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周代最低一級的一個官階。
- 中文名
- 一命
- 外文名
- Yi Ming
- 拼 音
- yī mìng
- 解 釋
- 周代最低一級的官。
- 出 處
- 《周禮·地官·黨正》
一命詞語
編輯一命釋義
2、一條性命。
3、同一命運。
一命出處
《周禮·地官·黨正》:“一命齒於鄉里。” 賈公彥 疏:“一命,謂下士。”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税卒伍屠酤,自一命以上皆可得。”
駱賓王 《幽縶書情》詩:“一命淪驕餌,三緘慎禍胎。”
《論衡·氣壽》:”若夫無所遭遇,虛居困劣,短氣而死,此稟之薄,用之竭也,此與始生而死,未產而傷,一命也。”
一命示例
後用以泛指低微的官職。如:一命之士。
如:一命嗚呼。
一命官職來歷
編輯中國國家的產生,開始於夏代,而職官的設置是隨着國家的產生才出現的,所以講職官,也只能從夏代開始。我國古代的職官,歷代建制不同,其間因襲變革、增加減少,情況十分複雜。
中國古代職官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夏、商兩代,前後大約一千年。(商)國君稱“後”稱“王”,手下主要官員稱“史”、“巫”。商後期王族長老稱“父師”、“少師”,對王負有輔佐之責,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務的臣僕稱“臣”、“宰”、“尹”等。(殷紂王在位,昏庸無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辭職隱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諫,被罰作奴隸;紂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則因進諫被剖心致死。孔子説,“殷有三仁焉”。)
第二個時期從西周到春秋,大約六、七百年。國君稱“天子”、“天王”。王位繼承人稱“太子”、“東宮”。王妻稱“後”。(《詩·小雅·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諸侯的封地叫國,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國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職務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時他們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為首的政務部門管理軍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職,以太史為首的教育文化部門管理神事、教育、秘書、曆法等職,金文並稱之為“卿士寮”、“太史寮”。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馬掌管軍賦和車馬,司空掌管築城修路等重大工程。太史之下有內史、御史、太卜、宗伯、樂師等職,內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檔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禮儀,樂師掌管音樂與教育。臨時設置的輔導君主禮儀的稱“相”,總管王家事務的稱“宰”或“太宰”、“冢宰”,負責王宮警衞並教習武藝的稱“師氏”或“師”,王宮的衞士稱“虎賁(bēn)”,王的近臣稱“小臣”。地方政府設置大約與中央政府相同,不過,執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並世代相襲,只能稱“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稱“卿士”。
第三個時期從戰國開始,一直延續地清末,時間長達兩千三百多年。此時期的特點是:①君主的地位極大地提高了,權力高度集中;②在國家機構中,巫史和宗室貴族不佔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僕和侍從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統治的地區越來越遼闊,機構也越來越龐大,職務上的分工也越來越細,變化複雜
1、國君
夏、商、周稱“後”、“王”、“天子”、“天王”。
戰國開始稱“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稱號,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匈奴稱“單(chán)於”、單于妻稱“閼氏(yān zhī)”,烏孫稱“昆莫”,高車稱“候婁訇(hōng)勒”,鮮卑、柔然、突厥、回紇(hé)、契丹、蒙古等稱“可汗(kè hán)”,簡稱“汗”;土蕃稱“贊普”。
2、宰相
宰相是從國君的家臣發展起來的,宰本是君主的總管家的稱呼,相是輔助的意思,用家臣的頭目管理國事,這就是宰相的實質。宰相的稱呼最早見於《韓非子·顯學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魏晉以後,尚書枱從內廷獨立出來,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關。尚書枱的長官、副長官都是宰相之職。尚書枱由內廷文書機關變為外廷的行政機構以後,為收發文書、起草和傳達詔令的需要,另設中書省為文書處理機關,其長官為中書監和中書令,中書監和中書令也是宰相之職。中書省因掌管機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書省更為重要,古時有“鳳凰池”和“鳳池”之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宰相之職,分屬於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所以三省的長官並稱宰相。