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邰封裏

鎖定
武功縣的邰封裏作為秦代基層政權組織機構,一直沿用到晚清時代。文獻記載,邰封裏因后稷在此有功於農事,而封邰作邑。秦帝為鼓勵農耕,弘揚后稷教稼傳統,置邰封裏。千年繁華,聞名天下。另有洪教寺明鍾文記:“邰封邑里東北有高阜,漢景帝啓於巔圍獵得周鼎,國家遂昌盛。漢復圍阜巔,增人護畤……明時人居高阜成村,故稱高村。”現為武功大莊鎮的一個自然行政村。
中文名
邰封裏
類    型
政府機構
年    代
秦代
地    點
武功縣

邰封裏邰封裏軼事

史載漢建元六年(前135年),邰封裏就已經成為一座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重鎮了。當時,“百萬勞役築茂陵”的工程開工不到五年,朝廷為了讓西北和西南的築陵材料能夠借用船隻順利通過渭水,安全運抵長寧貯料場,在不惜花費巨資的情況下,打通了長寧經邰封裏,到漆水河邊的道路。又根據漆水南流注入渭河的實際,動用大批人力在漆水河以西,開挖了一條東西長約六公里,渠寬槽深的人工河流與渭河對接,從而將滔滔渭水引入漆河。並在漆水河以南的險要地段,巧妙地栽木樁、築大壩,使峽谷形成了瀲灩百頃近寬廣水面,解決了貨船因渭河水急浪大,無法靠岸的問題。那時人們就給這能停船卸貨的地方就叫做三江口
而邰封裏作為西到三江口,東至長寧驛的重要物資集散地,在修築西漢九位皇帝陵園的二百多年裏,它曾是無數勞工休息吃飯的居集地,享受生活的安樂窩,這裏的人們不論是冬寒春曉,還是秋涼夏暑,每次都從三江口開始,三五十人一堆,上百號人一攤,拿着木棍,握着鐵鍬,拉着繩索,喊着震天響的號子,將塊塊巨石,截截木料,從船上卸下。然後,又一步一步踏着坑窪不平的道路,向長寧艱難而又緩慢地移去。

邰封裏歷史沿革

秦帝為鼓勵農耕,弘揚后稷教稼傳統,置邰封裏。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淵稱帝,他為了加強統治,在武功設稷州,轄武功、周至、好疇、扶風四縣。並在故居築邑,(今大莊鎮南立節,又稱南里街或南里城)設稷州衙門改武功宅為武功宮。
後因渭河潰堤,又將稷州遷址其北五華里,且地勢高坦的邰封裏。
貞觀七年(633年),因災裁員,省去稷州。
天授二年(691年),武則天覆置稷州於邰封裏。
貞元四年(788年),高僧車奉朝從西域取經回國,在邰封裏住有月餘,他除了在邰封裏給人們講經傳教外,還經常去觀音堂、白兔寺坐禪論道。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武德圓滿的傳教大師,在邰封裏的高阜之上,建造了一座氣勢雄偉的洪教寺
到了明朝至清末,邰封裏所轄範圍隨着當權者的變換,其勢力範圍也在發生着或大或小的變動。
乾隆年間任翰林院檢討,武功代家南留人孫景烈所著《邰封錄》就有“予世籍邰封裏,遂以里名所錄”的記述。可見邰封裏在當時,所轄範圍遠在二十里之外。
直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邰封裏街道兩邊,還有不少車馬大店。
解放後,這條橫穿邰封裏的千年官道,一部分已被寶雞峽的五支渠所取代,一部分已為成鄉間小路。而官道沿途上的古蹟名勝,則在文革中被悉數毀掉。唯一沒有被毀的就是,三江口峭壁上留下一道道被水沖刷過的痕跡,邰封裏雖説經歷了輝煌與繁榮,但許多珍貴的遺蹟卻被埋沒在歷史變遷的塵埃中。
儘管現在已經修復了觀音堂白兔寺石佛寺等幾處景點,卻與史料記載差之甚遠。
武功縣歷史文化遺蹟一覽表
陝西省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古遺址
香堯遺址王燒台遺址 ◆史家遺址
◆岸底遺址 ◆鄭家坡遺址
古墓葬
古建築
教稼台武功城隍廟 ◆武功關帝廟
◆望仙宮 ◆報本寺塔 ◆寺背後塔
陝西省非物質
文化遺產
民俗
◆蘇蕙織迴文與武功民間送手絹風俗
民間文學
◆農業始祖后稷傳説
傳統手工藝
◆普集燒雞 ◆武功土織布技藝
其 他
古遺址
遊鳳街遺址 ◆浮沱遺址 ◆南店子遺址
◆香灣遺址 ◆羊尾村遺址 ◆二水村遺址
◆龐家堡遺址◆張家台遺址◆三合村遺址
◆黃家河遺址 ◆焦陽遺址
后稷祠 ◆青龍關◆邰封裏慶善宮
◆普濟渡口◆楊虎城城址
墓 、祠
◆商鞅墓 ◆安祿山墓 ◆車光倩墓 ◆蘇蕙墓
康海墓 ◆遊師雄墓 ◆蘇瑰墓 ◆馬如墓
◆蘇武祠 ◆康海祠
建築
◆小華山 ◆上閣寺 ◆鴻禧觀◆龍王廟
◆東嶽廟 ◆三清殿 ◆毗盧寺 ◆玉皇閣
◆顯靈宮◆武功金仙觀 ◆燒台庵皇閣
◆馬家都堂 ◆楊虎城公館 ◆西農籌建處
◆綠野書院 ◆武功縣新民高等小學
亭、驛
◆高望亭 ◆綠野亭◆申明亭 ◆旌善亭
◆邰城驛 ◆長寧驛◆董兆驛 ◆五里鋪
寺、廟
客山寺二水寺 ◆睡佛寺 ◆清涼寺
◆印台寺 ◆觀音寺 ◆天花堂 ◆太白殿
◆香山寺 ◆觀音堂 ◆甘皇殿 ◆白兔寺
石佛寺 ◆洪教寺 ◆釋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