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泰陵

鎖定
清泰陵,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清西陵內,是雍正皇帝的陵墓,建於清雍正八年至清乾隆元年(1730—1736年),佔地面積8.47公頃,是清西陵中的第一陵,內葬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 [1] 
清泰陵在清西陵中的建築年代較早、規模較大、風水格局較為完整。清泰陵建築以一條2500米長的神道為中軸,由南向北錯落有序排列着單體建築74座。清泰陵無論是選址,還是規劃佈局,都是雍正年間國家繁榮與穩定的寫照,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輝煌時代的產物 [1] 
1961年3月4日,清泰陵在內的清西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 
中文名
清泰陵
外文名
Tailing
地理位置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清西陵內
所處時代
清朝
佔地面積
8.47 公頃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旺季(每年4月1日—10月31日)8:00—17:30;淡季(每年11月1日—次年3月31日)8:30—17:00

清泰陵歷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泰陵興工營建。
清乾隆元年(1736年),清泰陵峻工。
清乾隆二年(1737年),雍正皇帝葬於清泰陵。同年,聖徳神功碑樓立碑。
清乾隆六年(1741年),聖徳神功碑樓竣工。
清乾隆七年(1742年),聖徳神功碑樓滿、漢兩種文字全部鐫刻完畢。
清乾隆十三年(1747年),乾隆皇帝從禮制和孝道的考慮,在七孔橋北添置五對石像生 [3] 
1980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清泰陵地宮進行清理發掘 [18]  。同年4月8日,正式發掘清泰陵地宮。
2003年9月7日,火焰牌樓上的石質蹲龍四座、火焰寶珠一座被盜 [17] 

清泰陵建築格局

清泰陵
清泰陵(18張)
清泰陵以永寧山為祖山,蜘蛛山為案山,元寶山為朝山,建築從南到北依次是:火焰牌樓、五孔橋、石牌坊三座、大紅門、俱服殿、聖徳神功碑樓、七孔橋、石像生、龍鳳門、三孔橋、三路三孔橋、神道碑亭、東西朝房、東西值班房、隆恩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神道碑亭左是神廚庫,庫內建神廚、南北神庫、省牲斤,神廚庫南牆外有井亭一座 [3] 
清泰陵的建築佈局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宮廷格局,按禮制的需要而規劃設計。以神道為中軸線貫穿南北,主體建築安排在中軸線上,一律坐北朝南。地宮坐落在中軸線的末端,居中當陽,其餘建築沿中軸線次等排開。這些建築都以尺度、體量、色彩、手法進行了配置和空間組合,使陵寢的紀念性、禮制性主題有條不素的展開並不斷深化 [3] 

清泰陵主要建築

清泰陵火焰牌樓

火焰牌樓規制為三門四柱,高六米有餘,柱身飾有云板。兩柱間用大小石額枋連接。三間的大石額上鉚接石雕三個須彌座火焰珠,每個火焰珠重達3噸。在清代帝王陵寢中這是唯一的一座 [4] 

清泰陵三架石牌坊

三架石牌坊
三架石牌坊(9張)
三架石牌坊既屬於清泰陵,又是整個清西陵威嚴肅穆形象的象徵。其中一架居中面南,兩架稍後,分朝東西,與北面的大紅門構成一個寬敞的方形廣場。這種格局在中國現存帝王陵墓中是少有的。三架石牌坊大小相等,建築形式相同,每架高12.75米,寬31.85米,均為五間六柱十一樓的形式。全部以青白石料雕成,採用仿木結構的手法,不用鐵活,構件之間採用卯榫對接形式,並仿木構建築雕刻樓脊、瓦壟、勾滴、斗拱、額枋、雀替等,樓頂為最高等級的廡殿頂式。坊身高浮雕的龍、鳳、獅、麒麟和淺浮雕花草、龍鳳等圖案相結合,造型生動,雕技精湛 [7] 

清泰陵大紅門

大紅門
大紅門(6張)
大紅門是清泰陵的門户,也是清西陵的總門户。建築形式為單檐廡殿頂,面闊34.8米,進深11.35米,高13.3米。整座門系磚石壘砌,油灰灌漿,異常堅固。頂覆黃色琉璃瓦,周身紅色,3個拱式門洞,3對合扇門板,每扇門板高4.5米,寬2.3米,各扇門釘為封泡銅圓帽釘,橫豎各9行,共81個。大紅門前有獬豸一對,通高3.15米,基座長2.2米,寬1.57米,高1.57米,意在避邪並以其忠直勇猛而護衞着帝后的陵寢 [6] 

清泰陵具服殿

具服殿 具服殿
具服殿又名更衣殿,位於神道東側,坐東朝西,獨立成院,院內有正殿,面闊、進深各3間,單檐歇山黃琉璃瓦蓋頂。是皇帝祭祀前更衣之處,也是清代帝王陵寢中僅存的一處 [4-5]  [8] 

清泰陵聖徳神功碑樓

聖徳神功碑樓
聖徳神功碑樓(2張)
聖徳神功碑樓坐於神路正中,建築形式為四面闢門,重檐九脊歇山頂,黃琉璃瓦。樓內中間有一對高大的贔屓馱着石碑,碑高13.2米,寬2.25米,厚0.6米,碑身陰刻滿、漢兩種文字頌揚雍正皇帝的功德 [5] 

清泰陵七孔橋

七孔拱橋 七孔拱橋
七孔橋是清西陵中較大的一座橋,也是清代帝王陵寢中現存較長的石橋,總長107米 [4] 

清泰陵石像生

石像生
石像生(3張)
石像生作為陵寢建築組羣的一部分,其配置並無定製。在修建清泰陵時,因為風水的原因而未設置 [22]  。清乾隆十三年(1747年),乾隆皇帝從禮制和孝道的考慮,在清泰陵七孔橋北添置五對石像生 [3]  ,分別是獅子、大象、駿馬和文臣武將 [5] 

清泰陵龍鳳門

龍鳳門
龍鳳門(3張)
龍鳳門位於石象生之北,神道正中,其建築形式為:三門、六柱、三樓、四壁。柱子用青白石雕成,柱頂雕有異獸望天吼。門樓頂脊、獸吻、瓦壟、勾滴、斗拱、梁枋等均為彩色琉璃件組成。四壁正面中心各嵌琉璃盤龍一條,背面各嵌琉璃鴛鴦、荷花,象徵帝后共穴,永遠和好 [10] 

清泰陵神道碑亭

神道碑亭
神道碑亭(9張)
神道碑亭又稱小碑樓,是放置皇帝諡號碑的建築。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覆頂,四面闢門。樓內豎贔屓馱一石碑,碑面鐫刻着皇帝的諡號和徽號 [9] 

清泰陵隆恩門

隆恩門是進入陵寢宮殿區的門户,為整座陵寢引導建築的結束處與主體建築的開始處。面闊5間,進深2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中間一門門楣之上懸掛“隆恩門”匾額 [12] 

清泰陵隆恩殿

隆恩殿
隆恩殿(4張)
隆恩殿又稱享殿,是陵寢中較為重要的殿宇之一,為陵寢祭祀的主要場所。每年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忌辰五大祭,每月朔、望兩小祭都在這裏舉行 [11]  。正殿,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式,頂覆黃琉璃瓦,下檐重昂,上檐單翹。明柱瀝粉貼金包裹,殿頂有旋子彩畫,梁枋上裝飾金線大點金,枋心彩畫是“江山一統”和“普照乾坤” [5] 

清泰陵石五供

石五供
石五供(2張)
明樓寶頂前,設有石祭台一座,是皇太后、皇后及妃嬪、公主等皇族女眷祭祀的地方。祭台分上、下兩個部分構制而成,上有香爐一樽居中,兩側中各有花瓶、蠟台分列,共計三種五樣供品,均為用青白石雕成,故又名“石五供”。下為供座,系由兩塊巨石雕成的須彌座,寬6.43米,厚1.66米,高1.47米 [20] 

清泰陵方城、明樓

方城、明樓
方城、明樓(5張)
方城是指明樓下面的方形城台,呈正方形,長、寬各20.55米,高15.4米,枱面東、西、南三面邊沿上砌成鋸齒狀的垛口,北面砌女兒牆 [5]  [13] 
明樓又稱廟號碑樓,建在方城頂上,為整座陵寢建築的至高點,重檐歇山頂。樓內樹聖號碑,以朱漆塗碑,碑基為須彌座,游龍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硃砂塗面,碑面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着“世宗憲皇帝之陵”字樣 [5]  [14] 

清泰陵寶城

寶頂外周旋繞的城牆稱為寶城,寶城內上部為寶頂,面積為3600多平方米;下部為地宮,地宮內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還附葬着孝敬憲皇后和敦肅皇貴妃 [5]  [15] 

清泰陵神廚庫

神廚庫 神廚庫
神廚庫位於陵前左側,獨立成院。院內有東房,稱為神廚,面闊5間,進深2間,黃琉璃瓦懸山式頂,是祭祀時製作供品的地方。神廚前有南、北房兩座稱為神庫,均面闊3間,進深2間,黃琉璃瓦懸山式頂,是專門存儲原料和放置供品的庫房。神廚南側有省牲廳一座,黃琉璃瓦重檐歇山式頂,是專供禮部屠户殺牛宰羊的地方 [16] 

清泰陵歷史文化

清泰陵碑文

聖德神功碑碑文
鴻惟我聖祖仁皇帝,統承三聖之模烈,奠萬方,撫臨天下六十有一年,實兼開創與守成之事。......於時為春,在人日仁。尊嚴之氣,物之凝閉。於時為秋,在人日義。挑地聖皇,是則是效。雨露雷霆,罔非至教。徳厚於地,智崇如天。儀我後昆,億萬斯年。
乾隆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孝子嗣皇帝弘曆敬述 [23] 

清泰陵相關人物

  • 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名胤禛,愛新覺羅氏(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十月三十日生於紫禁城。清聖祖康熙皇帝第四子,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胤禛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過度死於圓明園。卒諡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廟號世宗。葬河北易縣清西陵之泰陵 [25] 
孝敬憲皇后
清世宗孝敬憲皇后烏拉納喇氏(?—1731年),管步軍統領事內大臣費揚古之女。世宗為皇子時之嫡福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長子弘暉。雍正元年(1723年)十二月立為皇后。雍正九年(1731年)卒,年50餘歲,上諡為孝敬皇后。高宗弘曆繼位,加諡,祔太廟。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合葬清西陵之泰陵。嘉慶四年(1799年)、二十五年(1820年)兩次加諡,為孝敬恭和懿順昭惠莊肅安康佐天翊聖憲皇后 [24] 
  • 敦肅皇貴妃
敦肅皇貴妃(?—1725年12月27日),年氏,漢軍鑲黃旗人,雍正帝皇貴妃。康熙朝致休湖廣巡撫、後雍正朝太傅、一等公年遐齡之女。其兄為雍正朝廣東巡撫,工部右侍郎,內務府總管後加從一品左都御史年希堯(長兄); 原授雍正朝一等公、撫遠大將軍、川陝總督年羹堯(次兄) [26] 

清泰陵傳説軼事

清泰陵的方城與寶城之間,有一個小院落,叫做“啞巴院”。“啞巴院”北牆上的琉璃影壁是進入墓穴的隧道口,影壁牆的下面是地宮的封口處。傳説按照前代慣例,凡參與修築墓穴封閉工程的工匠,當皇帝的梓宮(棺槨)入葬後,都需要給皇帝進行殉葬。但清朝已革除了殉葬這種陋習,又怕封閉墓穴的工匠泄露了機密。於是大臣們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叫啞巴來完成這最後一道工序。這樣在完工之後即使把這些啞巴放出去,他們也泄露不了秘密。於是在陵寢即將竣工時,監工大臣們就把從全國各地選來的啞巴運到工地,讓他們來完成封閉墓穴和修築“月牙城”這地宮的最後一道工序。這些啞巴們,既不會説話,更不能識文斷字,所以這是一個保守機密的好辦法。為了穩妥起見,還讓這些啞巴們白天休息晚上做工,使他們不分白天黑夜,整天迷迷糊糊的不知幹了些什麼。完工之後,又把這些啞巴發配到邊關服苦役。因為“月牙城”是啞巴們修建的,所以人們又叫它“啞巴院”。在古代建築中,通常把位於隱蔽位置的建築部位冠以啞巴的稱謂,這個小院子比較隱蔽,所以才稱做“啞巴院” [21] 

清泰陵學術研究

清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遠離父祖,另選陵址於直隸易州,第一個在清西陵建陵,泰陵遂成為清西陵中第一陵,首開清西陵。雍正泰陵的營建打破的中國傳統子隨父葬的制度,因而歷來有多種説法 [3] 
清雍正五年(1727年)依子隨父葬舊制,清世宗命精通堪輿之人在孝陵、景陵附近相度萬年吉地,因無可營建之處,未得。又命怡親王允祥在遵化境內其他地方踩卜,卜擇遵化州九鳳朝陽山,吉地破土興工,卻發現穴中之土帶有砂石,犯了陵寢營建的大忌。經通曉風水大臣再次詳細相度,發現九鳳朝陽山吉地“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認為此地“實不可用”,被雍正果斷廢棄。清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任命熟諳風水的兩江總督高其倬為選陵大臣,隨怡親王允祥踏勘陵址。見泰寧山橫展巨帳,頗有王氣,可作“統龍之尊。雍正對諸位大臣説“高其倬所奏太平峪吉地事宜,甚屬妥善。” [3] 
可是選擇這樣的陵址,雍正又擔心遠離父、祖陵墓,恐與祖制不合,於是諭令朝臣會議具奏。善體上意的大臣們通過查閲史籍,引經據典,很快列舉了歷史上有許多遠離祖陵另闢陵區的例子,從夏商到明代,皆有父子分葬情況,而且遠的不止千里。大臣們同時還指出“易州地界與遵化州地界同居畿輔,並列神州,其地實未為遙遠”,況且“地脈之呈瑞,關乎天運之發祥”,勸雍正擇勝而斷。在關係到“國家命運興亡”的重大問題面前,雍正皇帝接受了臣下的意見,把自己的萬年吉地定在易州太平峪 [3] 

清泰陵文物價值

清泰陵無論是選址,還是規劃佈局,都是雍正年間國家繁榮與穩定的寫照,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輝煌時代的產物 [1] 

清泰陵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清泰陵在內的清西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 

清泰陵旅遊信息

清泰陵地理位置

清泰陵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清西陵內。

清泰陵開放時間

旺季(每年4月1日—10月31日)8:00—17:30
淡季(每年11月1日—次年3月31日)8:30—17:00 [2] 

清泰陵門票價格

旺季(每年4月1日—10月31日)
通票:108元/人(包含泰陵、崇陵、昌西陵、慕陵、永福寺)
下午2:00以後可購買單點門票,泰陵:45元/人
淡季(每年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通票:80元/人(包含泰陵、崇陵、昌西陵、慕陵、永福寺)
下午2:00以後可購買單點門票,泰陵:35元/人 [2] 

清泰陵交通路線

根據《關於易縣清西陵景區旅遊巴士運輸價格的復批》(保發改價調【2022】910號文件)相關規定文件,2023年1月1日起清西陵景區中巴車將進行收費,收費標準如下:
服務項目
服務價格
計價單位
全程票價
25
元/人次
半程票價
15
元/人次
下午2點後票價
15
元/人次
1、1.2米以下兒童免費;中巴車優惠政策如下:
2、現役軍人、殘疾人、70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證件免費;
3、60歲以上老年人憑有效證件半價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