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隋煬帝陵

(陝西遺址)

鎖定
隋煬帝陵是一座帝陵,位於陝西咸陽城西50公里處武功縣武功鎮西塬上,洛陽村東,陝西省政府1957年公佈其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真正的隋煬帝陵被國家文物局確認位於揚州,因此陝西的隋煬帝陵被認為是畢沅誤記或為衣冠冢。 [2] 
中文名
隋煬帝陵
地    址
陝西咸陽武功縣武功鎮

隋煬帝陵陵墓簡介

陝西隋煬帝陵碑 陝西隋煬帝陵碑
陝西武功隋煬帝陵,曾樹有清乾隆時狀元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使、清乾隆陝西巡撫畢沅書“隋煬帝之陵”石碑,現已不存。
據縣誌記載:隋煬帝楊廣,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被反賊宇文化及等縊弒於揚州。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遷葬煬帝於此,與隋文帝泰陵構成一脈之穴,遙遙相望。 [1] 

隋煬帝陵歷史現狀

據説早期隋煬帝陵陵冢高大、石雕林立,並建有享殿,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戰爭荼毒、災害頻發再加上人為的破壞,這些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這一冢、一碑。
隋煬帝陵陵冢為圓丘形,底部周長22米,高約3米。但與眾不同的是,墓門和石刻是向北的。墓門和石刻之所以向北,是因為隋文帝泰陵在南,煬帝亡國無顏面對文帝,故而背對着泰陵。由於隋煬帝是亡國之君,因而他的陵墓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就連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書“隋煬帝陵”碑也被毀壞。如今,其陵園已被墾為耕地,陵冢嚴重剝蝕,僅餘下一個小土丘。
據《隋書》載: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南巡中,被禁軍將領司馬德戡和宇文化及發動兵變縊弒於江都宮,蕭皇后與宮人用漆板牀板做成棺材,殯於江都宮西院流珠堂內。
後陳稜集眾縞素,為煬帝發喪,備儀衞,改葬於吳公台下。
唐軍平定江南之後,又以帝禮改葬於雷塘。
相傳唐朝統一以後,唐高祖李淵令李世民於武德五年將其遷葬在武功西原上,使其能與其父隋文帝之陵遙遙相望。
明代嘉靖年間,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前七子”之一的康海修編《武功縣誌》時,訂正《唐高祖本紀》,認定隋煬帝葬在陝西武功落楊村。
清乾隆42年(1777年)秋季,時任陝西巡撫的畢沅拜謁隋文帝和隋煬帝陵墓,並分別書寫了碑名。
1957年5月31日隋煬帝陵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樹立了保護標誌碑。
1992年4月20日陝西省政府公佈保護範圍:其重點保護區位陵冢周圍外延10米,一般保護區外延60米。

隋煬帝陵相關傳説

關於隋煬帝的安葬地還有一段傳説,據傳唐高祖李淵準備將隋煬帝從雷塘遷往武功的隋文帝泰陵附近重葬,當行至行進到距泰陵不遠處的陝西省武功縣西塬上(距隋文帝泰陵10公里)一村莊附近,突然電閃雷鳴,大雨瓢潑,道路泥濘,幾根轎杆猛然斷裂,轎繩滑落,靈柩無法行進。
有人説文帝嫌煬帝荒淫無道,不願自己的不肖的兒子和自己葬在一起,因此顯靈斷了繩索,抬靈柩的雜役也嫌要過後河,路遠、太累,因此便就地掩埋,並在陵前列置了石人、石馬、石獅獸
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路過隋煬帝陵,問起以往的蹊蹺怪事,術士袁天罡破解此中秘密,因為隋文帝楊堅憤恨不屑之子葬送了江山,實在不願意讓他靠近自己的陵地,才出了這樣的怪事。“落煬村”由此得名,時間久了,就演化成了“洛陽村”。
揚州隋煬帝陵 揚州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爭議事件

武功到底埋的誰 專家觀點不一
既然揚州已經確定發現了隋煬帝墓葬,那麼,陝西省武功縣的隋煬帝陵到底是誰的墓呢?專家説法不一。
  • 觀點1:畢沅誤記
武功的這座“隋煬帝陵”,是一個叫畢沅的人題的。“畢沅是個學者,他在陝西考證皇帝陵寢,為保護陵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陝西師範大學研究隋唐史的杜文玉教授説,不過他坦言,由於當時沒有考古,畢沅只根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説來確定皇帝陵寢所在,所立石碑“對的和錯的同樣多”。
杜文玉告訴記者,目前揚州發掘的這座墓,在目前看來應該是隋煬帝的陵寢所在,陝西這座很可能是畢沅搞錯了。“歷史上某人死後多地出現其墓葬,這種情況並不稀奇。”杜文玉解釋道。
  • 觀點2:衣冠冢
隋煬帝被宇文化及縊死的時候,李淵已經佔據關中,並擁立楊侑為皇帝,不排除在得知他死訊之後,修一座衣冠冢來寄託哀思。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