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毗盧寺

(河北省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毗盧寺,別名毗盧禪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杜北街道上京村東,始建於唐天寶年間(742~755年),後經宋、金、元、明、清朝修繕,其中明弘治八年至明嘉靖十四年(1495~1535年)進行了大規模重修,寺院面積1.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因寺內主殿供奉毗盧遮那佛而得名。 [2]  [5]  [11] 
毗盧寺坐北朝南,從南到北依次為山門、釋迦殿、鐘樓、鼓樓、毗盧殿等建築,其中釋迦殿和毗盧殿為明代遺存建築,其餘建築為20世紀80年代重建。 [5]  [15]  毗盧殿和釋迦殿內保存200餘平方米明代壁畫,毗盧殿內為少有的儒釋道三教合一水陸畫,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壁畫”之一。 [2-3]  [16] 
1982年7月23日,毗盧寺被河北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  1996年11月20日,毗盧寺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中文名
毗盧寺
地理位置
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杜北鄉上京村東 [2] 
所處時代
明朝 [8] 
佔地面積
18000 m² [11]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開放時間
全年 9:00-16:30 [1] 
門票價格
20元 [23] 
別    名
毗盧禪寺 [5] 
編    號
4-0133-3-055 [8] 
建築面積
400 m² [11] 
主要建築
釋迦殿、毗盧殿 [2] 

毗盧寺歷史沿革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魏晉時期迅速發展。隋唐時期,佛教文化發展到極盛。唐開元初,天下諸州寺院總數達5300餘所。天寶年間,唐玄宗皈依佛門,佛教備受統治階級推崇,毗盧寺就建在這一時期。 [15] 
據明萬曆《真定縣誌》、清乾隆《正定府志》及清光緒《正定縣誌》載,毗盧寺始建於唐天寶年間(742~755年)。 [2]  [4] 
據毗盧殿內的石供台上的重修題刻及重修石碑碑刻,宋宣和二年(1120年)、金皇統元年(1140年)、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承安二年(1197年)及元至正二年(1342年),毗盧寺歷經修繕。 [2] 
明弘治八年(1495年)至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因殿宇殘破,毗盧寺主持無礙道住等人大規模修繕、擴建毗盧寺,重修了天王殿、釋迦殿、毗盧殿、祖師堂和伽藍堂,新建了鐘鼓二樓、禪堂、東閣樓等,達到了毗盧寺歷史上僧侶人數、建築規模、田產及佛事活動影響的最高峯。 [2]  [4]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至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無礙道住法孫等人修繕毗盧寺。 [2]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至清道光元年(1826年),毗盧寺歷經修繕。 [2] 
民國年間,鐘鼓二樓、禪堂被毀。 [2]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現代文藝評論家王朝聞實地考察毗盧寺後,建議政府重點保護,此後毗盧寺收歸國有,交由上京村代為管理。此時的毗盧寺已然破敗,天王殿樑棟傾頹,鐘鼓二樓僅剩柱礎,釋迦殿、毗盧殿的彩繪壁畫也在風雨侵蝕中黯然失色。 [6] 
1959年,修葺石津灌渠時,原天王殿被拆除。 [22] 
1979年,石家莊市文化局開始接管毗盧寺。 [5] 
20世紀80年代,毗盧寺擇址重建山門,由於地形限制,後建山門偏離中軸線而偏隅東南。 [4]  重建照壁、伽藍堂、祖師堂、鐘鼓二樓,大修釋迦殿、毗盧殿。毗盧殿後禪堂只留殿基,因型制無處可考而未再修復,禪堂後新建展廳。 [2]  [5]  [15] 
1995年,毗盧寺管理處成立,專門負責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 [6]  此時的釋迦殿壁畫已經嚴重漫漶脱落,且西牆曾開過的兩扇窗户破壞了壁畫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10]  [22] 
1999年和2000年,國家兩次撥款對釋迦殿、毗盧殿進行了揭頂大修,並對兩殿的彩繪壁畫予以臨摹、加固和防潮處理。 [6] 
2006年,石家莊民間畫家姚淑龍開始臨摹複製毗盧寺壁畫,歷時10年,運用白描、上色、瀝粉貼金等技法,將200多平方米的壁畫原比例再現於紙上。 [17] 
2009年,毗盧寺管理處更名為毗盧寺博物院。 [24] 
2012年6月,毗盧寺博物院邀請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開展數字化工程,以1∶1比例記錄壁畫原貌,次年竣工。 [14]  [19] 
2017年4月,毗盧寺壁畫修復工程開工,該項目由敦煌研究院設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施工,2018年10月竣工。 [18] 

毗盧寺建築格局

毗盧寺格居復原圖 毗盧寺格居復原圖
毗盧寺坐北朝南,建築12座,依次為山門、照壁、釋迦殿、鐘樓、鼓樓、毗盧殿、文物展室、文物庫房等,佔地1.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 [2]  [11] 
自唐代建成後,毗盧寺歷經修繕,形成了從南到北中軸線的建築格局,依次為天王殿(山門)、伽藍堂、祖師堂、釋迦殿(前殿)、鐘樓、鼓樓、毗盧殿(後殿)、僧舍等。 [2] 

毗盧寺主要建築

毗盧寺釋迦殿

釋迦殿為毗盧寺前殿,明代重建,位於南北中軸線的前部,是供奉釋迦佛主的殿堂。該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加抱廈一間通長三間,通高9.5米,前出一步廊,後接捲棚頂抱廈,平面呈“凸”字形,建築面積136.2平方米。 [2]  [5] 
釋迦殿明間格扇,餘面牆體青磚砌築,單檐懸山筒瓦頂施吻獸。樑架為七架、八檁出廊式,梁與梁間瓜柱支頂,三架樑上脊瓜柱脊檁,兩側小叉手以輔之,次間山面中柱直通脊檁。樑架用材只稍做加工,整體木架結構保留明代特徵。 [2]  [4]  [5] 
釋迦殿

毗盧寺毗盧殿

毗盧殿屋脊裝飾
毗盧殿屋脊裝飾(3張)
毗盧殿為毗盧寺正殿,又稱五花八角殿,明代重建,內供毗盧佛。該殿建於約1米的台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通高8.35米,殿前後有歇山頂抱廈,平面呈“十”字形,建築面積208.4平方米。 [2] 
殿身為廡殿頂,殿脊兩端有龍頭鳳凰卷尾的鴟吻。中央為走獸,上有旗杆,有鐵鏈連於獸旁兩側的仙人身上。樑架結構七檁中柱式,明間五架樑後施雙步梁,前抱廈用橫檁與殿身相連;次間用順梁直接承託瓜柱、檁,做成推山形式;轉角內部用抹角梁、駝承託老角梁後尾,後尾用垂花柱做正面與山面的交點。 [2]  [5] 
毗盧殿前有兩棵千年古柏,系唐天寶年間栽種,這兩株古樹的樹枝、樹幹均朝西傾斜,而佛祖位於西方,有人將此喻為迎接西方佛祖,由此得名“拜佛樹”。 [5] 

毗盧寺鐘鼓二樓

鐘鼓二樓
鐘鼓二樓(2張)
釋迦殿與毗盧殿之間空地的兩側有鍾、鼓二樓,為1987年重建,佛教中有“晨鐘暮鼓”的説法,故鍾、鼓二樓分別位於寺庭院的東西兩側,用於報時或典禮時使用。 [5]  [15] 
鐘樓上懸有一口清康熙年間的八角八卦銅鐘,鐘上刻有銘文。古樓內懸有一面直徑約1.5米的牛皮大鼓。 [15] 

毗盧寺文物遺存

毗盧寺綜述

毗盧寺既保存有明代的宗教壁畫,還存有雕像、西漢石刻等文物。 [13] 

毗盧寺壁畫

綜述
毗盧寺壁畫面積約200平方米,保存在毗盧殿和釋迦殿內,代表為毗盧殿內的中國傳統水陸畫,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壁畫”之一。 [3]  [16] 
釋迦殿壁畫
釋迦殿四壁均繪製壁畫,面積83平方米,壁畫酥鹼殘損嚴重,部分無法辨認,但可根據榜題瞭解內容。由於釋迦殿前後設門,故南壁和北壁均一分為二。按此劃分,全殿壁畫分繪於南牆東壁、南牆西壁、東牆壁、西牆壁、北牆東壁、北牆西壁。 [4] 
南牆西壁、西牆壁、北牆西壁為佛傳故事壁畫,宣揚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故事,如“太子遇酒”、“兄嫂解勸”、“御駕送出朝門”、“與孔子問答”等。其中,位於西北方向的“與孔子問答”較為特殊,釋迦牟尼和孔子這兩位大約生活於同一年代、卻從未相見的人相遇於壁畫中。 [4]  [10] 
南牆東壁、東牆壁、北牆東壁為佛本生故事壁畫,講釋迦牟尼前無數生的事蹟,如“金牛太子轉世金輪國"、“婆羅門化昭陽王"、“第八世為青衣童子"、“狸貓換太子"等,其中雜糅着如“狸貓換太子"這樣的中國古代故事。 [2]  [4] 
釋迦殿壁畫特色有三:第一,以連環畫的形式佈局,既連貫又獨立,整體既繪出太子出家成佛故事,單幅又有榜題敍述故事;第二,壁畫中的人物形象、衣着服飾、風土人情、房屋建築、故事內容基本中國化;第三,題材廣泛,有歷史故事、民間傳説、佛教故事等。 [2] 
毗盧殿壁畫
毗盧殿殿身和前抱廈均繪有壁畫,但繪製時期不同,殿身為明中葉前繪製,前抱廈兩側為明晚期繪製。 [2]  壁畫總面積有122平方米,繪製了508位人物,這些人物分成了122組,每組都有清晰的榜題,少則一到三人,多則十幾人不等。 [13] 
毗盧殿殿身四壁均繪有壁畫,面積102.5平方米,繪有120組畫,共506位人物形象。壁畫有天堂、地獄、人間三種題材,包括羅漢、菩薩、城隍土地、帝王后妃、忠臣良將、賢婦烈女等佛、儒、道多種故事,形成了三教合流的壁畫藝術。 [2]  [5] 
毗盧殿壁畫分上、中、下三層交錯排列,上層設整身主像,高約1米,水平正對視線,中、上層逐漸小,多為半身。上層是天堂,畫有羅漢、菩薩、道教的真武大帝;中間一層是人間,畫帝王后妃、忠臣良將、賢婦烈女;下面一層是地獄,繪有刀山火海,油鍋火爐。 [5]  每層又含若干組,構成有主有從,有的以主像為中心,襯以侍者或弟子,有的則以羣神並立,相互呼應。層與層、組與組之間用祥雲相隔,每組既獨立成章,又連貫成整體畫面。 [2]  [10] 
毗盧殿東、西壁均高2.8米,寬7.6米,壁畫以道教內容為主。南壁高寬與東西壁相同,以儒家和世俗百家為主,北壁高2.8米,寬3.95米,以佛教內容為主。 [5] 
東壁共繪30餘組,以道教內容為主,人物主調朝向為南,繪有南極長生大帝、扶桑大帝、玄天大帝、地藏王菩薩、鬼子母等。 [2]  [5] 
西壁共繪30組,也以道教內容為主,繪有北極紫微大帝、巨半拿等眾、五湖龍神等眾、崇寧護國真君等。 [2] 
南壁因中部設門而分為東西兩段。 [5] 
南壁壁畫
南壁東段共繪13組,以引路王菩薩為主像,居於左上角,像高是其它畫像的兩倍,身軀微傾,微目下視,俯視眾生。南壁東段壁畫把儒、釋、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齊聚一堂,把忠臣孝子的善果和市井惡行的惡報呈現給觀眾,告誡人們,只要虔誠向佛,棄惡從善,均可在引路王菩薩的超度下,脱離地獄之苦,進入西方佛國的極樂世界。 [2]  [5]  [26] 
南壁西段共繪13組,以世俗故事為主,間以民間俗神等,描繪了世俗百態,反映了明代世俗文學對壁畫的影響。 [5] 
北壁也因中部設門而分為東、西兩段。北壁近門兩側所繪的十大明王菩薩,是全幅壁畫中最高大的畫像,均在1.2~1.5米之間。北壁還有一獨立的摩利支天菩薩,有羣像並立的天主等眾,有主次分明的帝釋天主等眾。 [5] 
北壁壁畫
北壁東段共繪19組,以佛國菩薩和明王為主,兼以佛國諸天,少數道教神祗。 [5] 
北壁西段共繪17組,與北壁東段佔據着殿宇主位,宣示着佛教的佛法無邊、普度眾生的宏願。 [2]  [5] 
毗盧殿水陸畫繪於四壁,還體現出對稱之美。 [5] 
毗盧殿壁畫人物對稱關係
毗盧殿壁畫人物對稱關係(1張)
東西兩壁,雖以道教內容為主,但西壁的中層中部插入了“大藏菩薩”,東壁的中層中部插入了“地藏王菩薩”,這是以地藏王菩薩為原型的同一內容的兩種形象的對稱;在道教諸神中,也將職能相近、地位相當的神祗分繪於東西兩壁,形成了東西對稱的藝術美。以佛教內容為主的北壁,以後門為軸,把地位相當的菩薩或同一內容的羣體分繪於東北壁和西北壁,形成了對稱關係。 [5]  [26] 
毗盧殿壁畫特色有三:第一,內容題材豐富。除繪有佛、道、儒三教的諸神祗外,還有部分反映繪製年代社會風俗畫和往古人物。第二、繪畫描法豐富,線條類型齊全。第三、畫面人物大面積運用了瀝粉貼金的技法,人物形象具有立體感。 [2]  [5] 

毗盧寺雕像

釋迦殿內佛壇上有一尊明代五彩泥塑金身釋迦牟尼佛説法像,高3.04米;主尊兩側弟子迦葉、阿難為1987年重塑。 [4]  [10]  釋迦佛龕背面為高大佛光和須彌山,須彌山北面懸塑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羅漢護法等,中間塑菩薩三大士像為明代原塑,正中坐觀世音,左文殊普賢,下有各自坐騎分別是獨角吼、六牙白象、青毛獅子。 [2] 
釋迦殿雕像
毗盧殿中央佛台上供奉的是佛教本尊主佛毗盧遮那佛,又稱大日如來佛,兩側有石刻香花菩薩立像,中坐兩尊該寺原有石佛,台下有唐代八尊羅漢石雕像。扇面牆正面繪有二尊護法金剛,背面繪有六幅觀音像。 [5]  [12] 
毗盧殿雕像

毗盧寺碑文題記

碑文題記
碑文題記(3張)
毗盧寺院內留存石刻、碑帖、題記共十四處,包括明弘治碑二通、明嘉靖碑四、明萬曆碑一、清乾隆碑二、清道光碑一,毗盧殿內佛壇石供桌正面歷代重修題記一塊、南牆外壁西側嘉靖朝府貼一、東側劄付一、北牆外壁西側縣貼一(已被後建抱廈牆覆蓋,只六豎行文字外露),這些碑文題記為研究毗盧寺歷史沿革和殿內壁畫繪製年代提供了實物資料。 [4]  [15] 

毗盧寺展廳文物

寺內北面建展廳內陳列有毗盧殿壁畫照片和漢代以來文物。 [5] 

毗盧寺歷史文化

毗盧寺寺名含義

“毗盧”為毗盧遮那毗盧舍那佛的省稱,密宗稱大日如來。“毗盧”二字為梵語,意為佛光普照。因寺內主殿供奉毗盧遮那佛,故名“毗盧寺”。 [5]  [15] 

毗盧寺宗教文化

據毗盧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重修碑碑陰記載,寺廟應為佛教“臨濟正宗”禪宗寺院,且毗盧寺與臨濟宗祖庭—臨濟禪院相距近也為佐證。 [7] 
此外,毗盧寺正殿毗盧殿所供奉的主尊佛為毗盧遮那佛,是佛教密宗本尊,因此還有毗盧寺在其法系上傳承佛教密宗一説。 [7] 

毗盧寺傳説軼事

關於毗盧寺,有很多傳説。
據上京村老人講述,從前毗盧寺前面是一片窪地,夏季暴雨時雨水彙集到窪地,但很快無影無蹤。村裏人認為,毗盧寺和毗盧佛祖所在之地正是九龍聚首之地,龍可治水,故不用擔心水患。 [21] 
相傳,明代畫家唐伯虎早年進京趕考途經毗盧寺時,留下一幅墨寶《玉皇大帝》。為了紀念唐伯虎,老百姓便把原來“尚京村”改名“上京村”,取上京趕考之意。 [5] 

毗盧寺壁畫繪製

據弘治十八年(1505年)《誦次重修大毗盧寺功績圓滿慶讀碑記》記載,天王殿壁畫繪製於明弘治年間,畫匠有鞏仲顏、劉子文,塑畫匠有鞏大寶、鞏敏等人,後已毀。 [4]  [9] 
據釋迦殿正脊平梁下的墨書題記和毗盧殿前後的明弘治、明嘉靖碑文記載,毗盧殿、釋迦殿壁畫繪製於明正德、嘉靖年間,畫匠有王淮、張保、何安、宋太,塑畫匠有鞏大寶、鞏璽、鞏仲巖、鞏介、郭臣、鞏趙。其中,毗盧殿壁畫是依據懸掛的水陸畫組畫(最少120幅)粉本繪製,而這些組畫已失落。 [4]  [9] 
據明萬曆碑、清乾隆碑和道光碑記載,釋迦殿壁畫在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和清道光六年(1826年)曾數次重繪、補繪,故釋迦殿壁畫最終呈現出糅雜的明清風格,與毗盧殿的明代壁畫存有差異。 [9] 

毗盧寺活動建設

建國前,毗盧寺主要的佛教節日與廟會有“佛誕日”、“佛成道日”、“佛涅榘日”、“無遮會”。最重要的佛事法會是七月十五日為追薦亡靈而舉辦的“孟蘭盆會”(又稱“水陸法會”)。 [5] 
建國後,毗盧寺屬於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寺內沒有僧人,不舉辦佛教法事活動,但民間宗教、信仰活動時有開展。 [6] 
1995年毗盧寺對遊客開放後,每月的初一、十五,石家莊周邊香客前來進香;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八,毗盧寺廟會舉行。 [6] 
此外,毗盧寺博物院收容有方北村的兩尊關公石像,每逢毗盧寺廟會,或五月十三關公誕辰,九月十三關公忌日,乃至四月初八日關公受封日,方北村村民來到毗盧寺祭拜關公。 [6] 

毗盧寺學術研究

《印象毗盧寺》是專題研究、系統講述毗盧寺壁畫的學術著作,為毗盧寺博物院宣教部主任武育紅所著。 [25] 

毗盧寺文物價值

現代文藝評論家王朝聞曾評價毗盧寺水陸畫:“這批產生於14世紀前後的民間美術作品,其內容已超出單純宣揚佛教的範圍,而包容了廣泛的宗教文化、封建教化以及民間傳説等多種題材”。作為中國古代壁畫中的重要作品,毗盧寺壁畫可與甘肅敦煌壁畫、北京法海寺壁畫、山西永樂寺三清殿壁畫比肩,毗盧寺壁畫及建築具有歷史、宗教、藝術、人文等多方面價值。 [7] 
毗盧寺壁畫在構圖和繪畫上造詣頗高。構圖上,畫中人物雖多,卻形態各異,即可渾然於一體,又可獨立成幅。繪畫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壁畫畫法,線條描繪手法豐富、類型齊全,在繼承唐宋線描傳統基礎之上有所發展。毗盧寺雖經歷朝歷代的多次修繕,但它的部分建築仍然有唐代建築遺風,對於研究唐代至明代的古代建築格局等具有歷史意義。 [7] 
釋迦殿壁畫彰顯出佛教在明清已完全漢化的背景下,在民間、地方上世俗化而融人百姓生活。這對研究古代當地民俗民風、宗教信仰甚至社會面貌等諸多方面都提供了文物歷史資料。 [4] 
毗盧殿壁畫藉助水陸畫的宗教藝術表現方式,集儒、釋、道三教於一堂,集三教人物於同一畫面,藴涵“三教合一”的宗教意義。此外,在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下,毗盧殿壁畫一同體現了神、佛、鬼和人。畫中,普通百姓與神鬼被放置於一處,對遭遇不幸的普通人加以關照,這是區別於其他廟堂壁畫的特點。 [7] 
1979年,毗盧殿的主佛毗盧佛的須彌座內發現了一尊無頭的漢白玉雕像,赤足立於圓形蓮台上。經考證,屬於唐朝時期的藝術雕塑作品,為毗盧寺建於唐朝提供了佐證。 [3]  [4] 

毗盧寺文物保護

照壁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 照壁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
1982年7月23日,毗盧寺被河北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 
1996年11月20日,毗盧寺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2011年,石家莊市審議通過了毗盧寺公園規劃,包括以毗盧寺為核心的古寺文化保護區。 [22] 

毗盧寺旅遊信息

毗盧寺位置境域

毗盧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杜北鄉上京村東,東經114°25′,北緯38°07′,海拔86米。東為九龍湖,西南臨石津灌渠及石閆公路,北依農田。 [2] 

毗盧寺交通線路

從石家莊北站步行至省醫院西站,乘322路公交車到上京(毗盧寺)站下車,步行約250米即可到毗盧寺。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