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隋煬帝陵

(揚州陵址)

鎖定

隋煬帝陵揚州陵址

隋煬帝陵發現考證

2013年3月,在揚州市西湖鎮司徒村曹莊一房地產建設項目中發現兩座磚室墓,出土了銅製的銜環鋪首以及金鑲玉腰帶,墓誌清楚寫着“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樣。考古專家推測,該墓誌表明墓主為隋煬帝楊廣。
2013年11月1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在揚州組織召開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會,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黃景略、徐光翼、王巍、趙輝、劉慶柱、信立祥、焦南峯、付清遠、王學榮等10餘人參加了論證會,專家一致確認,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墓,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後最後的埋葬之地。 [1] 
王巍説:“從考古意義上來説,其發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2013年重大考古成果。”
2013年11月16日下午在江蘇揚州召開的隋煬帝墓考古發掘成果新聞發佈會宣佈,此前在該市發現的疑似隋煬帝陵經過考古發掘論證,確認為隋煬帝楊廣與蕭後最後埋葬之地。墓葬中不僅出土大量隨葬品,還發現了兩顆男性牙齒和女性人骨遺骸。 [2] 
隋煬帝陵墳碑 隋煬帝陵墳碑

隋煬帝陵考古發掘

一號墓出土兩顆男性牙齒
隋煬帝牙齒
隋煬帝牙齒(2張)
據介紹,截至目前,聯合考古隊完成勘探面積109000平方米,勘探出墓葬跡象136座、夯土2處、溝2條、磚基1處、井5口、坑(塘)29個。其中一號墓為方形磚室墓,由主墓室、東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組成。墓葬通長24.48米,東西連耳室寬8.22米,殘高2.76米。墓室用磚與隋代江都宮城用磚一致。
除墓誌外,墓中還出土了玉器、銅器、陶器、漆器等珍貴文物100餘件(套)。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帶,不僅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環蹀躞帶,也是古代帶具系統最高等級的實物。四件銅鋪首通體鎏金,獸面直徑26釐米,與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銅鋪首大小相近。墓內兩顆牙齒鑑定為50歲左右的男性個體。根據出土的“隨故煬帝墓誌”、十三環蹀躞金玉帶、鎏金銅鋪首及大量文官俑、武士俑、騎馬俑等高規格隨葬品,結合文獻的記載,確認一號墓主人是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陵雷塘半畝田 隋煬帝陵雷塘半畝田
二號墓骸骨為1.5米高女性
二號墓為腰鼓形磚室墓,由主墓室、東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組成。出土玉器、銅器、鐵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餘件(套)。其中玉器有白玉璋1件,質地瑩潤;銅器有編鐘、編磬、銅燈、銅豆等,成套的編鐘16件、編磬20件,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出土的隋唐時期的編鐘編磬實物,填補了中國音樂考古史上的一項空白。墓內保存有部分人骨遺骸,經南京大學體質人類學專家鑑定為大約56歲、身高約1.5米的女性遺骸。根據墓葬形制、墓內出土高等級隨葬品和對人骨遺骸的鑑定,結合文獻記載,判明墓主人是隋煬帝蕭後。 [3] 
135件文物首亮相
2014年4月10日,飽受爭議的揚州曹莊隋煬帝墓高票入選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4月16日,揚州曹莊隋煬帝墓中出土的135件/套文物,在揚州雙博館展出。
雷塘 雷塘
據瞭解,曹莊隋煬帝墓發現後,考古人員先後在兩墓中發掘出400餘件/套文物。此次揚州雙博館展出的文物來自曹莊隋煬帝、蕭後兩座墓。包括“鎏金銅鋪首”、“編鐘編磬”、“十三環蹀躞金玉帶”等在內的135件/套文物對外公開展出。為了讓參觀者直觀瞭解墓葬全貌,整個展區按照墓葬的結構排布,先是甬道,然後是耳室最後進入主墓室。
在展覽現場,隋煬帝墓內兩顆出土牙齒引來不少人圍觀,據瞭解,這兩顆牙齒出土於墓內靠近東耳室處,屬於同一個體,一顆為右側上頜第三臼齒,一顆為右側下頜第二臼齒。根據牙齒磨耗判斷的齒齡為50歲左右,與隋煬帝被弒殺時的年齡相符。 [4] 
隋煬帝陵祭台 隋煬帝陵祭台

隋煬帝陵爭議

近期,備受關注的江蘇揚州曹莊隋煬帝墓在獲得社科系統評選的“六大考古新發現”之後,又入選“全國考古十大發現”。隨着隋煬帝墓出土文物在揚州博物館亮相,隋煬帝墓再次引起公眾的關注。隋煬帝墓到底遷葬過幾次?隋煬帝真如傳説中那樣荒淫無道?隋煬帝亡國源於“政績工程”?隋煬帝墓的發現對當代有什麼啓示?日前,“流星王朝的遺輝——隋煬帝墓出土文物特展”在江蘇揚州博物館開展,記者參觀了該特展並採訪了揚州博物館名譽館長顧風研究員。
顧風告訴記者,就目前出土的文物來説,可以判定這兩座墓的主人就是隋煬帝和蕭皇后。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一號墓內出土的墓誌,墓誌明確記載墓主為隋煬帝,開頭即寫道“隋故煬帝墓誌。惟隋大業十四年太歲……帝崩於揚州江都縣”,這與史書中記載的江都宮政變隋煬帝被弒於揚州的時間、地點相吻合。同時,墓內出土了兩顆牙齒,經體質人類學專家鑑定屬於50歲左右的男性,這也與隋煬帝遇害時的年紀一致。墓中出土的十三環蹀躞金玉帶、鎏金銅鋪首等高規格的隨葬品都與隋煬帝的身份相匹配。
尚存的幾點爭議
雖然墓主人身份已經確定為婦孺皆知的隋煬帝,但關於墓葬本身還存在不少爭議:隋煬帝墓是否被盜?隋煬帝墓到底遷過幾次?發現的墓誌是在什麼時候由什麼人放進去的?此次展出的隋煬帝兩顆牙齒引來了很多關注。有人質疑,為何只剩兩顆牙齒,隋煬帝屍骨去哪了?如果是盜墓者所為,他們又怎麼可能盜取屍骨?
顧風認為,二號蕭後墓已發現明顯的盜洞,但一號隋煬帝墓被盜的可能性不大。隋煬帝墓由於當時倉促修建,加之建築材料粗劣,可能早期就發生塌頂。不僅墓主人身份不易判斷,也給盜墓造成了困難。另外,隋煬帝墓沒有被盜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十三環蹀躞金玉帶的發現,這是目前國內出土的等級最高、最完整的十三環蹀躞金玉帶,堪稱稀世珍寶,盜墓者不可能在盜墓過程中遺漏如此珍貴的文物。
史書記載隋煬帝墓一共遷了四次,曹莊墓算哪處呢?
據《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等史籍記載,隋煬帝墓有過多次改葬的記錄:大業十四年(618年),煬帝初殯於江都宮流珠堂,後江都太守陳稜將煬帝改葬於吳公台下。武德三年(620年)、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淵兩次下詔改葬隋煬帝。因此,有專家認為,此次發現的曹莊是第五次遷葬地。但顧風認為,隋煬帝墓真正的遷葬可能只有一次,即陳稜把隋煬帝的棺柩從江都宮流珠堂遷葬於吳公台,而曹莊墓很可能就是位於吳公台附近的墓。
“改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遷葬,將墳墓從一個地方遷往另一個地方,另一種是墓址不變,只是在墓中又放入隨葬品。”顧風説,“從江都宮遷至吳公台,這是隋煬帝墓的第一次遷葬,也可能是最後一次遷葬。根據史籍記載和對地理位置的考察研究,雷塘和吳公台應是同一個地域的兩個地標建築,唐代的改葬不是將陵墓從吳公台遷到雷塘,很可能只是將這座榛莽叢中已經塌頂的殘墓重新整修,並放入了一些隨葬品。”
推斷曹莊隋煬帝墓為陳稜將軍所造,顧風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陳稜將隋煬帝棺柩從流珠堂重新挖出來,曾停放在江都宮內,時間長達幾個月,這段時間應該是陳稜在為隋煬帝造墓。另外,曹莊隋煬帝墓使用的材料都是江都宮城牆用磚,且為江都宮工程淘汰的帶有明顯燒造缺陷的殘次品磚,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造墓的倉促和草率。如果唐代按帝王規制實施遷葬的話,墓葬的形制、質量就不可能是這樣的了。
至於隋煬帝墓誌是什麼時候由什麼人放入墓中的,各方意見不一。根據墓誌上出現的“貞觀元年”四字,可以肯定,該墓誌不是在隋煬帝初葬時放入的。肯定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後放入的,也有學者認為是在蕭後與隋煬帝合葬時放入的。
功過世人説
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半畝田。
歷史上,隋煬帝一直以荒淫無道、兇殘暴虐的形象出現。千百年來,他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昏君與暴君的典型。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隋煬帝陵內的隋煬帝紀念館講述隋煬帝的偉大功績 隋煬帝陵內的隋煬帝紀念館講述隋煬帝的偉大功績
隋煬帝認為光靠武力征服南方是不夠的,他即位前在江都(今揚州)做揚州總管期間,就廣納江南賢才,對宗教領袖禮遇有加,還效法東晉著名宰相王導,學習南方語言,從而緩和了南方人的敵對情緒。此外,隋煬帝還從鞏固政權長治久安的大局出發,規劃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使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經濟中心得以聯繫在一起。運河的開通,更直接促進了揚州的繁榮昌盛。
隋煬帝一直為世人詬病的一點就是荒淫無道,民間至今還流傳着他三下揚州看瓊花的傳説。“這些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是宋代以來傳奇、小説、演義等民間文學作品的編排、虛構和歪曲。隋煬帝在位13年,的確馬不停蹄地到處巡遊,但巡遊並不是為了遊玩,而是為了鞏固新生政權,實現有效統治。”顧風説,“隋煬帝的兩個兒子都是和蕭皇后生的,如果隋煬帝真像傳説中那樣荒淫無道,那他肯定會有很多兒女。而且正史記載,隋煬帝和蕭皇后關係非常融洽,直到隋煬帝被殺,蕭皇后一直陪着他。”
隋煬帝以極大的魄力進行變革。然而他急功近利,最終走向了滅亡。顧風説,隋煬帝是一個有着雄心壯志的帝王,從他“大業”的年號就不難看出。他是以堯舜為榜樣,企圖建立前無古人的功業。據唐史學者胡如雷估算:在隋煬帝即位後的八年內,他一共興修了22項大的公共工程,平均每年徵用400萬人次的勞動力,將近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隋煬帝急功近利,大興土木,濫用民力,最終導致百姓起義,天下大亂。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縊殺,一代帝王就此隕落。
隋煬帝陵內的隋煬帝紀念館講述隋煬帝的偉大功績 隋煬帝陵內的隋煬帝紀念館講述隋煬帝的偉大功績
在展廳的最後位置,立着一個墓碑形狀的留言牌,上面已寫滿了參觀者對於隋煬帝的評價。“沒有秦隋,何來漢唐”“功大於過,一代英帝”……這是觀眾的觀後感,是當代人對這一位飽受爭議的歷史人物發自內心的評價。
在揚州隋煬帝陵內設有隋煬帝的紀念館,客觀、公正的評價了這位千古一帝,充分的講述和讚揚了隋煬帝的大量偉大豐功偉績。
以史為鑑則明
從隋煬帝墓被發現到如今墓中文物展出,隋煬帝墓一直飽受爭議,但面對質疑,考古隊並沒有一味爭辯,而是繼續專注考古,用考古證據説話;同時,又兼顧公眾的期待,及時與媒體和公眾對話,合法、及時、科學地公佈成果。
2014年4月隋煬帝墓出土文物在揚州博物館與公眾見面。“從去年3月發現隋煬帝墓,到展出文物,僅歷時1年零1個月,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顧風説,以前,如此重大的考古發現必須經過專家研究後才能給老百姓看,研究過程至少需要幾年時間,想做相關研究的專家由於接觸不到考古資料只能耐心等待。而時間一長,老百姓的熱情也下去了。此次出土文物很快展出,既能滿足公眾的期待,提高公眾對文物保護的意識,又能促進考古界與社會各界人士的交流,推動對隋代歷史的研究。
隋煬帝陵內的隋煬帝紀念館講述隋煬帝的偉大功績 隋煬帝陵內的隋煬帝紀念館講述隋煬帝的偉大功績
“一個短的秦後面接着一個長的漢,前面一個短的隋,後面連着一個長的唐,這個現象非常值得研究。”顧風認為,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和隋煬帝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大刀闊斧搞改革、大興土木搞建設,這些都為封建王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封建帝王,秦始皇和隋煬帝都有着雄才大略,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太急功近利,不顧百姓死活,濫用民力,把本來造福於民的偉大工程,幹成了天怒人怨的“政績工程”,“政績工程”和百姓幸福安康形成了對立面。如何處理好民生需求和“政績工程”,對於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有着重要的啓示和警示。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