍工企業的生產等。2011年,武功鎮工業總產值達到3.26億元,比上年增長8.7%,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7%。2011年,武功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3家,職工4986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847萬元,比上年增長30%。 [1] 

武功鎮第三產業

2011年,武功鎮商業網點210個,從業人員2560餘人。2011年,武功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72萬元,比上年增加4442萬元,比上年增長22.50%。2011年,武功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8675萬元,各項貸款餘額1254萬元。 [1] 

武功鎮交通運輸

武功鎮境內西寶公路北線穿過鎮區、武臨路、武楊路南北直達乾縣臨平和楊陵農業高新開發區。全面實現了“村村通”的建沒目標,村間街道硬化率達到96%以上。 [1] 

武功鎮社會事業

武功鎮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武功鎮文化站1個,圖書室18個,藏書54000餘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0人。 [1] 

武功鎮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武功鎮幼兒園(所)3所,在園幼兒310人,專任教師21人;小學18所,在校生1980人,專任教師11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7%;初中2所,在校生1628人,專任教師8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6%,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2649人,專任教師180人。 [1] 

武功鎮衞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武功鎮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41個,其中衞生院1個,病牀90張,專業衞生人員125人。2011年,武功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3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8萬人,參合率96.4%。 [1] 

武功鎮歷史文化

鄭家坡遺址
鄭家坡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西47千米處武功縣武功鎮漆水河東岸,1980年發現的,面積2000平方米。發掘區分南北兩個小區,中間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壕溝。遺存主要有房基、灰坑、窯穴、陶窯,還有陶器、石器等物。房基的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發展階段。文獻記載周人早期活動在漆水下游一 帶,鄭家坡遺址就處在這個範圍之中,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重要的線索。遺址的出土文物佐證了《詩經》、《史記》等史料記載的真實性。
2013年5月3日,鄭家坡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武功鎮風景名勝

武功鎮姜嫄墓

姜嫄尊稱“聖母”,經天緯地,后稷又“樹藝五穀”,為農業始祖。姜嫄墓位於武功鎮南側小華山上,1990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代陝西督學使吳大徵篆書“姜嫄聖母之墓”匾額牌坊已恢復原貌,蔚為壯觀。清知縣陳爾弗重修陵園圍牆,方圓約三十畝之大,樹大葱蘢,罩盡整個山頭,歷代銘碑林立其間,遠遠望去,十分巍峨,“姜嫄古墓小華山”為《武功八景》之一。
墓地中高,兩旁垂供如翼,故稱“飛鳳穴”。《史記》載,姜女原為帝嚳元妃,履巨人之足跡而生后稷,母以子貴,世人尊稱姜嫄為聖母。姜嫄古墓位於武功鎮華山之巔,姜嫄生“后稷”名“棄”。
姜嫄古墓 姜嫄古墓

武功鎮小華山

位於武功鎮南門外西側,曾異名“葆貞庵”,據縣誌記載,此處為宋代理學家張載講學之“綠野亭”遺址,山水明麗,故名曰:“綠野亭”。小華山地勢崎嶇,層巒聳翠,古柏森蔚,回欄折檻。20世紀90年代,羣眾集資恢復,修建了“迴廊折欄”和“飛檐八卦亭”,彩繪一新。

武功鎮教稼台

教稼台為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之遺蹟,教稼台位於武功鎮東廓道旁,歷經滄桑,幾度興圮之後,1970“文化大革命”損毀無存。1987年,耆宿發起倡議西農大等科研單位籌集恢復原貌,屹立在武功故城東門外、漆水之濱,為關中“四台”之首。“教稼立台漆水畔”為《武功八景》之一,被咸陽市命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后稷教稼台 后稷教稼台

武功鎮蘇武墓

蘇武墓位於武功鎮北門外,龍門村前,幕曠東向,背向風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過,依山傍水,環境優美,風景宜人。
蘇武字子卿,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後放逐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牧羊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愛國主義典範,位封“漢典屬國”。

武功鎮上閣寺

位於城西塬畔上,為人們歷代祭奠姜嫄聖母、始祖后稷所立之祠,松柏濤濤、依山間有窯洞、神仙塑像、樓台、亭、閣,曲回之山道,別具景象,樓台高築,鐘聲響徹。民間有云:“武功有個上閣寺,把天磨的咯吱吱。”文革毀損,現修復。
上閣寺 上閣寺

武功鎮喀山廟

位於武功鎮南二里的漆水河畔東崖上,此地理位置奇特,居高遠望西山,有夕陽重現之景觀,傳説唐李世民幼時在武功讀書,在漆水河摸魚嬉水,書沒入水中,夕陽落而再現,將書曬乾。

武功鎮美陽關

絲綢之路往西通往金城(今甘肅省蘭州市)必經的關隘。位於武功鎮縣城東門外,漆水河東岸,是京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至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官道上的一道重要的關口。西漢置關,因在美陽城(今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以東,故名。是當時西漢長安通往西域交通的第一道重要門户。

武功鎮報本寺塔

報本寺塔坐落在武功鎮北廓,東臨漆水報,西輔香山,依寺建塔,風景秀麗,為陝西名塔之一,於1957年公佈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報本寺塔為北宋年間重建樓閣式磚塔,高39.66米,七級八面,每層闢四門洞,真假相間,變化有序,整個塔勢挺拔俊秀。每年春季總會飛來一羣胡燕,嬉戲於塔頂周圍,人稱“胡燕朝塔”,為《武功八景》之一,地宮文物出土有金棺、銀槨、玉棺、舍利子、豹斑玉奩等百餘種。塔為七級八面,高39.66米,雄偉挺拔。
2013年5月3日,報本寺塔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武功鎮城隍廟

武功城隍廟歷史悠久,結構獨具明代建築風格,是一組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羣,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山門、獻殿、正殿、寢殿皆面闊五楹,東、西陪殿均外接九間迴廊,正、寢均為單檐歇山頂,外沿斗拱為五彩重昂,
四角檐柱有明顯的側角和生起,正殿通脊,檐邊、勾頭、滴水全為琉璃構件,五彩閃爍,富麗堂皇,兩側歇山飾以琉璃“二龍戲珠”浮雕,珠球滾動,龍體飛躍,呼之欲出,為一般廟宇所罕見,特別是已恢復修建的城隍廟牌樓,通高12米,寬11米,全琉璃屋面,堪稱關中一絕。
2013年5月3日,武功城隍廟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武功城隍廟 武功城隍廟

武功鎮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位於武功鎮西塬上,洛陽村東,曾樹有清乾隆陝西巡撫華沅書“隋煬帝之陵”石碑,陝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公佈其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縣誌記載: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被反賊宇文化及縊弒於揚州後,初殯於江都宮流珠堂,後葬吳公台下。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於武德五年(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遷葬煬帝於此,與楊凌隋文帝泰陵構成一脈之穴,遙遙相望。

武功鎮金仙觀

金仙觀位於武功鎮的後河之畔,東倚雄渾遼闊的漠漠周原,西視源遠流長的涓涓湋河。此觀始建年代不詳,據傳自漢朝以來,金仙觀代有興廢和修建,歷經戰爭的洗禮、風雨的剝蝕以及自然災害,存世的是一組晚清建築羣,山門、獻殿、中殿、後殿等,保存較為完整,是武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處三山聳立、一水橫流,古樹濃陰閉日、長川涼風習習,綠樹紅花滿山間,是一處休閒遊覽之地。
山門西向,為空心筒脊、灰布板瓦的硬山式建築,其上懸一匾“金仙觀”,筆走龍蛇、蒼勁有力,出自享譽關中的關中革命前輩,原陝西省農業學校校長馬伯援先生之手。據説“封神榜”之後兩千年,漢明帝時,聶雲霄轉世到了武功縣的聶村,受靈山老母點化,學道、修仙,後因為聶雲霄與班超將軍營救漢明帝有功,被漢明帝敕封為“救世金仙”,因此這座廟才叫“金仙觀”。金仙觀周圍還有文督祠、聖母廟和戲樓。
金仙觀 金仙觀

武功鎮榮譽稱號

2015年8月,武功鎮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5] 
2019年9月24日,武功鎮(小麥玉米良種繁育)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 [6] 
2019年12月24日,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7] 
2020年6月12日,被評為陝西省鄉村治理示範鎮。 [8] 
2020年12月14日,武功鎮入選陝西省13家省級旅遊特色名鎮之列。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